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翦缘何坚持灭楚出兵六十万

王翦缘何坚持灭楚出兵六十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吴秀红 访问量:2292 更新时间:2024/2/8 10:46:40

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并不是顺风顺水的,也是历经诸多困境才走上巅峰,其中就包括在征伐楚国之时,秦王嬴政陷入两难的境地。当时是公元前224年,秦国已经统一了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准备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楚国,但是在制定消灭楚国计划的同时,要确定谁来带兵出征;

当时有两位大将进入秦王嬴政的法眼,一位是战功彪炳的老将王翦,一位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李信;于是嬴政就问他们俩需要多少兵力,王翦表示需要60万,而李信表示只需要20万,这样回答如何选择,已经显而易见,所以秦王嬴政任命李信为伐楚主将;

但是结果是李信失败而归,最后秦王只能再次请老将王翦出马,这时王翦依然坚定地表示需要60万大军才行!今天就是来简单探析一下王翦缘何坚持灭楚出兵六十万?

这是王翦作为老将的谨慎态度

王翦作为身经百战的老将,心中不再是一心为了表现才能而去行冒险之道。王翦自出道以来,一直都是打胜仗居多,但是这个不是他可以骄傲自满的理由,正因为他在沙场打拼多年,他非常清楚一场战役的胜利不是靠自己一个人,而是靠军队整体的力量,因此为了保险起见,王翦认为应该兵力要足够多才好;

例如李信作为刚刚在秦王面前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将,急着继续表现自己,所以在战争过程中,就忽略很多隐患,所以气势汹汹的发兵,结果是一败涂地的逃回;这样的结局是王翦不想看到的,因此谨慎至上。

楚国并不是软柿子,否则早就是秦国第一个消灭的目标国;俗话说:柿子要找软的捏,可是在捏之前也要确定对方是否真的“软”。

事实上作为秦国的对手,楚国当时也是在征伐天下,并没有只是当一个傻傻的观众,因为楚国知道迟早会与秦国对战沙场,所以楚国拥有很强的实力和底蕴;

在公元前224年,楚国已经灭掉鲁国,正在攻打齐国,所拥有的疆域面积也是比较大的,同样拥有足够的兵力跟秦国进行对抗,而秦国的目的是希望一举歼灭楚国,如果只是争夺某块地盘。

其实李信完全可以胜任的,但是因为是灭国行动,所以牵扯的利益太多,问题也是复杂多变,所以李信失败也可以理解的;因此王翦就是要考虑到一步到位的问题,而不是一场局部战役的问题,所以最好最谨慎的办法是带足兵力,以便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变数!

则是李信的失败引发的军心不稳。本来在开战前王翦就已经考虑了各种各样的因素,认为60万是保障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没想到秦王嬴政认为王翦太保守了,甚至认为王翦已老,已经不中用了,所以用新兴的大将李信,可是李信回馈的答卷是溃败;

这样的结果不仅刺激了秦王嬴政,更是打击了秦国军队的信心,因此当王翦面对秦王的再次邀请,他并没有拒绝,但是对60万大军的要求丝毫没有松口之意;

因为这个时候60万大军还是壮大自己士气、稳定军心的作用,王翦坚定要60万,那么这60万大军会认为李信的失败是兵力不够,如今发兵60万肯定能拿下楚国。

王翦坚持要60万大军是为了掌握战争主动权

首先,因为秦国和楚国的处境不同;秦国是主动进攻的一方,而楚国属于被动接受进攻的一方,按照常理推断,秦国占据主动权,楚国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一切!

如果是一场定胜负的战役,主动权的确是在秦国,但是这次战役是要长期深入到楚国国境,也就是说秦国要带领大军孤军深入敌后,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例如粮草补给问题。

一旦秦国与楚国在某个阶段进行僵持,秦国又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后勤保障,而楚国就在本土作战,后勤补给完全不用担心,即便不能立马消灭秦国,也能与秦国进行物理消耗,最后等待秦国的只有死路一条!

因此王翦在战前对这个问题考虑得非常清楚,深知这场战争如果兵力不够,主动权就在楚国手中,所以王翦带兵60万,首先就是要把握真正的主动权!

其次,秦国的军队战斗力不够强,兵力少了无法支撑秦军占据主动权;秦国虽然是战国后期最强的国家,但是军队实力从秦孝公开始壮大起来之后,历经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等多次大型战役。

这些战争的时间都比较长,消耗的不仅仅是物力财力,更多的是失去了秦国自己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精兵;例如长平之战,虽然是秦国胜利了,而且杀神白起还屠杀俘虏40万,但是秦国自身也是惨胜,同样牺牲了大半个国家的精锐军士;

因此秦王老祖宗留下的家底早在上代秦王手中就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后来的兵力都是从消灭的其他国家征收而来,这些国家的士兵素质本来要比秦军差,所以战斗力比起之前要下降不少,因而王翦要60万大军,就是为了能在士兵数量上占据主动。

例如李信带着20万大军在楚国境内与同样20万大军的项燕进行对战,却败在项燕手中,这个就是实证,深刻表明以前秦军以少胜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只有从正面的数量上进行压倒性态势!

其三,攻城略地后主动权在于如何守住地盘;单纯的看一场战役,貌似打赢就万事大吉了,这种战役一般都是在两国边境线上进行一场定胜负的决战,赢了的获得一些利益,输了的割让一些利益,然后就结束了;

但是秦国这次不是为了要楚国境内的某块地盘,而是要整个楚国,因此秦军是一路进攻下去,但是势如破竹之后,还需要分出兵力对已经拿下的城池进行驻守,以免成为新的祸乱之源。

例如王翦前脚刚拿下甲城,然后继续攻打乙城,这个时候突然甲城的残余势力联合当地百姓对王翦的后方进行袭扰,这样就会打乱王翦的进攻节奏,一旦这样的问题多了以后,王翦就会被深深地包围在楚国境内,若真的进入这样的困境,恐怕王翦只有溃败!

因此王翦带着60万大军可以保证这个问题不会出现!最后一点,楚国看着秦国突然从20万增兵到60万,一下子能冲击楚国的军心,本来占据军心优势的楚国瞬间就处于被动局面,而王翦带着60万大军气势高昂地向楚国袭来,如此心态上的主动权也被王翦拿捏!

王翦的政治意图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句话是21世纪的网络用语,但是用在王翦的身上非常贴切,因为王翦作为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的确为秦国立下卓越的功勋,但是这样的王翦在很多人眼里也许就是肉中刺,所以已经上了年纪的王翦非常清楚自己不能再高调地去表现自己;

应该选择一种低调的态度,因而王翦在秦王第一次询问他时,就表示要60万大军才能战胜对手,而李信则说只要20万大军,这样两者一对比,在朝中对王翦暗中嫉妒的人会瞬间释怀,认为王翦终于老了,既然王翦老了,雄风不再,那么秦王肯定不会再重用他,这样他们的上位机会就来了!

害怕被秦王猜忌;战国时期四大名将分别是廉颇、白起、李牧、王翦,而这四个人,只有王翦得到善终,可能这个原因更多是秦王嬴政不同于自己的先祖秦昭襄王,秦王嬴政不喜欢杀功臣,而为秦国立下卓著功勋的白起就是死于秦昭襄王的猜忌;

但是伴君如伴虎,王翦也无法确定自己是否会在哪一天因为功高盖主而得罪秦王,因此选择低调行事,宁愿被他人看不起,但是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一时高调,导致王家万劫不复!

而且当时王翦和儿子二人已经连续灭掉三个诸侯国,拥有的功劳可以说是无与伦比了。

因此在秦王嬴政询问需要多少兵马时,王翦的60万何尝不是在委婉地拒绝,只是事态发展到后来,不得不请王翦再次出山,因此王翦综合考虑之后,60万大军的要求没有做出改变!

王翦的高风亮节;作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秦国,目的是要统一天下,开创前所未有的伟大基业,肯定不能一直使用老将在沙场披荆斩棘,而是不断的需要诞生新人来取代老人。

这样才能让秦国真正地一直向前发展,否则万一哪天老将凋零,难道秦国就不能打仗了吗!因此王翦的一口60万大军,可以让秦王坚定地重用新人将领,哪怕失败也没关系,这是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王翦之所以坚持灭楚出兵六十万,是从多方面来考虑的,事实结果也证明王翦的选择是正确的决定,更体现出王翦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而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智慧战将!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王翦

    王翦能得善终的关键在于:懂得为人臣之道。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廉颇、李牧都没有能得善终。这与战国时期君臣的权力之争有关,属于君臣之间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导致君王对武将产生怀疑,甚至痛下杀手。一、白起之死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他曾经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二十余万;攻打崤函,夺下六十一座城池,他还南

  • 秦朝灭亡时,王翦为什么不出来救国呢?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王翦

    秦朝灭亡时,王翦为什么不出来救国呢?他是一个十分出名的将军,有特别多的人都知道他的事迹,很厉害的、在秦始皇嬴政的时候,他和儿子王贲一起可谓是把六国都给灭掉,最后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王翦所在的那个年代主要是在秦始皇时代,并且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王翦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以至于秦始皇

  • 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能功成身退?

    历史人物编辑:唐明爱标签:王翦

    在后世尊称的四大名将中,有且只有王翦是功成身退,得以善终的将军。功高盖主,这词,出自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在功成名就之后,没有得到善终,所以用功高盖主来形容。功高盖主,运用在四大名将中,除王翦外的其余三将再合适不过了。四大名将中,白起、李牧、廉颇,三人虽然都有军事方面的成就,但都不

  • 王翦有多猛,可与白起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王翦

    秦灭六国时,楚国不是最后一个被攻破,但绝对是最难攻破的一个…而当时,秦国担任攻楚主将的人正是王翦。-1-秦始皇在灭掉三晋、俘虏了燕王并数破楚师后,深感这一切来的要比想象中容易不少,于是也是在此时,他果断地做了一个决定…彻底对楚国收网…而接下来在选将的问题上,秦始皇没有先问久经沙场、已经为秦拔赵定燕的

  • 秦王:20万兵谁能带?王翦说:少60万不带,结果证明王翦英明无比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王翦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穷逐鹿中原,都希望可以实现统一中国的霸业,经过不断的更替和吞并最后只剩下了七个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国七雄,这几个国家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后终于秦朝完成了统一的大业。秦朝之所以能够顺利统一天下,和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在当时科技技术还非常落后的年代地形往往会起到制约作用,而秦朝

  • 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唯一善终者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玮聊娱乐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最后一个,王翦,至此,四大名将终于划上圆满句号。与其他三大名将相比,王翦的结局是最好的,他得以善终。没有被君王坑死,没有被君王抛弃,和儿子王贲在帮助秦王嬴政统一之后,急流勇退,辞官回乡,终老一生。司马迁将他和白起放在一起,说他们两个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们一个是助秦真正崛起的名将,

  • 为何有灭国之功的王翦没白起厉害?王翦是站在白起肩膀上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王翦

    文|飞鱼说史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常言道:山西出将,山东出相。这里的“山“指的是古崤山,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 战国四大名将之秦将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曹振标签:王翦

    秦国名将王翦,是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据说,王翦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又是唐朝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年少时很喜欢军事,侍奉过秦始皇。电视剧《寻秦记》剧照公元前236年,王翦带兵不仅攻下了赵国的阏与,还一连攻下了赵国的九座城池,从此,名声大震。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王翦立下了赫赫战功

  • 王翦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部将劝他不要过分,王翦:我这是在保命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王翦

    “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说到嬴政手下的著名将领,很多人都会想到蒙恬,不过除了蒙恬以外,大将王翦也是秦朝相当重要的名将。那么这里我们就来讲一个关于王翦的故事,据悉他曾在出征时不断讨要封赏,连其部将都劝他不要太过分了,而王翦却称自己是在保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战国四大名将之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辛秋兰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本篇我们讲讲秦国的王翦。上阵父子兵这个词,似乎格外适合王翦及其儿子王贲,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里,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