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董卓为何要多此一举,废掉刘辩改立刘协为新帝?和凉州的经历有关

董卓为何要多此一举,废掉刘辩改立刘协为新帝?和凉州的经历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观察馆 访问量:4499 更新时间:2023/12/21 1:10:26

野心大、残暴无疑已经成为三国时期董卓的标签。而也正是他拉开了三国乱世的大幕。即使没有董卓入京,汉室也不会恢复昔日的鼎盛,这是因为汉灵帝刘宏在重用宦官的同时,还动过废长立幼的念头。百姓民不聊生,诸侯起兵谋反,差的也只是一个借口,而董卓正是那个借口。

国舅何进采纳袁绍之计,招董卓进京诛灭十常侍。董卓当机立断大兵压境,在剿灭十常侍的过程中,洛阳城也沦为了一片焦土,汉室皇权威严扫地。不知道您有没有过一个疑问,当时的皇帝已经是幼子刘辩,董卓平灭宦官党羽已经立下了护驾之功,为何他却要废掉刘辩改立刘协为新帝,这是不是有些多此一举呢?当时很多身在局中之人,也看不清董卓的这波操作,但仔细想来却也符合弱肉强食的道理。

汉家王朝的皇位遵从立嫡立长的原则。而董卓却是出身凉州,面对羌人,董卓不可能和他们讲道理,而是要和他们比谁的拳头大。董卓久在边塞苦寒之地戍边,汉室皇帝却在朝中歌舞升平,将天下治理的混乱不堪。有机会站在权力最高峰的董卓,自然要让天下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运转。护驾之功对于董卓而言固然可喜,但却不如自己掌握天下大权来得更实际一些,何况当时的董卓已经手握重兵。而且即使是护驾之功,董卓也需要和其他人分享。论功行赏国舅何进肯定会排在第一名,其次便是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最后才会是董卓。

董卓平灭十常侍出力最多,刘辩坐稳皇位以后很可能会和国舅何进上演一场君臣相宜的合家欢,袁绍因为家族在朝中的关系也会被委以重任。只有出力最多的董卓,可能会被削弱手中的兵权。先皇刘宏有过废长立幼的念头,如果自己改立刘协为新帝,那么便可以用先帝刘宏有过废长立幼的念头来堵住天下悠悠众口,此举还能让自己成为朝中独一无二的权臣。

董卓身边肯定有一批谋臣,在为他出谋划策。谋臣会告诉董卓表面上的赏赐并不重要,天下即将大乱,汉室已经被架空。只有掌握实权的权臣,才是当下最应该做的。拥立刘协为新帝,即使以后天下不再混乱,他也立下了从龙之功。如果天下果真大乱,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兵权和权臣的身份,带给自己许多便利。进可观望天下,更进一步便可问鼎天下。在这一点上董卓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只不过董卓的野心很大,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出身凉州坚信拳头大就是硬道理的董卓,将这一真理运用到汉室皇族身上,真的就得到了同等的效果。随后他便将对待敌人的手段,继续用到了汉室皇族身上。在凉州,董卓可以将俘虏当作自己的战利品,但在洛阳对待汉室皇族却不行。因为此时的汉室王朝虽然已经颓败不堪,但名义上汉室皇族依然是天下共主。即使大汉皇帝宠信宦官多年致使朝政荒废,但诸侯也只是在心中暗暗表示不满,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因为诸侯们知道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第一个为天下百姓请命的人很可能会没有好下场。

何进为求自保招董卓入京的情况下,董卓就这样第一个站了出来。在天下人眼中,董卓诛杀完宦官被封赏以后,就应该上演一出忠君为国的好戏。但随着董卓的野心日益膨胀,忠臣不但变成了权臣,还开始欺负起汉室皇族的孤儿寡母(刘辩,刘协和两位太后)。一时间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呼声日盛。在讨伐董卓的人里面,有可能有真心忠于汉室的,也有一些希望借助讨伐董卓,成为下一个权臣的人。不管怎么说董卓已经成为了天下人的公敌。

如果董卓是一个聪明人,此时他应该以重利交好朝中重臣,比如袁绍家族。大家携手一起支持刘协,然后自己再低调做人。一开始董卓也确实以高官厚禄来结交朝中重臣,这可能是他得到了身后谋士集团的指点。但拳头变得更硬的董卓老毛病又犯了,他开始对朝中重臣变得飞扬跋扈起来。就这样各路诸侯竖起正义大旗,联手同讨伐董卓。董卓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应该做那第一只飞扬跋扈的出头鸟。

参考资料《三国志》

标签: 刘辩

更多文章

  • 董卓入京,为何就能号令群臣百官,又为何要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

    历史人物编辑:军史园林标签:刘辩

    自古废立皇帝都没有好下场,都会被认为是要篡位自立。这从霍光与董卓的下场就可以看得出来。但霍光与董卓废帝却有着本质的不同。霍光是辅政大臣,有这个“资格”。而董卓则不然,作为一个外臣,刚刚坐上司空之位不满三天的董卓,敢冒天下大不韪行废立皇帝的事情,而且少帝刘辩懦弱无能,而刘协则是有胆识有主见的人,对比之

  • 董卓为何废少帝而立刘协?并非是因刘协比刘辩聪明,却是这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南风一史标签:刘辩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是因黄巾之乱而起,却从董卓进京开始。何进立少帝刘辩后,以皇帝舅舅的身份位居大将军,欲除“十常侍”而出了一个昏招,既得罪了天下英豪,却让董卓这条狼趁机进了京。董卓在京城外与少帝等人相遇,便行礼之后问及情况,少帝刘辩则哭哭啼啼的,一直不说话,倒是身旁的陈留王刘协面无惧色,口齿伶俐地给

  • 同是心怀旧主,为何关羽封神,沮授被杀?可能是这几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沮授

    《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是被曹操俘虏,又同是心怀旧主,关羽却可以安然身退,而沮授则被曹操处死,这是为什么呢,小编觉得可能有这几个原因。第一,关羽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武艺与忠义,这两个优点不管是在哪里打工都会得到重用,但是呢由于他的花花肠子不多,所以呢,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能够驾驭这样的人才,即使投

  • 曹操没有犯的错误,孙权袁绍却犯了,沮授十八个字直接点明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蒲昱冲标签:沮授

    纵观各朝各代,立储之事乃是国本,可以随时影响到一国根基。正如汉武帝晚年,因一场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一党尽数被诛,从而导致朝堂急剧动荡。即便雄才如汉武帝,也花费了很大力气才将此事压下,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汉王朝的盛衰,一度受到此案影响。而在三国时代,关于立储之争引发的悲剧,可谓数不胜数。甚至在有些时候,

  • 沮授:刘备之弟关羽杀吾大将!袁绍:大耳贼焉敢如此!推出斩之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沮授

    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上)袁本初败兵折将,与正史无关。作为三国时期的三大主公之一,刘备不仅极具人格魅力,其“洗脑”水平也是一流,他前半生虽一直寄人篱下,却不仅能与主人相谈甚欢,还能顺便拐走他们的得力干将。来到河北也是如此。小沛一战,刘备全军溃败,他单人匹马投靠袁绍,受到了隆

  • 沮授为什么可以降袁绍,却不降有爱才之名的曹操?原因不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沮授

    三国时期的谋士是当时历史的活跃阶层,也是历史靓丽的底色,他们的存在才构成了“尔虞我诈”、“斗智斗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三国世界,这也是当时诸侯们都求贤若渴的重要原因。而在当时的背景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谋士们投靠那个诸侯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智比荀彧、孔明的沮授能够投降袁

  • 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是沮授,也不是毛玠,而是管仲!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沮授

    诸葛亮在《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时候,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是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而曹操是在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是谁最早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呢?有人会说是毛玠,也有人说是沮授,还有人说是贾

  • 沮授这四个计谋,本来能把曹操逼入绝境,袁绍却全没采用!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沮授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人才在出仕之前,必然会先挑选一个靠谱的君主,这样才能更容易达成自己的志向。东汉末年,袁绍是十八路诸侯中实力最强、名誉最好的诸侯,袁绍凭借他的身份地位,自然能吸引到最优等的人才来投奔。袁绍帐下人才济济,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这是他能迅速称霸北方的原因所在。袁绍帐下也有很多

  • 如何评价《三国演义》中袁绍的手下沮授和田丰?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沮授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沮授和田丰都是三国时期非常优秀的谋士和内政型人才,也曾经在袁绍麾下大放光彩。但是以史为鉴认为他们二人都不算是三国顶级的谋士。如此评价理由也就是二人的最终身死的悲哀之处在于下面三点:一、沮授田丰没有识人之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一些有识之士早已提前准备。比如戏志才、荀彧、荀攸、

  • 从历史的蛛丝马迹,探寻沮授悲剧根源,袁绍为何突然对他不再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沮授

    #三国风云录#袁绍是三国时期的割据势力君主,他曾经统一了河北地区,拥有冀、并、青、幽四州,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君主。但是,由于官渡之战一战的失败,使得袁绍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袁绍在和曹操交锋失败后,也因忧病交集而去世。在他死后,由于他废长立幼,又让儿子们各种掌管一州。这使得他的儿子们互相争斗,让曹操坐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