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从有皇权开始,皇帝肯定是整个国家大权的首要掌控者,其次的权利被依次分给下面的大臣。这些有了权利的臣子就组成了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运行管理体系,所以权利的分封也算是更好的管理国家。但是,权利再大,功绩再高的臣子都高不过皇帝,可皇帝肯定会对他产生防备,甚至杀心。
历史上有一句话形容皇帝身边的人,“伴君如伴虎”。特别是那些功高盖主的人,最后被皇帝诛杀的一只手肯定是数不过来的。举个最简单例子,南宋岳飞。岳飞的一生,从出生就注定了以后的报效国家。而他确实这么做了,受伤,失明,一切的一切都奉先给了国家,抵抗了大金的进犯脚步。而后来,按照我们现在来说是被秦桧所陷害而死。但是,我们要知道,秦桧只不过是一个计划的提出者,要想实施需要皇帝的同意。当朝皇帝还是觉得岳飞功绩太高,如果谋反会影响自己的统治,所以默许了秦桧的做法。
功高盖主的人有很多,大部分没有好下场,不过还是有一部分能够安度晚年。有的人很聪明,能够看清局势,在一个合适的时期,归隐山林。
王翦,战国有名的大将。从小,王翦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头脑和武艺。所以,青年的王翦名声很快就流传出去。那个时候,流行举荐制,王翦就被推荐给了嬴政。之后就开启了他一生戎马,战功赫赫的一生。
入朝为官的王翦,很快就在战场上立下了战功,所以其官职也是越升越高,很快就到了将军的级别。特别是,王翦为嬴政统一大业出了大力,打了了楚、燕、齐等国。这样的王翦,再回国后肯定享受荣耀,但他却选择第一时间找嬴政解甲归田。
什么原因?王翦不傻,他知道现在他的功绩已经太高,高到奖无可奖的地步。再加上国家日益安定,这种情况下,肯定就会引起秦始皇的注意,要对自己下手。所以,王翦干脆先发制人,向秦始皇“辞职”。
当时的秦国确实很强大了,秦始皇更是以为雄才大略之人,加上国家的中央集权,所以他相信自己可以治好国家。换句话来说,秦始皇不担心手下这些功高的将军。而且,王翦知进退的做法也让他很满意。所以,秦始皇拒绝了王翦的提议:“朕不杀你,你留下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