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果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只会败得更快!这是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如果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只会败得更快!这是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境界大天下 访问量:2377 更新时间:2024/1/27 2:47:39

读过《楚汉演义》的人都知道,范增善奇谋,而项羽善打硬仗、险仗、恶仗,是天生的战神。二人相辅相成,优劣互补,是天生的一对搭档。然而陈平仅使一简单的离间计就轻易拆散了他们,最后范增愤而归乡,背疮发作死在半路,而项羽也在两年后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项羽与虞姬诀别

很多读者朋友都认为,如果范增不负气离开项羽,楚汉争霸不会是这般光景,至少项羽不会败得这么快,这么惨。对于此点,小编只能说大家高估了范增,也低估了项羽,范增相对于张良萧何之辈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范增其人

范增是一个不甘于寂寞的人,项梁在吴会起兵的时候,范增已经七十岁了,不过,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出山了。于是,他去拜见项梁,见面便劝项梁吸取陈胜失败的教训,打消了其自立为王的念头,立楚王后裔为楚怀王,以此号令天下。项梁被他精辟的分析打动了,便拜他为军师。

范增

项梁死后,他开始辅佐项羽。在他的帮助下,项羽一路打进咸阳,成了天下的霸主。然而,项羽妇人之仁,在鸿门宴上不顾范增的劝告,放走了刘邦

之后刘邦从汉中起兵,占领关中平原,并出关攻魏国、韩国,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他们你来我往,打了很久,最后僵持在荥阳。刘邦的粮草运输渠道被项羽截断,只能坐守孤城,无计可施。范增劝项羽抓紧时机,把刘邦干掉。情况紧急,刘邦果断采纳陈平的计谋,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具体办法就是在项羽派使者来的时候,故意让人摆了一桌好酒好菜,使者刚要吃完就赶紧撤走,并解释说这是为范增的使者而准备的,项王的使者没有这么高的伙食标准。

陈平

使者果然大怒,回去添油加醋地跟项羽一说,项羽心里便开始不爽了。他嘴上不说什么,却削去了范增的兵权。老范增气得白胡子一抖一抖的,一怒之下,他便故做姿态说要告老还乡,想不到项羽立刻就准了。这下他没辙了,只能随便打个小包,便往外走,连车子都没要。估计是还指望项羽来留他。可是,他走了很久才明白项羽是玩真的,于是又气又急,还没有走到大本营彭城便死在半路上了。

范增归乡

范增没有摆正位置

无疑范增是个很聪明的人。但可惜的是,他并不明智。

陈平区区一个明眼人都能看出的反间计,就轻易离间了项羽的亚父,项羽是傻瓜吗?显然不是,正如苏轼在他的《范增论》中评价的那样“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意思就是说,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猜疑的君主呢?

项羽与范增

所以说,项羽对范增必是早有了猜疑之心,陈平才能趁虚而入。范增一七老八十之人,项羽猜疑他什么?功高震主?恃权夺位?显然都不是,项羽只是对其早已厌烦,恨不能范增早早离去,因此才有范增一做出告老还乡的姿态,项羽立马就准了的“乌龙事件”。

而项羽又是为何厌恶范增呢?这就要说一下范增不智的行为。

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本没有大的不妥,“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本分,项羽不杀刘邦,是显示君王的度量。二者很难分清谁对谁错,而范增却倚老卖老,极尽失态,又是砍玉斗,又是骂 “竖子”,真是完全以项羽的亚父自居了,范增你这是把项羽置于何地?

范增

不仅如此,作为拥立怀王的首倡者,而且还是一名楚人(范增是居鄛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桐城,古之楚地),范增对于楚怀王怀有一份不同于他人的感情,所以他面对项羽,总是左一句“报告怀王”,右一句“由怀王定夺”,不管范增你是出于什么目的,此时的项羽才是反秦武装中真正的领袖,那位半真半假的怀王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幌子,你范增如此口口声声怀王,到底是项羽的军师随从,还是怀王的谋士“督军”呢?

再之,楚汉战争爆发后,范增更加目中无人,不仅不把刘邦君臣放在眼里,更是总想对项羽耳提面命,颐指气使,如同“祖师爷”一般,完全颠倒了上下君臣的关系。

范增与项羽

范增的行为就如王小利说的那句“大人谁能干出这事来?”显然范增根本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范增之智不如小儿

再来看项羽,项羽无疑是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主,属于那种顺毛驴、赶着不走打着倒退的人,对于这样一头倔驴,要想使其听话,就必须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放低姿态、好言好语),而这正是范增欠缺的。

项羽

明代张燧就评价说范增之智不如小儿:

“居巢叟(范增)……智出两女子下矣。又外黄舍人儿,年十三,尚能说羽赦外黄当坑者。居巢叟年已七十,顾不能谏羽,使戮子婴、杀义帝、斩彭生、坑秦二十万众,智愚之相去何远哉!”

——《范增智不如儿女子》

意思是说,范增不能阻止项羽杀子婴、义帝、彭生,坑秦卒二十万,他的智慧还远远不如一女子、小儿。并举了一个十三岁的小儿劝服项羽放弃屠城的例子。

这个故事发生在楚汉争霸后期,当时项羽率军攻打一个叫“外黄”的地方,打了很久,一直没有打下来。过了几天,外黄自己投降了。他觉得外黄让他很没面子,便想对外黄来个屠城。这时候,外黄舍人才十三岁的儿子,去见项羽说,大王您还要继续攻打剩下的十几个城池呢,如果您现在屠城的话,只会让别的城池死命坚守。项羽想想很对,便很大度地接受了外黄的投降。

可见项羽也不是不听人言,范增也不是足够聪明。

逆反心理决定了范增的离开对项羽更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大胆得出一个结论,就算范增不离开,他最好的结局也是与项羽貌合神离,被闲置。

甚至如果范增出谋划策,项羽非但不会听,反而会反其道而行之,范增的计策当然是好的,那么反其道而行的项羽那就大错特错了,以项羽一贯的“大男孩”性格,在总是以“耳提面命”姿态出现的范增面前,一定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范增越说,项羽只会越错,没有范增,项羽还可能一逞匹夫之勇,蒙对那么一两次,没有范增,项羽相对来说只有更好。

标签: 范增

更多文章

  • 范增和项羽有何共同点?他们的政治理想本不同,范增为何不愿离开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范增

    范增,项羽集团首席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有如此高的地位,范增为什么要离开项羽?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范增一直都相信,最终胜利的会是项羽。01范增在项羽集团的地位太高,他没有理由离开。如果你做到了一家上市公司的CEO,你会舍得轻易跳槽吗?就算是跳槽,你能够得到比呆在原公司更好的待遇、心情吗?我想这

  • 千古之谜:范增早有杀项羽之心,这才是范增离开项羽的真正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范增

    范增一直被后世人认为是中了陈平的反间计,不为项羽所重用,而一怒之下返乡。现在的影视剧《楚汉传奇》、《鸿门宴》等,也按照这一认定,把范增塑造成了一个一心为项羽出谋划策,对项羽忠心耿耿的阴诡之士。范增但这里有两大不解:一是,范增敢违逆项羽,自作主张鸿门宴安排项庄舞剑,意图置刘邦于死地,以范增当时的身份、

  • 项羽的唯一谋士范增,究竟是高人还是庸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范增

    “楚汉之争”是秦末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以原本唾手可得大秦江山的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落下帷幕。西楚霸王重义气、讲情义,且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后人们常常为他的结局而感到惋惜。在他征战天下的途中,身边仅有一位谋士为他出谋划策。此人就是范增,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司马迁曾说:“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

  • 嬴政几乎灭亡了所有的诸侯国,但有个小国却到秦二世才真正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秦二世

    文|飞鱼说史春秋时期,中原大地上有大大小小几百个诸侯国,诸侯国的林立,也更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以及社会的进步,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相互攻伐吞并,小的诸侯国逐渐被大的诸侯国吃掉,小国的文化和人民也自然成了大国的一部分,如果说古代社会有一种形式可以让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一定是战争。假使你对春

  • 大肆屠杀兄弟姐妹的秦二世,为什么会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杀?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秦二世

    子婴,不在秦二世杀戮名单里。相反,他是秦二世要拉拢的对象。大肆屠杀兄弟姐妹的秦二世秦始皇死于沙丘,秦二世担心诸公子、大臣不服,遂采纳赵高之计,“不师文而决于武力”,开始了对贵臣、公子的屠杀。在胡亥回到咸阳前,除了处死扶苏外,他还使“六公子戮死于杜”、“十公主戮死于杜”。其后,他又逼闾昆弟三人自杀。回

  • 扶苏会比秦二世更好么?会让大秦有更长久的国运么?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秦二世

    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可惜仅仅历经两代,没有做到他想象中的万世,到了二世就灭亡了。而当时更加优秀的扶苏却没有登基,如果是他成为二世之君,那秦朝是不是就会存在更久呢?秦是为什么灭亡的要讨论扶苏能不能让秦朝更长久,首先要明白历史上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在秦朝之前,周朝的灭亡主

  • 帮秦始皇一统天下的10大名将,为何不帮秦二世剿灭刘邦项羽呢?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秦二世

    秦国历经十数代君主励精图治,其政治地位、军事实力大幅提高,终于在秦始皇嬴政上位后得以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当然,秦国的成果除了君王们的功劳,更离不开那些殚精竭虑臣子们。尤其嬴政手底下,那10大能征善战的名将们。秦始皇这里头有件怪事儿,秦始皇建立秦朝后15年就走向灭亡,先被项羽击杀几乎全部的秦朝贵族,后

  • 秦二世若不是胡亥,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司马迁早已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秦二世

    秦国一扫六国而建天下,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历史事实,可惜的是才建立起大一统的嬴政,还没有来得及安定六国,就在巡视的道路上离世了。秦始皇从20多岁开始就追求长生之术,结果50岁的离世却是因为"风餐露宿"没有顾忌到身体,而寒气入身引得病发,不知道秦始皇死的时候,会不会懊恼不已。不过这断然不会是他最懊悔的

  • 楚人李斯是如何当上秦国丞相的?得罪秦二世被腰斩,是赵高陷害吗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秦二世

    李斯原来是楚国上蔡人,入秦后才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他向秦王献策“灭诸侯,成就帝业”后任丞相,是大秦帝国的二号人物。按理说,一个人做到如此,应该心满意了吧!可李斯并不知足,为了权力,让自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代名相,就此身败名裂!我们先看看李斯是如何发迹的,李斯首先在楚国做小史,过着朴实的生活。一天李

  • 历史 李斯 四 焚书坑儒助 纣为虐 误听赵高妖言让秦二世为帝大开杀戒

    历史人物编辑:亚群历史标签:秦二世

    楚国人李斯虽然是布衣平民,但是他有一个远大的抱负,于是就开始为之付出行动。先跟随荀子学习了三年治国之术,学成之后,分析天下的局势,觉得秦国最为强盛,他可以在秦国有一番作为,开创一片新天地。于是就来到了秦国,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成功的赢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当上了官。秦始皇也采用了他的计谋,经过了二十几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