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世人皆知戚家军,可抗了十多年的倭寇胡宗宪,为何知道的人甚少?

世人皆知戚家军,可抗了十多年的倭寇胡宗宪,为何知道的人甚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康康侃历史 访问量:3223 更新时间:2023/12/8 19:18:48

胡宗宪,是明朝最具争议的抗倭名将,他出生在龙川胡氏这一强宗大户中,从小就在锦衣玉食,书香门第中长大。胡宗宪祖上也有过几个进士和官职,为了继续光耀门楣,胡宗宪从小就被家族寄予厚望,胡宗宪的父母也从来都不吝啬钱财,自小就给他请最贵最有名望的老师来教导。

1512年,胡宗宪出生了,因为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所以聪明的他,对科举功名却一点兴趣都没有,反而在舞刀弄枪,兵法谋略上尤其用心。可这让胡宗宪的父母极其不满,于是想方设法的规劝逼迫胡宗宪弃武从文,参加科考。

而胡宗宪也是个孝顺的孩子,在父母的软磨硬泡下最终还是妥协了,专心准备着科考,幸不辱命,在嘉靖十七年时,胡宗宪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漫长且步履薄冰的仕途生涯。

不得不说,胡宗宪的确有着满腹的政治才干,他在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担任县令之时,便以极大的领导能力,带领着广大民众们一同解决了百年难遇的旱蝗之灾,又用奇思妙计将益都为患多年的强盗们招降为朝廷所用,这些足见胡宗宪此人的心计之深。

胡宗宪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在军事上那更是如鱼得水。开国以来,边境便一直不太平,倭患严重,难以平复。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倭患更是骤然加剧,对当地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自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可真的是苦了沿海的百姓们了,为解决百姓之患,世宗钦点了胡宗宪担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让他去解决沿海的倭寇。

胡宗宪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升职加薪的好机会,立马就在世宗面前表明志向和忠心,口出狂言说:“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和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这可把世宗乐的,对胡宗宪更是重用有加了。当然,胡宗宪也不是个蠢人,知道欲戴其冠,必先承其重,一上任,便以雷霆手段整顿了沿海的部队,还设下了一系列的军纪军法,经过胡宗宪的精心改良,沿海部队的军容军纪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士气更是犹如充了气的气球一般膨胀。

整顿好了军队,胡宗宪就开始寻找能帮助自己的左膀右臂,最后就选择重用了余大猷和戚继光等人,这些后世耳熟能详的抗倭名将,可以说胡宗宪对于他们而言,是有知遇之恩的。不仅如此,他还礼贤下士,对下管理有方,张弛有度,懂得如何拉拢下属,训练士兵,他的下属们无一不是对他钦佩有加,这也为他最后在抗倭战争中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比如他曾经的下属,戚继光就是一名出色的抗倭名将。而且戚继光和他的境遇都很相似:做事圆滑,因为靠山的倒台而倒台,但胡宗宪的下场却更惨,也让后世的人对他了解甚少,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得从胡宗宪这个人的人品行为说起,胡宗宪虽说军事,政治上他都混得如鱼得水,但难免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的恶习,在当时他不仅喜欢结交权势,他还是个贪财好色之徒。

据说有一日,胡宗宪宴请了织造太监和李子元等人一同寻欢作乐,织造太监和李子元各拿出了自己给的赏钱,却被胡宗宪嘲讽着说:“这点钱?你们是在羞辱我吗?”不仅如此,胡宗宪还极爱奢华之事,迎春宴客总要张灯结彩,铺张浪费一番,就连送客都要侍女跪地。为了趋炎附势,胡宗宪还曾为了讨好严嵩的义孙严鹄,甚至当着他的面,宠幸丽妓,毫无羞耻之心。

然而,除了贪图享乐外,他还成了炮灰。

历史剧《大明朝1566》中有一段对话,是这样说的:

“你说这个胡宗宪到底是个什么人哪!”嘉靖没有睁眼,更没有去接那块手帕,却突然问道。吕芳的手停在那里,想了想答道:“奴才只好打个比方,不一定恰当。”“说。”嘉靖睁开了眼望着他。吕芳:“依奴才看,他就像个媳妇。”嘉靖:“怎么说?”吕芳:“上面有公婆要孝顺,中间有丈夫也得顾着,底下还有那么多儿女要操劳。辛苦命,两头不讨好。”

《明史》记载的胡宗宪为“因文华结严嵩父子”,说明他与严嵩父子之间有关系。当时,胡宗宪初至浙江时受赵文华节制,在赵的手下确实干了一些不光彩的事,通过赵文华打点严嵩的事也应该是有的。

但奈何严嵩这个金大腿,一旦倒了,他自己也跑不了。所以,当严嵩被拉下马后,胡宗宪因为与严嵩互道连襟,墙倒众人推,胡宗宪以前干的一些贪赃枉法的事情便被有心人挖了出来,弹劾到了皇帝面前,但皇帝念在胡宗宪抗倭有功,最终还是宽恕了他一命,让他解官归田。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心想要胡宗宪命的人哪里肯放过他,最终还是找了个由头,把胡宗宪整到了监狱里面,胡宗宪辩解无门,心如死灰,又无法忍受监狱中艰苦的生活,最终在狱中自杀而亡,年仅五十四岁。

胡宗宪这个人年轻时便满腹志气与才干,一心忠心为国抗倭,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在当时,谁也没办法对他所建下的功业不称一声赞赏,本以为他会是个不经世事的粗人,但奈何老天却偏要他在入军前,到那政治之地走一遭,让他变成了一个磨平了棱角,世故圆滑的人。

但当时的朝中,早已被严党把控,在乌烟瘴气中求生存本就很难,而胡宗宪在这样的环境下,抗了十多年的倭寇,不得不说,他为了百姓立了大功,但后来的他死于党争,这样的结果,还是令人唏嘘。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隆庆六年(1572年),朝廷为其平反,追谥襄懋。

标签: 胡宗宪

更多文章

  • 原告嘉靖指控严嵩贪800万两,胡宗宪劝莫要追查,否则大明就完了

    历史人物编辑:三秋文史阁标签:胡宗宪

    嘉靖派张居正查账,发现严嵩贪污800万两。严世蕃当儿子的气不过,直接指着鼻子骂张居正就是个搅屎棍,搅得胡宗宪没了钱打仗。这胡宗宪离地八百米就觉得有人骂他,本来他还劝嘉靖:莫要追查严嵩,否则大明就完了。结果严世蕃还说不查严嵩是为了胡宗宪好,这不明显倒打一耙吗!那为什么胡宗宪明知严嵩贪污,还要力劝嘉靖不

  •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底有什么能耐,让嘉靖帝放弃严嵩也要保他

    历史人物编辑:醉翁谈古标签: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国产经典历史剧,它凭借靠谱的剧情和老戏骨们倾情的演绎,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被奉为第一神剧。笔者就非常喜欢这部剧,所以就以这部剧为基础,来谈谈笔者对这部剧的一点个人看法,权当与各位交流。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底凭借什么,能够让嘉靖皇帝这么信任他呢?在一年一度

  • 大明王朝胡宗宪:投身抗倭,本想战死沙场得忠名,只可惜没那个命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胡宗宪

    卸下了浙江巡抚的担子,拖着病重的身体与谭纶一道来到了江苏,来找赵贞吉借粮。而这时被谭纶请来给我医病都名医李时珍也前来给我诊脉。看到他,我立马就想到崇安建德两县灾后很可能闹瘟疫,赶紧请李先生去浙江教受灾百姓采药避瘟疫。如我所愿,李先生一口就应了。奈何那个曾经对我侃侃而谈阳明心学的赵孟静,这时候居然对我

  • 大明王朝:严世蕃,为何非要逼迫胡宗宪辞职?恐怕是嫌自己命太长

    历史人物编辑:草堂读史标签:胡宗宪

    “毁堤淹田”事件发生后,严嵩以为嘉靖皇帝不明内情,主动奏请胡宗宪进京面圣,美其名曰“商讨赈灾事宜”、寻找既能继续推行“改稻为桑”又能兼顾百姓民生地两全之策。为了彻底弄清浙江到底发生了什么,嘉靖皇帝决定召唤“三方诸侯”进京:吕芳的人——杨金水、裕王的人——谭纶,还有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此时的严嵩,

  • 大明王朝:胡宗宪阻挠“改稻为桑”,严嵩为何不气?这才是真精明

    历史人物编辑:扶夷江月标签:胡宗宪

    为了赶紧补上国库的亏空,更为了迅速兼并土地、疯狂敛财,“严党”决定于浙江大踏步推行“改稻为桑”的方略。只不过,“佛经没错,奈何和尚乱念”,“改稻为桑”的过于操切使得浙江百姓怨声载道,甚至包围了总督署,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只能将实情和暂缓推行“改稻为桑”的建议汇报给了朝廷。只不过,胡宗宪并未按照上疏

  • 大明王朝1566第五集,为何胡宗宪要连夜拜见严嵩,有何关窍吗?

    历史人物编辑:钟秋艳标签:胡宗宪

    胡宗宪既是严嵩的门生,也是下级。从地方回到京里,先去拜见阁老,于情于理都没有问题。严嵩也提前在坐塌上等着胡宗宪,便是这种基于这种双方的默契。严世蕃明言拒绝胡宗宪之后,管家传话时胡宗宪说:烦请转告阁老,有些话明天再说恐怕就晚了。什么话明天再说就会晚了呢?我们来捋一下:胡宗宪、杨金水和谭伦三人被召回京,

  • 胡宗宪:明朝抗倭名将,一生为国为民,却被严嵩牵连,在狱中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王富刚标签:胡宗宪

    古往今来,赤胆忠诚,护国爱民的人得百姓推崇,载入史册千古流芳;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人得世人憎恶,遗臭万年,当做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今天要讲的抗倭首领胡宗宪,单从胡宗宪的贡献来看,他是个当之无愧的英雄人物。但所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历史上对于胡宗宪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指责胡宗宪勾结严党,贪污纳

  • 大明王朝16-胡宗宪上书借粮后,由此看出的政客与政治家区别

    历史人物编辑:会游的鱼标签:胡宗宪

    这是分类讲解的方式,按职场篇,政争篇,驭人篇,根据剧情特点发散,最终连接整个剧情!以下为剧情第二集后半段剧情!(深度解析大明王朝)上一期我们说道,在总督衙门进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批斗会,在批斗会中无数人勾心斗角,使尽手段就是想让胡宗宪屈服,最后胡宗宪依然故我,坚持用一封奏书将一切事情压下去。以一己之力

  • 胡宗宪是抗倭名将,斩徐海擒汪直,为何却成严嵩的党羽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胡宗宪

    严嵩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明史》更是将他列入奸臣之中,说他无才无略,且“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嘉靖四十四年,严嵩之子严世蕃被斩首,他自己因伤心过度,不久也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严嵩死的时候,不仅没有棺木下葬,连一个前去吊唁的人都见不到。不但是严嵩父子,就连他们的党羽,也悉数被嘉靖皇帝处置,其中就包括兵部

  •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江苏借粮成功,其实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黄金岛标签:胡宗宪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剧,长久地占据了国产剧榜首的位置,受到了非常多的观众的喜爱。笔者对这部剧同样很喜欢,所以就想以自己的文字,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对这部剧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江苏借粮之所以成功,是四股势力斡旋的结果。这件事的起因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