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王朝:胡宗宪阻挠“改稻为桑”,严嵩为何不气?这才是真精明

大明王朝:胡宗宪阻挠“改稻为桑”,严嵩为何不气?这才是真精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扶夷江月 访问量:4757 更新时间:2023/12/8 22:44:04

为了赶紧补上国库的亏空,更为了迅速兼并土地、疯狂敛财,“严党”决定于浙江大踏步推行“改稻为桑”的方略。只不过,“佛经没错,奈何和尚乱念”,“改稻为桑”的过于操切使得浙江百姓怨声载道,甚至包围了总督署,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只能将实情和暂缓推行“改稻为桑”的建议汇报给了朝廷。

只不过,胡宗宪并未按照上疏的正常流程,先将奏疏上呈通政使司,而是直接上呈到了内阁。

嘉靖三十五年以后,严嵩几乎不到内阁值房,内阁的公文便从此都送到严府去,军国大事都由严嵩在家里议好了再以内阁的名义送司礼监呈奏皇上。正如当时外边的传言:内阁不在宫里,而在严府。到了严府,所有的公文又几乎都是严世蕃先看,看完后再告诉严嵩。

看到这份奏疏后,小阁老怒了:

“什么‘无田则失民,失民则危国’!冠冕堂皇,危言耸听!我看是他胡宗宪怕失了自己的前程,想给自己留退路!”

严世蕃,为何会有如此认定胡宗宪?

正常而言,奏疏上呈“通政使司”,罗龙文才能第一时间看到,严世蕃才会第一时间看到;可如果奏疏直接送到内阁,徐阶就有可能先看到,甚至会直接越过严嵩而汇报给嘉靖皇帝。

当然,这只是严世蕃的个人认为,认为这是胡宗宪借机向徐阶示好,向裕王靠拢的信号。毕竟,此时的胡宗宪身边还有一个裕王的心腹——谭纶,在时时劝说!

但严世蕃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徐阶的谨慎小心,他是绝不会擅自拆看奏疏的,尤其是胡宗宪这位“严党”成员的奏疏。

小阁老有了论断,“通政使”罗龙文赶紧给予追加说明:

“我看也是。那个谭纶去浙江,我就提过醒。谭纶和胡汝贞有交情,现在又是裕王的心腹。他胡汝贞打量着裕王会接位,阁老又老了,留退路是意料中事。我看他上这道奏疏,主要是为了这个!”

一边是铁定的大明皇储,一边是行将就木的内阁首辅,对于任何人而言,罗龙文的分析都没有毛病。但是,如果胡宗宪真就是这样的人,恐怕也不至于落得那样悲凉的下场。

一直在和小丫环“眉目传情”的严阁老,终于发话了:

“胡汝贞不是这样的人,论人论事,都要设身处地。谭纶不去,他好干;谭纶去了,背后就是裕王,裕王背后就是皇上,替我想,他也不能毫无顾忌。”

正如李时珍对严嵩的评价,“能重用胡汝贞,严嵩到底有着识人之明”。严嵩之所以如此器重和爱护胡宗宪,就是因为他对胡宗宪“宁为奸臣,不做小人”的品行太过熟悉。只是,在“改稻为桑”这件事上,严嵩到底分析错了胡宗宪。

胡宗宪说过,“你谭纶来或不来,我胡宗宪都会这样干”,他之所以上呈这道反对“改稻为桑”的奏疏,不为严嵩,更不为裕王,而是一心为了浙江百姓。

只是,严嵩的这句话又被严世蕃认为成了“亲疏不分”,认为成为了“子弟大于儿子”,严世蕃直接暴起,顶撞了回去:

“可改稻为桑本身就是皇上的旨意!”

拿嘉靖皇帝来压制别人,是小阁老的拿手好戏,如今,竟然拿来对付自己的亲爹了。

严嵩倒也不怒,只是轻声回应:

“胡宗宪也没说不改。关口不是有个谭纶嘛,倘若照你们那种改法,就会给人口实。”

这句话是大实话,而且还颇有前瞻性,就严世蕃这个改法,只会让“严党”彻底走向灭亡。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胡宗宪身边就有一个裕王的眼线——谭纶,不管“改稻为桑”如何进行,裕王都会第一时间知道,“清流党”便会随时准备好进攻策略。

可严世蕃并不这样想,他的思维只停留在胡宗宪是不是还忠心于严家,只认为胡宗宪就是为了向裕王靠拢,而刻意破坏“改稻为桑”的方略。

想到这里,严世蕃的声调再一次提高:

“爹!这封奏疏摆明了就是讨裕王他们的好,这东西都摆到您老眼前了,您老还护着他!”

不管严嵩怎么说,严世蕃就认定胡宗宪这个“自己人”就不该反对自己提出的“改稻为桑”方略。如今,这道奏疏就摆在面前,严世蕃自然理直气壮。

接着,严世蕃又玩起了只有“儿子”这个身份说出来才有效的抱怨:

“我给您说吧,这世上除了你儿子没有退路,谁都有退路!”

严嵩倒了,胡宗宪可以倒向裕王,可严世蕃没有别的选择,这句话就等于告诉严嵩:上阵父子兵,你最应该相信的只能是我,而不是什么弟子,更不是什么心腹。

好了,我们来看严嵩最为经典的一句回话:

“那我问你,裕王又是谁的儿子?”

严嵩的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翻译一下:你是我儿子,我要为你考虑;但裕王是嘉靖皇帝的儿子,我们真要和裕王撕开脸皮,你猜嘉靖皇帝会向着谁?

唯恐严世蕃听不明白,严嵩还追加了一句说明,自己回答了自己的这句问话:

“你们知不知道,皇上今天去哪?去裕王府,看孙子。”

有了儿子以后,裕王的皇储身份更稳,几乎没出过精舍、最担心“二王不相见”忌讳的嘉靖皇帝都亲自跑到裕王府看孙子了,你说我们和裕王干起来,嘉靖皇帝会向着谁?

两句话以后,严世蕃和罗龙文都沉默了,严嵩开始为胡宗宪解释:

“因谭纶在浙江,事情他都知道,这封奏疏瞒是瞒不了了,必须呈给皇上。皇上看了会怎么想呢?”

会怎么想?就算心里不愿顾及浙江百姓,只想要钱,但嘴上也是不会同意“严党”推行方略的操切办法。

“说句实心话,这道奏疏我昨晚看了几遍,觉得胡汝贞奏疏里的话还是老成谋国之言。那么多田,那么多百姓,又是倭寇闹事的地方,真若激起了民变,不是你我之福。”

原著小说中,严嵩的这句“不是你我之福”应有“不是国家之福”,剧中予以了改动。私认为,剧中的改动才符合严嵩“大忠似奸”的负面形象,如此奸臣恐怕也不会想到什么“国家之福”。电视剧可以有艺术加工,但对于历史人物的忠奸还是要遵照历史事实的。就此来看,《大明王朝1566》就对得起豆瓣评分9.7,就绝对称得上历史剧作的天花板!

“要是皇上也这样想,可是又必须增加三十万匹丝绸,一旦追问下来,我们怎么回话好呢?”

翻译一下这句话:如果嘉靖皇帝甩锅,咋办?

“你们再好好想想,除了你们说的让丝绸大户买农户的稻田改种桑田的法子,还有没有别的两全之策?”

对于胡宗宪而言,什么叫“两全之策”?

既能填补国库亏空,又不能苦了浙江百姓!

对于严世蕃而言,什么叫“两全之策”?

既能填补亏空,又能保证“严党”上下都能分一杯羹,而且自己还要分最大的那一份!

所以,严世蕃这里哪有什么“两全之策”,只有继续强硬推行“改稻为桑”的理由:

“除了我们这个改法,我不知道还有哪个改法?改稻田为桑田是为了多产丝绸,产了丝绸是为了变成银子。丝绸不好,西洋那边就不要。让那些百姓自己去改,产的丝都卖给了小作坊,织的绸便卖不起价。”

严世蕃的“改稻为桑”,说白了就一句话:省去所有的中间环节,让“利益最大化”集中到浙江的富商大户手中。只有这样,各级官员、江南制造局才能从中分得最大利润。钱,都让老百姓,都让小作坊挣去了,“严党”上下还如何敛财?

只是,严世蕃肯定不能将这个话说明,他只能寻找另一个理由,那就是弥补国库亏空:

“爹,当时就是因为国库空了,宫里的用度又那么大,我们才想的这个法子。这个时候要是不咬牙挺住,国库还是空的,不用人家来倒我们,我们自己已经倒了。”

还是那句话,利润是固定的,中间环节占去多少,朝廷就会损失多少。到时候,富了百姓、富了小作坊,可却苦了朝廷!也就是说,不用这个办法,国库的亏空就填不上,嘉靖皇帝就会生气,“严党”就会倒台。

不得不说,小阁老劝人还是有一套的,知道严嵩真正在乎什么。一看严嵩不说话了,罗龙文赶紧跟上,予以追加说明:

“小阁老说的是理也是势。治重病用猛药。当初我们定的这个国策就是为了舒缓危势。浙江的桑田只能让那些丝绸大户改,才能一年多有几百万银子的进项。改桑的田,百姓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不然,就连织造局那边今年的五十万匹生意也做不成。那时候吕公公不会担担子,皇上那一关,我们今年就过不去。”

一句话,不让丝绸大户兼并土地、集中“改稻为桑”,就完不成丝绸生意,更填补不了国库亏空,就会让嘉靖皇帝龙颜震怒,“严党”就过不去今年!

罗龙文不愧是“通政使司”的一把手,一段话真正戳中了严嵩的痛处。对啊,严嵩之所以能够位居“内阁首辅”,就是因为他能为嘉靖皇帝遮风挡雨,现如今,“改稻为桑”进行不下去,国库亏空填不上,嘉靖皇帝手里没钱,严嵩还会有存在的意义吗?

想到这里,严嵩只能选择“低头”,开始部署计划:

“世蕃,你这就拿着这封奏疏去裕王府,想办法递给吕公公。请吕公公在裕王府把奏疏当面给皇上,让皇上当时就给旨意。”

严嵩这样做的原因所在,罗龙文紧接着给予了解释:

“阁老这个主意高。当着裕王,皇上无论给什么旨意,我们今后都没有隐患,此其一。裕王要是有其他念头,想让徐阶高拱张居正他们掣肘,这时没说,往后便也不敢再说,此其二。阁老,不知属下猜得可对。”

第一点,如果嘉靖皇帝同意胡宗宪的奏疏,国库亏空再填不上,“严党”就没了责任;可如果嘉靖皇帝不同意,“严党”再怎么操切,再怎么“苦一苦百姓”,裕王都不敢再管,不敢再借机进攻“严党”。

说白了,就是让嘉靖皇帝做出最终决定,把“锅”甩给嘉靖皇帝!

第二点:让嘉靖皇帝当场表态,就等于彻底斩断了裕王借机进攻“严党”的可能。如果再有“清流”借此进攻,嘉靖皇帝只会给一句答复:早干嘛去了!

听完罗龙文的分析,严嵩给了罗龙文一个赏识的眼神:

“知大势者,罗龙文也。”

只是,严嵩到底低估了嘉靖皇帝的智慧,人家不但没有当场表态,甚至连这道奏疏都没看,一句“诉苦的话朕就不看了。有苦向内阁、向严嵩诉去”,便又将“锅”甩给了严嵩。

老狐狸,到底没能玩过真神仙!

标签: 胡宗宪

更多文章

  • 大明王朝1566第五集,为何胡宗宪要连夜拜见严嵩,有何关窍吗?

    历史人物编辑:钟秋艳标签:胡宗宪

    胡宗宪既是严嵩的门生,也是下级。从地方回到京里,先去拜见阁老,于情于理都没有问题。严嵩也提前在坐塌上等着胡宗宪,便是这种基于这种双方的默契。严世蕃明言拒绝胡宗宪之后,管家传话时胡宗宪说:烦请转告阁老,有些话明天再说恐怕就晚了。什么话明天再说就会晚了呢?我们来捋一下:胡宗宪、杨金水和谭伦三人被召回京,

  • 胡宗宪:明朝抗倭名将,一生为国为民,却被严嵩牵连,在狱中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王富刚标签:胡宗宪

    古往今来,赤胆忠诚,护国爱民的人得百姓推崇,载入史册千古流芳;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人得世人憎恶,遗臭万年,当做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今天要讲的抗倭首领胡宗宪,单从胡宗宪的贡献来看,他是个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但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历史上对于胡宗宪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指责胡宗宪勾结严党,贪污纳

  • 大明王朝16-胡宗宪上书借粮后,由此看出的政客与政治家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会游的鱼标签:胡宗宪

    这是分类讲解的方式,按职场篇,政争篇,驭人篇,根据剧情特点发散,最终连接整个剧情!以下为剧情第二集后半段剧情!(深度解析大明王朝)上一期我们说道,在总督衙门进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批斗会,在批斗会中无数人勾心斗角,使尽手段就是想让胡宗宪屈服,最后胡宗宪依然故我,坚持用一封奏书将一切事情压下去。以一己之力

  • 胡宗宪是抗倭名将,斩徐海擒汪直,为何却成严嵩的党羽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胡宗宪

    严嵩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明史》更是将他列入奸臣之中,说他无才无略,且“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嘉靖四十四年,严嵩之子严世蕃被斩首,他自己因伤心过度,不久也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严嵩死的时候,不仅没有棺木下葬,连一个前去吊唁的人都见不到。不但是严嵩父子,就连他们的党羽,也悉数被嘉靖皇帝处置,其中就包括兵部

  •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江苏借粮成功,其实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黄金岛标签: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剧,长久地占据了国产剧榜首的位置,受到了非常多的观众的喜爱。笔者对这部剧同样很喜欢,所以就想以自己的文字,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对这部剧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江苏借粮之所以成功,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

  • 身在曹营心在汉?浙直总督胡宗宪是否真的忠奸难辨?

    历史人物编辑:徐慧说历史标签:胡宗宪

    题/身在曹营心在汉?浙直总督胡宗宪是否真的忠奸文/唐晋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

  • 胡宗宪是个了不起的英雄,所以他的人生就注定了是个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胡宗宪

    在如今提起近代之前伟大的抗日英雄,你首先能想到的是谁?我想九成九的人会张嘴就来——戚继光啊。戚继光固然伟大,但光凭他是打不赢抗倭之战的但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光凭一个戚继光是打不赢那场抗倭战争的。原因很简单,毕竟戚继光生活在大明王朝,还是嘉靖年间的大明王朝。在那时候的大明朝,一名武将要是找不到

  • 大明王朝:胡宗宪有何过人之处,让严嵩视他为亲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实用派标签: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是中国影史上一部非常经典的影视作品,播出以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很多人就是因为这部剧爱上了明史。笔者作为这部剧的粉丝之一,就想通过自己的文字,给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对这部剧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底厉害在哪里,让严嵩信任他甚至胜过自己的儿

  • 明朝抗倭名臣胡宗宪,为什么却屡遭弹劾为奸党,最后冤死狱中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胡宗宪

    他依附奸党、陷害同僚。贪污腐败、敛财成山。可后世却称他为忠臣。他是大明朝的东南屏障,一代名臣胡宗宪。 01为政实干,单骑平乱胡宗宪是进士出身,嘉靖十九年,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曾组织全县百姓扑灭百年不遇的蝗灾。又劝降盘踞当地多年的强盗,并将其中一部分收编为义军。后擢升为巡

  • 大明王朝:嘉靖那句“我们都难”,到底什么意思?只有胡宗宪才懂

    历史人物编辑:寻史阁标签:胡宗宪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胡宗宪带来的那份供状并没有涉及“毁堤淹田”,而只陈述了“河道失修”导致的浙江水患。这是胡宗宪“顾全大局”的理性选择,但同时却也向嘉靖皇帝表明了自己不受拉拢的坚决态度。只是,嘉靖皇帝并未放弃,他将这份供状交给严嵩,试图让他做出处置决定以便挑拨严嵩和胡宗宪之间的关系,但却又被严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