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前夕,朱英为何被改沐英?

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前夕,朱英为何被改沐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立豹 访问量:448 更新时间:2024/1/18 2:14:06

有一件事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朱元璋的义子朱英,突然在朱元璋登基之前被改回了原姓沐,这里面到底蕴藏着什么秘密呢?

上篇说到沐英在成年之前是一个孤儿,是被朱元璋夫妇收养的一个义子,从八岁跟在身边,十二岁开始侍奉朱元璋,到十八岁开始独立完成任务,十年的时间,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独当一面的将军,任谁都喜欢啊!

但是就是1368年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的时候,朱元璋把当时的朱英叫到跟前,很是高兴的跟朱英说:"儿啊,你还记得你之前姓什么吗?"朱英坚定的说:"父亲认我为儿时,赐我姓朱,我以后就姓朱,再也不改了。"朱元璋听到这些话心里还是很高兴的,但是话锋一转说:"一个堂堂七尺男儿一定要记得自己姓什么,你也这么大了,就改回你原来的姓氏沐姓吧!从此你就叫沐英。"沐英本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听到朱元璋这么说,什么都没有想就答应了。

从这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沐英是一个孝子,尽管他不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但是他做事却最符合朱元璋的心意。或许就是他太符合朱元璋的心意了,朱元璋才在登基前夕让他改姓沐。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其中不过有这两种意思在里面。

第一,改姓不仅是在保护沐英,实际上也在防着沐英,可以一举两得。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养子继位的事情也是出现过的,后周的柴荣就是一个例子。柴荣本是郭威的养子,虽然后面改姓郭,但是后世却仍然记得他的本名柴荣,郭家的皇位就这样变成了柴家的,如果郭威活着不知道会不会被气死。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不想这个事情发生,自己打下的江山变成了他们家的。朱元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顾虑呢?因为朱元璋虽然此时有嫡长子朱标,但是沐英作为长子,不仅品德好,威望在,而且战功赫赫,朱元璋这些还没有成年的儿子没有一个比得上,就算是沐英没有想要朱家江山的想法,但是谁也保不准他的手下没有这样的想法啊!

直接把朱英的姓氏改回来就能直接解决这个问题了。同时,如果沐英是忠心于朱元璋的,这样做,也能灭了他的部下想要篡位的野心,也能保住沐英的性命,更能为大明江山留下一员大将。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对于朱元璋后面的分封藩王除去隐患。

朱元璋顶着压力也要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驻守,守护着大明的江山,这是一种私心,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但是我却完全能够理解朱元璋的想法。

那么这个想法成熟之前,就先要把所有能够影响以后大明王朝安稳的所有隐患给除掉,沐英如果姓朱,到底要不要封呢?不封,怎么说名义上也是自己的孩子,也姓朱,封吧,又不是自己的骨血,心里怎么也不是滋味。

所以朱元璋就把这些可能影响到自己江山社稷的因素,都提前给拔除了,也就避免了在以后的分封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一个聪明人,能够想得足够长远,把影响可能以后会影响自己的事情全都给解决了。从后来看,沐英是完全能够理解的,也是支持朱元璋这样做的,并且帮助朱家镇守了云南近300年时间。

标签: 沐英

更多文章

  • 绝世文物:镶蓝红宝石金冠,见证沐英家族曾经的繁华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沐英

    图中这顶“镶蓝红宝石金冠”惊艳夺目,整个冠面镶有红、蓝各色宝石50多粒,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其出土于云南呈贡王家营,墓主来自明朝的一个显赫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名叫沐英。沐英,出身贫苦,八岁便成了孤儿开始四处流浪,十二岁时被朱元璋夫妇收为义子,开始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 沐英家族镇守云南268年,为什么沐英家族深得皇帝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山河过客标签:沐英

    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四方,从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之后,朱元璋就开始建功立业。到了之后,朱元璋在红巾军中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扩大,红巾军中的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追随朱元璋。反而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失势。朱元璋的势力不断扩大,因此朱元璋的野心也不断扩大。先是称吴王,到了之后就建立了历史上

  • 沐英与建文帝一起长大,靖难之役,三十万沐家军为什么不救他?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沐英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个朝代在历史上是非常厉害的,在巅峰时期,明朝的水师达到了世界第一。为了能够让子孙顺利即位,朱元璋在位期间发动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等等,这些明朝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处理了。本以为自己喜爱的嫡长子朱标能够顺利即位,可是万万想不到朱标英年早逝,这一点恐怕朱元璋做梦都没有想到,为

  • 大明黔宁王沐英,有情有义 远离是非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世代镇守云南200多年。在《明英烈》、《大明英烈》、《燕王扫北》等评书演义里,他叫朱沐英,号称金锤殿下,武功高强,战功赫赫。在评书演义里,朱沐英是一个典型的“坑爹”的主,他是雌雄眼无敌将常茂的忠实的小跟班,经常随常茂闹事,兵围黄宮,打死贵妃,箭射太子,让朱元璋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 谁也救不了皮岛,毛文龙、袁崇焕相继被杀后,孙承宗也失去了希望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孙承宗

    谁也想不到,一个毛文龙的死,居然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如此重大的损失。作为盘踞在辽南的重要势力,东江军的存在,一直都是满清不敢全军扑向山海关的主要原因。因为辽南地区就在满清大军的大后方,这样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可遇不可求。这就要追述到多年以前,这片地盘还是满清将领的地盘,那个时候的毛文龙就发现了此处的战略地位

  • 孙承宗督师辽东为何最终无功而返?本来大明可以不亡,真相太可惜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孙承宗

    撰文|赵能静孙承宗的悲凉或许源自于那个时代的痼疾与局限。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以出色的才华高中进士,此后先后任职翰林院和充日讲官,礼部右侍郎等职务。由于操守极好,因此在其身后依旧被概括为“公为史官,不造请权要,不征逐游宴,厚自贵重。”既是赞美又是由衷钦佩,然而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样的操守恰恰为他日后出任

  • 明末邱禾嘉延误战机,导致吴襄战败,孙承宗修筑旧城却成了背锅侠

    历史人物编辑:刘纪亮标签:孙承宗

    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当时的战况是比较凶险的。邱禾嘉作为辽东二把手,当然是责无旁贷。在崇祯的命令中,所有人都听出了他的想法,这一战必须要打赢,否则谁都不要回来。当时的宁锦这一带的防线已经消失了,几座城池基本都被毁掉了,这对崇祯来说是一件非常心酸的事情,要想守住这一带,必须要重建城池。刚刚重新上任的

  • 战略上能匹敌清军的唯一高手:他是孙承宗弟子,袁崇焕师兄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孙承宗

    在清人修的《明史》中,袁崇焕获得的官方评价非常高:“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当然,袁崇焕对自己的评价更高,他曾经向崇祯皇帝许诺,“计五年,全辽可复”的承诺,声称在五年时间,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谁能挽救走向末日的明朝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孙承宗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于煤山自缢,标志着这个传承了276年的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落下了帷幕!十七岁登基的崇祯,面临的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内部,腐朽庞大的文官集团内斗不断、把持朝政,外部,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农民军起义此起彼伏!尽管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意图复兴明室,却无力回

  • 崇祯皇帝性格犹豫不决,最终酿成了大祸,大将卢象升孙承宗战死

    历史人物编辑:郭飞龙标签:孙承宗

    我们看古代封建社会,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独裁者,自然成为诸多老百姓敬仰的对象。特别是在王朝末年,一个决定很有可能会动摇国本。明朝也是如此,末代皇帝崇祯虽然在位十七年勤勤恳恳,通宵达旦的处理朝政。但同时也暴露出他太多的缺点,最致命的就是性格犹豫不决。一般这样的人很难成大事,本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首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