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董卓入京,为何就能号令群臣百官,又为何要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

董卓入京,为何就能号令群臣百官,又为何要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军史园林 访问量:3013 更新时间:2023/12/21 0:51:11

自古废立皇帝都没有好下场,都会被认为是要篡位自立。这从霍光董卓的下场就可以看得出来。但霍光与董卓废帝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霍光是辅政大臣,有这个“资格”。而董卓则不然,作为一个外臣,刚刚坐上司空之位不满三天的董卓,敢冒天下大不韪行废立皇帝的事情,而且少帝刘辩懦弱无能,而刘协则是有胆识有主见的人,对比之下刘辩更好控制。董卓的废立原因何在。

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打压外戚和士族,重用宦官。被打压的外戚和士族自然不甘心失败,于是外戚和宦官为了争权夺利,就在在这个重要的时刻,灵帝突然驾崩,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在寻找外援,而外戚何进与士族代表袁绍找的就是凉州刺史的董卓,而在董卓入京的时候,大将军何进突然被宦官诛杀。而董卓此时却入京了,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给了董卓一个巨大的舞台。

刚刚到京董卓正好赶上京城最混乱的时候。董卓入京之后,迎回少帝刘辩。稳定局势,控制朝局是董卓的现在最需要做的,但此时的董卓只有三千军队,于是董卓施展谋略,让三千兵每天白天,敲锣打鼓的进城,夜间再潜伏出城。如此四五天。就彻底控制了京城。董卓抵京的时机不错,外戚宦官之争基本已经结束了。董卓面对的是何太后残存势力、袁绍袁术等世家大族势力。而这些人虽然势力庞大,但却没有兵权。

随后董卓诛杀宦官,以司空的身份,会同太尉杨赐、司徒黄琬为党锢之祸中受害的窦武陈藩等人平反;废黜和宦官亲近的少帝和何太后。在进京之初,董卓做的都是士大夫集团希望他做的事情,在很大意义上,此时的董卓和士族的利益是一致的,当然能够号令百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力的膨胀,董卓的野心也疯狂地成长起来,欲行篡逆,必先废立。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董卓也是一样,但最大的不同在于,霍光废立皇帝不是为了自己当皇帝,而董卓废立是为了自己当皇帝。实际不是他真的认为刘辩不行,不适合当皇帝,而是他想在朝廷立威。如何当时是刘协在在位,董卓说不好会废掉刘协改立刘辩。

董卓废少帝刘辩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点就是为自抬身份,董卓自称是汉灵帝之母董太后的族人,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外戚身份,才能像何进一样以外戚的身份辅政,也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当时董太后当初被何进所杀,董卓自然不能让何太后一系的刘辩继续留在帝位上了,只有拥立由董太后亲自养大的刘协才能显示自己是董家正统。因此,袁隗和董卓为了进一步掌控朝政,以达到全盘掌控朝政的目的,这才符合士族自身的政治利益。废掉刘辩,扶植刘协这样一个无父无母、无依无靠的孤儿,董卓就可以大权独揽了,就等于有了拥立之功。

但问题是董卓作为外来军阀根基十分浅薄,又没有世家大族拥护。最关键一点,董卓没有与袁家公共分享权力,自己却独揽大权的行为为世家大族不齿,董卓彻底站在世家大族的对立面,袁绍、袁术等举兵讨伐董卓,而董卓掌握的军队实力并不足以抵挡讨董大军,最终被迫迁都长安。在长安后王允反水。由此也说明了董卓政治上缺乏远见。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刘辩

更多文章

  • 董卓为何废少帝而立刘协?并非是因刘协比刘辩聪明,却是这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南风一史标签:刘辩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是因黄巾之乱而起,却从董卓进京开始。何进立少帝刘辩后,以皇帝舅舅的身份位居大将军,欲除“十常侍”而出了一个昏招,既得罪了天下英豪,却让董卓这条狼趁机进了京。董卓在京城外与少帝等人相遇,便行礼之后问及情况,少帝刘辩则哭哭啼啼的,一直不说话,倒是身旁的陈留王刘协面无惧色,口齿伶俐地给

  • 同是心怀旧主,为何关羽封神,沮授被杀?可能是这几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沮授

    《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是被曹操俘虏,又同是心怀旧主,关羽却可以安然身退,而沮授则被曹操处死,这是为什么呢,小编觉得可能有这几个原因。第一,关羽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武艺与忠义,这两个优点不管是在哪里打工都会得到重用,但是呢由于他的花花肠子不多,所以呢,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能够驾驭这样的人才,即使投

  • 曹操没有犯的错误,孙权袁绍却犯了,沮授十八个字直接点明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蒲昱冲标签:沮授

    纵观各朝各代,立储之事乃是国本,可以随时影响到一国根基。正如汉武帝晚年,因一场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一党尽数被诛,从而导致朝堂急剧动荡。即便雄才如汉武帝,也花费了很大力气才将此事压下,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汉王朝的盛衰,一度受到此案影响。而在三国时代,关于立储之争引发的悲剧,可谓数不胜数。甚至在有些时候,

  • 沮授:刘备之弟关羽杀吾大将!袁绍:大耳贼焉敢如此!推出斩之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沮授

    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上)袁本初败兵折将,与正史无关。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主公之一,刘备不仅极具人格魅力,其“洗脑”水平也是一流,他前半生虽一直寄人篱下,却不仅能与主人相谈甚欢,还能顺便拐走他们的得力干将。来到河北也是如此。小沛一战,刘备全军溃败,他单人匹马投靠袁绍,受到了隆

  • 沮授为什么可以降袁绍,却不降有爱才之名的曹操?原因不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沮授

    三国时期的谋士是当时历史的活跃阶层,也是历史靓丽的底色,他们的存在才构成了“尔虞我诈”、“斗智斗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三国世界,这也是当时诸侯们都求贤若渴的重要原因。而在当时的背景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谋士们投靠那个诸侯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智比荀彧、孔明的沮授能够投降袁

  • 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沮授

    诸葛亮在《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时候,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是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而曹操是在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是谁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呢?有人会说是毛玠,也有人说是沮授,还有人说是贾

  • 沮授这四个计谋,本来能把曹操逼入绝境,袁绍却全没采用!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沮授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才在出仕之前,必然会先挑选一个靠谱的君主,这样才能更容易达成自己的志向。东汉末年,袁绍是十八路诸侯中实力最强、名誉最好的诸侯,袁绍凭借他的身份地位,自然能吸引到最优等的人才来投奔。袁绍帐下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这是他能迅速称霸北方的原因所在。袁绍帐下也有很多

  •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袁绍的手下沮授和田丰?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沮授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沮授和田丰都是三国时期非常优秀的谋士和内政型人才,也曾经在袁绍麾下大放光彩。但是以史为鉴认为他们二人都不算是三国顶级的谋士。如此评价理由也就是二人的最终身死的悲哀之处在于下面三点:一、沮授田丰没有识人之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提前准备。比如戏志才、荀彧、荀攸、

  • 从历史的蛛丝马迹,探寻沮授悲剧根源,袁绍为何突然对他不再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沮授

    #三国风云录#袁绍是三国时期的割据势力君主,他曾经统一了河北地区,拥有冀、并、青、幽四州,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君主。但是,由于官渡之战一战的失败,使得袁绍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袁绍在和曹操交锋失败后,也因忧病交集而去世。在他死后,由于他废长立幼,又让儿子们各种掌管一州。这使得他的儿子们互相争斗,让曹操坐拥

  • 三国顶级谋士沮授——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沮授

    今天小编来和大家了解一下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三国顶级谋士——沮(ju)授。沮授是袁绍手下的谋士,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曾经评价说“沮授、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而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宋元之际的大学问家胡三省评价说“使绍能用授言,曹其殆乎!”如果袁绍能够采纳沮授的建议,天下争夺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