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翦才是秦始皇的嫡系,统一天下王氏父子功劳卓著

王翦才是秦始皇的嫡系,统一天下王氏父子功劳卓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 访问量:3986 更新时间:2024/1/21 16:18:40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战国四大名将,除了王翦之外,其余均不得善终。

白起虽战功卓著却被秦昭王赐死,无奈自杀谢世;廉颇受赵王猜忌而外逃,郁郁而终,客死他乡;李牧因郭开挑拨离间,而被赵王杀害。

王翦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得以善终,明显不同于与之并称其他三位战国名将。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兼并所有诸侯,统一了天下,王氏、蒙氏的功劳最多,名声延续到后代。其中“王氏”就是指王翦父子。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任侠,得志亦轻食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是魏国人尉缭在见过秦始皇之后的评价。

大致意思是:秦始皇这个人,高鼻梁,长长的大眼睛,身材魁梧高大,昂首挺拔,声音像豺般低沉,寡情薄义,有虎狼一样凶恶的心。这种人穷困时易于谦卑待人,得志时也能轻易吃人。

其实,秦始皇的这种长相与越王勾践有点相似,“长颈鸟喙”。简而言之,这样子的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然而,王翦功虽高却未震主,这其中必有值得称道之处。

始皇嫡系,首战立功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通过司马迁介绍可知王翦为秦国人,年轻时便喜好兵法,一直供事于秦始皇。

“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秦始皇十一年为公元前236年,王翦为将率兵攻打赵国阏与,取得胜利,并攻下了九座城池。

对《白起王翦列传》中王翦的头两句重点理解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秦始皇之前,即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位期间,王翦虽有军事才能却并未受到重用,或者说从未为将领兵出战。

第二,嬴政继位时年仅十三岁,“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直到秦始皇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吕不韦受嫪毐造反牵连而被免职。

可以说,此时嬴政才真正执掌朝政大权。这也就意味着王翦是秦始皇亲自提拔重用的将领,所以

说王翦为秦始皇嫡系。

第三,“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将军骜攻魏”,“七年,将军骜死”……相对于“蒙氏”的军功,王翦建立军功相对较晚,而且也并非承接祖上福荫。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一军。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史记·秦始皇本纪》

在《秦始皇本纪》中,对王翦首战记录颇为详细。

公元前236年,秦国派出王翦、桓齮、杨端和三路大军共同攻打邺县,夺取了九座城。

王翦攻打阏与、橑杨,将所有士兵合并成一支军队。王翦指挥军队十八天,遣返俸禄一斗以下的军吏,从十个人中选拔两个人跟随军队。攻取邺县、安阳,由桓齮率领。

通过与《王翦列传》内容对比推测,王翦的军事才能优异:

其一,秦国本来派出了三路大军,因为王翦指挥得当所以才攻占了九座城池;

其二,王翦攻下阏与、橑杨是因为集中兵力重点突破;

其三,王翦挑选精兵攻城拔寨,而不是依靠人数优势围攻。

统一天下,父子立功

“十八年,翦将攻赵”,秦始皇十八年即公元前229年,王翦率军出征攻打赵国。“岁余,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经过一年奋战,攻克赵国,赵王迁投降,赵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县。

王翦此战灭赵国涉及到另一位战国名将的命运。

“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赵世家》)司马迁称李牧为“大将”,明显区别于“将军司马尚”。然而,这位“大将”却死于王翦的反间计。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在《李牧列传》中,秦国重金收买了赵王宠信之臣郭开。虽然表面上记叙为秦国施反间计,但具体执行人应为王翦。

同时《赵世家》中,司马迁则将李牧之死归罪于赵王。“赵王迁,其母倡也”,司马迁毫不留情地贬低赵王迁,出身卑微。“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赵迁品行不端,听信谗言而杀害了李牧。

“明年,燕使荆轲为贼于秦”,进入了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担心秦国攻打燕国,于是派荆轲刺秦。刺秦失败,秦始皇大怒,“秦王使王翦攻燕”。

燕王喜走辽东,翦遂定燕蓟而还”,燕王喜弃国逃向辽东,王翦平定了燕国蓟一带凯旋。

“秦使翦子王贲击荆,荆兵败”,秦国又派出王翦之子王贲率兵攻打楚国,楚军溃败。“还击魏,魏王降,遂定魏地”,王贲率兵撤回时,顺手攻打魏国,魏王投降,于是魏国又给平定了。

“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始皇先后灭掉韩、赵、魏,将燕王打跑,多次打败楚国大军。“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王贲与李信平定了燕国、齐国。

王翦、王贲父子为秦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六国之中除了韩国均被王氏父子所灭,所以才有“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的说法。

根据《秦始皇本纪》记叙,“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在王翦出征赵国之前,即公元前230年,韩国已被消灭。

不受信用,称病归老

王贲征战楚、魏,为什么王翦出征呢?

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仅用了六个字,“王翦谢病老归”——王翦称病辞退回家养老了。

这其中隐藏着王翦与秦始皇之间矛盾。毕竟,王翦战功卓著,威名赫赫。秦始皇有意压制王翦,而采取措施就是重用李信。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燕太子丹刺秦失败后逃亡到衍水(今辽宁太子河),当时李信带着数千士兵追击并擒获燕太子丹。

李信年轻且有勇力,与熟悉兵法王翦明显不同。况且,李信仅仅是擒获了一个败逃的太子而已。但是,“始皇以为贤勇”。司马迁认为有勇力而已,但是秦始皇却认定不仅有勇力,还有才能。

秦始皇想要攻打楚国,于是问李信估计多少兵马攻打楚国就够了,“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很自信地回答,二十万人就够了。

秦始皇又将此问题抛给了王翦。王翦却回答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由此认为王翦老了所以胆怯;而李信则年轻果敢,说得正确。“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于是秦始皇派李信和蒙恬带领二十万人向南攻打楚国。

“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王翦因为意见不被采纳,所以借口称病回老家养老去了。王翦莫非生气了?故意撂挑子,让秦始皇难堪?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李信、蒙恬攻打楚国平与、寝两座城池取得了初步胜利。“信又攻鄢郢,破之”,李信又继续带兵攻克了鄢郢。起初,李信攻打楚国势如破竹,秦军节节胜利,形势一片大好。

“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李信带兵向西,与蒙恬会师于城父,准备再继续攻打楚国。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岂料,楚军一直悄悄地尾随李信大军,三天三夜没有停止休息,最终打败了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一直杀到秦军军营,杀掉了七名都尉,秦军败逃回。

“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余城”,在《楚世家》中楚国此战中丢失了十几座城池。而在《秦始皇本纪》中大概却定性失败,所以未曾记录。

嬴政认错,王翦出征

“始皇闻之,大怒”,秦军失败的消息传来,秦始皇异常愤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秦始皇意识到错误,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认错。

李信带二十万人去攻打楚国,王翦既没有与秦始皇争执,也没有预判秦军必然失败,而是悄悄地称病回家养老。

王翦此举称得上明哲保身吧。

因为称病归老——不与秦始皇争执,保全了大王的权威与颜面;又不会给人留下老将不受重用口实。

面对秦始皇致歉,王翦却推辞,“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外选择良将。

此话既可以为秦军失败找到借口,也可以保留了秦始皇的颜面,也为再次出战失败提前打埋伏。

王翦再次要求,“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答应了。“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灞上”,王翦带领六十万大军出征,秦始皇亲自出送。

“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王翦在出征之前,向秦始皇要求赏赐很多良田高宅。

一个出征的将军,竟然会提出如此过分的要求!王翦此举所为何事?

秦始皇对王翦说,“王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

王翦道:“给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难以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器重我,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

王翦所说有点儿大逆不道,但秦始皇听后不怒反喜。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王翦出了函谷关,又连续派了五批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

有人说王翦将军这要求也太过分了吧。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此话大致意思:秦王性情粗暴而又多疑。如今秦国全部士兵都由我率领,我多多请求赏赐给子孙置业,以此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现在知道王翦战功卓著,为何却能善终了吧。

击败楚军,杀掉项燕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楚国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任凭楚军挑战,始终坚守不出。

“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王翦在部队驻扎地安装了淋浴设施,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浴,并且供给上等饮食抚慰他们,与士兵同饮共食。

秦军刚遭楚军战败,王翦此举为安抚士兵情绪。同时,这也证明王翦爱兵如子,官兵一致,能够提升秦军的战斗力。

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

从军中游戏判断士兵可以用了,关于这点 至今没有读懂其中奥秘。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楚军因为屡次挑战,而秦军不肯应战,于是就领兵向东去了。

“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王翦趁机出兵追击楚军,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追到蕲南,杀了楚国将军项燕,楚军终于溃败而逃。

“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一年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

“因南征百越之君”,王翦又继续率军向南征讨百越之地。

王翦、王贲在秦二世在位时,已经故去。“陈胜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孙王离击赵,围赵王及张耳巨鹿城”,陈胜大泽乡揭竿起义,秦国派王离围攻巨鹿城。

秦将王离便是王翦的孙子。“(项)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纪》),即楚将项燕是项羽的爷爷。

天道轮回。

项羽破釜沉舟北渡黄河,巨鹿之战大败秦军,而王离被项羽杀害了。

标签: 王翦

更多文章

  • 王翦感觉自己功高盖主,主动要求解甲归田,没曾想被秦始皇拒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王翦

    从自从有皇权开始,皇帝肯定是整个国家大权的首要掌控者,其次的权利被依次分给下面的大臣。这些有了权利的臣子就组成了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运行管理体系,所以权利的分封也算是更好的管理国家。但是,权利再大,功绩再高的臣子都高不过皇帝,可皇帝肯定会对他产生防备,甚至杀心。历史上有一句话形容皇帝身边的人,“伴

  • 王翦为何能够全身而退,他太了解秦始皇嬴政的性格

    历史人物编辑:邓苹标签:王翦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有跟其它三人不同的经历,这个经历为他功成名就全身而退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廉颇、白起和李牧是靠个人能力横扫天下,嬴得声名的话,那王翦纯粹就是依靠与嬴政的私人关系谋取了一官半职,从而做到了公私兼顾,名扬天下。首先,王翦的成功,是伴随秦始皇嬴政成长进步分不开的。史书上记载,王翦也算得出身

  • 王翦功高震主却安然退隐,可谓是智商情商超绝

    历史人物编辑:小航说美食标签:王翦

    《过秦论》中写到六王毕,四海一是秦奋六世之余烈取得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谁的功劳最大呢?毫无疑问是王翦。王翦生卒年不详,史记中记载他是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将军。王翦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呢。横扫三晋,计杀李牧公元前236年,除掉了吕不韦和嫪毐后的秦王政开

  • 王翦:功高震主,挫败燕国之后选择急流勇退,是嬴政威逼利诱吗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王翦

    文/四季文史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潜在的规律,历史上那些皇帝们与开国功臣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悄悄地发生着质变,是什么呢?依靠着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帮忙上位的那些皇帝,当登上宝座的那一刻,就开始怀疑起自己身边的臣子们,并且疑心是与日俱增,所以后来所发生的种种,看似偶然实则是有意为之的事情。无疑,这些

  • 大秦第一战神到底是谁,不是白起,不是王翦

    历史人物编辑:契机电视君标签:王翦

    若论大秦第一战神,有人说是“杀神”白起,也有人说是灭五国的王翦,然而,却又一人若称第一,其他人必然起身鞠躬,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如果问秦灭六国的最大对手是谁,赵国绝对排在第一位,即使在长平之战后,秦国也没能力去一口吞掉赵国,相反在后来的战争中,两国各有胜负。战国四大名将,秦赵各占两人,那么为何赵国还

  • 王翦打仗有个恶习,这让秦始皇觉得十分心疼

    历史人物编辑:欢欢的奇幻旅行标签:王翦

    历史上,战国四大名将中的王翦,除了战功卓著以外,还有其他三位不具备的政治智慧。在建立不世之功之后懂得急流勇退,最后,得以善终。王翦能够善终的原因,并不是依靠他的功勋,而是因为他的一个“恶习”。这个“恶习”是伴随着他的成长而成长,在灭楚战争中达到顶峰,那这个恶习到底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染上这个恶习的呢

  • 王翦功高震主,为何最后却可以得到善终?摆脱“兔死狗烹”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王翦

    王翦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为秦国的统一天下,付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秦国能这么快的统一,可以说王翦功不可没,与此之前的白起相比,王翦功高震主,为何他最后却得到了善终?摆脱了“兔死狗烹”的命运?提起白起,后人将他视为战神,大多数原因是他在长平一战中坑杀40万赵军,这一战让他褒贬不一,不过白起为秦襄王征战

  • 王翦作为灭六国最大的功臣,为什么能够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小鹏说穿衣搭配标签:王翦

    王翦作为秦国的大将军,在灭六国的战争中立下了许多功勋,尤其是在攻破赵国的邯郸城时,表现出色,被誉为“百战之师”。但是关于他为何能够善终,还有一些传说和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王翦在战争中表现优异,秦始皇非常器重他,曾经几次将自己的女儿嫁给王翦的儿子。此外,秦始皇对王翦的家族也比较宽容,没有像对待其他反对

  • 秦国名将王翦:沙场英雄,功劳卓著位极人臣,鸟尽弓藏终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邓都御史标签:王翦

    秦国之所以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除了历代君王的韬光养晦和秦国人特有的精神外,还有一代又一代贤臣的辅导才促成了大秦的统一大业。而古往今来那些为帝王打下江山的英雄们结局能够做到“飞鸟尽良弓藏”结局的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没有善终的下场。战国的四大名将中,仅仅只有一位名将最终得到了善终,他就

  • 王翦缘何坚持灭楚出兵六十万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王翦

    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并不是顺风顺水的,也是历经诸多困境才走上巅峰,其中就包括在征伐楚国之时,秦王嬴政陷入两难的境地。当时是公元前224年,秦国已经统一了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准备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楚国,但是在制定消灭楚国计划的同时,要确定谁来带兵出征;当时有两位大将进入秦王嬴政的法眼,一位是战功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