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本应为内阁首辅的史可法,为何在弘光帝登基后,前往江北督师

本应为内阁首辅的史可法,为何在弘光帝登基后,前往江北督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欣悦 访问量:4542 更新时间:2023/12/16 0:15:33

弘光帝登基已经是大势所趋,福王继位的风波,因为马士英的叛变而告一段落。史可法因为自身的优柔寡断,最终错失了拥立之功。而且马士英手里掌握了史可法侮辱弘光帝的书信,所以史可法未来的命运可想而知。

朱由崧入朝初期,只是监国,并没有直接登基。

朱由崧这位福王,终究还是被马士英等人给送到了南京。他没有立刻进入皇宫,而是先去拜谒了一下明孝陵,也就是自己的老祖宗朱元璋的陵墓。百官们一直在商量,到底是不是让朱由崧直接登基,最终商量出来的结果是,先监国,看局势再说。

凤阳总督马士英潜与阮大铖计议,主立福王,咨可法,可法以七不可告之。而士英已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发兵送福王至仪真,于是可法等迎王。---《明史》

因为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虽然不知去向,但是万一有一个逃到南方,那么这个人就一定比福王更有登基的资格。可是如果福王朱由崧在这个时候登基的话,那事情可就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这就好像朱祁钰登基以后,即使瓦剌将朱祁镇送回来,那也只能做太上皇了。所以朱由崧是先监国了一段时间,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执行皇帝的权力,那就是任命百官。

南明小朝廷建立之初,史可法本应是内阁首辅的不二人选。

南京的明朝朝廷跟北京的建制是一模一样的,自从朱棣靖难之役过后,南京作为留都,基本沿用了太祖朱元璋留下来的一套官员建制。不过跟北京的朝廷不同的是,南京朝廷的一把手,不是内阁首辅,因为南京朝廷没有内阁大学士。所以南京朝廷的一把手是兵部尚书。

而在弘光帝登基之前,史可法一直都是南京的兵部尚书,所以是有绝对话语权的人。如果拥立之事上史可法处理得稍微正常一些,那么在朱由崧登基以后,史可法必然能够成为弘光朝廷的内阁首辅。不管是资历还能人品,史可法在当时都是公认的内阁首辅人选,可是意外终究还是发生了。

史可法意外被踢出内阁,不得已之下前往江北督师。

朱由崧开始监国以后,便开始组建内阁,任命官员。原来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改任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这就等于是将史可法明升暗降了。失去了兵部尚书的职位,也就从南明官员一把手的位置上撤下来了,虽然依旧可以入阁办事,可是性质已经完全不同。

反倒是有拥立之功的马士英,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而且依旧是凤阳总管。这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马士英不仅升任兵部尚书,夺取了文官最高职位,而且依旧是凤阳总管,也就是说兵权都还在他手里。

当时的南明小朝廷能够控制的就凤阳总管麾下的那几路人马,所以马士英俨然成为文武大臣的魁首,史可法懵圈了。如果再留在南京,或许会有杀身之祸,所以史可法主动提出前往江北督师,以此来避祸。离开南京也就等于被踢出了内阁,马士英的算盘总算是打响了。

史可法的无能,导致弘光政权被跋扈的武将所把持。

史可法本人的忠心是可照日月的,可是在处理问题的能力上,却十分欠缺。他之所以被逼得只能北上督军,其实也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酿成了大祸。当年在拥立之事上,史可法本来掌握了主动先机,可是他受制于东林党人的影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且污蔑了弘光帝。如此大的错误直接导致他从文官魁首的大位上落马,如果对他个人有这点影响那也就算了。可是正是因为他没有拥立之功,导致马士英手下的总兵们,个个都认为自己有拥立之功。这下可就麻烦了,那些武将成了弘光政权的把持者,他们甚至都不听马士英的了,因为他们为弘光帝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应该个个封王拜相,所以弘光朝廷从一开始就并不太平,想要长久就更难了。

四镇骄纵,史可法压根就指挥不动这几个人。

为了稳定朝中局面,史可法建议将马士英手底下的四镇将领一一封爵,基本都封了伯爵。随后史可法便建议弘光帝让这四镇分别镇守淮河和长江一带,以此来抵挡南下的大顺和清军。而他本人可以作为督师,统一调度这几路人马。想法是好的,可是马士英不是傻瓜,他知道史可法这是在笼络四镇人马,想要从自己手里夺走这四镇人马的控制权,所以马士英早就给这四镇人马的首领打好了招呼,没有一个是鸟史可法的。

当是时,士英旦夕冀入相。及命下,大怒,以可法七不可书奏之王。而拥兵入觐,拜表即行。可法遂请督师,出镇淮、扬。十五日,王即位。明日,可法陛辞,加太子太保,改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士英即以是日入直,议分江北为四镇。---《明史》

也就是说史可法这个前线都督,压根就指挥不动这四镇人马。这对南明来说是致命的,这四镇人马本身就是贪生怕死之辈,其中高杰、刘泽清更是主张南逃之人,所以如果他们再没有史可法这样一位忠义之人的节制的话,那他们手里的这些人马压根就保护不了南京城。

总结:南明的几个小朝廷,其实都是被武将挟持着的。

不得不说,南明的武将充分吸取了岳飞的悲惨教训,对皇帝毫不手软。他们虽然表面上归附于皇帝,可是实权始终掌握在他们手里。

这些人可没有傻到可以为了皇帝放弃兵权的地步,所以南明小朝廷的皇帝,并没有多大的权力。史可法作为第一个促成这件事的人,其实是有相当大的责任的。

他如果得到朱由崧的信任,那么就不会出现这四镇人马拥兵自重的局面,南明或许还有希望。清军南下以后,这四镇人马不堪一击,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

弘光帝的皇位还没坐热乎,就被人给拽下来了。而史可法,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只能以身殉国。

标签: 史可法

更多文章

  • 《南明史》:史可法—即使名垂千古,却也只是徒有虚名

    历史人物编辑:蒋雅各标签:史可法

    顺治十年,谈迁路过扬州,专程到梅花岭拜谒史可法衣冠冢,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在《北游录》中写道:“江都地多陵阜,故名广陵,城坚濠广,四野曼延,正利步骑,雄闻晋唐,今西门摧颓,岂史氏尚不逮李庭芝耶?”谈迁在惋惜无奈中,也斥责了史可法的无能。顾诚耗费10多年心血,查找翻阅了600多部史籍,极大程度地还原了

  • 崇祯死后,史可法设立江北四镇,是太激进还是太保守?

    历史人物编辑:矛舍品史标签:史可法

    崇祯皇帝死后,明朝的北京朝廷垮台,好在明朝在南京还有个备份朝廷,在得知崇祯殉国的确切消息后,南京朝廷的一号人物、兵部尚书史可法马上接管局势,史可法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清军南下时坚守扬州城,最终城破不屈而死。史可法的骨气和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的能力或者他在守扬州之前的一些举措却

  • 大忠臣史可法气节高尚,只可惜能力不足,举措失当

    历史人物编辑:殷嘉豪标签:史可法

    清兵入关之后,其实明朝还不至于被灭,以汉族人口之盛,中华疆域之广,完全可以退守长江,尤不失半壁江山。只可惜那个时代,大明气数已尽,虽有忠义如同史可法,但也能力不足,回天乏术,把大好江山拱手让人。史可法的战略眼光太狭窄。他拥立福王朱由崧称帝后,成为当时南明的内阁首辅。但他实在没有远见,眼见吴三桂引清兵

  • 史可法守城失败,不降满清,城中女子无望,主动把自己献给清兵

    历史人物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标签:史可法

    明末清初的混乱时期涌现了众多地方起义军阀,名义上是以反抗明朝末年民不聊生的腐败统治为重任,但实际上这些政权在划分领地的过程中,干了不少烧杀抢掠、打家劫舍的事,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在成功攻占一座城之后,屠杀无辜百姓以泄恨。比如大西王张献忠就是这样一个暴戾残忍的人,他占据川蜀时期给当地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 明史:清军攻扬州,史可法发檄文召集援军,只有一位将领率部赴援

    历史人物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史可法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四月,清军在多铎的率领下兵围扬州,强敌压境之下的扬州城岌岌可危。当时,南明首辅史可法奉命督师江北,在清军的紧逼下退守扬州。扬州是南明长江以北的最后一道防线,扬州不保,清军就能渡江南下,直驱南明国都南京。为保扬州不失,史可法不得不传檄各地,希望带兵将领们能带兵援助扬州抗击

  • 仅仅朱高炽和杨士奇的一段对话,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仁”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李梓轩标签: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在接到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疏后,对杨士奇说:“把当地的税粮免除一半。”杨士奇赶紧答道:“这个还是跟户部和工部说一下吧?”我就在想,这个杨士奇竟然拿皇帝的话不当事,还提出来对下属说一下的建议,不禁想问,这个大明朝到底是谁说了算的?但是如果真的了解明朝的内阁制度的话,就会打消这个疑问的,原因其

  • 杨士奇身兼三职,仁宗又给他三份工资,为何他非要辞去一份呢?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杨士奇

    古代的朝廷重臣,往往一人身兼多职,本来也这无可厚非能者多劳吗。可这里面还牵涉到一个问题,既然是身兼多职,那俸禄是不是也有几份呢?答案是否定的,一般情况下而言,朝廷都会根据官员的最高爵位或是最高品级给予应有的待遇,只拿一份工资。但特殊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像明仁宗时期,大臣拿几份工资的现象很多,尤其是几位

  • 面对朱棣三次质问,杨士奇顶住压力,帮朱高炽坐稳太子之位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杨士奇

    朱高炽虽然是朱棣嫡长子,但他在父亲心中地位不高,朱棣更看重的是次子朱高煦。朱棣崇尚武力,他不喜欢太过仁慈的朱高炽,反而骁勇善战的朱高煦,像足了他年轻时的样子。加上朱高炽身体肥胖,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朱棣认为他实在没有君主气质,所以很不待见他。因此朱棣登基后,一直在犹豫立谁为太子。好在解缙的一句“好圣孙

  • 伴君如伴虎!看看“三杨”中的杨士奇如何应对明成祖朱棣的难题?

    历史人物编辑:魏士明标签:杨士奇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有时候为人臣子一句话不高兴很可能惹怒皇帝。天子之怒,轻则被罢官重则满门抄斩。比如嘉靖朝时,忠臣兼直臣杨继盛弹劾奸贼严嵩,弹劾这事这在明朝很正常,一般皇帝不会杀这些言官,最多训斥几句。可偏偏杨继盛奏折结尾中有一句:“…陛下若不相信臣以上所述,可召皇子裕王或景王询问。”这句话表面看

  • 思任发在麓川叛乱,王振和杨士奇谁的责任更大?

    历史人物编辑:趣趣大盘点标签:杨士奇

    麓川之役是明英宗即位初期明朝规模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消耗兵力和资源巨大,对明朝社会的破坏和衰弱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对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评价,不同的历史时期则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是王振为了与文官集团争权,故意扩大的战争的规模,使明朝国力在战争中极具内耗。也有人认为杨士奇等文官集团反对出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