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江苏借粮成功,其实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江苏借粮成功,其实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黄金岛 访问量:3576 更新时间:2023/12/8 23:35:58

《大明朝1566》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剧,长久地占据了国产剧榜首的位置,受到了非常多的观众的喜爱。笔者对这部剧同样很喜欢,所以就想以自己的字,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对这部剧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江苏借粮之所以成功,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

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因为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在浙江推行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负责此事的严世藩在情急之下,就让人炸开了河堤,直接淹了老百姓的田,然后再改种桑田。后来因为胡宗宪干预及时,原本要淹九个县的洪水,后来只淹了淳安、建德两县。

这么一来就多了几十万的受灾百姓,他们缺粮少房,朝廷准备的赈灾粮又不够,这些百姓自然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以沈一石为首的浙江的丝绸大户,正准备借着灾情趁机低价强买老百姓的田地,老百姓一步一步被逼上了绝路。

作为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手,胡宗宪当然明白一旦老百姓的田被人低价买去,那么无田可种的百姓势必会引发内乱,到时候倭寇肯定会趁机闹事,整个大明朝势必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身为地方大员,胡宗宪必须要阻止这一切。而当务之急,就是筹集到粮食,先度过眼下的难关,然后再从长计议。

可是哪里又能筹到粮食呢?胡宗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江苏,他之所以想到江苏,一个原因是因为江苏经济富庶,物产丰饶,有这个能力筹粮。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应天巡抚赵贞吉是他多年的好友,找他借粮肯定好说话一点。

可是谁知道,胡宗宪一上来就碰壁了,赵贞吉推脱再三就是不愿意借粮给胡宗宪。至于他为什么不愿意借给胡宗宪,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大明朝的朝政局势了。

当时的明朝,从中央到地方,围绕着改稻为桑这件事情大致分成了四派,一派是一心想借着改稻为桑填补财政亏空的嘉靖皇帝、一派是想借着改稻为桑中饱私囊的严嵩党羽、一派是想借着改稻为桑抓到严党把柄,然后扳倒他们的裕王等人、一派是为民解忧的胡宗宪等人。

他们这些人怀揣着各自的目的,然后调动着各自的人手,影响着改稻为桑的进度,自然也就影响着胡宗宪能否借到粮食。

胡宗宪为何借不到粮

说完这些以后,身为胡宗宪的多年好友,手上又能调出来这么多粮食,赵贞吉为何就是不愿意借出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有人不希望他借。这背后的人物究竟是谁呢?能让一个大方大员乖乖听话,其实答案呼之欲出,正是小阁老严世藩和他的老师徐阶。这两人分别代表着严党和清流,他们不让借,还想在官场上进的赵贞吉自然不敢借出去。

那这两派又为什么不愿意让借粮呢?原因很简单,他们都希望浙江能够乱起来,因为浙江一旦乱了起来,改稻为桑的国策就能推行,严党就可以趁机大捞一笔。而清流也可以借此良机抓住严党的把柄,一举扳倒他们。

所以他们都希望浙江生乱,生乱的前提就是断了百姓的粮食,这么一来,他们自然不愿意赵贞吉为浙江提供粮食,胡宗宪自然也就借不到粮食。

胡宗宪又为何借到了粮食

那么最后,尽管费了一番周折,胡宗宪还是借到了粮食。那么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在笔者看来一共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胡宗宪个人的努力胡宗宪先是借着自己生病的契机,希望借此再加上和赵贞吉多年的交情,能够让他松口借粮,可是赵贞吉不为所动。他只好进行变通,向赵贞吉吐露了自己的心迹,他以浙江百姓若乱,倭寇肯定发动进攻,这么一来大明必乱为由头,然后以浙直总督的身份让赵贞吉向浙江调军粮。这么一来,赵贞吉这粮食不得不借,胡宗宪打着抗倭军粮的幌子,算是暂时借到了粮食。

但是赵贞吉真的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吗?在笔者看来,其实未必。所以不排除他这只是缓兵之计,因此要想让他借粮,还需要一支强心剂。

第二,上层势力的妥协很快这支强心剂就来了。嘉靖帝以“贞”这个字为主题,让严嵩和徐阶两人分别写一篇三百字的青词。嘉靖帝又为何单单强调这一个“贞”呢,究竟暗藏着什么样的玄机,最后答案还是由深知嘉靖帝心思的严嵩给解了出来。

胡宗宪和赵贞吉分别是严嵩和徐阶的学生,胡宗宪又字“汝贞”,两个人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贞”字,再加上嘉靖皇帝曾当面表达对胡宗宪的理解,他的意思自然不言而明。无非就是让严嵩和徐阶两人用好自己的学生,一起帮助胡宗宪度过难局。

知道了皇帝的意思以后,严嵩和徐阶马上就达成了一个妥协,由徐阶通知自己的学生赵贞吉,让他马上借粮食给胡宗宪。这就相当于一支强心剂,让赵贞吉最终下定决心借粮。

所以说胡宗宪之所以能够借到粮食,除了他自己的周旋以外,还有嘉靖皇帝的帮忙,以及严嵩和徐阶两人的互相妥协。否则他又怎能轻易借到粮食呢?

总的来说,胡宗宪借粮这件事情的背后,其实反应的还是各方势力的分庭抗礼。而此时的淳安县,又在酝酿着另外一场大戏,下期给大家揭晓!

本期关于《大明王朝1566》的讲解就结束啦,对这部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笔者,下期再见!

标签: 胡宗宪

更多文章

  • 身在曹营心在汉?浙直总督胡宗宪是否真的忠奸难辨?

    历史人物编辑:徐慧说历史标签:胡宗宪

    题/身在曹营心在汉?浙直总督胡宗宪是否真的忠奸文/唐晋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

  • 胡宗宪是个了不起的英雄,所以他的人生就注定了是个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胡宗宪

    在如今提起近代之前伟大的抗日英雄,你首先能想到的是谁?我想九成九的人会张嘴就来——戚继光啊。戚继光固然伟大,但光凭他是打不赢抗倭之战的但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都很清楚,光凭一个戚继光是打不赢那场抗倭战争的。原因很简单,毕竟戚继光生活在大明王朝,还是嘉靖年间的大明王朝。在那时候的大明朝,一名武将要是找不到

  • 大明王朝:胡宗宪有何过人之处,让严嵩视他为亲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实用派标签: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是中国影史上一部非常经典的影视作品,播出以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很多人就是因为这部剧爱上了明史。笔者作为这部剧的粉丝之一,就想通过自己的文字,给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对这部剧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底厉害在哪里,让严嵩信任他甚至胜过自己的儿

  • 明朝抗倭名臣胡宗宪,为什么却屡遭弹劾为奸党,最后冤死狱中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胡宗宪

    他依附奸党、陷害同僚。贪污腐败、敛财成山。可后世却称他为忠臣。他是大明朝的东南屏障,一代名臣胡宗宪。 01为政实干,单骑平乱胡宗宪是进士出身,嘉靖十九年,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曾组织全县百姓扑灭百年不遇的蝗灾。又劝降盘踞当地多年的强盗,并将其中一部分收编为义军。后擢升为巡

  • 大明王朝:嘉靖那句“我们都难”,到底什么意思?只有胡宗宪才懂

    历史人物编辑:寻史阁标签:胡宗宪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胡宗宪带来的那份供状并没有涉及“毁堤淹田”,而只陈述了“河道失修”导致的浙江水患。这是胡宗宪“顾全大局”的理性选择,但同时却也向嘉靖皇帝表明了自己不受拉拢的坚决态度。只是,嘉靖皇帝并未放弃,他将这份供状交给严嵩,试图让他做出处置决定以便挑拨严嵩和胡宗宪之间的关系,但却又被严嵩的“

  • 大明王朝:吕芳再现神操作——胡宗宪进京,吕芳为何不让他吃饭

    历史人物编辑:漫说历史标签:胡宗宪

    引火自焚之前,沈一石将二十年来“孝敬”给各级官员和宫中太监的账单明细,准备了两份,一份留作“抄家”;一份暗中送给了杨金水。抄家所得的那份账单,让郑何两人搬到巡抚衙门的后院烧了;杨金水手中的那份账单,则很快送到了宫中,送到了嘉靖皇帝的手中。账单到达宫中的同时,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也被秘密召入京城,身

  • 明朝易受误解人物之胡宗宪:攀附严党背后的民族大义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胡宗宪

    中华民族洋洋五千年的历史,被误解的人很多,但如果把时间限制在明朝的话,我认为胡宗宪是最被误解人物之一,他本是抗倭英雄却被贴上了严党标签,虽然在隆庆年间,朝廷为胡宗宪平了反,但后世很多史学爱好者仍然只关心他与严党的关系,对他讽刺谩骂的文章颇多,以至于很多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都认为胡宗宪只是一个严党。然

  • 大明王朝:胡宗宪严斥马宁远,道尽书生弱点——不行,硬说自己行

    历史人物编辑:玮哥讲史标签:胡宗宪

    由严世蕃下令,“浙江布政使”郑泌昌、“浙江按察使”何茂才和“江南制造局总管”杨金水指挥,“杭州知府”马宁远、“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负责实施的“毁堤淹田”发生后,胡宗宪找来了马宁远,询问事情经过、追问幕后主谋。而马宁远则一身常服,声音嘶哑地对胡宗宪说道:“我对不起部堂。但我对部堂这颗心

  • 历史上的胡宗宪:嫪毐在世、攀附权贵,绝非《大明王朝》中的模样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重读标签:胡宗宪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的诸多角色中,或许有人会不喜欢已经“修炼成仙”的嘉靖帝,或许有人会不喜欢“大智近妖”的吕芳,甚至连“宁折不弯、刚直太过”的海瑞也有人不喜欢,但“宁做奸臣、不做小人”的东南一柱、国之干城——胡宗宪,相信很少有人会给予负面评价。剧中的胡宗宪,不逐名、不求利、不贪财、不好色,顾全大局、

  • 大明王朝:东南一柱,名不虚传!胡宗宪舌战“三大贪官”,痛快

    历史人物编辑:战史看客标签:胡宗宪

    “毁堤淹田”的卑劣事件发生后,郑泌昌、何茂才推出了“杭州知府”马宁远和其下属的两位知县,杨金水推出了“河道监管”李玄,用以背下黑锅,更用以搪塞胡宗宪这位浙直地区的一把手。只是,胡宗宪自然不满意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延缓“改稻为桑”的建议,并没有被郑何二人重视,甚至压根就没有出现在向朝廷汇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