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马援:马革裹尸,忠君报国,为何最终兔死狗烹?

马援:马革裹尸,忠君报国,为何最终兔死狗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骏飞 访问量:734 更新时间:2024/2/12 7:12:13

我们都知道马革裹尸这个词语,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于东汉开国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三国演义介绍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之一马超时,总会先说他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可见此人名声之响亮。

我们也知道,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罕见的几个不杀功臣的皇帝,可是这位伏波将军马援死后,刘秀非但不顾念他马革裹尸的壮烈情怀,还随便找了个不靠谱的罪名来追究他的罪责,把马家搞垮。

仔细考察伏波将军马援的一生经历,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耿直豪迈,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马援年轻的时候,在公安局当过一个小警察,后来有一次因为同情罪犯,就是把人家给放了,自己跑到大草原上去搞畜牧业,很多人都听说他重义气的名声,过来投靠他,再后来由于王莽大师的一系列改革把整个社会搞得民怨沸腾天下大乱。

马援投靠了割据凉州的隗嚣。之后他慧眼识英才,投靠了汉光武帝刘秀,帮助刘秀西取凉州,北征乌桓,南平交趾。这么一个光明磊落,功勋赫赫的人是怎么得罪了刘秀的呢,这里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奥秘。

重义气,轻君臣,徒惹猜忌

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来源于马援的性格,我们前面说过这是一个直肠汉子,这种性格用在跟朋友交往上是好的,可如果用在跟帝王相处,那就是坏的。前文不是说过吗,马援慧眼识英才,投靠了刘秀,可是马援在投靠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曾经说过一番非常著名的话:当今天下非君择臣,臣亦择君。这番话如果跟刘邦说那一点问题都没有,战国秦末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

如果你跟刘秀说这种话那就有问题,因为汉朝自汉武帝以来,上百年的时间里头一直都推行儒家亲亲尊尊君君臣臣这一套东西,君臣有别尊卑有序,你说这种话不就把君主跟臣子放在对等的地位吗?

还有呢!建武十九年,老马功成名就,被封为了新息侯,高祖皇帝说过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侯爵已经是汉朝大臣所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了。老马一时高兴,就自己忠心报国的理念做了一份慷慨激昂的演讲,手下的人听的是热泪盈眶,直呼万岁啊。

就算没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犯了大忌讳啊,犯错不要紧只要及时补救那就没问题,可是马援出于兄弟义气的原因,没有向皇帝告发,也没有把那些喊万岁的人送到官府。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啊,这东西很快就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了,刘秀被称为:总揽权纲,政不任下。自己还洋洋得意地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这么一个权欲熏心的人猜忌之心是可想而知的。

倚老卖老,得罪权贵

马援耿直的性格不仅得罪皇帝,还把同事都得罪了,有一次马援在外面出征的时候,听说自己的两个侄子横行不法,仗势欺人。就写了那封名传千古的《戒兄子严敦书》,在这封书信里他给侄子们列举了一个反面教材叫作杜季良,这个人可是当代人物,还活着呢,这封书信也不是什么保密文件,很快就被传出去了。

结果被老杜的仇人听到,直接跟皇帝告状,你看连马老将军都说这个人不是好人,他还跟你的女婿驸马梁松大臣窦固,有不正常往来,刘秀听后大怒,把马援的书信都给这两个人看,你们还有什么话好说的。“松、固叩头流血,而得不罪。诏免保官”。这个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反面教材,历史上那么多,你非要写一个活人来招惹是非。

还有一次,马援奉命出征,皇帝为了表彰老将军的功劳让文武百官一起去欢送他,这本来是一个和气融融的场面,大家客气客气就散了,可是我们的马大将军却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批判梁松,窦固:凡人为贵,当使可贱,如卿等欲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这可真是打人打脸。

又有一次,马援病了,梁松去探望他,马援躺在床上装死,不行礼。人家梁松好歹也是个驸马的身份,地位尊贵,打狗都还要看主人呢,你不给他面子好歹也给皇帝一个面子吧,这件事如果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他又会怎么想呢?可是马援给出的理由是,我跟梁松的老爹平辈论交,哪里有长辈给晚辈行礼的。我的马大将军,这可是官场,是官场啊,后来马援作战不力,马革裹尸,汉光武帝派人去调查他的罪责,这个被派过去的人叫:梁松。

一腔热血,触碰雷区

汉光武帝刘秀是开国皇帝,这种人不可能是什么昏君,梁松和马援当着他和文武百官的面结下梁子,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两个人不对付,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为国捐躯的老将军呢,难道仅仅是因为猜忌,可是老马都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猜忌的?人都殉国了,过去那点不愉快就揭过去了吧。这点气度刘秀还是有的。

梁松和马援虽然有过节,可是如果没有刘秀这个触发条件,这种仇恨也只能够随着时间烟消云散。这到底为什么呢?

说起来可笑,这一切的原因居然是因为马援有一腔马革裹尸的报国热血,这难道有错吗?刘秀:大错特错。东汉王朝跟西汉不一样,西汉王朝那些开国功臣都是刘邦的打工仔,而不是公司的持股员工,那些股东如韩信彭越英布都被干掉了。

可是东汉王朝不一样,他就是一家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开国功臣都是自带原班人马过来投靠刘秀的,马援自己就是带着一群门客投过来的,过来之后还要自己种地自力更生。为什么刘秀喜欢大权独揽,就是因为一个疏忽,这帮股东分分钟都可以取代他,他没有办法像老祖宗刘邦那样无可无不可,大胆放权给手下办事。不是刘秀不爱杀功臣,那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敢杀。

王朝刚刚建立,刘秀就推出了一项新政策:退功臣而进文吏。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让股东把权力都交给打工仔文吏,国家也不会亏待你们,和平赎买你们手中的权力,还给你们分红,不算亏本。

太傅邓禹带头执行,其他大臣纷纷跟上,只有马援还活跃在官场。马援最后一次出征的时候都63了,还主动请缨。刘秀:老将军老了,还是算了吧。可是马援不服老,亲自骑马拉弓表示老夫还没老,刘秀无奈只好答应他。可是你让刘秀心里怎么想啊:你到底是忠心为国呢?还是恋栈权力故意跟我的政策唱对台戏啊?这才是马援有那样的下场的根本原因。

标签: 马援

更多文章

  • 马英九将赴湖南祭祖,根据族谱记载,马氏祖先原是汉代名将马援!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标签:马援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根据台媒披露的消息,前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将于3月27日至4月7日赴大陆祭祖,这也是自1949年以来,74年中首位踏上大陆的中国台湾地区卸任领导人。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九龙,第二年才被父母带到宝岛,他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宝岛完成。马英九虽然没有在大陆生

  • 西域一国,国名很容易让人误解,还传说曾被张骞用来欺骗汉武帝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张骞

    骆驼聊新疆,就是不一样。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凿空”了西域,他为西域和中原的交流,立下了不世之功。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编撰的《汉书》中,用“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八个字,概括了张骞开通西域的壮举。汉武帝曾封张骞为博望侯,杖节说的是出使之意,收功二字是取得成功的意思,而大夏指的是当时的

  • 周穆王西游昆仑,是比张骞更早的西域之旅,还是美好的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冯志超标签:张骞

    骆驼聊新疆,就是不一样。近年来,在新疆南疆地区,发现了不少远古时代器物和人类活动的痕迹,由此证明,西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西域既然那么早就有了人类,那么为什么直到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建立丝绸之路,才实现西域和东土的交流融合呢?那么在他之前,就真没有人互通东西吗?《穆天子传》曾说周穆王曾经西

  • 开拓西域,揭开丝路之门,张骞,靠一张嘴成为民族英雄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临水座流觞标签:张骞

    张骞是汉朝时期的人,约公元前195年出生,公元前114年去世。他是一位著名的汉朝外交家和探险家,曾率领使团走过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他的功绩被后人誉为“开拓西域,揭开丝路之门”。张骞是在汉武帝时期,受到汉武帝的委任,率领一支使团去西域。当时汉朝与西域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不断,但是由于中间的交通路

  • 甘肃博物馆有尊张骞铜像,他的坐骑不简单,隐藏着“特殊”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胡文浩标签:张骞

    在甘肃博物馆有一尊张骞骑马铜像,看过这尊铜像的人,无不为这尊铜像精湛的雕工,非凡的气势所感染和震撼,可是有句话这样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看罢器宇不凡,威风凛凛的张骞,再看他骑着的马,一眼就可以判定,那绝对不是一般的马,因为它走的步子是一种“特殊”的步伐,您想要知道其中的秘密,那就让小编从头

  • 两千年前,张骞苦苦寻找的月氏国,究竟是怎么样的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根想说娱标签:张骞

    月氏真的神秘吗?其实神秘源于不了解,它和2000多年前那些定居在西域的国家一样,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下面就和大家简单的聊聊这个月氏国吧。1、月氏的起源关于月氏的来源现在依然存在争议,一个认同较多的说法是,月氏是吐火罗人的一支,其先祖就是迁徙到了世界各地的古印欧人。古印欧人原本居住在伏尔加河以及

  • 他是明朝张骞,经略南海十余年,还建立一国家,现在比咱们还有钱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流年标签:张骞

    张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正是他的不懈努力,为中原王朝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将西域地区纳入了华夏王朝的版图,华夏文明凭借西域这块跳板,连通着西方世界。汉武帝时期,汉匈战争打了三十多年,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争夺西域的霸主地位,西域长期被匈奴人掌控,汉朝崛起以后也开始染指西域事务,打服匈奴人后

  • 新疆库车的龟兹古城,在张骞出使西域前后,曾有这样的详细描述

    历史人物编辑:马海龙标签:张骞

    按照古丝绸之路的划分,现在就说说丝路中道上的库车市的历史。张骞向汉武帝说龟兹情况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返回长安后,将龟兹、温宿、姑墨等西域三十六国的情况汇报给了汉武帝。张骞的出使,疏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当时汉武帝很是高兴,因为他让张骞摸清了西域各城邦诸国的情况,这对大汉来说,

  • 张骞从西域带来了黄瓜,这位皇帝用它考核了一位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张骞

    汉武帝时期,汉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是为了打破匈奴的封锁,联合西域诸国共同讨伐。张骞被扣留匈奴长达十年之久,花费十三年时间,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司马迁称其为“凿空”之举。第二次的再出使西域的时候,情况大为改观,匈奴已经被卫青、霍去病赶走,河西走廊被打通。这一次,更多的是出于文化和物质交流的目

  •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三次出击匈奴,还导致李广差点全军覆没

    历史人物编辑:国栋说历史标签:张骞

    一提起张骞,我们就会想起张骞出使西域,其实在历史上张骞曾经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的目的是联合月氏攻打匈奴,第二次是为了联合乌孙王国削弱匈奴。虽然两次出使的直接目的都没有达到,但是张骞为当时的中国人发现了一片非常广阔的新世界,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基础,梁启超称赞张骞“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