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居正和冯保密谋早朝弹劾高拱,不料第二天早朝,张居正请了病假

张居正和冯保密谋早朝弹劾高拱,不料第二天早朝,张居正请了病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惜缘小历史 访问量:453 更新时间:2023/12/9 13:30:20

张居正冯保私下密谋要弹劾高拱,商量隔日早朝互相配合,势必要把高拱致命一击。不曾想第二天早朝,张居正竟然请了病假。冯保见状,不禁感慨道:“高明。”这张居正竟然半路撂挑子,冯保却不追责与他,还夸他高明,这是为何呢?话说冯保和张居正为何要置高拱于死地呢?还得从冯保和高拱之间的矛盾说起。嘉靖年间,冯保入宫成了一名太监,入职多年的冯保在资历,阅历上都胜人一筹,自认要是有的空缺自认就当属自己的。

恰逢当时司礼监缺一名掌印太监,按照冯保的资历,升任掌印太监犹如探囊取物。奈何大学士高拱竟然横插一脚,高拱看不上冯保,就推荐了御用监的陈洪担任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这下就把冯保给惹了。冯保想着等陈洪卸任,这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准是自己没跑了。奈何直到陈洪退位后,高拱又推荐其他人担任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高拱这就和冯保结下梁子了,毕竟高拱后来推荐的人资历远不如冯保。万历万年,十岁的神宗皇帝朱翊钧登基以后,冯保得到重用,被提拔为秉笔太监晋升为掌印太监,主要职务就是协助李太后负责神宗皇帝的教育,神宗呼他为“大伴”。冯保的备受宠信,深得高拱不满,心里对冯保是恨之入骨,指使阁臣提出“还政于内阁”的口号,还特意组织一大批的朝臣上书弹劾冯保。冯保混迹宫中多年,和高拱早就水火不容,见高拱要置自己于死地,也不愿善罢甘休,势必要和高拱决一高下。冯保想要扳倒高拱,凭借自己一人之力还稍有欠缺,不过他很快就找到了能扳倒高拱的帮手——张居正。

张居正和高拱本是国子监的同事,两人本是志趣相投,想着以后一起匡扶社稷。不料嘉靖皇帝驾崩当日,当时的朝廷首辅徐阶只把自己的门生张居正叫来一起写嘉靖遗诏,却没把已是阁臣的高拱给叫上,这下,高拱心里对张居正有了嫌隙,此后,两人矛盾日益加深。

隆庆六年,高拱进中极殿大学士,此后他专权更甚,再加上他的门生常常狐假虎威,仗势欺人,人们对他深恶痛绝。专权时间一长,高拱早期的为官清廉早就忘却在脑后,生活日渐奢靡,朝中官员有看不下去弹劾高拱,最后都没落个好下场。

同年穆宗驾崩后,命高拱、张居正及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高拱借着遗诏的问题,准备联合幕僚驱逐冯保,冯保就拉拢了张居正,准备给高拱来个致命一击。张居正和高拱同为顾命大臣,本该力往一处使,奈何两人积怨已深,断然不会有一笑泯恩仇这事,因此,触及到了利益关键点的时候,张居正也有了自己的态度,他见冯保邀请自己联手收拾高拱,愉快的应下了。

冯保和张居正两人商议好,隔日早朝在群臣面前好好给高拱致命一击,定要把高拱收拾得服服帖帖的。两人密谋后,就各自散去,等着明日早朝的精彩上演。奈何隔日早朝,冯保放眼望去,朝堂上竟然没有张居正的身影,这张居正临时变卦,却让冯保喜笑颜开。只见当日早朝,在会极门前,太监王榛捧旨宣读,内容不外乎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作威作福,即刻把高拱回原籍闲住,不许停留。宣读太监的话音刚落,高拱就从高高在上的大学士一下子就成了闲居的无业人员,这落差天差地别,奈何旨意已下,高拱无计可施,面如死灰地收拾行李回到原籍。冯保和张居正则暗地里偷着乐,心里一边感慨:“高拱啊高拱,你也有今日!”高拱在一夜间人生发生大转变,其实都拜冯保所赐,冯保作为皇帝的大伴,也是李太后眼前的红人,冯保势必要和高拱决一胜负后,就在李太后面前进谗言,指证高拱曾在内阁说了这样一句话:”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其实,高拱的原话不是这样的,而是“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可冯保绝不会把高拱的原话如实上报给李太后,他为了扳倒高拱这个死敌绝对要不余遗力,势必要把高拱逼入绝地。

张居正在扳倒高拱当日请病假,其实真的是非常高明的一招。话说他临时请病假,其实在给朝中大臣释放一种无以言表的信息,这高拱和冯保的这场争斗,张居正是选择站位冯保的。

恰恰是张居正不在场,却立场鲜明的站队,使得高拱才会被冯保一招拿下。身为权臣,为了利益互相倾轧本是常态,朝廷大臣的交手总会不遗余力,因为一旦没有一招拿下,必然会后患无穷。而权谋斗争输赢的背后,正是智慧的比拼。多一分智慧,胜算也就多一分,人生、职场、官场之路也就宽一分。

标签: 冯保

更多文章

  • 冯保和吕芳:同样是给嘉靖打工的,为啥处理事情的方式不一样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冯保

    同样的一件事情,老鸟和菜鸟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最后的结局也是天壤之别,具体的案例看《大明王朝1566》里边的冯保和吕芳就知道了。嘉靖39年,自从入冬以来,很多地方都没有下过一点雪,老话说瑞雪兆丰年,如果冬天无雪,那么第2年肯定会发生蝗灾,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再加上当时国库空虚,很多官员的工资都发不下来了

  • 慈圣皇太后:你为什么处置冯保?朱翊钧心中暗道:因为他家资丰厚

    历史人物编辑:郭运说历史标签:冯保

    万历十年(1582)十二月,万历皇帝朱翊钧下令: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诛杀,但念是先皇付托之人,效劳日久,从宽降为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自此之后,这位在万历初年权势熏天的司礼监太监便逐渐退出了神宗朝的政治舞台。冯保不是因为政局,也不是因为朱翊钧的痛恨心理,而是因为朱翊钧贪财。当冯保被发配至南京

  • 冯保身为宦官,为何只用了36年,就成了明神宗的顾命大臣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冯保

    说起宦官,相信肯定有不少人会想到在封建历史上极具特色的明朝宦官,就好比如明朝著名的大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等。但本篇要讲的却不是意图谋反的刘瑾,也不是尚且还存在一些争议的魏忠贤,而是明嘉靖年间入朝的一代贤宦“冯保”。作为一个宦官,其不但还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更是一个好风雅的书法家、音

  • 大明朝史:陈矩,冯保,怀恩,对明朝贡献最大的三个大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歪聊三国标签:冯保

    大明朝史:陈矩,冯保,怀恩,对明朝贡献最大的三位大太监【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明朝的太监来,可能很多人对他们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尤其是自称九千岁的大太监魏忠贤,更是背上了千年的骂名,他作为一名太监所做的一些事情,确实会让很多人

  • 为了达到目的,张居正不仅讨好李太后和万历皇帝,还讨好太监冯保

    历史人物编辑:虾扯闲谈标签:冯保

    万历皇帝想要把自己的生母李贵妃封为皇太后,还要加上额外的尊号,与父亲隆庆皇帝的陈皇后地位平等,这是严重违反礼法的事情。如果换成夏言、高拱,他们绝对不可能同意。然而张居正却妥协了,他认为当今万历皇帝对待他的两位母亲都很孝顺,两位太后亲密无间,她们的封号不应该有区别。建议在两宫皇太后的称号上面,各加两个

  • 明朝司礼监太监冯保与内阁首辅高拱鹬蚌相争,张居正渔翁得利

    历史人物编辑:千年史馆标签:冯保

    明神宗万历初期,张居正能最后当上首辅跟司礼监太监冯保、内阁首辅高拱间的矛盾和斗争有密切关系。冯保打击高拱并非为了张居正,最后却成就了张居正。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冯保嘉靖朝便已经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有对内阁奏议的批红之权,权力已然很大。像嘉靖以前专权的太监便多是秉笔太监。不过司礼监在秉笔太监之上还有该部

  • 大明王朝:跪别冯保,带走杨金水,吕芳才是真正有良心的“爹”

    历史人物编辑:豁达历史达人标签:冯保

    离开京城以后,吕芳并没有直接前往南京,而是先来到了朝天观。彻底告别从前之前,吕芳心中还有太多的牵挂。来到朝天观,观中服役的太监依然很恭敬:“老祖宗,您先坐着,孙子们把蓝神仙给您请出来!”吕芳答话:“不,不见他,你去看看冯保在哪,把他叫来,我有几句话给他说。”冯保,嘉靖皇帝钦命发配,陈洪“亲自关照”的

  • 大太监冯保成就了他,却也着实抹黑了他

    历史人物编辑:戴从鑫标签:冯保

    张居正(字叔大)是明代杰出的改革家,他“勇于任事,以天下为己任”。1573年出任内阁首辅后,张居正便掀起了一场以整顿吏制、推行“一条鞭法”、巩固边防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从而使已经颓废的大明王朝,一度出现了“中兴”的景象。1582年,张叔大病逝后。万历皇帝下诏罢朝数日,赐其谥号为“文忠”,并派锦衣卫护

  • 万历初年首辅高拱为何会被太监冯保、张居正联手拉下台?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冯保

    导读:其实这个比较好理解,高拱不是单纯的输给了冯保。而张居正也不是捡便宜、摘桃子,而是张居正和冯宝联手利用内廷和朝臣的力量一举掀翻高拱后各取所需的必然结果。再一个原因就是皇位交接后作为辅政大臣的首辅高拱不知收敛妄图还在继续对新皇指手画脚,终于被帝师张居正和万历的大伴冯保一举拿下。其实高拱也算是人才政

  • 飞扬跋扈的高拱,遇到更为老辣的冯保,最后败得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冯保

    1572年,老辣的冯保将弹劾自己的奏疏拿给明神宗和李贵妃看,并抱屈地说道:高拱弹劾我,是欺负皇上年幼,想独揽大权,这一席话戳到了李贵妃的痛处,不久,宫内一道圣旨,将高拱一顿训斥,将其发回原籍,永不录用。高拱,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大臣,他出身官宦世家,其父高尚贤曾任明廷要职,孩童时代的高拱在其父高尚贤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