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翦同样功高震主,为什么能摆脱韩信那样的命运,安然终老?

王翦同样功高震主,为什么能摆脱韩信那样的命运,安然终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安尘读史 访问量:2756 更新时间:2024/1/23 6:11:52

历史上总喜爱开演鸟尽弓藏的戏。殊不知本来是在同一时期里,秦朝将军王翦在灭了五国,荣誉鼎盛的状况下却可以独善其身,舒适安逸的终老,这取决于他为人处世的心态。相比白起硬汉的风格而言,王翦在处世层面要圆润得多,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军事上精确领兵,政冶上面耍手段用方式。他的待人之道更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

王翦一开始露面便靠他卓绝的军事才能让人眼前一亮!他仅用了一支主力军就拿下了9座城池,自此名声大噪。秦王嬴政亲政后,一统天下的方案提及周例,王翦作为冉冉升起的名将新星,秦王非常器重,命令与他的儿子王贲领着部队,进攻除已被灭的国家之外的别的五国。各国历经一个杀神白起的可怕残害,还没有缓过神来,无法抵御王翦与他儿子的军队。这这对父子便屡战屡胜,一路凯歌,王翦也渐渐出了名。

之后,王翦出兵井陉,其他两路军队夹击,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到了赵国大将李牧顽强抵抗。秦军和赵军打了一场持久之战,一年多也没分出胜负。但是两军对峙苦的是百姓,这可急坏了王翦。于是急中生智的王翦想到了反间计,他以巨资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眼前散播李牧、诸葛尚想造反的信息。赵王深信不疑,中计后,想要派别的将领去取代李牧。李牧知道两军对战临时换主将会影响士气,因此李牧未予遵从。这一举动更加坐实了郭开的谗言,赵王疑心更甚,下令用法捉住李牧,并处死了他,还免除了诸葛尚的职位。李牧等人死之后,秦军锐不可当,杀了赵军主帅赵葱,把赵军打的落花流水,仅用了三个月便攻下赵国的国都,战俘赵王迁,赵国从此亡国。

有人说,王翦用反间计杀掉李牧是他的一大污点。殊不知战事并不是你一拳我一脚的鸡蛋里挑骨头,两军胶着对国家是实在太大的耗费,王翦作为主将,最先考虑到的是怎样以至少的军力得到较大的获胜,他在久攻不下的那时候变换逻辑思维,想起要攻取赵国方能要杀掉赵国的守护神李牧,是他与众不同的目光。尽管一直被大家抨击,但是对他而言,获胜才算是资产,看待对手不顾一切又怎样?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集结臣子商议灭楚的事,王翦觉得需要六十多万人才能灭楚,李信则觉得二十万人便可击败楚国。秦王嬴政听了以后觉得王翦早已年纪大了,比不上年青人勇敢,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南进伐楚。王翦确实很聪明,见没人听他的就称病解聘,重归故居。在他人来看,他是发脾气才离职。实际上他内心有耍心眼,假如李信二十万打胜了,自身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要下降,那他还不如先让位。假如李信输掉,那时候就了解到底是谁对的,要想保持统一百年大计还要来找他,那时候他再回来也不晚。

果然,王翦猜对了。李信年少气盛,不知道楚军使诈,表面在后退,实际上提前准备着突击,秦兵被围攻了个正着,被楚军打败了。这一消息传入秦王耳里,大幅震怒,这才想到王翦果真目光够狠毒。于是改道去王翦的老家亲自请他出战。从这一事件中我们能够看见王翦在对待上司时,没有据理力争,而是让他自己去分辨谁对谁错。他之所以敢称病离职,并不是他气性太大,而是做给自己上司看的。你不采用我的建议,我生气,但是我不和你抬杠,我是个好员工。也说明了他有突出的才能,但是不想争抢,没有居功自傲,只愿意听上司的命令。

最后,王翦占领楚国后封号武成侯,一时自然风光无两。而当他占领燕都以后,却毅然辞官。因为他了解天地一统早已刻不容缓,自身也该功成身退了,因此向来自秦王强烈推荐了别的名将,这也是他自保的最好方式,急流勇退。

对于王翦而言,无论在战场还是官场都游刃有余。而王翦往往能活到最后,是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对什么人应该用什么立场。对对手阴险毒辣,对朋友给予便捷,对上司有张有弛。这就是王翦的为人处世之道,不会主动对别人使绊子,但求不变成别人手里的棋子。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王翦才是秦始皇的嫡系,统一天下王氏父子功劳卓著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王翦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战国四大名将,除了王翦之外,其余均不得善终。白起虽战功卓著却被秦昭王赐死,无奈自杀谢世;廉颇受赵王猜忌而外逃,郁郁而终,客死他乡;李牧因郭开挑拨离间,而被赵王杀害。王翦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得以善终,明显不同于与之并称其他三位战国名将。“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

  • 王翦感觉自己功高盖主,主动要求解甲归田,没曾想被秦始皇拒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王翦

    从自从有皇权开始,皇帝肯定是整个国家大权的首要掌控者,其次的权利被依次分给下面的大臣。这些有了权利的臣子就组成了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运行管理体系,所以权利的分封也算是更好的管理国家。但是,权利再大,功绩再高的臣子都高不过皇帝,可皇帝肯定会对他产生防备,甚至杀心。历史上有一句话形容皇帝身边的人,“伴

  • 王翦为何能够全身而退,他太了解秦始皇嬴政的性格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有跟其它三人不同的经历,这个经历为他功成名就全身而退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廉颇、白起和李牧是靠个人能力横扫天下,嬴得声名的话,那王翦纯粹就是依靠与嬴政的私人关系谋取了一官半职,从而做到了公私兼顾,名扬天下。首先,王翦的成功,是伴随秦始皇嬴政成长进步分不开的。史书上记载,王翦也算得出身

  • 王翦功高震主却安然退隐,可谓是智商情商超绝

    历史人物编辑:小航说美食标签:王翦

    《过秦论》中写到六王毕,四海一是秦奋六世之余烈取得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谁的功劳最大呢?毫无疑问是王翦。王翦生卒年不详,史记中记载他是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将军。王翦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呢。横扫三晋,计杀李牧公元前236年,除掉了吕不韦和嫪毐后的秦王政开

  • 王翦:功高震主,挫败燕国之后选择急流勇退,是嬴政威逼利诱吗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王翦

    文/四季文史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潜在的规律,历史上那些皇帝们与开国功臣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悄悄地发生着质变,是什么呢?依靠着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帮忙上位的那些皇帝,当登上宝座的那一刻,就开始怀疑起自己身边的臣子们,并且疑心是与日俱增,所以后来所发生的种种,看似偶然实则是有意为之的事情。无疑,这些

  • 大秦第一战神到底是谁,不是白起,不是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王翦

    若论大秦第一战神,有人说是“杀神”白起,也有人说是灭五国的王翦,然而,却又一人若称第一,其他人必然起身鞠躬,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如果问秦灭六国的最大对手是谁,赵国绝对排在第一位,即使在长平之战后,秦国也没能力去一口吞掉赵国,相反在后来的战争中,两国各有胜负。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占两人,那么为何赵国还

  • 王翦打仗有个恶习,这让秦始皇觉得十分心疼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王翦

    历史上,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王翦,除了战功卓著以外,还有其他三位不具备的政治智慧。在建立不世之功之后懂得急流勇退,最后,得以善终。王翦能够善终的原因,并不是依靠他的功勋,而是因为他的一个“恶习”。这个“恶习”是伴随着他的成长而成长,在灭楚战争中达到顶峰,那这个恶习到底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染上这个恶习的呢

  • 王翦功高震主,为何最后却可以得到善终?摆脱“兔死狗烹”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王翦

    王翦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秦国的统一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秦国能这么快的统一,可以说王翦功不可没,与此之前的白起相比,王翦功高震主,为何他最后却得到了善终?摆脱了“兔死狗烹”的命运?提起白起,后人将他视为战神,大多数原因是他在长平一战中坑杀40万赵军,这一战让他褒贬不一,不过白起为秦襄王征战

  • 王翦作为灭六国最大的功臣,为什么能够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小鹏说穿衣搭配标签:王翦

    王翦作为秦国的大将军,在灭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了许多功勋,尤其是在攻破赵国的邯郸城时,表现出色,被誉为“百战之师”。但是关于他为何能够善终,还有一些传说和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王翦在战争中表现优异,秦始皇非常器重他,曾经几次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翦的儿子。此外,秦始皇对王翦的家族也比较宽容,没有像对待其他反对

  • 秦国名将王翦:沙场英雄,功劳卓著位极人臣,鸟尽弓藏终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邓都御史标签:王翦

    秦国之所以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除了历代君王的韬光养晦和秦国人特有的精神外,还有一代又一代贤臣的辅导才促成了大秦的统一大业。而古往今来那些为帝王打下江山的英雄们结局能够做到“飞鸟尽良弓藏”结局的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没有善终的下场。战国的四大名将中,仅仅只有一位名将最终得到了善终,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