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秦二世胡亥、崇祯皇帝之死谈古人口中的“文人误国”

从秦二世胡亥、崇祯皇帝之死谈古人口中的“文人误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邓苹 访问量:1083 更新时间:2024/1/8 19:49:55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文人的地位始终较为尴尬,这也与文人的性格有着直接关系。部分文人经常自命不凡,喜欢在自己专业性不强的领域发出一些让人摸不到头脑的论断,部分论断凭借着自身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变得极度扩散,甚至会对法令、律例的大方向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在古代历史上,因文人的“论断”而直接导致社稷危亡的例子不在少数。清人洪亮吉曾说:“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

秦二世在位的时候,对百姓施加暴政,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本是被派去戍边的士兵,因为暴雨而逾期,他们害怕受到惩罚,就掀起了起义。谁知他们的揭竿而起竟引起了苦秦久矣的天下苍生纷纷效仿,其中不少人还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另外的则分散到各个不同的反抗秦朝的队伍中。这些人已经占领了很多城池和土地,秦二世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

那时,叔孙通只是秦朝廷的一个待诏博士,秦二世听说打仗了,就召集像叔孙通这样的儒生们想对策。有三十多个博士儒生们都说:“兴兵聚众就是造反,请陛下速速派军剿灭。”

可秦二世一听这话就上火,自己当上了皇帝就有人造反,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叔孙通见秦二世面有怒色,赶紧站出来,对那些博士儒生说:“你们都错了,如今天下一统,陛下英明神武,百姓们日子过得好着呢,怎么会造反?那些人不过是偷鸡摸狗的盗贼,很快就会被官兵捉住的,不算大事,用不着兴师动众。”

秦二世听了叔孙通的话,舒服得眯起了眼,他问那些博士儒生,到底是造反还是盗贼,回答造反的都被抓进了监狱,而回答盗贼的则平安放回。可见当时的文人叔孙通的话语产生了多大的能量!尽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痹症累积已久的大秦,社稷早已摇摇欲坠,但叔孙通的一言又何尝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大秦亡于叔孙通的一言,那么大明则亡于众文人所营造的“反对议和”的舆论环境。明朝末年,面对清朝的崛起和挑战,明朝风雨飘摇时,崇祯皇帝想和谈,但文人清流们不同意。“有好几次机会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和解,但明朝一批文人就说,绝对不要谈,谁谈谁是卖国贼,皇帝也不敢公开提谈判的事。崇祯皇帝曾派兵部尚书私下跟清朝谈判,消息泄漏之后,兵部尚书就被杀了,当时根本没有人再敢动这个脑筋了。”

其实,清朝皇太极屡次向明朝提出议和,即使当清军势力壮大,多次攻入明朝腹地,崇祯已无法招架之时,皇太极仍多次发布告示说,愿与明友好、议和。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农历五月,皇太极诚心接待了马绍愉等明朝来使。他甚至已经初步划定了两国的边境线,只等崇祯皇帝点头,就可鸣金收兵,各安其政了。

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托马绍愉转呈。他在信的末尾说:“若不愿和好,再勿遣使致书……约九月不至则治兵。”言外之意,和谈一旦无望,只有兵戎相见了。兵部尚书陈新甲奉旨派马绍愉与清朝议和一事为百官知悉后,朝野为之哗然,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贪生怕死、妥协求全、私定议和条款。迫于压力,崇祯将责任全部推给陈新甲,后又下令将陈处死。到亡国的最后时刻,崇祯才意识到“策辽事者,不宜战而宜和也”。可惜这只能是后知后觉,已经于事无补、无法挽回败局了。

事实上,明朝在与清朝的军事对峙中,崇祯也非常清楚明朝的势力,一旦硬碰硬只有国破家亡,因此也多次主动议和,但最终的议和又因屡屡受到文臣的指责而失败。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明廷上下缺乏议和的环境与气氛。明朝清高的文人在议和问题上大都缺乏冷静思考,始终放不下天朝大国那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架子,居高临下地与人打交道。

朝野上下一直把清军看成是国贼凶寇,只能扫荡,不可言和,谁议和谁就是“损威辱国”“诅师养寇”,谁就是“祸胎”,将“酿无穷之衅”。若当时的文人能够放下架子,冷静思考,从长计议,明朝败亡时间至少可以后延几年,甚至有可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无奈的是:崇祯死后,那些明朝清高的文人只能吞下国破山河在的屈辱。

标签: 胡亥

更多文章

  • 秦始皇死后,后宫全被胡亥下令殉葬,尸骸双腿分开引猜疑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胡亥

    先说一下殉葬,这是奴隶社会兴起的一种残酷的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越来越少使用了,根据挖掘古墓可以知道,很多都是用动物的尸体替代,即使在古人看来这种行为也太野蛮。秦始皇有个兵马俑,就是用来给他陪葬的,其实以他的能力就算把这些兵马俑换成活人,又有谁敢说个不字。秦始皇在39岁的时候才登基,在现代是壮年时期

  • 为什么秦始皇不喜欢扶苏而喜欢不学无术的胡亥呢?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胡亥

    老朽说事今天来跟大家说说为什么秦始皇不喜欢扶苏而喜欢不学无术的胡亥呢?从后结果来看,胡亥做得很差,所以很多人反感这人物。就当时来看,祖龙看到情况,胡亥那会儿还没搞事情。秦始皇活着的时候,胡亥属于没做什么好事,也没做什么特别坏的事的状态。窃以为胡亥不能算不得宠的孩子,因为祖龙巡游天下还能带着这个孩子来

  • 秦朝除了秦始皇和胡亥,还有一个皇帝,只是历史不认可

    历史人物编辑:洞鉴五万年标签:胡亥

    别看秦国经历过三十几任领袖,但是作为统一的王朝,却没有维持多久。后人常说“秦历三世而亡”,也有的喜欢强调“秦历二世而亡”,究其原因,这最后一任皇帝得不到历史的认可。公元前207年,胡亥去世,于后人而言只不过少了个昏庸糊涂的历史人物,但是于当时的朝臣却意味着,以后没了发号施令的老板,也没了国家机器之所

  • 读史笔记:或许,胡亥真是始皇帝选中的继位人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胡亥

    —01—长久以来,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公元前210年,祖龙赵政于巡行途中突然驾崩,面对虚悬的皇帝之位,李斯、赵高等人为了一己私利,悄然销毁了始皇帝欲立长子扶苏为帝的传位诏书;一番权谋操作,将那个易于摆布且昏庸不堪的胡亥扶上帝位。最终,由于秦二世的胡作非为,大秦的万年江山,轰然崩塌······毫无疑

  • 秦二世胡亥究竟做了什么,导致大秦帝国轰然倒下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胡亥

    秦朝结束了东周时期,长达500年的大分裂,最主要的是,秦国不仅仅是消灭了六国,而是深度统一了中国。始皇一统六国通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风俗这些等等这些措施,秦朝把华夏大地打造成一个非常坚实的整体,尤其是给人们灌输了一个思想,那就是我们是统一的整体,这种思想被深深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这也使得

  • 中国历史文化:秦二世胡亥是如何失去江山的?

    历史人物编辑:李函泽标签:胡亥

    审核编辑:风云细说排版插图:风云细说资料收集:风云细说秦二世胡亥上台后,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带着丞相李斯“东行郡县”。效仿秦始皇巡行天下。这一举动似乎说明了胡亥体察民情,忧国忧民;但由于胡亥刚登基不久,资历尚浅,无法体会到平民的疾苦,以及社会底层人员的压力。第二件事就是对一些朝政老人的灭杀,他这

  • 秦始皇在世天下安定,为何胡亥登基之后,立马爆发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聚会旅游标签:胡亥

    公元前210年,秦朝第二位皇帝胡亥继位,但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却在第二年爆发。为什么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天下还算安定,胡亥即位后却马上发生了起义?难道是秦始皇留下的“一堆烂摊子”让胡亥成了反派?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确实受到了严惩,修建了长城、赤道等工程,南征百越,北攻匈奴,大举招兵买马。人的力量的使用,

  • 李斯究竟为什么会舍弃扶苏,而去扶植胡亥上位?

    历史人物编辑:翟梦迪标签:胡亥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始皇在巡游途中病死在沙丘,临死前拟了遗诏:将皇位传于长子扶苏。而宦官赵高说服公子胡亥,想与之密谋篡改诏书,自立为帝。但这事仅靠自己办不成,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支持才行。于是,赵高就向李斯进行了游说。刚开始李斯还严词拒绝了赵高的阴谋,但当赵高以相位和权力相威胁的时候,李斯犹豫

  • 始皇陵旁发现一墓,墓里皆是少女被肢解后的尸骨,专家:胡亥干的

    历史人物编辑:叫我过客标签:胡亥

    一座看似普通的陵墓尸骨竟然被随意摆放,拥有众多陪葬品为什么还会遭受这种非人的对待?秦始皇陵附近的陵墓,究竟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皇帝在古代一直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每个皇帝的登基之路都不会太过顺利。踩着尸骨往上爬的皇帝也绝不在少数。兄弟手足,在权势面前显得那么渺小。而万里江山一片红,这个红也是不知道

  • 秦朝灭亡,胡亥真的是为秦始皇背锅吗?

    历史人物编辑:东兴说历史标签:胡亥

    公元前207年,楚怀王手下将军——武安侯刘邦,带领军队进入关中,大秦帝国最后一任统治者,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朝凭借五十里封地起家,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头筚路蓝缕,打败过西戎蛮族,击退过六国联军。可金城汤池般偌大的江山,居然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时间里头灰飞烟灭,当年老秦人是何等的坚忍,现在又是何等的窝囊,连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