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马革裹尸这个词语,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出自于东汉开国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三国演义介绍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之一马超时,总会先说他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可见此人名声之响亮。
我们也知道,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历史上罕见的几个不杀功臣的皇帝,可是这位伏波将军马援死后,刘秀非但不顾念他马革裹尸的壮烈情怀,还随便找了个不靠谱的罪名来追究他的罪责,把马家搞垮。
仔细考察伏波将军马援的一生经历,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耿直豪迈,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马援年轻的时候,在公安局当过一个小警察,后来有一次因为同情罪犯,就是把人家给放了,自己跑到大草原上去搞畜牧业,很多人都听说他重义气的名声,过来投靠他,再后来由于王莽大师的一系列改革把整个社会搞得民怨沸腾天下大乱。
马援投靠了割据凉州的隗嚣。之后他慧眼识英才,投靠了汉光武帝刘秀,帮助刘秀西取凉州,北征乌桓,南平交趾。这么一个光明磊落,功勋赫赫的人是怎么得罪了刘秀的呢,这里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奥秘。
重义气,轻君臣,徒惹猜忌
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来源于马援的性格,我们前面说过这是一个直肠汉子,这种性格用在跟朋友交往上是好的,可如果用在跟帝王相处,那就是坏的。前文不是说过吗,马援慧眼识英才,投靠了刘秀,可是马援在投靠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曾经说过一番非常著名的话:当今天下非君择臣,臣亦择君。这番话如果跟刘邦说那一点问题都没有,战国秦末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
如果你跟刘秀说这种话那就有问题,因为汉朝自汉武帝以来,上百年的时间里头一直都推行儒家亲亲尊尊君君臣臣这一套东西,君臣有别尊卑有序,你说这种话不就把君主跟臣子放在对等的地位吗?
还有呢!建武十九年,老马功成名就,被封为了新息侯,高祖皇帝说过非刘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侯爵已经是汉朝大臣所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了。老马一时高兴,就自己忠心报国的理念做了一份慷慨激昂的演讲,手下的人听的是热泪盈眶,直呼万岁啊。
就算没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犯了大忌讳啊,犯错不要紧只要及时补救那就没问题,可是马援出于兄弟义气的原因,没有向皇帝告发,也没有把那些喊万岁的人送到官府。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啊,这东西很快就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了,刘秀被称为:总揽权纲,政不任下。自己还洋洋得意地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这么一个权欲熏心的人猜忌之心是可想而知的。
倚老卖老,得罪权贵
马援耿直的性格不仅得罪皇帝,还把同事都得罪了,有一次马援在外面出征的时候,听说自己的两个侄子横行不法,仗势欺人。就写了那封名传千古的《戒兄子严敦书》,在这封书信里他给侄子们列举了一个反面教材叫作杜季良,这个人可是当代人物,还活着呢,这封书信也不是什么保密文件,很快就被传出去了。
结果被老杜的仇人听到,直接跟皇帝告状,你看连马老将军都说这个人不是好人,他还跟你的女婿驸马梁松大臣窦固,有不正常往来,刘秀听后大怒,把马援的书信都给这两个人看,你们还有什么话好说的。“松、固叩头流血,而得不罪。诏免保官”。这个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反面教材,历史上那么多,你非要写一个活人来招惹是非。
还有一次,马援奉命出征,皇帝为了表彰老将军的功劳让文武百官一起去欢送他,这本来是一个和气融融的场面,大家客气客气就散了,可是我们的马大将军却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批判梁松,窦固:凡人为贵,当使可贱,如卿等欲不可复贱,居高坚自持,勉思鄙言。这可真是打人打脸。
又有一次,马援病了,梁松去探望他,马援躺在床上装死,不行礼。人家梁松好歹也是个驸马的身份,地位尊贵,打狗都还要看主人呢,你不给他面子好歹也给皇帝一个面子吧,这件事如果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他又会怎么想呢?可是马援给出的理由是,我跟梁松的老爹平辈论交,哪里有长辈给晚辈行礼的。我的马大将军,这可是官场,是官场啊,后来马援作战不力,马革裹尸,汉光武帝派人去调查他的罪责,这个被派过去的人叫:梁松。
一腔热血,触碰雷区
汉光武帝刘秀是开国皇帝,这种人不可能是什么昏君,梁松和马援当着他和文武百官的面结下梁子,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两个人不对付,他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一个为国捐躯的老将军呢,难道仅仅是因为猜忌,可是老马都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猜忌的?人都殉国了,过去那点不愉快就揭过去了吧。这点气度刘秀还是有的。
梁松和马援虽然有过节,可是如果没有刘秀这个触发条件,这种仇恨也只能够随着时间烟消云散。这到底为什么呢?
说起来可笑,这一切的原因居然是因为马援有一腔马革裹尸的报国热血,这难道有错吗?刘秀:大错特错。东汉王朝跟西汉不一样,西汉王朝那些开国功臣都是刘邦的打工仔,而不是公司的持股员工,那些股东如韩信,彭越,英布都被干掉了。
可是东汉王朝不一样,他就是一家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开国功臣都是自带原班人马过来投靠刘秀的,马援自己就是带着一群门客投过来的,过来之后还要自己种地自力更生。为什么刘秀喜欢大权独揽,就是因为一个疏忽,这帮股东分分钟都可以取代他,他没有办法像老祖宗刘邦那样无可无不可,大胆放权给手下办事。不是刘秀不爱杀功臣,那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敢杀。
王朝刚刚建立,刘秀就推出了一项新政策:退功臣而进文吏。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让股东把权力都交给打工仔文吏,国家也不会亏待你们,和平赎买你们手中的权力,还给你们分红,不算亏本。
太傅邓禹带头执行,其他大臣纷纷跟上,只有马援还活跃在官场。马援最后一次出征的时候都63了,还主动请缨。刘秀:老将军老了,还是算了吧。可是马援不服老,亲自骑马拉弓表示老夫还没老,刘秀无奈只好答应他。可是你让刘秀心里怎么想啊:你到底是忠心为国呢?还是恋栈权力故意跟我的政策唱对台戏啊?这才是马援有那样的下场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