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王朝:嘉靖那句“我们都难”,到底什么意思?只有胡宗宪才懂

大明王朝:嘉靖那句“我们都难”,到底什么意思?只有胡宗宪才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史阁 访问量:3897 更新时间:2023/12/9 1:06:48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胡宗宪带来的那份供状并没有涉及“毁堤淹田”,而只陈述了“河道失修”导致的浙江水患。这是胡宗宪“顾全大局”的理性选择,但同时却也嘉靖皇帝表明了自己不受拉拢的坚决态度。只是,嘉靖皇帝并未放弃,他将这份供状交给严嵩,试图让他做出处置决定以便挑拨严嵩和胡宗宪之间的关系,但却又被严嵩的“装睡”给糊弄了过去。

好在,嘉靖皇帝还有一招,那就是关于胡宗宪“辞呈”的处理。

将供状交给严嵩以后,嘉靖皇帝追加了一个问题:

“还有一样,胡宗宪的辞呈,他自己提出请朝廷开他的缺。阁老,你认为要不要准如所请?”

这个问题非敏感,严嵩如果正面面对,几乎没有任完美的回答。回答“准如所请”,就等于失去了胡宗宪这个强有力的屏障;驳回胡宗宪的辞呈,又等于承认了对胡宗宪的包庇;更重要的是,严嵩已经听出了嘉靖皇帝话里话外的挑拨之意,只能将这个问题推出去:

“擢黜之恩皆出自上,非臣等可以置喙。”

你是皇上,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问我干嘛?

嘉靖皇帝的脸上立马露出不快:

“你这话言不由衷。”

对于严嵩,嘉靖皇帝向来礼敬有加,像今日这样直接给出负面评价的时候极少。这句“言不由衷”如果发生在普通人之间,也就只能算是一句评价,但如果发生在君臣之间,恐有欺君之嫌。

接着,嘉靖皇帝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胡宗宪当兵部尚书,后来放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都是你向朕举荐的嘛。什么时候用人罢人都是朕一个人说了算了?”

翻译一下这句话:朕甩锅,你背锅,向来如此,今日你为何不愿背锅了?

嘉靖皇帝的这句话是实情,严嵩无从反驳;更何况,嘉靖皇帝已经生气,严嵩再给予反驳才是真傻!所以,严嵩沉默了,胡宗宪反倒接过了话头,继续自己刚才的话题:

“当时阁老举荐臣,皇上重用臣,都是希望臣能再浙江上不辜恩,下能安民。现在臣在浙江左支右绌,实与封疆不相符。请皇上革去臣职。”

你们俩别争了,让我辞职不就完事了!

只是,“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一日不可无胡宗宪”,嘉靖皇帝绝对不会同意胡宗宪的奏请,他深深望着胡宗宪,问道:

“你这是想撂挑子了?!”

辞职,让皇上说成“撂挑子”,就等于指明了胡宗宪逃避责任、规避风险的真实目的。面对这句话,如果再没点反应,恐怕就不是辞职那么简单了。胡宗宪赶紧低下头认错:

“臣不敢。”

嘉靖皇帝要的就是这句话,他赶紧接上了话:

“敢不敢朕也不会让你撂挑子。你这个人有两点朕还是知道的,一是能识大体顾大局,二是肯实心用事。浙江和南直隶是朝廷的赋税重地,就冲着那么多倭寇在那儿,没有你眼下也无人镇得住。”

先明确自己的态度——朕不会让你退休,你还是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再将自己不让胡宗宪退休的原因予以明确说明——顾全大局、实心用事。

再将胡宗宪存在的实际意义予以说明——浙直地区离不开你、抗倭大局离不开你。

有理有据、论据充分,胡宗宪自然无从辩驳。更重要的是,嘉靖皇帝已经悄然将严嵩对胡宗宪的“知遇之恩”,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

好了,完成了这个铺垫,嘉靖皇帝开始进行挑拨了。他转向严嵩,问道:

“严阁老,你说呢?”

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嘉靖皇帝到底知道不知道严嵩会如何回答?

对于严嵩而言,浙江的“改稻为桑”必须继续推行,这是“严党”能够继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但想要保证这个方略的推行就必须先让胡宗宪挪个地方,所以,严嵩必须让胡宗宪让出“浙江巡抚”的官职。但嘉靖皇帝已经有了明确态度,那就是不能让胡宗宪辞职,而且还明确说明了浙直地区和抗倭大局都离不开胡宗宪,所以,胡宗宪的“浙直总督”还要保留,只不过工作重点必须变一变。

再加上,嘉靖皇帝刚才已经就严嵩的“甩锅”表达了不满,所以,严嵩肯定会给出相关意见而不能再推。

好了,我们来看严嵩的回答:

“圣明无过皇上。”

御前奏对的标准模式,先要吹捧一下嘉靖,以示对圣裁的无比赞同。然后,才能给出自己仅供皇上参考的看法:

“眼下浙直确实还少不了胡宗宪。但他的担子又确实太重了些。既然皇上问到了臣,臣以为让胡宗宪辞去浙江巡抚的兼职,只任浙直总督一职。这样,让他既能够把握大局,又能够多把心思用在剿倭上。”

嘉靖皇帝定的大调子,没有改变,只对细枝末节做出了更为合理的建议。如此一来,胡宗宪既不能再过多干涉“改稻为桑”,还能继续在浙直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严嵩的这个建议确实高。

“今年海上的商路必须要打通,织造局五十万匹丝绸的生意一定要做成。这些责成胡宗宪尽力去办。”

“打通海上商路”、“完成丝绸生意”,这两件事看似和“改稻为桑”没有关系,但却都以“改稻为桑”为基础。也就是说,严嵩非但没有替胡宗宪减轻胆子,反倒逼着他不得不为“改稻为桑”保驾护航。

看到了吧,这就是嘉靖皇帝的主要目的,就是逼着严嵩将胡宗宪架在火炉上烤,逼着两人之间的关系一步步走向恶化。

好了,严嵩的意见表达完了,嘉靖皇帝又该怎么接话?继续加温,进一步巩固严嵩对胡宗宪的“为难”:

“这才是老成谋国的话。至于浙江赈灾和改稻为桑的事,你们下去后叫胡宗宪和内阁的人一起好好议个法子。两难若能两顾总是好事。”

看到了吧,“改稻为桑”、“赈济灾民”的任务,胡宗宪一件也没甩出去,全都让严嵩又丢给了胡宗宪。

严嵩的意见表达完了,嘉靖皇帝也予以了确认,接下来就要问及胡宗宪的态度了:

“胡宗宪,你都听见了?”

翻译一下这句话:胡宗宪,你都听见了,严嵩这是摆明了要坑你啊,你可得看清形势啊!

再抬起头,胡宗宪已经泪流满面,无奈回道:

“回皇上,臣遵旨……”

嘉靖皇帝心中一阵悯然,给出了一句点睛之言:

“朕知道你们难,朕也难。我们都勉为其难吧。”

还是那句话,其实《大明朝》的每个角色都是“沈一石”,都在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之事。就拿嘉靖皇帝来说,明知“严党”已然劣迹斑斑,但为了制衡清流、填补亏空,更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权威,他还不得不将整个朝廷交给“严党”。

又如胡宗宪,无奈之下只能辞职,如今非但没有摆脱两难困局,反倒被逼着成为了“严党”于浙江搜刮百姓的保护神。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胡宗宪已经被夹在了嘉靖皇帝和严嵩之间,一心为民还是一心为朝廷,做忠臣还是做小人,胡宗宪太难!

下面做事的人难,但当家更难,或许,这才是嘉靖皇帝最后一句话的真正含义!

(本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标签: 胡宗宪

更多文章

  • 大明王朝:吕芳再现神操作——胡宗宪进京,吕芳为何不让他吃饭

    历史人物编辑:漫说历史标签:胡宗宪

    引火自焚之前,沈一石将二十年来“孝敬”给各级官员和宫中太监的账单明细,准备了两份,一份留作“抄家”;一份暗中送给了杨金水。抄家所得的那份账单,让郑何两人搬到巡抚衙门的后院烧了;杨金水手中的那份账单,则很快送到了宫中,送到了嘉靖皇帝的手中。账单到达宫中的同时,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也被秘密召入京城,身

  • 明朝易受误解人物之胡宗宪:攀附严党背后的民族大义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胡宗宪

    中华民族洋洋五千年的历史,被误解的人很多,但如果把时间限制在明朝的话,我认为胡宗宪是最被误解人物之一,他本是抗倭英雄却被贴上了严党标签,虽然在隆庆年间,朝廷为胡宗宪平了反,但后世很多史学爱好者仍然只关心他与严党的关系,对他讽刺谩骂的文章颇多,以至于很多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都认为胡宗宪只是一个严党。然

  • 大明王朝:胡宗宪严斥马宁远,道尽书生弱点——不行,硬说自己行

    历史人物编辑:玮哥讲史标签:胡宗宪

    由严世蕃下令,“浙江布政使”郑泌昌、“浙江按察使”何茂才和“江南制造局总管”杨金水指挥,“杭州知府”马宁远、“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负责实施的“毁堤淹田”发生后,胡宗宪找来了马宁远,询问事情经过、追问幕后主谋。而马宁远则一身常服,声音嘶哑地对胡宗宪说道:“我对不起部堂。但我对部堂这颗心

  • 历史上的胡宗宪:嫪毐在世、攀附权贵,绝非《大明王朝》中的模样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重读标签:胡宗宪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的诸多角色中,或许有人会不喜欢已经“修炼成仙”的嘉靖帝,或许有人会不喜欢“大智近妖”的吕芳,甚至连“宁折不弯、刚直太过”的海瑞也有人不喜欢,但“宁做奸臣、不做小人”的东南一柱、国之干城——胡宗宪,相信很少有人会给予负面评价。剧中的胡宗宪,不逐名、不求利、不贪财、不好色,顾全大局、

  • 大明王朝:东南一柱,名不虚传!胡宗宪舌战“三大贪官”,痛快

    历史人物编辑:战史看客标签:胡宗宪

    “毁堤淹田”的卑劣事件发生后,郑泌昌、何茂才推出了“杭州知府”马宁远和其下属的两位知县,杨金水推出了“河道监管”李玄,用以背下黑锅,更用以搪塞胡宗宪这位浙直地区的一把手。只是,胡宗宪自然不满意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延缓“改稻为桑”的建议,并没有被郑何二人重视,甚至压根就没有出现在向朝廷汇报的

  • 明朝大将胡宗宪抗倭现场,热血沸腾,吾国吾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不应忘记标签:胡宗宪

    嘉靖三十三年,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到浙江,胡宗宪只是一个巡按,并没有督抚东南的资格。东南总督这个位子,对初到浙江的胡宗宪同学来说,也许是遥不可及的。然而,历史总会把适当的人,推到适当的位置。无疑,胡宗宪同学是历史的幸运儿。胡宗宪同学的命运,发生了大反转。明朝大将胡宗宪抗倭现场,热血沸腾,吾国

  • 抗倭有功的胡宗宪,为何最后惨死狱中?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胡宗宪

    日本战国时代很多地方的诸侯在打仗,国内政治比较混乱,因此很多所谓的“浪人”就开始跑到中国,到了明朝中后期,倭寇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规模有组织的集团,他们的存在对明朝构成了很大威胁,不过他们并没有嚣张多久,因为有一个人来了,他叫戚继光。 戚继光是毫无争议的民族英雄,不过俗话说的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徐渭得到胡宗宪的重视,可为何幕僚生活依旧抑郁不欢?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胡宗宪

    胡宗宪这人虽颇有才干,但心术不正,一心谋求私利,为了高官厚禄,用尽心机。这样的做法是正人君子徐渭所不齿的,加上当年徐渭的好朋友沈炼被严嵩迫害致死。而胡宗宪偏偏通过收买赵文华结交严嵩父子,每年都给严嵩父子俩大量的金银财宝、锦缎丝绸和美女来巴结他们。这使得徐渭对胡宗宪更加不满,不想与他为伍。不过,这次徐

  • 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何声名不显?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胡宗宪

    从14世纪中叶开始,倭寇对明朝东南沿海的骚扰和武装抢掠就没有停止过,他们的危害程度,不亚于早期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害。这些由日本封建武士、浪人组成的海盗团伙,勾结华商海盗、不法走私商人,占据沿海岛屿,长期进行烧杀抢掠,甚至侵入大明腹地,让历代的明朝统治者非常头疼。虽然倭寇的活动非常猖獗,但是中

  • 胡宗宪——半世英明半世奸!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正太标签:胡宗宪

    “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当大家看到这句诗词的时候,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肯定是忠君爱国之臣蒙冤入狱的情景,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两句话义正言辞的诗句竟然出自历史上的一位奸臣——胡宗宪。这是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被抄家后在狱中所写,为的是希望皇帝能够看在曾经的功劳上对他网开一面。可惜,嘉靖皇帝并不算昏庸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