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总喜爱开演鸟尽弓藏的戏。殊不知本来是在同一时期里,秦朝将军王翦在灭了五国,荣誉鼎盛的状况下却可以独善其身,舒适安逸的终老,这取决于他为人处世的心态。相比白起硬汉的风格而言,王翦在处世层面要圆润得多,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军事上精确领兵,政冶上面耍手段用方式。他的待人之道更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
王翦一开始露面便靠他卓绝的军事才能让人眼前一亮!他仅用了一支主力军就拿下了9座城池,自此名声大噪。秦王嬴政亲政后,一统天下的方案提及周例,王翦作为冉冉升起的名将新星,秦王非常器重,命令与他的儿子王贲领着部队,进攻除已被灭的国家之外的别的五国。各国历经一个杀神白起的可怕残害,还没有缓过神来,无法抵御王翦与他儿子的军队。这这对父子便屡战屡胜,一路凯歌,王翦也渐渐出了名。
之后,王翦出兵井陉,其他两路军队夹击,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到了赵国大将李牧顽强抵抗。秦军和赵军打了一场持久之战,一年多也没分出胜负。但是两军对峙苦的是百姓,这可急坏了王翦。于是急中生智的王翦想到了反间计,他以巨资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眼前散播李牧、诸葛尚想造反的信息。赵王深信不疑,中计后,想要派别的将领去取代李牧。李牧知道两军对战临时换主将会影响士气,因此李牧未予遵从。这一举动更加坐实了郭开的谗言,赵王疑心更甚,下令用法捉住李牧,并处死了他,还免除了诸葛尚的职位。李牧等人死之后,秦军锐不可当,杀了赵军主帅赵葱,把赵军打的落花流水,仅用了三个月便攻下赵国的国都,战俘赵王迁,赵国从此亡国。
有人说,王翦用反间计杀掉李牧是他的一大污点。殊不知战事并不是你一拳我一脚的鸡蛋里挑骨头,两军胶着对国家是实在太大的耗费,王翦作为主将,最先考虑到的是怎样以至少的军力得到较大的获胜,他在久攻不下的那时候变换逻辑思维,想起要攻取赵国方能要杀掉赵国的守护神李牧,是他与众不同的目光。尽管一直被大家抨击,但是对他而言,获胜才算是资产,看待对手不顾一切又怎样?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集结臣子商议灭楚的事,王翦觉得需要六十多万人才能灭楚,李信则觉得二十万人便可击败楚国。秦王嬴政听了以后觉得王翦早已年纪大了,比不上年青人勇敢,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南进伐楚。王翦确实很聪明,见没人听他的就称病解聘,重归故居。在他人来看,他是发脾气才离职。实际上他内心有耍心眼,假如李信二十万打胜了,自身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要下降,那他还不如先让位。假如李信输掉,那时候就了解到底是谁对的,要想保持统一百年大计还要来找他,那时候他再回来也不晚。
果然,王翦猜对了。李信年少气盛,不知道楚军使诈,表面在后退,实际上提前准备着突击,秦兵被围攻了个正着,被楚军打败了。这一消息传入秦王耳里,大幅震怒,这才想到王翦果真目光够狠毒。于是改道去王翦的老家亲自请他出战。从这一事件中我们能够看见王翦在对待上司时,没有据理力争,而是让他自己去分辨谁对谁错。他之所以敢称病离职,并不是他气性太大,而是做给自己上司看的。你不采用我的建议,我生气,但是我不和你抬杠,我是个好员工。也说明了他有突出的才能,但是不想争抢,没有居功自傲,只愿意听上司的命令。
最后,王翦占领楚国后封号武成侯,一时自然风光无两。而当他占领燕都以后,却毅然辞官。因为他了解天地一统早已刻不容缓,自身也该功成身退了,因此向来自秦王强烈推荐了别的名将,这也是他自保的最好方式,急流勇退。
对于王翦而言,无论在战场还是官场都游刃有余。而王翦往往能活到最后,是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对什么人应该用什么立场。对对手阴险毒辣,对朋友给予便捷,对上司有张有弛。这就是王翦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会主动对别人使绊子,但求不变成别人手里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