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鹿鼎记》的朋友都知道,这部剧里反清的一大势力之一就是沐王府,其实所谓王府的沐家封号并不是王,而是国公,只因为沐家在云南扎根两百余年。伴随着大明王朝的始终,俨然成为云南地方上的藩王,所以尊称为沐王。沐家以外姓为高爵实际主管一省军务两百多年,共计14世,这在中央集权加强的明朝是不能想象的。
在大明建国以后,云南还在元朝梁王的割据统治之下。1381年8月,朱元璋决心武力解决云南问题,于是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商讨详情,会议决定出动明军24万,布匹三十四万四千多匹,充分保证将士们吃饱穿暖。果不其然,1382年4月,明军就攻下了大理,平定了云南全境。
但是云南离京师较远,而且少数民族众多,又临近番邦,蛇虫鼠蚁,地形崎岖。这一切不利的条件都限制了大明中央对云南进行管理。所以在云南的治理上,朱元璋犯了难,其实在拿下云南的当年,同内地一样,云南设立了布政使司和卫所,但效果不佳,地方土司完全不买云明朝政府的账。
第二年,经过一年多的酝酿,朱元璋终于做出了选派名臣重望者镇守云南的决定。至此,该项政成了明朝一代不曾变过的国策。
而人选是谁呢,在当时远征云南的明朝名将里,从亲近程度上讲,只能是朱元璋的义子沐英,因为一旦选外人镇守,天高皇帝远的云南很容易发展成分裂势力。所以朱元璋当年就将另外两人召回,明确让沐英镇守云南,从此开启了沐家和云南两百多年的恩恩怨怨。
而沐英也确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他恩威并施,双管齐下,一方面率军强硬出击,率领大军平定当地的土著势力。另一方面推行商业和文化建设,加强云南和内地的交流以及当地人的汉化,不仅如此,沐英还在外交上取得了很大的建树,让当时与云南相邻的缅甸和泰国向明朝臣服进贡。
所以当朱元璋驾崩之后,他的继位者建文帝并没有将沐家算在削藩的之列,反而是让沐家继续镇守云南。毕竟人家干的好好的,不能无缘无故的就换了。而且当时建文帝正在推行削藩的政策,和藩王们闹得很不愉快,需要拉拢沐家这样的实力派,毕竟云南还有着数十万万的戍边大军呢。
但是沐家并没有因此站在建文帝这边,而是选择了中立,正是因为这样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并没有对付沐家,而是让其继续镇守云南,当然这里面其实也有着拉拢沐家的想法。
当然了,朱棣的行为只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明朝不可能真正放心一个外姓人当云南的主人。沐家最初几代都还好说,毕竟当年有感情,知根知底。等到后面一代代传下去,关系疏远之后,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有二心?同理,皇家这边传承了几代之后,又会对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沐家保有几分信任呢?
所以沐家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处境,同时也明白朝廷的心思。自己怎么说也是外姓,所以权衡利弊之后,木家以无法调节和云南当地政府的工作为由,主动邀请朝廷派巡抚监管。等于是自己将云南的控制权交出去,从此云南不再是沐家的一言堂。而是需要和当地政府商量,以及向巡抚报备,大家共同治理。
总体说来,沐家对于明朝还是非常忠心的。最后一任黔国公沐天波,在明朝灭亡后,依旧誓死效忠明朝,后来甚至追随永历帝朱由榔一起逃入缅甸,流离异域。当然,既然是和永历帝一同入缅,自然没能咒水之难.
咒水之难指的是明朝永历帝在清军和吴三桂的追击下,逃入缅甸。缅方设计于咒水伏杀永历帝。为了保护永历帝,沐天波和缅兵死战,最终以身殉国,也算是捍卫了家族荣光。至此,沐王府的故事便算是结束了。
关注我,旧城带您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