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什么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

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什么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春红 访问量:3382 更新时间:2024/1/24 23:05:59

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二人一内一外,手握重兵为何不支持太子扶苏继承皇位,反而束手就擒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扶苏不是太子,扶苏只是长子;秦朝并没有明确皇位继承制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长子继承制,择勇猛者继承还是其他继承方式;秦始皇生前并没有预立太子,皇位继承制还不明确,这是秦始皇在处理皇位继承上最大漏洞。

秦始皇从第一次巡游天下,到第五次带病出游,最后病死在外面,他都没有对皇位继承问题严峻性给予充分认识。原因不过是两个,原有秦国国君继承相对平稳,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曾出现兄终弟及制,长子继承制,嫡子继承制,以及择勇猛者立之等继承王位制度。另一个原因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王位、君位继承方面并没有给出多少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儒家、法家、墨家的意见,并未引起秦始皇足够警醒,反而使他对权力继承有充分信心,故而在临死之前,才下诏让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这个大意之举,葬送了秦朝命运。

我国封建时代皇位传承基本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个别情况也存在兄终弟及,小宗继承大宗,秘密立储制等,此外,我国历史上还有多次禅让制,北魏孝文帝将皇位传给太子;北齐武成帝因彗星出现,将皇位传给太子;唐朝宣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将皇位被迫禅让给唐太宗李世民;靖康之难宋徽宗将皇帝这个黑锅扣在了宋钦宗的头上。皇位继承存在这些不确定因素,秦始皇有十多个皇子并没有立太子,并且没有确定皇位继承制,秦始皇驾崩后,其局势可想而知了。

正是秦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明确,尽管秦始皇给扶苏诏书表明有意传位于长子扶苏,但是丞相李斯担心问题有变,秘不发丧;这也就使秦朝皇位继承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汉代,结局完全不同,刘邦驾崩后,吕后虽然秘不发丧,但是皇位是由刘邦和吕后的长子汉惠帝继承那是天下共知的。那么秦始皇死后,秦朝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先来谈谈胡亥:秦始皇对次子胡亥也十分疼爱,让曾经被赦免死罪的赵高作为胡亥老师,但秦始皇始终没有立胡亥为嗣君的想法;却迟迟不立扶苏为太子,这说明秦始皇心里很矛盾,也没太在意继承人问题。

?胡亥继承皇位是否由合法性,关键点在于秦始皇的遗诏,秦始皇给扶苏遗诏是“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对于这个遗诏,赵高对胡亥解释是“皇帝死时,并没有遗诏传位哪个皇子,只是给了长子一封信,长子到,即为皇帝”;赵高对丞相李斯令一种解释“皇帝死了,给长子一封信,在咸阳治丧后立其为太子”,这显然说明赵高也认为秦始皇的遗书是将皇位传给长子扶苏;关键的问题是,秦始死后,其遗诏的真实性受到了考验,而赵高恰好是掌管秦始皇发布诏令的人,只有赵高能够做手脚。

赵高曾对胡亥说“天下的权力,天下存亡在长子扶苏、赵高和李斯丞相手中”;同样赵高也敢对李斯说“皇帝给长子的信,以及玉玺斗争胡亥手中,决定谁为太子全靠丞相和赵高的一句话”,由此,不排除胡亥、李斯、赵高三人在遗诏上做了手脚。

胡亥其实能够继位,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秦始皇驾崩,李斯秘不发丧,知道人不多,胡亥占有地利;胡亥和赵高恰好这次跟秦始皇出游,此为天时;李斯贪于权势,失道寡助,极易被打倒,胡亥占有人和优势。

那么赵高,李斯为何要联合胡亥做矫诏杀死扶苏呢?对于李斯来说,扶苏与蒙恬关系好,并且非常有主见,能力突出,如果扶苏即位,丞相位置自然是蒙恬的;如果胡亥继位,胡亥没有治国能力,必须完全依靠外人,并且自己拥戴有功,一定还被立为丞相的,谁能想到鸟尽弓藏,胡亥和赵高随便找个理由杀了李斯灭口。

对于赵高来说,赵高做中车府令时,犯了大罪,蒙毅按照律法判了赵高死刑,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赵高死罪,从此赵高和蒙氏家族结下了梁子。蒙恬和蒙毅一内一外,手握重兵,几乎掌握了帝国所有最重要的军权和事权,他俩又是扶苏死忠,如果扶苏继位,基本就没有李斯什么事了,执法刚正不阿的蒙毅,更不会放过赵高的。

对于李斯来说,蒙恬文武双全,深谋远虑,名声好,功劳显赫,又与扶苏关系好,在多个方面都碾压李斯,如果扶苏成为皇帝,蒙恬自然是丞相,贪恋权力的李斯,当然不能让出丞相之位,于是联手赵高、胡亥杀死扶苏和蒙恬。我们再来谈谈扶苏,从秦始皇对扶苏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将扶苏当成帝国接班人培养的。秦始皇能够得天下,奉行是法家之法,扶苏偏偏具有儒家思想柔弱的像个小姑娘,秦始皇坑杀儒生时,扶苏竟然求情,引起始皇不悦。秦始皇为了锻炼扶苏的性格,将他送到蒙恬军中做监军,接受军队历练,才配做帝国接班人。

秦始皇时期两大军队世家分别是蒙氏、王氏;这两家堪称帝国双壁,秦始皇对两家无限信任,将最精锐帝国部队交给蒙恬和王翦,甚至可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秦始皇用人不疑的态度,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此时,王翦已死其孙子王离和蒙恬这两位虎将共同辅佐扶苏,秦始皇把帝国最精锐30万部队交给了扶苏,其意义不言而喻。扶苏掌握帝国精锐部队,即使胡亥强行夺位,那也不能得逞的。谁知胡亥,赵高假传圣旨,骗过扶苏,虽然当时蒙恬似乎看出了破绽,建议扶苏先查明真相,其实扶苏只要声明圣旨是假的,蒙恬完全可以挥师清君侧,斩落李斯、赵高人头,然后公告天下,就可以顺理即位,实现完美翻盘。

但是扶苏天生仁慈,又有儒家愚忠愚孝思想在做崇“父要儿子,儿不得不死”,随后自己了断;扶苏一死,蒙恬失去抗争基础;如果扶苏在,他拥戴扶苏起兵,振臂一呼肯定不少人相应,如今扶苏已死,蒙恬若起兵就是反叛了,蒙恬的处境可想而知,最终难逃一死;蒙恬死后,赵高胡亥趁机除去蒙毅,夺回军权,为登基扫除障碍。

如果扶苏有李世民胆量和谋略,即使秦始皇不死,先斩后奏之后,拥兵自重,可以迫使秦始皇禅让皇位;再不济,扶苏也可以像西汉“巫蛊之乱”时太子刘据那样,率兵攻打皇宫,若汉武帝见到刘据的面,就一定会原谅他的;结果父子并未直接兵戎相见,在一片谗言中反目成仇,刘据兵败被杀。

所以,扶苏、蒙恬、蒙毅能有那样的下场,跟扶苏懦弱性格,愚忠愚孝的思想有关;蒙毅是赵高的死敌,蒙恬是李斯贪婪权力的天敌;胡亥有当皇帝的野心,狠毒心肠,却没有真实能力,扶苏仁慈之心和对朝政险恶的误判,这些原因交织叠加最终造成了扶苏的死亡和秦朝覆灭。

标签: 蒙毅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蒙毅,深得秦始皇信任,终因得罪赵高惨被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蒙毅

    记得在2005年的时候,成龙、金喜善主演的电影《神话》风靡一时,剧中男主角是秦朝大将蒙毅,受秦始皇之命护送朝鲜公主玉漱入秦,路上遭遇种种意外,两人互生情愫,演绎了一段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在电影中,蒙毅与赵高派来的军队力战而亡,壮烈至极,这是电影中蒙毅的结局,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蒙毅的死同样跟赵高有关,

  • 秦始皇死后,蒙毅、蒙恬为何没有支持太子扶苏,反而束手就擒呢?

    历史人物编辑:八点钟史纪标签:蒙毅

    |撰文日小尧茗居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始皇在第六次巡游天下的途中因患病去世,最终驾崩于沙丘平台,这个地方被后人记住了!相信死了以后的秦始皇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在自己死去的这个要他命的地方上演了一出极具刺激的“大戏”,也就是日后被称为“沙丘政变”的大事情。其实,秦始皇帝在驾崩前给公子

  • 赵高为什么不放过蒙恬和蒙毅?你看看蒙毅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蒙毅

    蒙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这个称号可不是白来的,蒙恬是将门之后,从小习武,并且心中充满着大志,在家人的熏陶之下,蒙恬对于兵法非常感兴趣,因此熟读兵书,后来的蒙恬逐渐的培养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由于蒙恬的父辈们为秦始皇立下了大功,因此长大成年的蒙恬因为才能被秦始皇封为了将军,让他带领着军队去攻打齐国,

  • 世人皆知陈胜兵败被杀,却鲜少有人知道吴广的下场,比陈胜还惨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吴广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胜和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以及张楚政权的建立者。他们两个人发动的大泽乡起义,对推翻秦朝的统治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陈胜虽然一开始只是一个有钱人家的雇工,但是他心中却有着远大的志向。陈胜所在的历史时期,整个秦朝的统治都非常的昏庸残暴,人民受着阶级压迫带来的痛苦,陈胜是

  • 陈胜为何非要除掉吴广?《史记》道出原因,搭伙做生意的人要牢记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寻历史标签:吴广

    导语:陈胜为何非要除掉吴广?《史记》道出原因,搭伙做生意的人要牢记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让古代的统治者们找到了一条新的统治方式,不过可能是因为大秦是先驱者,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加上各个世家大族不想自己的权益受损,自然而然就会各种搞破坏,做不到心往一处使,所以最终只能以惨淡收场。不过和大家族相比,陈胜和吴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何走向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吴广

    在中国古代社会,每一个人都被牢牢地束缚在一个大金字塔之中,处在底层的人数最多,受到的奴役和压迫也最多。如果遇到暴政,这些人的性命就如草芥一样,很容易随风而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总有一部分人敢于站起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把人生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农民起义,给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历史偶然又必然下的王朝溃败 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 二人本

    历史人物编辑:红空米云土标签:吴广

    历史偶然又必然下的王朝溃败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二人本是秦朝的下级军官,因押送被征发的闾左兵九百人北戍渔阳,中途遇雨,道路不通,无法如期到达戍所。按当时的法律,军队误期,按律当全体处斩,因此二人杀掉统领的将官,开始造反,自此一场秦末的农民起义战争拉开序幕,直接干趴下了大秦帝国。唐朝的黄巢起义。黄巢本是

  • 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的“塑料”友谊,是起义军难以摆脱的魔咒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吴广

    两位农夫在大泽乡振臂一呼,900多名百姓群起响应,星火燎原,中国古代第一个封建王朝在此之后轰然倒塌。渔阳一呼,卒移秦祚,这场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曾被赞叹为反暴秦、反压迫的斗争。那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面的故事,有着怎样令人唏嘘的结尾。一、苟富贵,无相忘秦朝末年,陈胜不过是河

  • 吴广真的是被陈胜派人杀死的吗?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能接近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薇颜浅史标签:吴广

    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在这次起义中,陈胜第一把手,吴广是第二把手,两人假借项燕和太子扶苏的名义号召天下反秦,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对陈胜的评价并不是很高,陈胜早年间还和同乡说好了要苟富贵,勿相忘,结果当上王之后就把这位故人给杀了,向来喜欢侠客的

  • 大泽乡起义成功后,陈胜为何要除掉吴广,司马迁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陈城标签:吴广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农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也是位于社会最底层的阶级。农民为了自己的生存,经常被迫进行反抗,因为不反抗是死,反抗还可能为自己争取到一点儿权益。古代的劳动人民对政府的反抗统称为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因为他们自身的局限性都没有获得最后的成功,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