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王朝:胡宗宪有何过人之处,让严嵩视他为亲儿子

大明王朝:胡宗宪有何过人之处,让严嵩视他为亲儿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实用派 访问量:894 更新时间:2023/12/9 0:57:34

《大明朝1566》是中国影史上一部非经典的影视作品,播出以来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很多人就是因为这部剧爱上了明史。笔者作为这部剧的粉丝之一,就想通过自己的字,给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对这部剧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到底厉害在哪里,让严嵩信任他甚至胜过自己的儿子。

嘉靖年间,严嵩任内阁首辅,胡宗宪作为严嵩的得意门生,受到严嵩的举荐,成为了权高位重的封疆大吏。他担任浙直总督,兼任浙江巡抚,一时间风头无两。而这一切除了他本人的能力以外,还要归功于他的老师严嵩的赏识与提拔。

在剧中,有很多次严嵩都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对于胡宗宪的认可与倚重。很多时候,甚至能够让观众感觉到,已经是垂暮之年的严嵩,提及胡宗宪的时候,不仅仅是一种信任,更有一种老父亲对儿子的依赖。而这种依赖,甚至是他的儿子严世藩也给不了的。

就比如在一次御前会议之后,天空中下起了大雨,严嵩和儿子严世藩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严世藩说大明朝只有他才能为严嵩遮风挡雨,而严嵩却说他严世藩给自己遮不了风,也挡不了雨!言外之意就是严世藩做不了严嵩的依靠。

相比之下,对于胡宗宪,严嵩的态度则变得颇为奇妙。在很多个场合,他直接当着严世藩的面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位爱徒的赞赏与依赖,丝毫不考虑自己儿子的感受。

那么胡宗宪到底凭借什么获得了严嵩毫无不留的信任,乃至父子般的情谊呢?

第一,忠心

作为一个上位者,检验下属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他是否对自己忠心。如果忠心的话,那自然是要重点培养,胡宗宪恰恰就是一个对严嵩忠心耿耿的人。这一点可以从两件事看出来。

第一件事情,当时胡宗宪受到嘉靖皇帝的召见,进京述职的时候,他进京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来拜见自己这位昔日的恩师。古人对师生之情,门第之谊是非常讲究的,而在大明的官场则更是如此。胡宗宪心念自己的这位老师,不顾长途跋涉之后的劳累,也要先来拜见一下。受到严世藩的暗中阻挠以后,更是在严府门外苦苦地等候。而屋内的严嵩,同样知道自己这位爱徒肯定会第一时间来拜会自己,所以不肯就寝,就在大厅等候。

第二件事情,当浙江富商沈一石被抄家以后,抄家的资产账本由胡宗宪押送到北京,呈给嘉靖帝。因为严氏父子多年来插手织造局的生意,所以胡宗宪担心账本里面会牵扯到严嵩,威胁到严嵩的地位,所以他第一时间就拿来先让严嵩过目。

我们暂且不论他这么做是否正确,单说他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就是对严嵩最大的忠心。因为这件事如果让皇帝知道的话,肯定会影响到他的官运,但是胡宗宪却甘心冒这样的风险。

除此之外,胡宗宪还在很多场合表示自己对严嵩的担心,他担心严嵩会被严世藩蒙在鼓里,最后被他拉下水,甚至直接当面警告严世藩。所有的这些都表明了他对于恩师的忠心,而严嵩肯定也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很多事情他对胡宗宪是非常放心的。

第二,能力

用人还有一点,就是他的个人能力是否突出。毫无疑问,胡宗宪的能力在大明朝的官场绝对是位列前茅的,这一点从很多地方可以看出来。

第一点就是,改稻为桑的国策确定实施以后,嘉靖帝第一个想到的主政官员就是胡宗宪,因为他知道胡宗宪能力够硬,而且也经过了多次的检验,所以交给他干没问题。

第二点在于,茂才等人在浙江因为改稻为桑的事情捅了娄子,如果这件事情处理不好的话,严嵩很可能会受到嘉靖帝的诘责,他在责怪严世藩用人不力的时候曾说,这件事还是应该让胡宗宪来干。在自己面临危机的时候,严嵩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别人,还是自己的这位弟子,而信任的基础还是因为他的能力。

第三,品格

所谓品格,就在于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是否有自己的操守,接人待物是否有一些较高的原则。那么对于一位官员来说,就在于他做的事情,能不能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让上级领导和群众都满意。对于严嵩来说,找一个有品德的人,往远的说可以为自己将来准备一个接班人,往近的说在关键的时候不会在背后捅自己一刀。

毫无疑问胡宗宪就是这么一位有品格的人,剧中他做的很多事情既维护了老百姓的利益,又能够让自己的上级满意。比如严世藩等人蓄意制造的毁堤淹田一事,胡宗宪明知道事情的真相,却只能一边筹备粮食、赈济灾民,另一边把这件事情压下来,让马宁远等人承担罪名,然后给皇帝一个满意的交代。

像胡宗宪这样的下属,有能力有品格,又能够保持对上级的忠心,像这样的人,如果你是领导会不喜欢吗?

今天关于《大明王朝1566》的分析就结束啦,喜欢笔者的希望能够点个关注,笔者会持续为大家更新的,谢谢你们的支持!

标签: 胡宗宪

更多文章

  • 明朝抗倭名臣胡宗宪,为什么却屡遭弹劾为奸党,最后冤死狱中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胡宗宪

    他依附奸党、陷害同僚。贪污腐败、敛财成山。可后世却称他为忠臣。他是大明朝的东南屏障,一代名臣胡宗宪。 01为政实干,单骑平乱胡宗宪是进士出身,嘉靖十九年,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曾组织全县百姓扑灭百年不遇的蝗灾。又劝降盘踞当地多年的强盗,并将其中一部分收编为义军。后擢升为巡

  • 大明王朝:嘉靖那句“我们都难”,到底什么意思?只有胡宗宪才懂

    历史人物编辑:寻史阁标签:胡宗宪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胡宗宪带来的那份供状并没有涉及“毁堤淹田”,而只陈述了“河道失修”导致的浙江水患。这是胡宗宪“顾全大局”的理性选择,但同时却也向嘉靖皇帝表明了自己不受拉拢的坚决态度。只是,嘉靖皇帝并未放弃,他将这份供状交给严嵩,试图让他做出处置决定以便挑拨严嵩和胡宗宪之间的关系,但却又被严嵩的“

  • 大明王朝:吕芳再现神操作——胡宗宪进京,吕芳为何不让他吃饭

    历史人物编辑:漫说历史标签:胡宗宪

    引火自焚之前,沈一石将二十年来“孝敬”给各级官员和宫中太监的账单明细,准备了两份,一份留作“抄家”;一份暗中送给了杨金水。抄家所得的那份账单,让郑何两人搬到巡抚衙门的后院烧了;杨金水手中的那份账单,则很快送到了宫中,送到了嘉靖皇帝的手中。账单到达宫中的同时,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也被秘密召入京城,身

  • 明朝易受误解人物之胡宗宪:攀附严党背后的民族大义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胡宗宪

    中华民族洋洋五千年的历史,被误解的人很多,但如果把时间限制在明朝的话,我认为胡宗宪是最被误解人物之一,他本是抗倭英雄却被贴上了严党标签,虽然在隆庆年间,朝廷为胡宗宪平了反,但后世很多史学爱好者仍然只关心他与严党的关系,对他讽刺谩骂的文章颇多,以至于很多不了解实际情况的人,都认为胡宗宪只是一个严党。然

  • 大明王朝:胡宗宪严斥马宁远,道尽书生弱点——不行,硬说自己行

    历史人物编辑:玮哥讲史标签:胡宗宪

    由严世蕃下令,“浙江布政使”郑泌昌、“浙江按察使”何茂才和“江南制造局总管”杨金水指挥,“杭州知府”马宁远、“淳安知县”常伯熙、“建德知县”张知良负责实施的“毁堤淹田”发生后,胡宗宪找来了马宁远,询问事情经过、追问幕后主谋。而马宁远则一身常服,声音嘶哑地对胡宗宪说道:“我对不起部堂。但我对部堂这颗心

  • 历史上的胡宗宪:嫪毐在世、攀附权贵,绝非《大明王朝》中的模样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重读标签:胡宗宪

    在电视剧《大明王朝》的诸多角色中,或许有人会不喜欢已经“修炼成仙”的嘉靖帝,或许有人会不喜欢“大智近妖”的吕芳,甚至连“宁折不弯、刚直太过”的海瑞也有人不喜欢,但“宁做奸臣、不做小人”的东南一柱、国之干城——胡宗宪,相信很少有人会给予负面评价。剧中的胡宗宪,不逐名、不求利、不贪财、不好色,顾全大局、

  • 大明王朝:东南一柱,名不虚传!胡宗宪舌战“三大贪官”,痛快

    历史人物编辑:战史看客标签:胡宗宪

    “毁堤淹田”的卑劣事件发生后,郑泌昌、何茂才推出了“杭州知府”马宁远和其下属的两位知县,杨金水推出了“河道监管”李玄,用以背下黑锅,更用以搪塞胡宗宪这位浙直地区的一把手。只是,胡宗宪自然不满意这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延缓“改稻为桑”的建议,并没有被郑何二人重视,甚至压根就没有出现在向朝廷汇报的

  • 明朝大将胡宗宪抗倭现场,热血沸腾,吾国吾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不应忘记标签:胡宗宪

    嘉靖三十三年,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到浙江,胡宗宪只是一个巡按,并没有督抚东南的资格。东南总督这个位子,对初到浙江的胡宗宪同学来说,也许是遥不可及的。然而,历史总会把适当的人,推到适当的位置。无疑,胡宗宪同学是历史的幸运儿。胡宗宪同学的命运,发生了大反转。明朝大将胡宗宪抗倭现场,热血沸腾,吾国

  • 抗倭有功的胡宗宪,为何最后惨死狱中?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胡宗宪

    日本战国时代很多地方的诸侯在打仗,国内政治比较混乱,因此很多所谓的“浪人”就开始跑到中国,到了明朝中后期,倭寇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规模有组织的集团,他们的存在对明朝构成了很大威胁,不过他们并没有嚣张多久,因为有一个人来了,他叫戚继光。 戚继光是毫无争议的民族英雄,不过俗话说的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徐渭得到胡宗宪的重视,可为何幕僚生活依旧抑郁不欢?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胡宗宪

    胡宗宪这人虽颇有才干,但心术不正,一心谋求私利,为了高官厚禄,用尽心机。这样的做法是正人君子徐渭所不齿的,加上当年徐渭的好朋友沈炼被严嵩迫害致死。而胡宗宪偏偏通过收买赵文华结交严嵩父子,每年都给严嵩父子俩大量的金银财宝、锦缎丝绸和美女来巴结他们。这使得徐渭对胡宗宪更加不满,不想与他为伍。不过,这次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