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翦打仗有个恶习,这让秦始皇觉得十分心疼

王翦打仗有个恶习,这让秦始皇觉得十分心疼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 访问量:347 更新时间:2024/1/21 6:36:08

历史上,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王翦,除了战功卓著以外,还有其他三位不具备的政治智慧。在建立不世之功之后懂得急流勇退,最后,得以善终。

王翦能够善终的原因,并不是依靠他的功勋,而是因为他的一个“恶习”。

这个“恶习”是伴随着他的成长而成长,在灭楚战争中达到顶峰,那这个恶习到底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染上这个恶习的呢?

王翦崭露头角

王翦年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虽然生活窘迫,但他却十分勤奋,因为祖上是周朝的皇族,所以他从小就想要出人头地,希望可以复兴家族。

在秦国想要出人头地,最快的办法不是读书,也不是做生意,而是当兵。

因为当时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变法,商鞅规定在秦国只要你参军,在战场上斩落一个敌人首级就可以得到一级爵位,不但可以获得田地和住宅,甚至还可以得到几个奴隶。

所以,王翦从小就刻苦学习武艺和兵法,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得到秦王的重用,从而改变家庭的窘境。

16岁那年,王翦应征入伍,进入军队后,他凭借高超的武艺,和踏实肯干,受到吕不韦赏识,很快就晋升为千夫长,并被调到王城咸阳。

作为守城的将军,自然有很多机会见到当时的秦王嬴政。当时,嬴政虽然已经登基,但还没有亲政,权力都集中在丞相吕不韦和太后手里。

嬴政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当然不甘心当一个提线木偶,所以他一直韬光养晦,私底下招揽人才,增强自己的实力。

希望早日可以铲除掉这些人,真正掌握秦国权力,成为真正的秦王。

有一日,嬴政出游,王翦作为侍卫,中途遇到一伙刺客,王翦誓死护卫嬴政,最终把刺客全部杀死。看到浑身是伤的王翦,嬴政很是感动,从此,把王翦当做了心腹。

后来,经过暗中调查,得知是太后的相好嫪毐派的刺客,准备杀死嬴政,好让自己和太后的私生子当上秦王。

嬴政大怒,马上召见自己的心腹王翦商量对策,王翦让秦王利用自己去雍城举行成年礼的时候,趁机铲除嫪毐。

嫪毐果然上当,他趁嬴政来到自己的地盘,暗中策划发动政变。谁知,正好落入了嬴政的圈套,不但兵败被杀,而且自己的两个孩子也被嬴政残忍杀害。

嫪毐死后,嬴政距离完全掌握权力更近了一步,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吕不韦。

吕不韦当时做了秦国11年的丞相,可谓是权倾朝野,全国上下近半数官员都是他的人。为了把吕不韦拉下马,最后还是王翦进言,利用了嫪毐事件,搜集吕不韦与嫪毐勾结的证据。

吕不韦在铁证面前,无言以对,只能引咎辞职,回老家去了。嬴政仍然不放心,半路上,派人赐下毒酒,杀死了吕不韦,嬴政终于完全掌握了秦国的权力。

在铲除嫪毐和吕不韦中,王翦功不可没,秦王想要封赏他,问他想要什么赏赐。

王翦说:“我想要房子,想要土地,想要女人”。嬴政听完哈哈大笑:“没出息,我还以为你要我给你加官进爵呢?不过,你倒是坦诚,我知道你家里条件不好,我就如你所愿吧。”

嬴政下令赏赐了王翦豪宅一所,土地百顷,美女数十,王翦感激不已,磕头谢恩。此后,每次立功,王翦都养成了索要赏赐的“恶习”。

王翦灭赵

肃清了国内的敌人后,嬴政把目光看向了六国,开始了自己统一中国的大业。

为了测试一下秦军的战力,嬴政决定先拿弱小的韩国试试水。他派了内史腾做统帅,很快就攻下了韩国全境。

王翦看到内史腾都可以领兵指挥灭国战,他心里很不服,找到嬴政,说也想指挥一场大战,报答嬴政。

嬴政这时正想要灭掉赵国,就答应了王翦,并让他拿出一个作战方案来。几天后,王翦就拿来了一个方案,嬴政看后觉得很满意,于是派他去灭赵。

王翦此行信心十足,因为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已经国力衰败,而现在秦国风头正盛,自己一定可以马到成功。

但是,他一出战就遇到了死对头李牧,李牧作为四大名将之一,实力不容小觑,王翦打了一年 ,始终突破不了李牧的防线,气的王翦死的心都有。

嬴政也很着急,命令王翦,再打不下赵国,就让他以死谢罪。王翦被逼入了绝境。

突然,他想到了孙子兵法里的“反间计”。对啊,强大的敌人,往往都是从内部瓦解的,于是他花重金买通了赵国的郭开,在郭开的一番操作下,李牧失去了赵王的信任,最终被杀。

没有了李牧的阻拦,王翦长驱直入,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把赵国的城市,一座座纳入秦国版图,直到攻破赵国首都邯郸,活捉赵王迁

在咸阳等了一年的嬴政,终于等来了胜利的消息,嬴政大宴群臣,论功行赏。轮到王翦的时候,嬴政又问王翦想要什么赏赐。

王翦依然说:“房子,土地,女人”。嬴政很纳闷:“这些上次不是已经赏赐给你了吗,怎么还要,你看看其他人,都是要官爵”。

王翦却说:“上次大王给的,只够我自己用,我儿子现在长大了,这是我给他求的。”

嬴政之所以想要王翦要官爵,是因为官爵只需要嬴政一句话的事情,但是房子,土地,女人,这些可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灭赵战争持续了一年,花费如流水,看的嬴政心疼不已,现在王翦还要从自己身上割肉,真是一个“恶习”,可谁让他打赢了呢?无奈,只能咬牙答应了王翦的请求。

王翦灭燕

赵国被灭后,燕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燕国君臣每天都在商议如何能够避免赵国的结局。

最后,燕国太子丹想出了一个妙计,假装派荆轲去向嬴政求和,在荆轲献上地图的时候,一刀杀死秦始皇。

遗憾的是,荆轲失败了。嬴政震怒,立刻派遣王翦攻打燕国。燕国实力虽然强过韩国,但是还不如赵国,加上燕国没有强悍的武将,只能由太子丹亲自率军抵抗,结果注定悲剧。

王翦几乎没有怎么费劲就打败了太子丹,剩下残余势力看到情况不妙,就拼死护卫着燕王跑到东北去了。值得一提的是,太子丹兵败的地方正是当初“风潇潇易水寒”的易水边上。

王翦带着秦军凯旋而归,嬴政非常高兴,亲自去城门口迎接他 ,君臣二人并列而行,一直走到皇宫。

又到了封赏众百官的时候,嬴政没等他开口,就说:“你不会又要房子,土地,女人吧”。王翦看了看嬴政,明白这次不能再要了,于是说:“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大王看着赏赐吧。”

嬴政很高兴,觉得这个王翦终于上道了,于是给他封了一大堆官职,王翦谢恩回家。

王翦灭楚

都说虎父无犬子,王翦的儿子王贲也是一个百年不遇的天才将领,加上老爹和秦王的关系,也受到了重用,王贲向秦王证明了自己。

在他的率领下,秦军攻下了魏国,剿灭了燕国的残余势力,让秦始皇统一了北方。

现在,就剩下楚国和齐国了。所以问众大臣:“灭楚,谁挂帅合适?”大家有说让王翦父子挂帅,有说让李信蒙恬挂帅,吵的不可开交。于是,嬴政让他们各自说一下他们的灭楚方案。

王翦说:“要想打败楚国,需要秦军60万,并且不会速胜,至少需要一到两年。”嬴政一听就皱起了眉头。

李信说:“楚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他们是蛮荒之地,而且三大家族内斗不断,不能合力,只要给我20万军队,我用三个月时间就可以灭掉楚国。”嬴政听完,喜笑颜开。

其实,嬴政心里是想让王翦挂帅的,但是李斯告诉他,不能再让王翦父子挂帅了,他们父子加起来已经灭了四国了,功高震主啊。

嬴政想想也是,60万大军几乎是自己的全部家底,如果全交给王翦,如果王翦反叛,自己可是拦不住他。于是,嬴政让李信挂帅,蒙恬做副手,开始向楚国进军。

视线转到楚国这边,眼看秦军大兵压境,楚王惊慌不已,赶紧找来了楚国名将项燕来想办法。

项燕参与过多次楚国的对外战争,作战经验丰富。得到楚王召见后,项燕拿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案,楚王一看大喜,原来项燕很早就安排好了,就等着秦军来呢。于是,楚王任命项燕为三军统帅,对抗秦国。

李信率军来到楚地,马上向楚军发起进攻,楚军佯装节节败退。李信看到楚军如此不堪一击,信心大增,率领精锐孤军深入,最后落入项燕的埋伏圈。

李信经过拼死突围,最后才带着残兵败将回到咸阳。秦始皇非常生气,斥责了李信一顿,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让他回去好好养伤。

秦始皇来到王翦家里,请他出山。王翦摇摇头:“大王,我老了,您让别人去吧。”

秦始皇说:“我的王翦啊,我可是一直把你当成我的老师啊,老师怎么能生学生的气呢?我一时糊涂,用错了人,现在秦国处在危难关头,你能坐视不管吗?”

话已至此,王翦只好说:“想要我领兵,有两个条件,第一:兵力必须60万,第二:我要房子、土地、女人。”

听完王翦的要求,嬴政很是肉疼,但是只能咬牙容忍,谁让人家有本事,能打仗呢?最终,答应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带着60万大军出发了,没走多远,王翦就派人去向秦王索要赏赐,嬴政告诉他,等他回来一并给他。

但是,王翦不听,连续派了五个信使,要求秦王信守承诺,把房子,土地,女人给他。

气的嬴政几天吃不下饭,还是李斯开导他说:“大王,您别生气,您应该开心。”

嬴政不明所以。李斯说:“王翦之所以要这么多赏赐,是因为怕您对他疑心,你看他要的赏赐,不是房子,就是土地,这些都在秦国国内,说明他没二心。”

嬴政恍然大悟,虽然很肉疼,还是赏赐了王翦很多很多的房子,土地,女人,足够王翦五代人使用。

来到楚地后,王翦并没有着急进攻,而是让士兵们放松心情,养精蓄锐,每天大吃大喝,就这样持续了整整一年。

期间,项燕多次派兵挑衅,但是王翦就是坚守不出。最后,项燕实在扛不住了,决定先带兵回去,筹措粮草,来日再战。

就在他们撤退的时候,王翦发令,全面出击,把楚军打的七零八落,秦军士兵憋了一年,异常勇猛,加上立功心切,全都如虎狼一般,攻入楚军阵地。

项燕带领楚军顽强抵抗,但是面对秦军的60万大军,依然是败下阵了,项燕本来有机会逃走,但是他不忍心眼睁睁看着楚国被灭,最后,选择以身殉国。

项燕死后,楚国无可用之将,在王翦的追击下,很快就攻陷了楚国国都。随着楚王的被俘,灭楚之战宣告结束。

王翦的结局

历史上,关于王翦灭楚之后的记载很少,有人说他被封侯,成为一方霸主;有人说他选择提前退休,过上了幸福的退休生活。

不管怎样,王翦都是一个英雄,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将领,给中国留下了卓越的军事功绩和深远的影响。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王翦功高震主,为何最后却可以得到善终?摆脱“兔死狗烹”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王翦

    王翦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秦国的统一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秦国能这么快的统一,可以说王翦功不可没,与此之前的白起相比,王翦功高震主,为何他最后却得到了善终?摆脱了“兔死狗烹”的命运?提起白起,后人将他视为战神,大多数原因是他在长平一战中坑杀40万赵军,这一战让他褒贬不一,不过白起为秦襄王征战

  • 王翦作为灭六国最大的功臣,为什么能够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小鹏说穿衣搭配标签:王翦

    王翦作为秦国的大将军,在灭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了许多功勋,尤其是在攻破赵国的邯郸城时,表现出色,被誉为“百战之师”。但是关于他为何能够善终,还有一些传说和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王翦在战争中表现优异,秦始皇非常器重他,曾经几次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翦的儿子。此外,秦始皇对王翦的家族也比较宽容,没有像对待其他反对

  • 秦国名将王翦:沙场英雄,功劳卓著位极人臣,鸟尽弓藏终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邓都御史标签:王翦

    秦国之所以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除了历代君王的韬光养晦和秦国人特有的精神外,还有一代又一代贤臣的辅导才促成了大秦的统一大业。而古往今来那些为帝王打下江山的英雄们结局能够做到“飞鸟尽良弓藏”结局的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没有善终的下场。战国的四大名将中,仅仅只有一位名将最终得到了善终,他就

  • 王翦缘何坚持灭楚出兵六十万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王翦

    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并不是顺风顺水的,也是历经诸多困境才走上巅峰,其中就包括在征伐楚国之时,秦王嬴政陷入两难的境地。当时是公元前224年,秦国已经统一了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准备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楚国,但是在制定消灭楚国计划的同时,要确定谁来带兵出征;当时有两位大将进入秦王嬴政的法眼,一位是战功彪

  • 战国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王翦

    王翦能得善终的关键在于:懂得为人臣之道。战国四大名将中,白起、廉颇、李牧都没有能得善终。这与战国时期君臣的权力之争有关,属于君臣之间没有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导致君王对武将产生怀疑,甚至痛下杀手。一、白起之死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他曾经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二十余万;攻打崤函,夺下六十一座城池,他还南

  • 秦朝灭亡时,王翦为什么不出来救国呢?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王翦

    秦朝灭亡时,王翦为什么不出来救国呢?他是一个十分出名的将军,有特别多的人都知道他的事迹,很厉害的、在秦始皇嬴政的时候,他和儿子王贲一起可谓是把六国都给灭掉,最后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王翦所在的那个年代主要是在秦始皇时代,并且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王翦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以至于秦始皇

  • 四大名将中为何只有王翦能功成身退?

    历史人物编辑:唐明爱标签:王翦

    在后世尊称的四大名将中,有且只有王翦是功成身退,得以善终的将军。功高盖主,这词,出自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在功成名就之后,没有得到善终,所以用功高盖主来形容。功高盖主,运用在四大名将中,除王翦外的其余三将再合适不过了。四大名将中,白起、李牧、廉颇,三人虽然都有军事方面的成就,但都不

  • 王翦有多猛,可与白起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王翦

    秦灭六国时,楚国不是最后一个被攻破,但绝对是最难攻破的一个…而当时,秦国担任攻楚主将的人正是王翦。-1-秦始皇在灭掉三晋、俘虏了燕王并数破楚师后,深感这一切来的要比想象中容易不少,于是也是在此时,他果断地做了一个决定…彻底对楚国收网…而接下来在选将的问题上,秦始皇没有先问久经沙场、已经为秦拔赵定燕的

  • 秦王:20万兵谁能带?王翦说:少60万不带,结果证明王翦英明无比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王翦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穷逐鹿中原,都希望可以实现统一中国的霸业,经过不断的更替和吞并最后只剩下了七个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国七雄,这几个国家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后终于秦朝完成了统一的大业。秦朝之所以能够顺利统一天下,和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在当时科技技术还非常落后的年代地形往往会起到制约作用,而秦朝

  • 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唯一善终者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玮聊娱乐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最后一个,王翦,至此,四大名将终于划上圆满句号。与其他三大名将相比,王翦的结局是最好的,他得以善终。没有被君王坑死,没有被君王抛弃,和儿子王贲在帮助秦王嬴政统一之后,急流勇退,辞官回乡,终老一生。司马迁将他和白起放在一起,说他们两个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们一个是助秦真正崛起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