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鸡肋智囊”范增,置身于天下大势之间而无能为力

“鸡肋智囊”范增,置身于天下大势之间而无能为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侯卫朝 访问量:1404 更新时间:2024/2/29 18:47:44

题/“鸡肋智囊”范增,置身于天下大势之间而无能为力

文/唐晋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作为楚军帐下唯一的智囊,单论为人操持的话,范增还是有所可夸的——坚持。楚汉相争期间有无数的将臣谋士叛离项羽而去,唯独范增一人即便不侍从楚军,也绝不背投汉军,这种坚持在很多人眼中看来是愚忠迂腐的行为,不懂得在天下大势面前抉择良主。然而正是因为常人都是趋炎附势,唯其一人能够有所坚持才算可贵。但是,这份坚持却不该在他身上出现,因为范增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位谋士。

(范增古像)

献策请杀汉王,刘邦的“首席伯乐”

范增在楚军帐下所得到的一切,其实在汉军当中分毫取之不得。因为他的才能的确是比不上辅佐刘邦的能臣武将,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何范增在对于楚军未来发展前景的规划上,从未提出过什么提纲挈领的谋略。说白了其人有计谋可言,实则无大略远瞻。

如果硬要追根究底的话,范增唯一在大略上的谋划就是劝说项羽干掉刘邦。

鸿门宴上的故事相信人尽皆知,在此无须赘述。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早在鸿门宴开始之前,也就是在项羽击败章邯的秦军之后,转战关中之际,范增便劝说项羽除掉刘邦此人。

其人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此话说白了就是:刘邦此人有天子之气,赶紧干掉他别让他跑了!

(鸿门宴)

后来的经过便是项伯跑去报信,鸿门宴上诡诈多端了。范增的计划终究没有达成,刘邦果然如其人预料所言,在日后成为了项羽的大敌,并且真的成为了大汉天子。

让人不禁赞叹一声,这简直是神预言!因此在日后读这段历史的人看来,项羽不听信范增的谏言乃是其人一辈子犯的最大的错误。而范增的妙计不能为项羽所用,这个小老头也怪可惜的。

但客观地论述这件事情,未免蹊跷。

年老的反正与年轻的项羽无法填补的代沟

作为刘邦的“首席伯乐”,范增以极具时代性的眼光便看透了刘邦内心潜藏的大志,可他却选择了一种极为不当的方式进行劝谏——不厌其烦地进言项羽下令斩杀刘邦。

范增早年间跟随项梁出山之际,便已进入古稀之年,戎马倥偬数年之后,怕是已经年至耄耋。因其人备受项梁的推崇,于是成为了项羽的亚父,负责辅佐教导这个年纪轻轻的“小霸王”项羽。

(项梁剧照)

此时的项羽不过二十多岁,这注定了二者之间无法进行顺利的沟通。

毕竟楚霸王项羽是出了名的刚愎自用。

(西楚霸王项羽)

这并非计策好与不好的问题,反而成了一场“家庭伦理”争论。

范增不明白项羽这糊涂小子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就像他身为一个谋士却无法自知,也无法揣度主将的心思。

与项羽一样,范增性格里也有非常偏执的一面,对待问题压根不会转个弯。哪怕是你能够先斩后奏,将刘邦强行斩杀于楚军帐下,而不是弄什么矫揉造作的项庄舞剑,其结果也来得更加方便。并且按照项羽的心性在此一刻说不定也不会重责于你,顶多是从鸿门宴之后便开始疏远二者之间的关系。

(范增剧照)

这就说到范增的坚持了。与汉营当中的张良陈平都不同,年近耄耋的人总是依赖于常规旧法而按图索骥,缺乏心生两边的豪气与胆魄,做事情反而过分计较得失,而又不知变通。

所以世人才会在史书上屡屡翻阅到,项羽对范增所言的策谋嗤之以鼻的现象。

在朝气蓬勃的项羽看来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在于手中的刀剑,而暮气沉沉的范增却告诉他要以旁左之道制胜。

(范增与项羽之嫌隙)

这就使得本就横亘在二人自己的代沟裂隙陡生,项羽早已经厌烦了这种苦口婆心,范增却还在兀自喋喋不休,举手言谈之间真把自己当做了项梁托付子侄大业的辅政大臣。

对待极端傲娇的楚霸王项羽,范增一如既往的只谈论辈分与私情,而忘记了大势渐成的项羽早已经成为了羽翼丰满的大鹏,对于这个扣在自己头顶的“亚父”,就像是《西游记》当中的紧箍咒(当时也没有西游记),成为了困束楚霸王项羽的意气激荡的囚笼。

(范增与项羽剧照)

尽忠竭力,尽力而为,对项羽来说却形同鸡肋

一方面是来自项羽的叛逆,一方面是范增的苦口婆心,彼此之间的矛盾暗生,这对于谋士范增来说却是无关紧要的,毕竟他自己也意识不到。按理说,屡次进谏不受采纳,这就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主帅的问题了,身为第一谋士的范增同样背负有责任。

难道你就不好奇为何出身底层的刘邦为何便能够将自己帐下的谋臣勇将运用如此得体?

此乃君臣同心、相得益彰是也。

(刘邦剧照)

刘邦是能够从善如流、察纳雅言不错,可教育素质与项羽差不太多,二人都没有什么极高的文化素养。

所以张良、陈平等人在劝诫刘邦时,便敢以直言相向,把话说得明明白白的,丝毫没有之乎者也那一套。

范增实话直说,可问题项羽就不是那种能够听得进去别人好话的性格,即便你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泉,他未必能够理解,只当你在说胡话而已。

(进策不被采纳,范增心灰意冷)

可以说,作为楚军帐下的谋士,辅佐两代项氏主帅的范增从未深入研究过此二人的性格特点。一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献策谏言,丝毫不考虑“接受者”的心理需要。

反观刘邦的最大助力者——项伯,在深夜前往汉营告密后,如无其事地返回楚军营地,还成功劝说了项羽等待刘邦前来赔罪,岂不是较之范增更为成功?

说实话,就连项伯这样的糊涂人都知道作为全军主帅的项羽,说来说去更对其人胃口,让项羽好接受的乃是“恩义与虚荣心”,而非什么天花乱坠的奇谋险计。

范增恰是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导致其人与项羽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直至最终陈平献策离间此二人自己的关系,将原本架在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唯一信任桥梁拆断了。

(刘邦手下的“毒”士陈平)

范增一气之下请辞归老,项羽则更是憋了一肚子火气无处发泄,任由其人离去。结果年至七十有三的范增在途中染病,不幸离世。

范增的存留实则无法影响楚汉大局的决胜,但却意味着项羽所率领的楚军江河日下的起始。

或许对于年轻气盛、战阵无双的项羽来说,年老迂腐的范增的作用无异于鸡肋,食之无用、弃之可惜,可对于范增而言,项氏楚军便是其人余生施展抱负的最后舞台,只可惜其人能够尽忠,却不能尽其才,着实可惜。

假使范增能够识时通变,项羽能够戒骄戒躁,或许楚国的百战之军不至于败亡得如此之快。

(范增归途染病,死于路途)

历史也终究要回归现实,范增能够在楚军兴盛时期锦上添花,却无法做到在楚军倾颓之际力挽狂澜,或许也是其人的缺憾之处。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刘邦:谁说创业要趁早?审时度势最重要!

延岑:与刘秀刚了一辈子的老乡,被戏称正确答案排除器的时代明灯

宋仁宗的一生哀痛:前半生得不到真正母爱,后半生享不了天伦之乐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

标签: 范增

更多文章

  • 范增有没有被高估?好像并没为项羽制定什么好的战略,你认为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范增

    范增确实是被高估了,他的水平称得上谋士二字,但是距离当时的顶级谋士还是有相当大差距的。范增之谋范增的谋略,体现在两点之上:第一、立楚王后裔为王范增总结了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认为他们虽然打着楚国的名头,但是他们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楚人恨秦的特点,立楚王后人为王,而是选择了自立。这导致陈胜吴广起义军虽率

  • 陈平用了什么计谋,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导致了范增的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范增

    范增是秦末顶级谋士,被项羽称之为亚父,等于是项羽把范增认作了干爹。项羽对范增也是很尊敬的。但是,在关键问题上,项羽是容易固守己见的,他目光短浅,听不进范增的建议,最终导致了项羽错失了江山。就好比鸿门宴前后,是杀刘邦最好的机会。范增就告诉了项羽了,除了刘邦之外,其它人都是不足为惧的。只要把刘邦给干掉了

  • 如果范增不离开项羽,项羽只会败得更快!这是心理学的必然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小境界大天下标签:范增

    读过《楚汉演义》的人都知道,范增善奇谋,而项羽善打硬仗、险仗、恶仗,是天生的战神。二人相辅相成,优劣互补,是天生的一对搭档。然而陈平仅使一简单的离间计就轻易拆散了他们,最后范增愤而归乡,背疮发作死在半路,而项羽也在两年后兵败垓下,自刎乌江。项羽与虞姬诀别很多读者朋友都认为,如果范增不负气离开项羽,楚

  • 范增和项羽有何共同点?他们的政治理想本不同,范增为何不愿离开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范增

    范增,项羽集团首席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有如此高的地位,范增为什么要离开项羽?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范增一直都相信,最终胜利的会是项羽。01范增在项羽集团的地位太高,他没有理由离开。如果你做到了一家上市公司的CEO,你会舍得轻易跳槽吗?就算是跳槽,你能够得到比呆在原公司更好的待遇、心情吗?我想这

  • 千古之谜:范增早有杀项羽之心,这才是范增离开项羽的真正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范增

    范增一直被后世人认为是中了陈平的反间计,不为项羽所重用,而一怒之下返乡。现在的影视剧《楚汉传奇》、《鸿门宴》等,也按照这一认定,把范增塑造成了一个一心为项羽出谋划策,对项羽忠心耿耿的阴诡之士。范增但这里有两大不解:一是,范增敢违逆项羽,自作主张鸿门宴安排项庄舞剑,意图置刘邦于死地,以范增当时的身份、

  • 项羽的唯一谋士范增,究竟是高人还是庸人?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范增

    “楚汉之争”是秦末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以原本唾手可得大秦江山的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落下帷幕。西楚霸王重义气、讲情义,且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后人们常常为他的结局而感到惋惜。在他征战天下的途中,身边仅有一位谋士为他出谋划策。此人就是范增,项羽尊称他为“亚父”。司马迁曾说:“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

  • 嬴政几乎灭亡了所有的诸侯国,但有个小国却到秦二世才真正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秦二世

    文|飞鱼说史春秋时期,中原大地上有大大小小几百个诸侯国,诸侯国的林立,也更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以及社会的进步,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相互攻伐吞并,小的诸侯国逐渐被大的诸侯国吃掉,小国的文化和人民也自然成了大国的一部分,如果说古代社会有一种形式可以让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一定是战争。假使你对春

  • 大肆屠杀兄弟姐妹的秦二世,为什么会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杀?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秦二世

    子婴,不在秦二世杀戮名单里。相反,他是秦二世要拉拢的对象。大肆屠杀兄弟姐妹的秦二世秦始皇死于沙丘,秦二世担心诸公子、大臣不服,遂采纳赵高之计,“不师文而决于武力”,开始了对贵臣、公子的屠杀。在胡亥回到咸阳前,除了处死扶苏外,他还使“六公子戮死于杜”、“十公主戮死于杜”。其后,他又逼闾昆弟三人自杀。回

  • 扶苏会比秦二世更好么?会让大秦有更长久的国运么?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秦二世

    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可惜仅仅历经两代,没有做到他想象中的万世,到了二世就灭亡了。而当时更加优秀的扶苏却没有登基,如果是他成为二世之君,那秦朝是不是就会存在更久呢?秦是为什么灭亡的要讨论扶苏能不能让秦朝更长久,首先要明白历史上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在秦朝之前,周朝的灭亡主

  • 帮秦始皇一统天下的10大名将,为何不帮秦二世剿灭刘邦项羽呢?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秦二世

    秦国历经十数代君主励精图治,其政治地位、军事实力大幅提高,终于在秦始皇嬴政上位后得以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当然,秦国的成果除了君王们的功劳,更离不开那些殚精竭虑臣子们。尤其嬴政手底下,那10大能征善战的名将们。秦始皇这里头有件怪事儿,秦始皇建立秦朝后15年就走向灭亡,先被项羽击杀几乎全部的秦朝贵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