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善终?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吴文磊 访问量:3521 更新时间:2024/2/29 18:17:56

王翦能得善终的关键在于:懂得为人臣之道。

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廉颇、李牧都没有能得善终。这与战国时期君臣的权力之争有关,属于君臣之间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导致君王对武将产生怀疑,甚至痛下杀手。

一、白起之死

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他曾经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二十余万;攻打崤函,夺下六十一座城池,他还南下攻楚,大破郢都,打得楚国一蹶不振。秦赵长平之战,白起更是踩着四十万俘虏的尸体登上了战国武将的巅峰。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威名赫赫的常胜将军,最终却败在了自己的政治觉悟上。

秦昭襄王重要范睢,而白起的身份、地位和能力都成为范睢的威胁。范睢是个战略家,而白起是个战术家。在玩政治上,白起根本不是范睢的对手。范睢一再劝谏秦昭襄王收回白起的权力,拒绝白起乘胜追击攻灭赵国。这个梁子恐怕无解了。再加上,白起自恃功高,一再耍性子,先后拒绝秦昭襄王攻打邯郸的帅印,又私下埋怨秦王的用人不当。遭到秦昭襄王的迁怒。最后被赐死在杜邮。正所谓将相失和、君臣失意。

二、廉颇离赵

廉颇作为赵国名将,曾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之后,廉颇伐魏,几乎攻破魏都,然后大破燕军而拜相。秦赵之战,廉颇又多次击败秦军。但在秦赵长平之战时,由于双方都压上了全部家底,赵国处于下风,而赵惠文王却听信谗言,以为廉颇无力破敌,又不听军令。于是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长平一战,赵国大败,从此元气大伤。

而在赵惠文王眼里,廉颇是他父亲的武将,本来就功高震主,知道自己对廉颇的控制能力不足,所以并没有想一直重用。之后,廉颇的脾气本来就是性情中人,自己又有自己的势力,在朝野上下想打压他的大有人在。赵悼襄王即位之后,立即解除了廉颇兵权,导致廉颇怒而攻打乐乘,并逃亡到魏国。由于得不到魏王重用,又加上死对头郭开暗中使坏,让赵王确信“廉颇老矣”。最后,一代名将在楚国客死他乡。

三、李牧悲情

廉颇之后,新生代的赵国名将只有李牧了。这位名将大破匈奴,连却秦军。最后也因权力之争,没有避免走上廉颇的老路。谗臣郭开再次扮演了“赵国名将收割机”的角色。导致李牧面临被剥夺兵权。但是李牧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后导致,被赵王确信李牧要反叛,被设计冤杀。之后,秦将王翦攻破邯郸,赵国亡。

四、王翦深谙人臣之道,得以善终。

白起、廉颇、李牧的结局,都离不开三个原因:

1、个人实力强,势力大,对王权有威胁;

2、朝内有死对头儿,君王对其产生怀疑或怨恨;

3、性格耿直,本性高傲,不屑于明哲保身,情商待充值。

而王翦的情况则完全不同:

王翦攻楚之前,向秦王请六十万大军,秦王怎能不担心。于是说: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李信则自信地向秦王保证二十万军即可。秦王对二十万军当然还是放心的,王翦六十万几乎带走了秦军的全部主力。李信知道秦王担心什么,所以他提出带二十万攻楚。王翦知道李信会败,但一直没说话,不献一测,回家休闲去了。知道李信大败而归,秦王亲自登门致歉,王翦仍坚持六十万大军攻楚。

战国时期,因为权臣势大造成的内乱不计其数,三国分晋更是让各国君王对能臣有所忌惮。更何况,王翦要是带六十万大军入楚,他要是不想回来,凭王翦的人格魅力完全可以再楚地割据称王。

但是王翦是个人精,他既然知道秦王担心什么,自己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出征前,不关心仗该怎么打,只关心秦王能赐给多少地,赏多少钱,能得到几处庄园。

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

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

直到到了楚地,要和楚国正面交锋了,还不忘委托秦王的使臣回去帮忙问问这些赏赐啥时候能发下来。你说这王翦是不是“不爱江山,只爱钱”。秦王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另外,王翦为人极为低调,从来不招蜂引蝶。李信战败,王翦不会像白起一样犯浑,而是表现得非常惋惜。当秦王一再请求他出征,王翦也是是提出自己的条件,表示为国效力、义不容辞。你说君王能不喜欢这样的武将?

和白起、廉颇、李牧不同,王翦从未贪恋兵权。王翦身为四朝元老,历任范雎、蔡泽、吕不韦多位相国,没有人不尊重王翦的。当年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此时天下大局已经基本确定,统一大业已经过半。后来,再度出山灭楚之后,彻底归隐。在政治上,从来没有让秦始皇有所臆测。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王翦的老板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始皇从来没有枉杀过一个功臣,一方面是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没有其他权臣可以抗衡,另一方面,也是秦始皇驭人之术无与伦比,别说王翦,就是范睢、苏秦都恐怕不敢有什么想法。

故而说:

王翦能得善终,归结于人臣之心、侍君之道。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秦朝灭亡时,王翦为什么不出来救国呢?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王翦

    秦朝灭亡时,王翦为什么不出来救国呢?他是一个十分出名的将军,有特别多的人都知道他的事迹,很厉害的、在秦始皇嬴政的时候,他和儿子王贲一起可谓是把六国都给灭掉,最后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王翦所在的那个年代主要是在秦始皇时代,并且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王翦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以至于秦始皇

  • 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能功成身退?

    历史人物编辑:唐明爱标签:王翦

    在后世尊称的四大名将中,有且只有王翦是功成身退,得以善终的将军。功高盖主,这词,出自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在功成名就之后,没有得到善终,所以用功高盖主来形容。功高盖主,运用在四大名将中,除王翦外的其余三将再合适不过了。四大名将中,白起、李牧、廉颇,三人虽然都有军事方面的成就,但都不

  • 王翦有多猛,可与白起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王翦

    秦灭六国时,楚国不是最后一个被攻破,但绝对是最难攻破的一个…而当时,秦国担任攻楚主将的人正是王翦。-1-秦始皇在灭掉三晋、俘虏了燕王并数破楚师后,深感这一切来的要比想象中容易不少,于是也是在此时,他果断地做了一个决定…彻底对楚国收网…而接下来在选将的问题上,秦始皇没有先问久经沙场、已经为秦拔赵定燕的

  • 秦王:20万兵谁能带?王翦说:少60万不带,结果证明王翦英明无比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王翦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穷逐鹿中原,都希望可以实现统一中国的霸业,经过不断的更替和吞并最后只剩下了七个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国七雄,这几个国家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后终于秦朝完成了统一的大业。秦朝之所以能够顺利统一天下,和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在当时科技技术还非常落后的年代地形往往会起到制约作用,而秦朝

  • 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唯一善终者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玮聊娱乐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最后一个,王翦,至此,四大名将终于划上圆满句号。与其他三大名将相比,王翦的结局是最好的,他得以善终。没有被君王坑死,没有被君王抛弃,和儿子王贲在帮助秦王嬴政统一之后,急流勇退,辞官回乡,终老一生。司马迁将他和白起放在一起,说他们两个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们一个是助秦真正崛起的名将,

  • 为何有灭国之功的王翦没白起厉害?王翦是站在白起肩膀上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王翦

    文|飞鱼说史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常言道:山西出将,山东出相。这里的“山“指的是古崤山,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 战国四大名将之秦将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翦

    秦国名将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据说,王翦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又是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年少时很喜欢军事,侍奉过秦始皇。电视剧《寻秦记》剧照公元前236年,王翦带兵不仅攻下了赵国的阏与,还一连攻下了赵国的九座城池,从此,名声大震。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王翦立下了赫赫战功

  • 王翦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部将劝他不要过分,王翦:我这是在保命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翦

    “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说到嬴政手下的著名将领,很多人都会想到蒙恬,不过除了蒙恬以外,大将王翦也是秦朝相当重要的名将。那么这里我们就来讲一个关于王翦的故事,据悉他曾在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连其部将都劝他不要太过分了,而王翦却称自己是在保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战国四大名将之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本篇我们讲讲秦国的王翦。上阵父子兵这个词,似乎格外适合王翦及其儿子王贲,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里,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

  • 王翦,也太会做人了吧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王翦

    文/子玉职场中最厉害的是什么人?当然是那些专业能力过硬而且还特会经营与领导及同事之间关系的那拨人。翻开史书,这里边有王翦,有萧何——当秦王嬴政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攻楚方案时,王翦提出,“必须得出动六十万秦军才能拿下楚国”。但少年将军李信却表示,“给他二十万,定能搞定楚国”。作为领导,当然想以最小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