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次简单谈话,却令王守仁放弃最初信仰,独自开辟自己一番新天地

一次简单谈话,却令王守仁放弃最初信仰,独自开辟自己一番新天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潘阿利 访问量:1735 更新时间:2024/1/26 2:14:58

时间: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

坐标地点:九华山一座寺院

主角:阳明先生守仁、寺内高僧

一直以来,王守仁都在追寻成圣之道,可却始终摸不到法门,陷入了无尽苦恼之中。偶然一次朋友间,朋友他推荐了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王守仁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近乎疯狂地“格物”,静坐在自家院里“格竹”,一连格了好几天,可圣人之道还没参悟,自己却格出了一场大病。

再后来,王守仁又听说九华山上有一座寺院,寺中有一位得道高僧,佛法高深,已然成为一代世外高人,王守仁顿时欣喜若狂,当即打包行囊,冲上九华山,向这位得道高僧讨教。

可见到这位高僧之后,一番讨教下来,王守仁并未从高僧口中得到如成为圣贤的金玉良言,更没从高僧头顶看到佛光四溢,看到的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和尚,听到的只是一些佛教典籍中普通的佛法道理,王守仁大失所望,于是,在游览了九华山的秀美风景之后,决定离去。

临行前,出于礼节,王守仁还是去和老和尚告了别,于是就发生了如下对话。

王守仁:“家中尚有何人?”

高僧:“老母亲尚在!”

王守仁:“想念老母亲吗?”

高僧沉思良久,叹了叹息,深沉地说道:“怎能不想啊!”说完,羞愧地低下了头,因为高僧觉得,自己这样的行为是与自己出家人的身份不符,尤其是与自己得道高僧的身份严重不符。

王守仁说道:“想念母亲,本是人之本性,有何羞愧的呢?既然想念,就要回去看望尽孝!”

高僧感激地看了王守仁一眼,缓缓点了点头,谈话就此结束。

第二天,高僧脱下袈裟,飘然离寺,回到母亲膝前尽孝去了。

如果说,前面那次“格竹”是王守仁对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开始怀疑,那这次禅师的谈话是他对“存天理、去人欲”的彻底摈弃,也是他开始对“人欲”存在的合理性的潜意识当中的肯定与认同。只是,这样一来,他又失去了成贤入圣的具体操作法门,又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当然了,这已经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就在眼前,接下来,通过他不懈的追求与探索,终于一朝龙场悟道,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的“阳明心学”就此诞生,耀照千古,彪炳史册!

标签: 王守仁

更多文章

  • 王守仁为一代忠臣,为何嘉靖帝不喜欢他,甚至有些厌恶他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我想不需要笔者过多的吹嘘,相信只要提到王阳明,你总会多多少少听过他的名字或事迹。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明武宗朱厚照决定御驾亲征。可是军队走到涿州的时候,就传来消息,说宁王叛乱已被王守仁平定

  • 王守仁被庭杖隐含政治阴谋,父亲与他共同进退,成就千古佳话

    历史人物编辑:张秀权标签:王守仁

    王守仁是公认的明朝第一人,他头上的名号既多又很夺目:文学家、书法家、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甚至还有响彻世间的圣人名头。他一生功业彪炳,军事上平定赣南、广西两处匪患,还曾经白手起家,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剿灭。他所发展的心学一派,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整个人类社会都影响深远。然而,圣人不

  • 明代奇人王守仁,前半生让父亲焦躁不已,后半生却让父亲无比自豪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王守仁

    他生于富庶之家,祖父曾做到四品,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的科举状元。他自小聪明,但却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喜欢静坐读书,倒喜欢舞枪弄棍,而且还经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十二岁时,他曾做过一首《蔽月山房》的诗,父亲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这孩子非同寻常,小小的书房容纳不下他。为了儿子能更好的成长,父亲决定,带他去开开

  • 太监刘瑾想要杀死王守仁,后来为什么没有得逞?

    历史人物编辑:袁军标签:王守仁

    明朝有个很厉害的思想家,诗人,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做王守仁。太子朱厚照在十五岁继位以后,被人们称为明武宗。这个年纪的孩子是比较叛逆的,小皇帝也是一个很叛逆的人,对于他来说吃喝玩乐是比处理国家政事要重要得多的。当时他非常宠信身边的八个太监,几乎对他们是有求必应,尤其是东厂提督刘瑾,这个人更是仗着皇帝的宠

  • 名留青史的好官王守仁,看他做官以前的奇葩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王守仁

    小编今天要说的一位历史人物就是明朝的王守仁,他出身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在当时也是朝廷的一个大官。而据说他的母亲怀上他的时候曾梦见一个神仙给她送来一个孩子,他的祖父也因此给他取名叫云。一般古代稍微有才华,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名人,通常就有不同常人的说法。比如说他的母亲怀了他十个月才生下他,还

  • 明朝支援王京的这场战役存疑?李如松突破埋伏,三国记录均不相同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李如松

    碧蹄馆战役,在中日朝三国历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局很简单,李如松突围成功,日本和明朝两败俱伤,最终谁也不敢轻敌冒进。但是对于这次战役的整个过程,明朝、朝鲜和日本三国都有不同的记载。你们始终相信史书的真实性吗?至少我认为,史书是那个年代,规避龌龊行径、耻辱形象,最好的遮羞布。为什么同一场战役,在

  • 一代文豪握手一代名将:从金瓶梅里的铁岭卫,想到徐渭李如松交往

    历史人物编辑:墨文历史标签:李如松

    诗解金瓶梅30回7、从铁岭卫,想到徐渭李如松的交往除貂皮外,《金瓶梅》中反复提到了“铁岭卫”和“清河左右卫”。词话本第三十回,特意提到,来保担任铁岭卫校尉。铁岭原为"铁岭卫"的简称,如同天津原为天津卫、沈阳原为沈阳卫一样,原来都是明朝军事组织的名称。明朝的军事建制比较特殊, 它没有采用前朝如《水浒传

  • 他是绍兴最杰出师爷,还是疑似金瓶梅作者,却教出一代名将李如松

    历史人物编辑:笑读古今书标签:李如松

    大明王朝享国276年,近三百年间有三人被公认为大明最有才华的三大才子,分别是解缙、杨慎、徐渭。说起大明的才子,可能大伙对唐伯虎、祝枝山等江南四大才子更为熟悉,可惜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大多是野史趣闻,正史公认的三大才子就这三位。三大才子名头不响,但作品却举世震惊,解缙主持修订《永乐大典》,杨慎著有传世名

  • 武将实力大比拼:壬辰倭乱中,李如松和李舜臣谁能力更强?

    历史人物编辑:孤舟独钓夜相思标签:李如松

    现在很多人喜欢拿关公和秦琼做对比,比如硬要评价历史上十大名将等等。平心而论,这种跨越时空的选择,往往是非常不客观的。但是,如果是在同一个时代,同一场战争中,对比起来又会怎样呢?比如日军侵略临津时,明军统帅李如松,还是朝鲜海军将领李舜臣,谁更厉害?首先,这个问题不好比较,因为一个是陆军总司令,一个是海

  • 这一战,让日本消停了300年!大明抗日名将李如松

    历史人物编辑:科技达人不凡标签:李如松

    将门虎子李如松说起抗倭英雄,真正的第一人不是戚继光,也不是俞大猷,而是明朝大将李如松,李如松将门之后,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少年跟随父亲在军营,熟悉军师指挥,武艺高强,胆大勇猛,屡立战功不断升迁。李如松剧照明军跨过鸭绿江,抗日援朝打响万历20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集结了20万倭军及战舰百艘从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