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2年(明弘治十五年)
坐标地点:九华山一座寺院
主角:阳明先生王守仁、寺内高僧
一直以来,王守仁都在追寻成圣之道,可却始终摸不到法门,陷入了无尽苦恼之中。偶然一次和朋友间,朋友向他推荐了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王守仁犹如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近乎疯狂地“格物”,静坐在自家院里“格竹”,一连格了好几天,可圣人之道还没参悟,自己却格出了一场大病。
再后来,王守仁又听说九华山上有一座寺院,寺中有一位得道高僧,佛法高深,已然成为一代世外高人,王守仁顿时欣喜若狂,当即打包行囊,冲上九华山,向这位得道高僧讨教。
可见到这位高僧之后,一番讨教下来,王守仁并未从高僧口中得到如何成为圣贤的金玉良言,更没从高僧头顶看到佛光四溢,看到的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和尚,听到的只是一些佛教典籍中普通的佛法道理,王守仁大失所望,于是,在游览了九华山的秀美风景之后,决定离去。
临行前,出于礼节,王守仁还是去和老和尚告了别,于是就发生了如下对话。
王守仁:“家中尚有何人?”
高僧:“老母亲尚在!”
王守仁:“想念老母亲吗?”
高僧沉思良久,叹了叹息,深沉地说道:“怎能不想啊!”说完,羞愧地低下了头,因为高僧觉得,自己这样的行为是与自己出家人的身份不符,尤其是与自己得道高僧的身份严重不符。
王守仁说道:“想念母亲,本是人之本性,有何羞愧的呢?既然想念,就要回去看望尽孝!”
高僧感激地看了王守仁一眼,缓缓点了点头,谈话就此结束。
第二天,高僧脱下袈裟,飘然离寺,回到母亲膝前尽孝去了。
如果说,前面那次“格竹”是王守仁对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开始怀疑,那这次禅师的谈话是他对“存天理、去人欲”的彻底摈弃,也是他开始对“人欲”存在的合理性的潜意识当中的肯定与认同。只是,这样一来,他又失去了成贤入圣的具体操作法门,又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当然了,这已经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就在眼前,接下来,通过他不懈的追求与探索,终于一朝龙场悟道,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的“阳明心学”就此诞生,耀照千古,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