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翦为何能够全身而退,他太了解秦始皇嬴政的性格

王翦为何能够全身而退,他太了解秦始皇嬴政的性格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邓苹 访问量:587 更新时间:2024/1/16 3:30:51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有跟其它三人不同的经历,这个经历为他功成名就全身而退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廉颇、白起和李牧是靠个人能力横扫天下,嬴得声名的话,那王翦纯粹就是依靠与嬴政的私人关系谋取了一官半职,从而做到了公私兼顾,名扬天下。

首先,王翦的成功,是伴随秦始皇嬴政成长进步分不开的。

史书上记载,王翦也算得出身名门之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推演,王翦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是太子晋的第十八世孙。从这点上看,他的血液里也流淌着王室的血统。当吕不韦扶持嬴政的父亲异人坐上皇位时,王翦就陪伴在嬴政身边,成了他的陪读和贴身护卫,嬴政继位后,还把王翦封为太师。试想,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经历,王翦还怕以后没有饭吃?

所以,当嬴政继位秦始皇帝后,王翦顺理成章就成了他的左膀右臂。与其它三位大将军不同,王翦的成功并不是在战场上拼杀征战,更多的是使用计谋通过嬴政的手来达到目的。如秦国灭赵,当王翦看到赵国大将李牧作战勇敢又智勇双全时,他就向秦始皇提出了反间计,这个计谋实际上并不高明,有点象长平之战白起换廉颇一样,赵王迁昏庸,果然中计,虽然李牧想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阻挡,最终还是被赵王捕获杀掉。

王翦能在秦王面前呼风唤雨,还有一点就是他在关键时刻能替秦始皇嬴政排忧解难。当嬴政继位出现危机的时候,嫪毐和太后密谋造反,王翦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帮他出谋策划,一举粉碎了叛乱之祸,这场平叛打下来,比打胜一场两国交战都要重要,所以,王翦的地位自然越来越巩固。

其次,王翦功高至伟,不在于他打胜了多少仗杀了多少人,而在于他用兵不残暴,体恤兵民。

翻开春秋战国的征战历史,有多少将领都是靠杀死对方士卒来获取功名的。长平之战,白起一仗坑杀赵兵四十万,累累白骨无不诉说秦国虎狼之师的残暴。但王翦每次出征却惜兵如子,每战必要以计谋在前,攻防在后。计擒魏齐,王翦帮秦相范睢了却心头之恨,还为秦国灭魏清除了一个对手。平息长安君之乱,平息吕后之乱,王翦父子内外夹击,不动一兵一卒,这些功劳无人能及。

秦王残暴让燕太子丹很生气,他密谋行刺,虽然没有成功,却让秦始皇很愤怒,要求王翦带兵灭亡燕国。易水河边,王翦大军与燕军对峙,只几场小战,燕国就大败。包括后期王翦的儿子灭亡魏国,他们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相比白起等打歼灭战,王翦杀人的比例与他所经历的战争次数相比,算是战国中少有的将领。

再次,王翦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提前隐退了避免“兔死狗烹”在自己身上上演。

关于王翦敢在大军出击灭楚的时候跟秦王要封赏,仅从这一点就说明王翦跟嬴政关系不一般。拿一般人说,这不明着要挟皇上吗?但王翦却屡次得手,而一次比一次要得多。他为什么敢这么做呢?

一是在秦始皇攻打楚国前,王翦已经看出了火候。通过几年的征战,王翦父子为秦国统一六国立下了战功无数,舍他其谁。当李信吹牛说二十万就可以灭了楚国后,王翦并没阻止。等大军完败回来,嬴政不得不亲自道歉请他出山,王翦认为是时候讨价还价了。

二是王翦向秦王要六十万人马,是做了充足的功课。楚国是当时战国末期最后一个诸侯强国,战斗力虽然损伤很多,但仍然不可小视。王翦自知这一仗打完他也快解甲归田了,所以要考虑自己的后路。

三是王翦反复向秦王要封赏,是解除秦王的防备之心。做为一个老臣,王翦自然知道历史上那些君王打下天下后,有功之臣都没有好的结果。本来就有人怀疑他把秦国的全部兵力带了出来,用讨要封赏这个策略解除嬴政的怀疑不失为一个好的计谋。而对于他个人来说,也只有这个时候他才敢挟兵自重,而在打胜班师后能全身而退。

综合王翦的所作作为,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对秦始皇知根知底,知道怎么讨嬴政欢心;关键时刻替秦始皇出谋划策,替嬴政打天下;功成名就以后急流勇退,免除嬴政心里功高盖主的担忧。(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史明理,知史悟道。关注岛主说事,了解更多新鲜的历史资讯。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王翦功高震主却安然退隐,可谓是智商情商超绝

    历史人物编辑:小航说美食标签:王翦

    《过秦论》中写到六王毕,四海一是秦奋六世之余烈取得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谁的功劳最大呢?毫无疑问是王翦。王翦生卒年不详,史记中记载他是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将军。王翦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呢。横扫三晋,计杀李牧公元前236年,除掉了吕不韦和嫪毐后的秦王政开

  • 王翦:功高震主,挫败燕国之后选择急流勇退,是嬴政威逼利诱吗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王翦

    文/四季文史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潜在的规律,历史上那些皇帝们与开国功臣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悄悄地发生着质变,是什么呢?依靠着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帮忙上位的那些皇帝,当登上宝座的那一刻,就开始怀疑起自己身边的臣子们,并且疑心是与日俱增,所以后来所发生的种种,看似偶然实则是有意为之的事情。无疑,这些

  • 大秦第一战神到底是谁,不是白起,不是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王翦

    若论大秦第一战神,有人说是“杀神”白起,也有人说是灭五国的王翦,然而,却又一人若称第一,其他人必然起身鞠躬,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如果问秦灭六国的最大对手是谁,赵国绝对排在第一位,即使在长平之战后,秦国也没能力去一口吞掉赵国,相反在后来的战争中,两国各有胜负。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占两人,那么为何赵国还

  • 王翦打仗有个恶习,这让秦始皇觉得十分心疼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王翦

    历史上,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王翦,除了战功卓著以外,还有其他三位不具备的政治智慧。在建立不世之功之后懂得急流勇退,最后,得以善终。王翦能够善终的原因,并不是依靠他的功勋,而是因为他的一个“恶习”。这个“恶习”是伴随着他的成长而成长,在灭楚战争中达到顶峰,那这个恶习到底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染上这个恶习的呢

  • 王翦功高震主,为何最后却可以得到善终?摆脱“兔死狗烹”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王翦

    王翦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秦国的统一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秦国能这么快的统一,可以说王翦功不可没,与此之前的白起相比,王翦功高震主,为何他最后却得到了善终?摆脱了“兔死狗烹”的命运?提起白起,后人将他视为战神,大多数原因是他在长平一战中坑杀40万赵军,这一战让他褒贬不一,不过白起为秦襄王征战

  • 王翦作为灭六国最大的功臣,为什么能够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小鹏说穿衣搭配标签:王翦

    王翦作为秦国的大将军,在灭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了许多功勋,尤其是在攻破赵国的邯郸城时,表现出色,被誉为“百战之师”。但是关于他为何能够善终,还有一些传说和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王翦在战争中表现优异,秦始皇非常器重他,曾经几次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翦的儿子。此外,秦始皇对王翦的家族也比较宽容,没有像对待其他反对

  • 秦国名将王翦:沙场英雄,功劳卓著位极人臣,鸟尽弓藏终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邓都御史标签:王翦

    秦国之所以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除了历代君王的韬光养晦和秦国人特有的精神外,还有一代又一代贤臣的辅导才促成了大秦的统一大业。而古往今来那些为帝王打下江山的英雄们结局能够做到“飞鸟尽良弓藏”结局的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没有善终的下场。战国的四大名将中,仅仅只有一位名将最终得到了善终,他就

  • 王翦缘何坚持灭楚出兵六十万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王翦

    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并不是顺风顺水的,也是历经诸多困境才走上巅峰,其中就包括在征伐楚国之时,秦王嬴政陷入两难的境地。当时是公元前224年,秦国已经统一了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准备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楚国,但是在制定消灭楚国计划的同时,要确定谁来带兵出征;当时有两位大将进入秦王嬴政的法眼,一位是战功彪

  •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王翦

    王翦能得善终的关键在于:懂得为人臣之道。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廉颇、李牧都没有能得善终。这与战国时期君臣的权力之争有关,属于君臣之间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导致君王对武将产生怀疑,甚至痛下杀手。一、白起之死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他曾经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二十余万;攻打崤函,夺下六十一座城池,他还南

  • 秦朝灭亡时,王翦为什么不出来救国呢?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王翦

    秦朝灭亡时,王翦为什么不出来救国呢?他是一个十分出名的将军,有特别多的人都知道他的事迹,很厉害的、在秦始皇嬴政的时候,他和儿子王贲一起可谓是把六国都给灭掉,最后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王翦所在的那个年代主要是在秦始皇时代,并且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王翦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以至于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