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斧手”和“摔杯为号”,常常在古装剧中出现。实际上,古代很多历史人物确实常常采取埋伏刀斧手、然后“摔杯为号”的做法,出其不意地取人性命,达到夺权、或者扫平对手的目的。具体可以参考小说《三国演义》,书中的孙权、周瑜都干过这事。
这种表面其乐融融、实际暗藏杀机的宴会有个专属的历史名词:鸿门宴。而“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是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在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场宴会,过程相当地精彩。项羽本来想杀掉刘邦,被项伯劝住了;但项羽手下的智囊范增,却不肯放过刘邦。
于是,他先给项羽打暗号,拿起衣服上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快点做决定;项羽沉默,范增只好又找来了项庄舞剑,打算让他刺杀刘邦,也没成功——被项伯阻止了。刘邦趁着上厕所的机会逃跑后,范增气得破口大骂,骂项羽是“竖子”,不足以成大事。
那么问题来了,范增这么聪明,难道他就想不出埋伏刀斧手,摔杯为号,让刀斧手一拥而出直接把刘邦解决了的办法吗?到了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写了一篇《范增论》,说出了范增不埋伏刀斧手的原因,可能跟很多人以为的历史真相不太一样。
范增,历来被视为项羽最重视的谋士。项羽称呼他“亚父”,这个称呼也侧面证明了范增的地位。但项羽真的把范增放在心上了吗?刘邦首席谋士陈平,曾经在项羽手下打过一段时间工,他是这么说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也就是说,项羽有点“任人唯亲”,提拔任用的不是姓项的人,就是他的小舅子。所以,范增无论怎么做,在项羽眼中都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另外,项羽还觉得,范增当初给自己出了最大的“馊主意”:立熊心做楚怀王,做天下的义帝,统领诸侯。
范增的目的是让项氏一族起兵反秦“名正言顺”,但项羽不这么想,当初和刘邦约定“谁先进咸阳谁就称王”,就是这个碍事的义帝提出来的;西楚霸王项羽,认为自己的实力傲视群雄,根本不需要这样一个名义上的诸侯盟主,来促成他的灭秦称王大业。
叔叔项梁死后,项羽越来越怀疑范增支持立“义帝”的目的。所以后来,项羽把刘邦围在了荥阳,刘邦就采纳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项羽误以为范增和刘邦私下来往——项羽没有任何怀疑,立即相信了,和范增吵了一架,范增出走。苏轼在《范增论》中写道: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苏轼的意思,总结下来只有一句话:如果不是项羽先对范增起了疑心,陈平的“反间计”根本不可能成功。而鸿门宴发生前,项羽就已经怀疑范增了,所以范增不敢做出埋伏刀斧手这种事,不然刘邦还没被杀,自己可能先被项羽怀疑,然后当场去世了——非不愿,实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