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1578年作为帝师的高拱含恨而终,冯保:你不碰我该多好?

1578年作为帝师的高拱含恨而终,冯保:你不碰我该多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徐鹏元 访问量:4108 更新时间:2024/1/28 8:35:33

1578年的8月4号,高拱含恨而终。作为太子的老师,后来太子朱载垕登基成为被皇帝的信任的帝师,如何会含恨而终呢?

本来这位对严党丝毫不惧的人,毕定会成为大明朝的中流砥柱,但是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远离朝堂。

高拱的努力有哪些

第一,高拱丝毫不畏严党。

在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中,有三个很重要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内阁首辅严嵩,在当时的那个时节,而次辅徐阶和严嵩不对付,两人多次争斗都是无结果。有一次,内阁首辅严嵩为了拉拢高拱共同对抗次辅徐阶,对高拱是连哄带骗,只可惜作为裕王的老师,高拱始终洁身自好,不为所动。

甚至在公开场合让严嵩下不来台:“你严阁老的门生故旧遍布天下,人人都对你敬畏,真的是不可一世啊!”

第二,高拱坚定地站在裕王身边。

嘉靖本来就儿子不多,而裕王更不是太子的人选,因此对于这个儿子,痴迷于道术的嘉靖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等到嘉靖步入中年以后,他的儿子一个个的离世,让嘉靖更加的痛苦伤心,还找道士给自己算卦,算算自己到底命中是不是没有儿子继承皇位,结果得到了一句:“二龙不相见”的谶语。

这可如何是好,从此以后嘉靖对于裕王不管不问,让他远离皇宫,几乎见不到面,这个时候嘉靖难过,但是身为裕王也极度难过,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而此时高拱丝毫不避讳嘉靖对于裕王的冷落,自己每天出入裕王府,为裕王之后封太子,平稳登基,做出了不少努力,可以说没有高拱就没有裕王平稳的登基。

第三,高拱凭借自己的能力促成隆庆和议。

从嘉靖朝庚午之变后受了奇耻大辱之后,蒙古就开始对明朝的西北不断进行骚扰。面对蒙古的强大军队,高拱积极备战,安排得当,让当时的蒙古军队不敢对明朝进行强攻,妥妥的军事天才。

终于,蒙古内部出现了内乱,内部的争权夺利让蒙古军队的实力大打折扣,俺答汗孙子投降了明朝,高拱抓住这个机会,鼓动明穆宗给他加封,极力促成明朝和他的和议,虽然这样做遭到了满朝大臣的诋毁,但是高拱丝毫不为所动,坚持己见,最后在明朝的加封下,让蒙古内部看清了未来,俺答汗也来明朝和议了,就此在高拱的努力下,隆庆和议算是圆满完成,为明朝边疆赢得了50年的安定。

高拱遭排斥的原因

高拱这个人做事为国不为己,但是在有些人眼里这样的人不是和他们一路的,嘉靖驾崩的那一天,身为首辅的徐阶就是这样认为的,只带了学生张居正去写遗诏,完全不把身为内阁辅臣的高拱放在眼里,矛盾也就从此时开始了。

明穆宗继位,高拱是过得风生水起,但是可惜的是,明穆宗并不能一直护着他,在明穆宗驾崩以后,被定义为清高的高拱被孤立,张居正就开始了夺权之路。

张居正联合冯保孤立高拱,面对此时皇帝的“大伴”和老师,高拱依然是一腔热血,丝毫没有害怕的意思,结果联合众多的大臣,准备对冯保下手,只可惜实力不够,被冯保轻松化解,而且高拱也因为一句被冯保篡改的话:“十岁太子,如何做人主”,而安上了谋逆的罪名被贬回了老家。

其实高拱的结局是可以预知的,当他不管不顾的要去对当时皇帝的“大伴”下手的时候就应该知道,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不是皇帝的老师,就不会有人惯着他了,可是高拱丝毫没有放在心上,被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后记

高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真的是为国为百姓,所站的立场不同,想法也就不同,高拱唯一错误的地方就是不知道规避锋芒。其他人也是如此如果不知道规避一些对自己的危险,不管不顾地向前冲,那结局一定会遍体鳞伤的。

标签: 冯保

更多文章

  • 在张居正和冯保的阴谋阳谋下,脾气豪横的首辅高拱黯然出局了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冯保

    提到大明首辅高拱,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因为此人脾气火爆,看谁都不顺眼,怼完了严嵩怼徐阶,怼完了徐阶怼张居正,搞得内阁中的气氛剑拔弩张。而且,他也耍过不少的手腕,基本上阴谋和阳谋都没少用。但是,笔者不得不强调一点,正是由于如此“豪横”和“另类”的高拱,在把内阁搞得鸡飞狗跳之际,却把大明治理得四海肃清,出

  • 明朝宦官冯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局很凄凉,一代权宦就此谢幕

    历史人物编辑:姜紫琪标签:冯保

    冯保是明朝后期的又一个大太监(前有王振、刘瑾,后有魏忠贤),此人在很多影视剧和书籍中看,是个好人,甚至被称为“贤宦”。那是因为他在很多影响国家命运的大事上,识大体、顾大局,选择了正确的做法,使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中兴”之状。但他权柄太重,又不知收敛,贪墨了很多钱财,所以这个人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人。那

  • 张居正和冯保密谋早朝弹劾高拱,不料第二天早朝,张居正请了病假

    历史人物编辑:惜缘小历史标签:冯保

    张居正和冯保私下密谋要弹劾高拱,商量隔日早朝互相配合,势必要把高拱致命一击。不曾想第二天早朝,张居正竟然请了病假。冯保见状,不禁感慨道:“高明。”这张居正竟然半路撂挑子,冯保却不追责与他,还夸他高明,这是为何呢?话说冯保和张居正为何要置高拱于死地呢?还得从冯保和高拱之间的矛盾说起。嘉靖年间,冯保入宫

  • 冯保和吕芳:同样是给嘉靖打工的,为啥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冯保

    同样的一件事情,老鸟和菜鸟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最后的结局也是天壤之别,具体的案例看《大明王朝1566》里边的冯保和吕芳就知道了。嘉靖39年,自从入冬以来,很多地方都没有下过一点雪,老话说瑞雪兆丰年,如果冬天无雪,那么第2年肯定会发生蝗灾,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再加上当时国库空虚,很多官员的工资都发不下来了

  • 慈圣皇太后:你为什么处置冯保?朱翊钧心中暗道:因为他家资丰厚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冯保

    万历十年(1582)十二月,万历皇帝朱翊钧下令: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诛杀,但念是先皇付托之人,效劳日久,从宽降为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自此之后,这位在万历初年权势熏天的司礼监太监便逐渐退出了神宗朝的政治舞台。冯保不是因为政局,也不是因为朱翊钧的痛恨心理,而是因为朱翊钧贪财。当冯保被发配至南京

  • 冯保身为宦官,为何只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顾命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冯保

    说起宦官,相信肯定有不少人会想到在封建历史上极具特色的明朝宦官,就好比如明朝著名的大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等。但本篇要讲的却不是意图谋反的刘瑾,也不是尚且还存在一些争议的魏忠贤,而是明嘉靖年间入朝的一代贤宦“冯保”。作为一个宦官,其不但还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更是一个好风雅的书法家、音

  • 大明朝史:陈矩,冯保,怀恩,对明朝贡献最大的三个大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歪聊三国标签:冯保

    大明朝史:陈矩,冯保,怀恩,对明朝贡献最大的三位大太监【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明朝的太监来,可能很多人对他们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尤其是自称九千岁的大太监魏忠贤,更是背上了千年的骂名,他作为一名太监所做的一些事情,确实会让很多人

  • 为了达到目的,张居正不仅讨好李太后和万历皇帝,还讨好太监冯保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冯保

    万历皇帝想要把自己的生母李贵妃封为皇太后,还要加上额外的尊号,与父亲隆庆皇帝的陈皇后地位平等,这是严重违反礼法的事情。如果换成夏言、高拱,他们绝对不可能同意。然而张居正却妥协了,他认为当今万历皇帝对待他的两位母亲都很孝顺,两位太后亲密无间,她们的封号不应该有区别。建议在两宫皇太后的称号上面,各加两个

  • 明朝司礼监太监冯保与内阁首辅高拱鹬蚌相争,张居正渔翁得利

    历史人物编辑:千年史馆标签:冯保

    明神宗万历初期,张居正能最后当上首辅跟司礼监太监冯保、内阁首辅高拱间的矛盾和斗争有密切关系。冯保打击高拱并非为了张居正,最后却成就了张居正。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冯保嘉靖朝便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有对内阁奏议的批红之权,权力已然很大。像嘉靖以前专权的太监便多是秉笔太监。不过司礼监在秉笔太监之上还有该部

  • 大明王朝:跪别冯保,带走杨金水,吕芳才是真正有良心的“爹”

    历史人物编辑:豁达历史达人标签:冯保

    离开京城以后,吕芳并没有直接前往南京,而是先来到了朝天观。彻底告别从前之前,吕芳心中还有太多的牵挂。来到朝天观,观中服役的太监依然很恭敬:“老祖宗,您先坐着,孙子们把蓝神仙给您请出来!”吕芳答话:“不,不见他,你去看看冯保在哪,把他叫来,我有几句话给他说。”冯保,嘉靖皇帝钦命发配,陈洪“亲自关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