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秀和马援之间的微妙关系:志同道合,互相欣赏但若即若离

刘秀和马援之间的微妙关系:志同道合,互相欣赏但若即若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蔡文丽 访问量:1214 更新时间:2024/2/12 4:19:41

永远追求精彩的人生——伏波神将汉马援(7)

文/江湖闲乐生

建武十六年春,西北形势已大定,东汉光武帝刘秀便将陇西太守马援召回京师,拜为虎贲中郎将(秩比两千石,掌禁中宿卫及扈从,主虎贲郎千余人),要跟他商量几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就是关于帝国的币制问题。原来王莽篡位后,竟下令废黜了西汉长期使用的五铢钱,大造宝货新币,导致天下金融崩溃,百姓多受其苦,数十万抵制者还被流放边疆,这都是马援年少时亲睹亲历。所以他归汉后多次上疏,言“富国之本,在於食货,宜如旧铸五铢钱。”奏请恢复西汉旧币制,可惜当时三府(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对此提案心存顾虑,这件事就被搁置了下来。

马援回到洛阳任职后,立刻去到三公府中找回自己的奏章,对上面批复的十几条反对意见一一解释注明,然后重新写成表章上奏。刘秀见其言之有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天下民众因而得益,这又是马援一大历史功绩。

第二件事就是这年刘秀因度田令实施不利,处死了十余名贪赃枉法的河南官吏。这对于奉行柔道的刘秀来说,心中当然不免疙瘩,觉得自己做的太过,于是找个机会询问马援的想法:“吾甚恨前杀守、相多也!”

马援回答的很有意思:“死得其罪,何多之有!但死者既往,不可复生也!”

这就是马援,风趣幽默,豁达坦率,又语带机锋,劝中带谏,当真太讨人喜欢,刘秀放声大笑,心中阴霾一扫而空。

第三件事儿就是马援自找的了。当时刘秀经常召他进宫问对,而待诏总是很无聊的,马援闲不住,竟在宫中开起“百家讲坛”来。我们知道,马援交游广阔,天南海北见多识广,口才也好,长的又帅,加之眉目生动、绘声绘色,感染力极强,吸引力十足,真是满足了观众们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马援讲起劲来,还变着法儿的换花样,今天讲前朝将相,明天讲三辅长者,后天讲闾里少年,大后天再讲江湖豪侠,反正街头巷尾民间逸趣、历史地理人文风俗,马援包罗万象天花乱坠,搞得宫里的太子、诸王、宫女、太监们全都沉迷其中,乐此不疲,百听不倦。这或许就是中国评书的最早起源吧。

除了讲故事,马援还善于论兵。刘秀在晚年已极少论兵,但每有军国大事,还是最喜欢和马援商量,经常当众表示:“伏波论兵,与我意合。”刘秀此言,说明马援已经是和他同等级的军事大师。事实上,自打冯异岑彭死后,马援就成了刘秀第一大军事参谋。其谋略未有不用者。

当然,马援和刘秀虽然志同道合,却非意气相投。事实上,刘秀谨厚谦柔、低调华丽;而马援高调爱现、锋芒毕露。加之马援乃“半路出家”,并非其嫡系,所以刘秀对他少了一份老友间的亲昵,而多了一点疏远的客气,就算稍有不满也不会说出来。这一种独特的上下级关系,非常微妙。

结论就是,刘秀永远无法信任冯异岑彭一样无条件信任马援。这也说明马援当年看的很准,刘秀跟刘邦完全是两类人,刘邦无可无不可,他绝不会因私人感情和道德因素而影响自己的政治判断,所以能一口气给陈平四万金的反间计“活动经费”,而从不问其具体使处。光这点刘秀就永远做不到。

当然,马援和刘秀也有性格相同之处,那就是幽默。一次,马援率军去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平定山贼,大胜而还,回来上书汇报其平贼之策,有妙语道:“贼入山林,不见其踪,故臣除其竹木,譬如婴儿头多虮虱而剃之,荡荡然虮虱无所复依。”刘秀一看玩心顿起,他觉得马援这人太妙了,遂将宫中长了虱子的太监全剃成光头,这可真是活学活用,太监们都很无语。其实马援之计固然妙,但要放到现在,这属于乱砍滥伐、破坏环境。

又过了一年,洛阳附近的卷县出了一个叫维汜的人,自称是神仙,妖言惑众,结果被地方官诛杀。其弟子李广于是宣称神仙不死,复聚众作乱,攻陷皖城(今安徽安庆西),杀死了晥侯刘闵(刘赐之子),又自称“南岳大师”(似是道教之雏形),说自己也是神仙。马援奉命征讨,一战全胜,将此大师斩杀。

这些个山贼邪教,都是给马援试刀的,刘秀真正要马援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继续岑彭尚未圆满的工作——平南。

标签: 马援

更多文章

  • 越南英雄“二征姐妹”,背叛中国后被马援这样处理,越南一直否认

    历史人物编辑:张文博标签:马援

    相信很多朋友到越南旅游之后,会看到街上有许多庆祝“二征姐妹”的活动,作为越南的英雄,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完完全全是两个“叛徒”而已。 当年的中国叛徒,如今被越南奉为“女英雄”,当年背叛中国之后,被名将马援以一种方式处理,可惜在越南民间被彻底美化,一直不承认她们应得的下场。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现在

  • 战国赵括与东汉马援、三国马超,他们会有血缘关系吗?真实情况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叶公说史标签:马援

    国时期,秦赵两国在长平对峙。后来,赵国派赵括代替原来的主帅廉颇,主动出击中了秦军白起设下的埋伏。断绝粮道,没有援军,突围不成,以致45万赵军在此战役中全军覆没,只有少数年纪幼小的被放回去报信。因为此战的失利,后世人们把赵军主帅赵括冠以“纸上谈兵”的典型代表。此标签就成了赵括的人生标志。赵括和马姓有什

  • 老当益壮,马革裹尸,东汉名将马援为何没有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马援

    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讨伐西南得胜而归,在朋友前来庆贺的时候,马援跟他谈起了自己的志向:"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便是典故"马革裹尸"的由来。马援将军为东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可有人就不解了,为何劳苦功高的马援,不在东汉的"

  • 创业明星:成语“老当益壮”源于刘秀名将马援

    历史人物编辑:宪刚说车标签:马援

    话说更始帝刘玄被赤眉军和更始政权叛将联合绞杀后,虽然之前因为政治利益多有冲突,但听到族兄的死讯,很是宽厚仁爱的刘秀还是大感悲伤,所以便诏令大司徒邓禹将其安葬于霸陵(今陕西西安附近),算是以德报怨。之前,刘秀曾用怀柔政策劝降了杀兄仇人朱鲔,朱鲔也因刘秀的宽宏大量把自己反绑起来去见刘秀,刘秀亲解绳索,让

  • 马援将军何故缺席“云台二十八将”龙虎榜?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马援

    马援东汉名将,早年丧父,但少时有大志,最终也得偿所愿成为一代良将。但他为何缺席云台二十八将龙虎榜?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春二月,光武帝刘秀崩逝,由他的第四子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刘庄登基后,一切施政纲领都基本尊奉光武旧制。史载,刘庄倡导儒学,大兴文教,注重刑名之学,他大权独揽,一言九鼎,绝不

  • 陕西扶风县:马英九远祖马援将军之墓地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达人不凡标签:马援

    探寻马英九远祖马援将军之墓地2005年前后,马英九对赴台同胞说:我的祖籍是陕西扶风,汉代的那位伏波将军马援是我的远祖,明朝末年,扶风马家的一支辗转到了湖南衡阳,我就是这一支的后人,所以,追根溯源,我的确是扶风人。据《后汉书》记载:马援南征五溪蛮,战死疆场,却遭奸臣梁松诬陷,被汉光武帝降诏追收一切印绶

  • 马援病死于军中,为何却遭光武帝责罚?遭到小人陷害

    历史人物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马援

    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9年),已经六十二岁的马援主动请缨,领兵四万南征五溪蛮夷。因南方湿热,军中许多将士都感染疫病,马援也未能幸免,并在第二年病死于军中。然而在马援死后,他却遭到了光武帝的责罚,刘秀追夺了马援新息侯印绶。马援的家人也十分害怕,“宾客故人莫敢吊会”,将马援草草安葬。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马援:马革裹尸,忠君报国,为何最终兔死狗烹?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马援

    我们都知道马革裹尸这个词语,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于东汉开国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三国演义介绍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之一马超时,总会先说他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可见此人名声之响亮。我们也知道,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罕见的几个不杀功臣的皇帝,可是这位伏波将军马援死后,刘

  • 马英九将赴湖南祭祖,根据族谱记载,马氏祖先原是汉代名将马援!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标签:马援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根据台媒披露的消息,前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将于3月27日至4月7日赴大陆祭祖,这也是自1949年以来,74年中首位踏上大陆的中国台湾地区卸任领导人。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九龙,第二年才被父母带到宝岛,他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宝岛完成。马英九虽然没有在大陆生

  • 西域一国,国名很容易让人误解,还传说曾被张骞用来欺骗汉武帝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张骞

    骆驼聊新疆,就是不一样。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凿空”了西域,他为西域和中原的交流,立下了不世之功。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编撰的《汉书》中,用“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八个字,概括了张骞开通西域的壮举。汉武帝曾封张骞为博望侯,杖节说的是出使之意,收功二字是取得成功的意思,而大夏指的是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