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胡宗宪——半世英明半世奸!

胡宗宪——半世英明半世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小正太 访问量:3433 更新时间:2023/12/17 4:31:01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当大家看到这句诗词的时候,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肯定是忠君爱国之臣蒙冤入狱的情景,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两句话义正言辞的诗句竟然出自历史上的一位奸臣——胡宗宪

这是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被抄家后在狱中所写,为的是希望皇帝能够看在曾经的功劳上对他网开一面。可惜,嘉靖皇帝并不算昏庸之辈,没有被胡宗宪数万字的《辩诬疏》给打动,对胡宗宪的辩解也没有理睬,最终,胡宗宪在写下这两句诗词之后自尽身亡,享年54岁

胡宗宪冤吗?虽然有些史料中将其称为忠臣,到了万历十七年还被御赐归葬故里天马山、谥号襄懋,但这些都无法否认他曾经助纣为虐、为非作歹的事实。他最大的墨点就是为了结附严嵩父子,无所不用其极地拉拢、贿赂严嵩的义子——被列为明朝十大奸臣之一的赵文华。

胡宗宪是县令出身,但不管是安民赈灾、或是打击强盗,他都表现得十分出色,逐渐引起朝廷的重视。当时的胡宗宪还是一位人人敬仰的清官,但是,随着官位的高升,胡宗宪意识到“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含义,开始走向沉沦。当他在嘉靖三十三年通过贿赂赵文华、得到严嵩推荐得到浙江巡按监察御史的职位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单是结党营私,骂名可能没有那么多,但胡宗宪为了笼络赵文华,不但参与了陷害抗倭名将兵部侍郎张经等人的罪行,还把张经、李天宠等人的抗倭功劳转移到自己头上,在严嵩父子的提携下,胡宗宪扶摇直上,而张经等人则含冤而死

那胡宗宪就一无是处吗?不,虽然他陷害了张经等人,但是,胡宗宪在抗倭方面还是有些成就的,这主要体现在平息倭寇王海和徐海上

明朝中业的外患主要就是沿海地区的倭寇。嘉靖二年,发生了“争贡之役”,而后不久,明朝开始下发海禁,这样一来,本来繁荣的海上贸易就被中断。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日本的很多亡命之徒开始走上倭寇之路,当然,倭寇之所以在嘉靖朝泛滥成灾也和当时日本内地的贫穷密不可分。倭寇俨然已经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这就给了“剿匪”出身的胡宗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与倭寇屡战屡败的赵文华之所以还敢抢着去打击倭寇,一来是为了取悦嘉靖;二来是看中沿海地区高额的军费、军饷;第三点也很重要,那就是他手下有胡宗宪这样的人

当时沿海地区倭寇的分支很多,但王直是其中最具实力的一支,被推崇为倭寇的首领。王直的老家是徽州人,他成为倭寇之后,家中的老母和妻子都被官府捉拿下狱,但外面谣传早就被处决了,这也坚定了王直“一倭到底”的决心

胡宗宪准备对付王直时,攻心为上。他先是从狱中将王直的母亲和妻子接出,并派人接触王直,让王直知道家人在胡宗宪手里,劝他戴罪立功、家人团圆;同时,派人潜伏在王直身边,伺机让王直和胡宗宪见了一面,见面之后胡宗宪任由王直离开。这都大大降低了王直的警惕;后来,他又故意让王直的义子看到自己请求朝廷赦免王直的奏折,这下,王直彻底相信了胡宗宪。结果,王直带领两名属下拜见胡宗宪时,胡宗宪对他安慰备至,并说巡按御史王本固也同样欣赏王直。王直不知其中有诈,在与其一同面见王本固时被擒,而后被朝廷下令处死

从对王直的处理上就可以看出胡宗宪的智谋,虽然手段有些不光彩,但是为了剿灭倭寇,这也就显得无可非议了

徐海是另外一支倭寇,他在嘉靖三十五年伙同另外两个倭寇首领集结数万人进攻江浙,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桐乡之围”,连浙江巡抚也被围困其中。

胡宗宪率军与倭寇进行了多次激战,但并没有占得任何便宜。于是,他故伎重施,一边用重金和高官厚禄收买徐海,一边又在倭寇中散播谣言,引发倭寇内讧。最终,徐海将另外两支倭寇的首领绑缚交给了胡宗宪,“桐乡之围”解除,胡宗宪名震一时

后来徐海正式入城请降,可这时胡宗宪的态度就出现了转变。他表面上安抚徐海,但暗中却开始集结兵力,在大军集中之后猝然对徐海发动突袭,徐海兵败,投海而亡

关羽徐海的死,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徐海与一名歌姬十分要好,胡宗宪得知后竭力收买这名歌姬劝说徐海归降,并对徐海许以高官厚禄。徐海在歌姬的劝说下归降,不想,胡宗宪出尔反尔派兵攻打徐海,徐海兵败身亡。该女子想要海葬徐海,胡宗宪不准;想出家为尼,胡宗宪也不准。最后,胡宗宪将其许配给一名相貌丑陋的兵卒。女子在痛骂胡宗宪无耻下作后投海而死

在历史上,“不择手段”和“兵不厌诈”是同义词,只看史家是怎么写了

在胡宗宪、俞大遒、戚继光等人的多年努力下,倭寇再也不敢冒然犯进,沿海地区的动荡逐渐稳定下来。但是,已经成为封疆大吏的胡宗宪却成为“众矢之的”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父子倒台,胡宗宪的处境也开始岌岌可危。同年,多名御史联名上书,列举胡宗宪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附严嵩等十大罪名。严格说,这些罪名都是事实,胡宗宪在剿倭期间生活糜烂、奢侈,这是众所周知的,哪一条罪名都够他死一次。可嘉靖皇帝念在他剿倭有功,对他网开一面,只是把他贬回原籍

可是嘉靖四十四年,曾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文龙被抄家,在他家中竟然发现了胡宗宪恳请罗文龙贿赂严世蕃的信件,信件中竟然还有提前就草拟的一道圣旨。在明朝敢提前拟旨的也只有严嵩父子了,但这是死罪,这下,谁也救不了胡宗宪了。下狱、抄家,这种情节像极了当年胡宗宪陷害张经的那一幕,可能,这就是循环吧

胡宗宪惨淡落幕固然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党争”。看在往日功劳上,嘉靖帝本来已经已经饶恕胡宗宪,让他归隐田野。可严嵩之后的内阁首辅徐阶却要将严嵩一党彻底铲除,作为严嵩父子提拔上来的胡宗宪,虽然已经没有官位,但是,依然成为徐阶的打击目标。在“党争”交替中想要置身事外,对于一个朝廷大员来说很难做到,更何况,胡宗宪归附的还是严嵩

胡宗宪在历史上之所有备受争议,一方面,他在抗击倭寇方面确实立下大功,他的功劳甚至可以和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相提并论,但是,另一方面,他的仕途是建立在陷害忠良、趋炎附势之上,也正因如此,他在历史上才始终无法和戚继光等抗倭名将齐名。

标签: 胡宗宪

更多文章

  • 1578年作为帝师的高拱含恨而终,冯保:你不碰我该多好?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冯保

    1578年的8月4号,高拱含恨而终。作为太子的老师,后来太子朱载垕登基成为被皇帝的信任的帝师,如何会含恨而终呢?本来这位对严党丝毫不惧的人,毕定会成为大明朝的中流砥柱,但是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远离朝堂。高拱的努力有哪些第一,高拱丝毫不畏严党。在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中,有三个很重要的人物,其中最重要

  • 在张居正和冯保的阴谋阳谋下,脾气豪横的首辅高拱黯然出局了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冯保

    提到大明首辅高拱,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因为此人脾气火爆,看谁都不顺眼,怼完了严嵩怼徐阶,怼完了徐阶怼张居正,搞得内阁中的气氛剑拔弩张。而且,他也耍过不少的手腕,基本上阴谋和阳谋都没少用。但是,笔者不得不强调一点,正是由于如此“豪横”和“另类”的高拱,在把内阁搞得鸡飞狗跳之际,却把大明治理得四海肃清,出

  • 明朝宦官冯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局很凄凉,一代权宦就此谢幕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冯保

    冯保是明朝后期的又一个大太监(前有王振、刘瑾,后有魏忠贤),此人在很多影视剧和书籍中看,是个好人,甚至被称为“贤宦”。那是因为他在很多影响国家命运的大事上,识大体、顾大局,选择了正确的做法,使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中兴”之状。但他权柄太重,又不知收敛,贪墨了很多钱财,所以这个人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人。那

  • 张居正和冯保密谋早朝弹劾高拱,不料第二天早朝,张居正请了病假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冯保

    张居正和冯保私下密谋要弹劾高拱,商量隔日早朝互相配合,势必要把高拱致命一击。不曾想第二天早朝,张居正竟然请了病假。冯保见状,不禁感慨道:“高明。”这张居正竟然半路撂挑子,冯保却不追责与他,还夸他高明,这是为何呢?话说冯保和张居正为何要置高拱于死地呢?还得从冯保和高拱之间的矛盾说起。嘉靖年间,冯保入宫

  • 冯保和吕芳:同样是给嘉靖打工的,为啥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冯保

    同样的一件事情,老鸟和菜鸟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最后的结局也是天壤之别,具体的案例看《大明王朝1566》里边的冯保和吕芳就知道了。嘉靖39年,自从入冬以来,很多地方都没有下过一点雪,老话说瑞雪兆丰年,如果冬天无雪,那么第2年肯定会发生蝗灾,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再加上当时国库空虚,很多官员的工资都发不下来了

  • 慈圣皇太后:你为什么处置冯保?朱翊钧心中暗道:因为他家资丰厚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冯保

    万历十年(1582)十二月,万历皇帝朱翊钧下令: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诛杀,但念是先皇付托之人,效劳日久,从宽降为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自此之后,这位在万历初年权势熏天的司礼监太监便逐渐退出了神宗朝的政治舞台。冯保不是因为政局,也不是因为朱翊钧的痛恨心理,而是因为朱翊钧贪财。当冯保被发配至南京

  • 冯保身为宦官,为何只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顾命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冯保

    说起宦官,相信肯定有不少人会想到在封建历史上极具特色的明朝宦官,就好比如明朝著名的大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等。但本篇要讲的却不是意图谋反的刘瑾,也不是尚且还存在一些争议的魏忠贤,而是明嘉靖年间入朝的一代贤宦“冯保”。作为一个宦官,其不但还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更是一个好风雅的书法家、音

  • 大明朝史:陈矩,冯保,怀恩,对明朝贡献最大的三个大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歪聊三国标签:冯保

    大明朝史:陈矩,冯保,怀恩,对明朝贡献最大的三位大太监【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明朝的太监来,可能很多人对他们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尤其是自称九千岁的大太监魏忠贤,更是背上了千年的骂名,他作为一名太监所做的一些事情,确实会让很多人

  • 为了达到目的,张居正不仅讨好李太后和万历皇帝,还讨好太监冯保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冯保

    万历皇帝想要把自己的生母李贵妃封为皇太后,还要加上额外的尊号,与父亲隆庆皇帝的陈皇后地位平等,这是严重违反礼法的事情。如果换成夏言、高拱,他们绝对不可能同意。然而张居正却妥协了,他认为当今万历皇帝对待他的两位母亲都很孝顺,两位太后亲密无间,她们的封号不应该有区别。建议在两宫皇太后的称号上面,各加两个

  • 明朝司礼监太监冯保与内阁首辅高拱鹬蚌相争,张居正渔翁得利

    历史人物编辑:千年史馆标签:冯保

    明神宗万历初期,张居正能最后当上首辅跟司礼监太监冯保、内阁首辅高拱间的矛盾和斗争有密切关系。冯保打击高拱并非为了张居正,最后却成就了张居正。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冯保嘉靖朝便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有对内阁奏议的批红之权,权力已然很大。像嘉靖以前专权的太监便多是秉笔太监。不过司礼监在秉笔太监之上还有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