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王朝:吕芳再现神操作——胡宗宪进京,吕芳为何不让他吃饭

大明王朝:吕芳再现神操作——胡宗宪进京,吕芳为何不让他吃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漫说历史 访问量:1455 更新时间:2023/12/9 1:11:18

引火自焚之前,沈一石将二十年来“孝敬”给各级官员和宫中太监的账单明细,准备了两份,一份留作“抄家”;一份暗中送给了金水。抄家所得的那份账单,让郑两人搬到巡抚衙门的后院烧了;杨金水手中的那份账单,则很快送到了宫中,送到了嘉靖皇帝的手中。

账单到达宫中的同时,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也被秘密召入京城,身为浙江的一把手,浙江官场出现了如此骇人听闻的贪腐大案,胡宗宪自然要给嘉靖皇帝一个说法;只是,一路奔波的胡宗宪,来到宫中等待召见的过程中,甚至连口饭也没吃上。

因为没吃饭,胡宗宪在查看账单的时候,差点饿得昏倒,吕芳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大暑的天,几千里赶来,在朝房又候了这么久,从中午到现在没进过食,他这是累的。吃点东西就好了,主子不要担心。”

也就是说,从中午到晚上,胡宗宪一直在朝房候见,一直没有饭吃;可等到太监好不容易将饭端上来,吕芳就立马出现了。

“知道你一路奔波,腹中饥饿,可皇上召见,先觐见吧!”

明知道胡宗宪一路奔波,腹中饥饿,吕芳为何不早早安排饭食?

明知道嘉靖皇帝要立马召见胡宗宪,吕芳为何反倒安排人给胡宗宪送去了饭食?

原因只有一个,吕芳不想让胡宗宪吃饭!

只是,吕芳为什么这样做?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嘉靖皇帝和吕芳之前的一段对话。

将沈一石留下的账单算清楚以后,嘉靖皇帝问道:

“一百万匹丝绸折合白银是多少两?”

吕芳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给出了这样的说法:

“各年的市价行情不一样。嘉靖三十年前海运畅通,每匹丝绸在内地可卖到十两白银,运到西洋可卖到十五两白银。嘉靖三十年后,倭寇为患,海运不通,每匹丝绸在内地只能卖到六到七两白银。”

嘉靖皇帝所指的“一百万匹丝绸”,指的就是浙江官场二十年来从沈一石手中贪墨的数量。“二十年”,也就是从嘉靖二十年到嘉靖四十年之间的二十年,丝绸在这二十年之间有着明显的价格差异,吕芳自然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他才给出了样的说法。

吕芳真就不清楚这二十年的一百万匹丝绸到底值多少钱吗?

他当然知道!

只是,太过模糊的回答,不是回答嘉靖问话的态度;太过明确的回答,又会让嘉靖生出对自己也曾贪墨的怀疑;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嘉靖皇帝正在愤怒之中,吕芳需要给他一个发泄的出口,将丝绸的价格差异明确汇报,让嘉靖皇帝自己计算,而后再自己愤怒的报出一百万匹丝绸的价值,就是这个发泄口。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吕芳尚不确定嘉靖皇帝对浙江官场贪墨的具体态度,也就是说,他还不确定这一百万匹丝绸到底“该”值多少钱。

报少了,嘉靖皇帝会不会生气,会不会认为吕芳有意偏袒,毕竟织造局和宫中各衙门也牵扯其中;报多了,嘉靖皇帝会不会心生忌讳,毕竟大明的臣子出现了这等贪腐行为,嘉靖皇帝的脸上也不好看。

我们来看嘉靖皇帝的回应:

“那就是说,浙江官场这二十年贪墨沈一石的一百万匹丝绸怎么算也不下七八百万两白银!”

吕芳则立马跟上了一句:

“主子圣明。”

皇上,这可是您自己给出的结果,我什么都没说!

也就是说,吕芳看似什么都说了,又看似什么都没说,这就是未明确领导真实意图的前提下,最为稳妥的汇报办法。

而后,嘉靖皇帝阴地给出了一句问话:

“这些银子都到哪里去了?”

我们再来看吕芳的反应——不回避问话,不回避眼神,甚至挺直了腰杆,正面回应:

“要彻查!”

仅就吕芳的这个反应,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到一个职场技巧:

吕芳已经明确了嘉靖皇帝的态度,这一百万匹丝绸本属于嘉靖皇帝私有,现在却被浙江官场和织造局、宫中衙门贪去了,他生气了!

因为这次贪墨牵扯了自己管辖的织造局,针工局、巾帽局、尚衣监也牵扯其中,所以,吕芳不能回避,更不能袒护,只能正面面对并给出自己的明确态度——“要彻查”。

职场生存第一要素——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这个态度才是领导真正想要看到的关键!

这段看完,问题就来了:嘉靖皇帝和吕芳的这段对话,到底和胡宗宪吃不吃饭有什么关系?

浙江官场贪去了嘉靖皇帝的钱,“浙直总督”胡宗宪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东南抗倭又离不开胡宗宪;更重要的是,胡宗宪还牵扯着嘉靖皇帝要不要“倒严”的关键决断。所以,嘉靖皇帝对于胡宗宪的处置就会陷入两难之中。

其实,吕芳这个人很容易理解,他一直都只在干两件事——替嘉靖皇帝分忧,为干儿子们考虑。

为了不让嘉靖皇帝为难,更为了不让胡宗宪受到惩治,吕芳才决定不让胡宗宪吃饭!

君前奏对时,嘉靖皇帝对胡宗宪有一句评价:

“公忠体国,实心用事,这都是你的长处。太圆滑,不肯得罪人,放任下属跟朝里的人通同贪墨,视若不见!现在打仗没有了军饷,你这个总督怎么当?”

嘉靖皇帝的两难心情,明显可见;但嘉靖皇帝把胡宗宪的优点放在了前面,缺点放在了后面,所谓“听话听音,但是以后才是关键”,嘉靖皇帝对于胡宗宪的不满明显更胜。

等到嘉靖皇帝让胡宗宪自己去看沈一石留下的账单时,吕芳不让胡宗宪吃饭的目的开始发挥作用——胡宗宪,差点饿昏!

吕芳,先是大声喊了一声“胡大人”,意在提醒正在闭眼打坐的嘉靖皇帝注意胡宗宪的“辛苦”;然后,吕芳又给出了具体原因解释,进一步强调了胡宗宪的辛苦。

我们来看嘉靖皇帝的反应:

“扶他坐下,端朕的莲子羹给他喝一碗。”

吕芳的计划起作用了,嘉靖皇帝开始顾念胡宗宪的辛苦,开始心疼了!

按照嘉靖皇帝的安排,吕芳对胡宗宪说道:

“胡大人,你就坐着喝吧!”

胡宗宪则拒绝道:

“吕公公,我怎么能坐御座呢!”

有些赏赐,皇上给你是恩赐,是仁爱,更是体恤;但这些赏赐往往又是超越君臣之礼,甚至有着明显的僭越。皇上给你,是一种态度;你予以婉拒,更是一种态度。

如果没有这个态度,会有什么后果?皇上,还是皇上;你,可能就不再是你了!清朝有个最为典型的负面代表——年羹

听完这句话,嘉靖皇帝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指挥千军万马的人,就让他站着喝,他撑得住。”

这是一句毫无折扣的夸赞,也是嘉靖皇帝决定不再追究胡宗宪责任的表示。听完这句话,胡宗宪来了精神,直起了身板;听完这句话,吕芳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离开精舍以后,吕芳追上了胡宗宪,送给了他一句话:

“相信皇上,相信阁老,自己不要拿主意!”

这句话,原著小说中并没有,剧中之所以增加这句话就是为了圆上吕芳不让胡宗宪吃饭的整体安排——发自内心的为这位公忠体国的柱臣考虑!

(本仅基于《大明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标签: 胡宗宪

更多文章

  • 明朝易受误解人物之胡宗宪:攀附严党背后的民族大义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胡宗宪

    中华民族洋洋五千年的历史,被误解的人很多,但如果把时间限制在明朝的话,我认为胡宗宪是最被误解人物之一,他本是抗倭英雄却被贴上了严党标签,虽然在隆庆年间,朝廷为胡宗宪平了反,但后世很多史学爱好者仍然只关心他与严党的关系,对他讽刺谩骂的文章颇多,以至于很多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都认为胡宗宪只是一个严党。然

  • 大明王朝:胡宗宪严斥马宁远,道尽书生弱点——不行,硬说自己行

    历史人物编辑:玮哥讲史标签:胡宗宪

    由严世蕃下令,“浙江布政使”郑泌昌、“浙江按察使”何茂才和“江南制造局总管”杨金水指挥,“杭州知府”马宁远、“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负责实施的“毁堤淹田”发生后,胡宗宪找来了马宁远,询问事情经过、追问幕后主谋。而马宁远则一身常服,声音嘶哑地对胡宗宪说道:“我对不起部堂。但我对部堂这颗心

  • 历史上的胡宗宪:嫪毐在世、攀附权贵,绝非《大明王朝》中的模样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重读标签:胡宗宪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的诸多角色中,或许有人会不喜欢已经“修炼成仙”的嘉靖帝,或许有人会不喜欢“大智近妖”的吕芳,甚至连“宁折不弯、刚直太过”的海瑞也有人不喜欢,但“宁做奸臣、不做小人”的东南一柱、国之干城——胡宗宪,相信很少有人会给予负面评价。剧中的胡宗宪,不逐名、不求利、不贪财、不好色,顾全大局、

  • 大明王朝:东南一柱,名不虚传!胡宗宪舌战“三大贪官”,痛快

    历史人物编辑:战史看客标签:胡宗宪

    “毁堤淹田”的卑劣事件发生后,郑泌昌、何茂才推出了“杭州知府”马宁远和其下属的两位知县,杨金水推出了“河道监管”李玄,用以背下黑锅,更用以搪塞胡宗宪这位浙直地区的一把手。只是,胡宗宪自然不满意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延缓“改稻为桑”的建议,并没有被郑何二人重视,甚至压根就没有出现在向朝廷汇报的

  • 明朝大将胡宗宪抗倭现场,热血沸腾,吾国吾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不应忘记标签:胡宗宪

    嘉靖三十三年,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到浙江,胡宗宪只是一个巡按,并没有督抚东南的资格。东南总督这个位子,对初到浙江的胡宗宪同学来说,也许是遥不可及的。然而,历史总会把适当的人,推到适当的位置。无疑,胡宗宪同学是历史的幸运儿。胡宗宪同学的命运,发生了大反转。明朝大将胡宗宪抗倭现场,热血沸腾,吾国

  • 抗倭有功的胡宗宪,为何最后惨死狱中?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胡宗宪

    日本战国时代很多地方的诸侯在打仗,国内政治比较混乱,因此很多所谓的“浪人”就开始跑到中国,到了明朝中后期,倭寇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规模有组织的集团,他们的存在对明朝构成了很大威胁,不过他们并没有嚣张多久,因为有一个人来了,他叫戚继光。 戚继光是毫无争议的民族英雄,不过俗话说的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徐渭得到胡宗宪的重视,可为何幕僚生活依旧抑郁不欢?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胡宗宪

    胡宗宪这人虽颇有才干,但心术不正,一心谋求私利,为了高官厚禄,用尽心机。这样的做法是正人君子徐渭所不齿的,加上当年徐渭的好朋友沈炼被严嵩迫害致死。而胡宗宪偏偏通过收买赵文华结交严嵩父子,每年都给严嵩父子俩大量的金银财宝、锦缎丝绸和美女来巴结他们。这使得徐渭对胡宗宪更加不满,不想与他为伍。不过,这次徐

  • 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何声名不显?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胡宗宪

    从14世纪中叶开始,倭寇对明朝东南沿海的骚扰和武装抢掠就没有停止过,他们的危害程度,不亚于早期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害。这些由日本封建武士、浪人组成的海盗团伙,勾结华商海盗、不法走私商人,占据沿海岛屿,长期进行烧杀抢掠,甚至侵入大明腹地,让历代的明朝统治者非常头疼。虽然倭寇的活动非常猖獗,但是中

  • 胡宗宪——半世英明半世奸!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正太标签:胡宗宪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当大家看到这句诗词的时候,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肯定是忠君爱国之臣蒙冤入狱的情景,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两句话义正言辞的诗句竟然出自历史上的一位奸臣——胡宗宪。这是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被抄家后在狱中所写,为的是希望皇帝能够看在曾经的功劳上对他网开一面。可惜,嘉靖皇帝并不算昏庸之辈,

  • 1578年作为帝师的高拱含恨而终,冯保:你不碰我该多好?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冯保

    1578年的8月4号,高拱含恨而终。作为太子的老师,后来太子朱载垕登基成为被皇帝的信任的帝师,如何会含恨而终呢?本来这位对严党丝毫不惧的人,毕定会成为大明朝的中流砥柱,但是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远离朝堂。高拱的努力有哪些第一,高拱丝毫不畏严党。在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中,有三个很重要的人物,其中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