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鸡肋智囊”范增,置身于天下大势之间而无能为力
文/唐晋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作为楚军帐下唯一的智囊,单论为人操持的话,范增还是有所可夸的——坚持。楚汉相争期间有无数的将臣谋士叛离项羽而去,唯独范增一人即便不侍从楚军,也绝不背投汉军,这种坚持在很多人眼中看来是愚忠迂腐的行为,不懂得在天下大势面前抉择良主。然而正是因为常人都是趋炎附势,唯其一人能够有所坚持才算可贵。但是,这份坚持却不该在他身上出现,因为范增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位谋士。
(范增古像)
献策请杀汉王,刘邦的“首席伯乐”
范增在楚军帐下所得到的一切,其实在汉军当中分毫取之不得。因为他的才能的确是比不上辅佐刘邦的能臣武将,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何范增在对于楚军未来发展前景的规划上,从未提出过什么提纲挈领的谋略。说白了其人有计谋可言,实则无大略远瞻。
如果硬要追根究底的话,范增唯一在大略上的谋划就是劝说项羽干掉刘邦。
鸿门宴上的故事相信人尽皆知,在此无须赘述。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早在鸿门宴开始之前,也就是在项羽击败章邯的秦军之后,转战关中之际,范增便劝说项羽除掉刘邦此人。
其人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此话说白了就是:刘邦此人有天子之气,赶紧干掉他别让他跑了!
(鸿门宴)
后来的经过便是项伯跑去报信,鸿门宴上诡诈多端了。范增的计划终究没有达成,刘邦果然如其人预料所言,在日后成为了项羽的大敌,并且真的成为了大汉天子。
让人不禁赞叹一声,这简直是神预言!因此在日后读这段历史的人看来,项羽不听信范增的谏言乃是其人一辈子犯的最大的错误。而范增的妙计不能为项羽所用,这个小老头也怪可惜的。
但客观地论述这件事情,未免蹊跷。
年老的反正与年轻的项羽无法填补的代沟
作为刘邦的“首席伯乐”,范增以极具时代性的眼光便看透了刘邦内心潜藏的大志,可他却选择了一种极为不当的方式进行劝谏——不厌其烦地进言项羽下令斩杀刘邦。
范增早年间跟随项梁出山之际,便已进入古稀之年,戎马倥偬数年之后,怕是已经年至耄耋。因其人备受项梁的推崇,于是成为了项羽的亚父,负责辅佐教导这个年纪轻轻的“小霸王”项羽。
(项梁剧照)
此时的项羽不过二十多岁,这注定了二者之间无法进行顺利的沟通。
毕竟楚霸王项羽是出了名的刚愎自用。
(西楚霸王项羽)
这并非计策好与不好的问题,反而成了一场“家庭伦理”争论。
范增不明白项羽这糊涂小子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就像他身为一个谋士却无法自知,也无法揣度主将的心思。
与项羽一样,范增性格里也有非常偏执的一面,对待问题压根不会转个弯。哪怕是你能够先斩后奏,将刘邦强行斩杀于楚军帐下,而不是弄什么矫揉造作的项庄舞剑,其结果也来得更加方便。并且按照项羽的心性在此一刻说不定也不会重责于你,顶多是从鸿门宴之后便开始疏远二者之间的关系。
(范增剧照)
这就说到范增的坚持了。与汉营当中的张良、陈平都不同,年近耄耋的人总是依赖于常规旧法而按图索骥,缺乏心生两边的豪气与胆魄,做事情反而过分计较得失,而又不知变通。
所以世人才会在史书上屡屡翻阅到,项羽对范增所言的策谋嗤之以鼻的现象。
在朝气蓬勃的项羽看来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在于手中的刀剑,而暮气沉沉的范增却告诉他要以旁左之道制胜。
(范增与项羽之嫌隙)
这就使得本就横亘在二人自己的代沟裂隙陡生,项羽早已经厌烦了这种苦口婆心,范增却还在兀自喋喋不休,举手言谈之间真把自己当做了项梁托付子侄大业的辅政大臣。
对待极端傲娇的楚霸王项羽,范增一如既往的只谈论辈分与私情,而忘记了大势渐成的项羽早已经成为了羽翼丰满的大鹏,对于这个扣在自己头顶的“亚父”,就像是《西游记》当中的紧箍咒(当时也没有西游记),成为了困束楚霸王项羽的意气激荡的囚笼。
(范增与项羽剧照)
尽忠竭力,尽力而为,对项羽来说却形同鸡肋
一方面是来自项羽的叛逆,一方面是范增的苦口婆心,彼此之间的矛盾暗生,这对于谋士范增来说却是无关紧要的,毕竟他自己也意识不到。按理说,屡次进谏不受采纳,这就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主帅的问题了,身为第一谋士的范增同样背负有责任。
难道你就不好奇为何出身底层的刘邦为何便能够将自己帐下的谋臣勇将运用如此得体?
此乃君臣同心、相得益彰是也。
(刘邦剧照)
刘邦是能够从善如流、察纳雅言不错,可教育素质与项羽差不太多,二人都没有什么极高的文化素养。
所以张良、陈平等人在劝诫刘邦时,便敢以直言相向,把话说得明明白白的,丝毫没有之乎者也那一套。
范增实话直说,可问题项羽就不是那种能够听得进去别人好话的性格,即便你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泉,他未必能够理解,只当你在说胡话而已。
(进策不被采纳,范增心灰意冷)
可以说,作为楚军帐下的谋士,辅佐两代项氏主帅的范增从未深入研究过此二人的性格特点。一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献策谏言,丝毫不考虑“接受者”的心理需要。
反观刘邦的最大助力者——项伯,在深夜前往汉营告密后,如无其事地返回楚军营地,还成功劝说了项羽等待刘邦前来赔罪,岂不是较之范增更为成功?
说实话,就连项伯这样的糊涂人都知道作为全军主帅的项羽,说来说去更对其人胃口,让项羽好接受的乃是“恩义与虚荣心”,而非什么天花乱坠的奇谋险计。
范增恰是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导致其人与项羽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直至最终陈平献策离间此二人自己的关系,将原本架在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唯一信任桥梁拆断了。
(刘邦手下的“毒”士陈平)
范增一气之下请辞归老,项羽则更是憋了一肚子火气无处发泄,任由其人离去。结果年至七十有三的范增在途中染病,不幸离世。
范增的存留实则无法影响楚汉大局的决胜,但却意味着项羽所率领的楚军江河日下的起始。
或许对于年轻气盛、战阵无双的项羽来说,年老迂腐的范增的作用无异于鸡肋,食之无用、弃之可惜,可对于范增而言,项氏楚军便是其人余生施展抱负的最后舞台,只可惜其人能够尽忠,却不能尽其才,着实可惜。
假使范增能够识时通变,项羽能够戒骄戒躁,或许楚国的百战之军不至于败亡得如此之快。
(范增归途染病,死于路途)
历史也终究要回归现实,范增能够在楚军兴盛时期锦上添花,却无法做到在楚军倾颓之际力挽狂澜,或许也是其人的缺憾之处。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刘邦:谁说创业要趁早?审时度势最重要!
延岑:与刘秀刚了一辈子的老乡,被戏称正确答案排除器的时代明灯
宋仁宗的一生哀痛:前半生得不到真正母爱,后半生享不了天伦之乐
换工作的艺术:换过五个东家的西汉丞相陈平教你怎么做到完美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