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当大家看到这句诗词的时候,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肯定是忠君爱国之臣蒙冤入狱的情景,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两句话义正言辞的诗句竟然出自历史上的一位奸臣——胡宗宪。
这是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被抄家后在狱中所写,为的是希望皇帝能够看在曾经的功劳上对他网开一面。可惜,嘉靖皇帝并不算昏庸之辈,没有被胡宗宪数万字的《辩诬疏》给打动,对胡宗宪的辩解也没有理睬,最终,胡宗宪在写下这两句诗词之后自尽身亡,享年54岁
胡宗宪冤吗?虽然有些史料中将其称为忠臣,到了万历十七年还被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但这些都无法否认他曾经助纣为虐、为非作歹的事实。他最大的墨点就是为了结附严嵩父子,无所不用其极地拉拢、贿赂严嵩的义子——被列为明朝十大奸臣之一的赵文华。
胡宗宪是县令出身,但不管是安民赈灾、或是打击强盗,他都表现得十分出色,逐渐引起朝廷的重视。当时的胡宗宪还是一位人人敬仰的清官,但是,随着官位的高升,胡宗宪意识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含义,开始走向沉沦。当他在嘉靖三十三年通过贿赂赵文华、得到严嵩推荐得到浙江巡按监察御史的职位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单是结党营私,骂名可能没有那么多,但胡宗宪为了笼络赵文华,不但参与了陷害抗倭名将兵部侍郎张经等人的罪行,还把张经、李天宠等人的抗倭功劳转移到自己头上,在严嵩父子的提携下,胡宗宪扶摇直上,而张经等人则含冤而死
那胡宗宪就一无是处吗?不,虽然他陷害了张经等人,但是,胡宗宪在抗倭方面还是有些成就的,这主要体现在平息倭寇王海和徐海上
明朝中业的外患主要就是沿海地区的倭寇。嘉靖二年,发生了“争贡之役”,而后不久,明朝开始下发海禁,这样一来,本来繁荣的海上贸易就被中断。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日本的很多亡命之徒开始走上倭寇之路,当然,倭寇之所以在嘉靖朝泛滥成灾也和当时日本内地的贫穷密不可分。倭寇俨然已经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这就给了“剿匪”出身的胡宗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与倭寇屡战屡败的赵文华之所以还敢抢着去打击倭寇,一来是为了取悦嘉靖;二来是看中沿海地区高额的军费、军饷;第三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他手下有胡宗宪这样的人
当时沿海地区倭寇的分支很多,但王直是其中最具实力的一支,被推崇为倭寇的首领。王直的老家是徽州人,他成为倭寇之后,家中的老母和妻子都被官府捉拿下狱,但外面谣传早就被处决了,这也坚定了王直“一倭到底”的决心
胡宗宪准备对付王直时,攻心为上。他先是从狱中将王直的母亲和妻子接出,并派人接触王直,让王直知道家人在胡宗宪手里,劝他戴罪立功、家人团圆;同时,派人潜伏在王直身边,伺机让王直和胡宗宪见了一面,见面之后胡宗宪任由王直离开。这都大大降低了王直的警惕;后来,他又故意让王直的义子看到自己请求朝廷赦免王直的奏折,这下,王直彻底相信了胡宗宪。结果,王直带领两名属下拜见胡宗宪时,胡宗宪对他安慰备至,并说巡按御史王本固也同样欣赏王直。王直不知其中有诈,在与其一同面见王本固时被擒,而后被朝廷下令处死
从对王直的处理上就可以看出胡宗宪的智谋,虽然手段有些不光彩,但是为了剿灭倭寇,这也就显得无可非议了
徐海是另外一支倭寇,他在嘉靖三十五年伙同另外两个倭寇首领集结数万人进攻江浙,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桐乡之围”,连浙江巡抚也被围困其中。
胡宗宪率军与倭寇进行了多次激战,但并没有占得任何便宜。于是,他故伎重施,一边用重金和高官厚禄收买徐海,一边又在倭寇中散播谣言,引发倭寇内讧。最终,徐海将另外两支倭寇的首领绑缚交给了胡宗宪,“桐乡之围”解除,胡宗宪名震一时
后来徐海正式入城请降,可这时胡宗宪的态度就出现了转变。他表面上安抚徐海,但暗中却开始集结兵力,在大军集中之后猝然对徐海发动突袭,徐海兵败,投海而亡
关羽徐海的死,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徐海与一名歌姬十分要好,胡宗宪得知后竭力收买这名歌姬劝说徐海归降,并对徐海许以高官厚禄。徐海在歌姬的劝说下归降,不想,胡宗宪出尔反尔派兵攻打徐海,徐海兵败身亡。该女子想要海葬徐海,胡宗宪不准;想出家为尼,胡宗宪也不准。最后,胡宗宪将其许配给一名相貌丑陋的兵卒。女子在痛骂胡宗宪无耻下作后投海而死
在历史上,“不择手段”和“兵不厌诈”是同义词,只看史家是怎么写了
在胡宗宪、俞大遒、戚继光等人的多年努力下,倭寇再也不敢冒然犯进,沿海地区的动荡逐渐稳定下来。但是,已经成为封疆大吏的胡宗宪却成为“众矢之的”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父子倒台,胡宗宪的处境也开始岌岌可危。同年,多名御史联名上书,列举胡宗宪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附严嵩等十大罪名。严格说,这些罪名都是事实,胡宗宪在剿倭期间生活糜烂、奢侈,这是众所周知的,哪一条罪名都够他死一次。可嘉靖皇帝念在他剿倭有功,对他网开一面,只是把他贬回原籍
可是嘉靖四十四年,曾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文龙被抄家,在他家中竟然发现了胡宗宪恳请罗文龙贿赂严世蕃的信件,信件中竟然还有提前就草拟的一道圣旨。在明朝敢提前拟旨的也只有严嵩父子了,但这是死罪,这下,谁也救不了胡宗宪了。下狱、抄家,这种情节像极了当年胡宗宪陷害张经的那一幕,可能,这就是循环吧
胡宗宪惨淡落幕固然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党争”。看在往日功劳上,嘉靖帝本来已经已经饶恕胡宗宪,让他归隐田野。可严嵩之后的内阁首辅徐阶却要将严嵩一党彻底铲除,作为严嵩父子提拔上来的胡宗宪,虽然已经没有官位,但是,依然成为徐阶的打击目标。在“党争”交替中想要置身事外,对于一个朝廷大员来说很难做到,更何况,胡宗宪归附的还是严嵩
胡宗宪在历史上之所有备受争议,一方面,他在抗击倭寇方面确实立下大功,他的功劳甚至可以和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相提并论,但是,另一方面,他的仕途是建立在陷害忠良、趋炎附势之上,也正因如此,他在历史上才始终无法和戚继光等抗倭名将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