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底有什么能耐,让嘉靖帝放弃严嵩也要保他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底有什么能耐,让嘉靖帝放弃严嵩也要保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醉翁谈古 访问量:2555 更新时间:2023/12/8 19:21:35

《大明朝1566》是一部国产经典历史剧,它凭借靠谱的剧情和老戏骨们倾情的演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被奉为第一神剧。笔者就非常喜欢这部剧,所以就以这部剧为基础,来谈谈笔者对这部剧的一点个人看法,权当与各位交流。

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底凭借什么,能够让嘉靖皇帝这么信任他呢?

在一年一度的御前会议上,严嵩建议在浙江实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浙江的农田改为桑田,然后用来织丝绸,卖到海外增加国家的收入。嘉靖帝一听能挣钱,就同意了这个建议。

这么一来,来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们议定了这一决策,接下来的事情就该找人负责具体的落实呢?而这件事情又关系到全国的财政问题,同时关系到浙江那么多百姓的吃饭问题,所以说需要慎之又慎,只能找一个德才兼备,又靠得住的官员来办这件事。在大明那么多官员当中,谁干这件事最合适呢?

嘉靖帝当时就拿定了主意,拍板让浙直总督兼任浙江巡抚胡宗宪来干这件事情。

嘉靖帝是这么说的:“这件事,还是要靠胡宗宪公办”。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是这背后却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来几点

第一,胡宗宪这个人办事公正,个人能力很强。嘉靖帝能把这么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交代给他,就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二,胡宗宪深得嘉靖帝信任。因为当时嘉靖帝点名让他去办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思考,而且说得也很随意。这说明什么,说明嘉靖帝不是第一次让胡宗宪去干这种事情了,而且胡宗宪每次都把交代给他的事办得漂漂亮亮的,所以嘉靖帝才会这么信任他。其实这个场景在我们今天也很常见。就比如公司上了一个重要的新项目,老板会让什么人带队去干?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他最信任的得力干将,因为无数次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个人不仅堪当大用,而且值得信任。

胡宗宪在接到这个命令以后,就着手去干了。不过中间却出了一个岔子,在严世藩等人的干预下,就闹出了毁堤淹田的惨剧。

刚修的大堤泡汤了,几百万两银子也白花了,改稻为桑的国策也只能推迟。照理说,身为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的胡宗宪,是这次事故的第一责任人,理应受到处罚,哪怕他和这件事毫无干系,但是责任总是要担负的。

所以胡宗宪就进京向嘉靖皇帝亲自提出了辞呈,请求告老还乡。

这里耐人寻味的一幕就来了。

嘉靖皇帝不仅拒绝了他的辞呈,明确表示不会同意他的辞呈,而且又说了两句很有分量的话:“你这个人啊,有两点朕还是知道的。一呢,能够识大体顾大局,而是肯实心用事”。

这两句话可以说是说出了嘉靖帝的心声,也向裕王、向严嵩、吕芳表明了自己对胡宗宪的信任。同时也是警告他们,胡宗宪这个人,除了自己,谁都别想动。同时也是为了鞭策胡宗宪好好的干事儿。

随后更是为了减轻胡宗宪的负担,免去了他浙江巡抚的职位,仅仅担任浙直总督一职。并且嘱咐吕芳,让他下面的人配合胡宗宪办事,还允许裕王随意派人到浙江去掣肘严嵩的人。

嘉靖皇帝对胡宗宪的倚重,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胡宗宪凭什么这么得到嘉靖皇帝的信赖呢?

当时在朝堂上普遍形成了一种共识: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

第一,胡宗宪是抗倭的总指挥。当时东南倭患严重,仅仅依靠戚继光等人在苦苦的支撑。而胡宗宪作为戚继光的顶头上司,相当于这支抗倭队伍的主心骨,有他在就足以稳住抗倭的局势。

第二,东南省份是朝廷的赋税重地,国家的财政有很大一部分都依赖这个地方。而胡宗宪为人办事靠谱,又在这里执政数年,有了统治的基础和经验。在外有倭寇,内有财政压力的双重威胁之下,胡宗宪却能够稳住局势。足以说明这里离不开他。

凭借着这两点,胡宗宪在封疆大吏的这个位置上无人可动,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嘉靖皇帝的信赖。

所以说要想获得领导的信赖,大家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本期对于大明王朝1566的解读就到这里了,有喜欢这部剧的可以关注我,将持续为大家更新讲解。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评论。

标签: 胡宗宪

更多文章

  • 大明王朝胡宗宪:投身抗倭,本想战死沙场得忠名,只可惜没那个命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胡宗宪

    卸下了浙江巡抚的担子,拖着病重的身体与谭纶一道来到了江苏,来找赵贞吉借粮。而这时被谭纶请来给我医病都名医李时珍也前来给我诊脉。看到他,我立马就想到崇安建德两县灾后很可能闹瘟疫,赶紧请李先生去浙江教受灾百姓采药避瘟疫。如我所愿,李先生一口就应了。奈何那个曾经对我侃侃而谈阳明心学的赵孟静,这时候居然对我

  • 大明王朝:严世蕃,为何非要逼迫胡宗宪辞职?恐怕是嫌自己命太长

    历史人物编辑:草堂读史标签:胡宗宪

    “毁堤淹田”事件发生后,严嵩以为嘉靖皇帝不明内情,主动奏请胡宗宪进京面圣,美其名曰“商讨赈灾事宜”、寻找既能继续推行“改稻为桑”又能兼顾百姓民生地两全之策。为了彻底弄清浙江到底发生了什么,嘉靖皇帝决定召唤“三方诸侯”进京:吕芳的人——杨金水、裕王的人——谭纶,还有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此时的严嵩,

  • 大明王朝:胡宗宪阻挠“改稻为桑”,严嵩为何不气?这才是真精明

    历史人物编辑:扶夷江月标签:胡宗宪

    为了赶紧补上国库的亏空,更为了迅速兼并土地、疯狂敛财,“严党”决定于浙江大踏步推行“改稻为桑”的方略。只不过,“佛经没错,奈何和尚乱念”,“改稻为桑”的过于操切使得浙江百姓怨声载道,甚至包围了总督署,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只能将实情和暂缓推行“改稻为桑”的建议汇报给了朝廷。只不过,胡宗宪并未按照上疏

  • 大明王朝1566第五集,为何胡宗宪要连夜拜见严嵩,有何关窍吗?

    历史人物编辑:钟秋艳标签:胡宗宪

    胡宗宪既是严嵩的门生,也是下级。从地方回到京里,先去拜见阁老,于情于理都没有问题。严嵩也提前在坐塌上等着胡宗宪,便是这种基于这种双方的默契。严世蕃明言拒绝胡宗宪之后,管家传话时胡宗宪说:烦请转告阁老,有些话明天再说恐怕就晚了。什么话明天再说就会晚了呢?我们来捋一下:胡宗宪、杨金水和谭伦三人被召回京,

  • 胡宗宪:明朝抗倭名将,一生为国为民,却被严嵩牵连,在狱中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王富刚标签:胡宗宪

    古往今来,赤胆忠诚,护国爱民的人得百姓推崇,载入史册千古流芳;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人得世人憎恶,遗臭万年,当做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今天要讲的抗倭首领胡宗宪,单从胡宗宪的贡献来看,他是个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但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历史上对于胡宗宪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指责胡宗宪勾结严党,贪污纳

  • 大明王朝16-胡宗宪上书借粮后,由此看出的政客与政治家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会游的鱼标签:胡宗宪

    这是分类讲解的方式,按职场篇,政争篇,驭人篇,根据剧情特点发散,最终连接整个剧情!以下为剧情第二集后半段剧情!(深度解析大明王朝)上一期我们说道,在总督衙门进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批斗会,在批斗会中无数人勾心斗角,使尽手段就是想让胡宗宪屈服,最后胡宗宪依然故我,坚持用一封奏书将一切事情压下去。以一己之力

  • 胡宗宪是抗倭名将,斩徐海擒汪直,为何却成严嵩的党羽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胡宗宪

    严嵩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明史》更是将他列入奸臣之中,说他无才无略,且“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嘉靖四十四年,严嵩之子严世蕃被斩首,他自己因伤心过度,不久也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严嵩死的时候,不仅没有棺木下葬,连一个前去吊唁的人都见不到。不但是严嵩父子,就连他们的党羽,也悉数被嘉靖皇帝处置,其中就包括兵部

  •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江苏借粮成功,其实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黄金岛标签: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剧,长久地占据了国产剧榜首的位置,受到了非常多的观众的喜爱。笔者对这部剧同样很喜欢,所以就想以自己的文字,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对这部剧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江苏借粮之所以成功,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

  • 身在曹营心在汉?浙直总督胡宗宪是否真的忠奸难辨?

    历史人物编辑:徐慧说历史标签:胡宗宪

    题/身在曹营心在汉?浙直总督胡宗宪是否真的忠奸文/唐晋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

  • 胡宗宪是个了不起的英雄,所以他的人生就注定了是个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胡宗宪

    在如今提起近代之前伟大的抗日英雄,你首先能想到的是谁?我想九成九的人会张嘴就来——戚继光啊。戚继光固然伟大,但光凭他是打不赢抗倭之战的但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光凭一个戚继光是打不赢那场抗倭战争的。原因很简单,毕竟戚继光生活在大明王朝,还是嘉靖年间的大明王朝。在那时候的大明朝,一名武将要是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