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初年城步籍悍将沐英

明朝初年城步籍悍将沐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倚梧杉 访问量:2462 更新时间:2024/1/18 4:53:19

城步县,城步苗族自治县隶属于湖南省宝庆邵阳管辖。城步是镶嵌在湘西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这里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历史上城步出过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尤其以军事人物最为显著。前面有给大家介绍,元末苗族传奇大将 杨完者、宋代岳家军悍将 杨再兴、明初朱元璋帐下悍将 蓝玉 都是我们城步籍人物。今天,笔者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我们城步的传奇军事人物 沐英。关于城步籍的历史名人的生平经历,建议大家找笔者分享一下《城步县志》,这版《城步县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官方统一编撰的第一版县志,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包括城步历史上许多难得一见的彩色老照片,非常难得。对城步地方志感兴趣的朋友们很值得仔细阅读,必有所获。

沐英 雕像

沐英 剧照

笔者有《城步县志》可以分享给大家

沐英,苗族,是明朝初年的名将。沐英 原来是姓“李”,祖籍在城步的扶城(现在的丹口乡)。元朝末年的时候,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城步地区的苗族组织义军北上。战乱中,沐英 的祖父 李十一 携家眷漂流到安徽濠州定远(现在的安徽定远县)。沐英 和 蓝玉 有着相似的出身,都十祖上跟着起义苗军从湖南宝庆的城步转战到现在安徽的定远。至正壬辰年(1352年),沐英 的家毁于兵乱,他的父亲也去世,母亲 顾氏被迫带着 沐英 四处避战乱。不久,沐英 母亲也在颠沛流离中病死。当时,正在 郭子兴 麾下供职的 朱元璋 见年仅8岁的 沐英 孤苦无依,出于同情,于是收 沐英 为义子,给他改了姓,取了个名字叫“文英”,这个时候 沐英 叫 朱文英。从此以后,沐英 与朱元璋朝夕相处深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影响。

沐英 剧照

沐英 18岁的时候担任了朱元璋的帐前都尉,驻守在镇江。接着又升任指挥使,守卫广信。后来 沐英 又随军征伐福建,立下大功,马皇后建议恢复 沐英 原来的姓“李”,朱元璋非常舍不得,说:“无从尔李,亦无从我朱,取朱之下李之上”。于是,折中赐姓“木”,后来因为受封西平侯,受命守卫云南,又加水为“沐”,自此,正式使用 沐姓。沐英 非常谦虚好学,对军政之事也是非常勤奋,在战争中迅速成长。洪武元年(1368年)沐英 调守建宁,节制延平、邵武、汀州 三卫的军事。洪武三年(1371年)沐英 升镇国将军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四年(1372年)升荣禄大夫、大都督府同知,这时候 沐英 27岁。洪武九年(1377年)沐英 以朱元璋特使的身份前往关、陕等地探访民情,慰问筑城将士,积极宣传明朝廷的安边政策。

沐英剧照

洪武十年(1378年)西藏、四川发生叛乱,朱元璋命令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 为副将军,率兵平叛,平叛获功以后沐英被封西平侯,赐世券。第二年,西番再度叛乱,沐英 拜为征西将军,率领 京卫、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的军队前往征讨,大获全胜,回兵的时候又顺便平息了十八族首领、三副使的叛变,收复了朵甘纳儿等七个地方,开拓疆土数千里,西北各地从此安宁了。洪武十三年,原元朝国公 脱火赤 伙同知院 爱足 纠集元军残部,多次骚扰北部边疆,沐英率领大军征战,出宁夏,过贺兰山,只用了七天就打败元军,并且活抓了 脱火赤 和 爱足。洪武十四年,沐英 跟随大将 徐达 北征沙漠,袭击了元朝的残余势力,一举攻克了灰山、全宁等几个要塞,抓住了元朝知院 李宣,同年九月,为了扫荡元朝的西南势力,开拓西南疆土,朱元璋 命令 沐英、蓝玉 为右、左副将军征讨云南。

沐英 剧照

沐英、蓝玉 征讨云南,云南当时的政治统治分三个系统:1、元王朝的直属势力,以梁王为代表,盘踞在以昆明为中心的主要地区。2、以大理为中心的白族土酋段氏政权。3、散布于南方的少数民族“土司”,局势极其复杂。明军兵分两路,进入云南以后一举攻克了普定、普安,直抵曲靖。曲靖一战,沐英设奇计巧渡滇水,突破了元军的封锁线,活抓了元朝平章 达里麻,梁王 投水自杀,元朝在云南的骨干势力彻底被消灭。洪武十五年,沐英 进军大理,土酋段氏据守险要,妄图与沐英对抗,沐英身先士卒斩关而入,很快攻克了大理城。明朝军队挥师南下,很快扫平了各地土司,云南全境全部归入明朝的统治。

沐英剧照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出于战略上的需要,命令 沐英 世守云南。自此,沐英成为明朝稳定大西南的重要力量,明朝被清朝推翻的时候,末代明朝皇帝逃跑的方向是奔着云南跑,足见 沐英 对明朝的忠诚。沐英留守云南的10年间,执行“顺而抚之、抚而治之、招怀番酋、先礼后兵”的政策,团结西南各族人民,使西南地区维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局面。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 在府中办案的时候中风,当晚病死。沐英 死后,云南“军民三日罢市”,“帝为恸哭辍朝”。明王朝为了表彰这位忠诚的功臣,追封 沐英 为 黔宁王,谥号 昭靖。

沐英 剧照

标签: 沐英

更多文章

  • 在1368年朱元璋登基前夕,朱英为何被改沐英?

    历史人物编辑:张立豹标签:沐英

    有一件事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朱元璋的义子朱英,突然在朱元璋登基之前被改回了原姓沐,这里面到底蕴藏着什么秘密呢?上篇说到沐英在成年之前是一个孤儿,是被朱元璋夫妇收养的一个义子,从八岁跟在身边,十二岁开始侍奉朱元璋,到十八岁开始独立完成任务,十年的时间,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独当一面的

  • 绝世文物:镶蓝红宝石金冠,见证沐英家族曾经的繁华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沐英

    图中这顶“镶蓝红宝石金冠”惊艳夺目,整个冠面镶有红、蓝各色宝石50多粒,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为国宝级文物!其出土于云南呈贡王家营,墓主来自明朝的一个显赫家族,这个家族的祖先名叫沐英。沐英,出身贫苦,八岁便成了孤儿开始四处流浪,十二岁时被朱元璋夫妇收为义子,开始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 沐英家族镇守云南268年,为什么沐英家族深得皇帝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山河过客标签:沐英

    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四方,从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之后,朱元璋就开始建功立业。到了之后,朱元璋在红巾军中有了属于自己的势力,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扩大,红巾军中的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追随朱元璋。反而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失势。朱元璋的势力不断扩大,因此朱元璋的野心也不断扩大。先是称吴王,到了之后就建立了历史上

  • 沐英与建文帝一起长大,靖难之役,三十万沐家军为什么不救他?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沐英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个朝代在历史上是非常厉害的,在巅峰时期,明朝的水师达到了世界第一。为了能够让子孙顺利即位,朱元璋在位期间发动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等等,这些明朝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处理了。本以为自己喜爱的嫡长子朱标能够顺利即位,可是万万想不到朱标英年早逝,这一点恐怕朱元璋做梦都没有想到,为

  • 大明黔宁王沐英,有情有义 远离是非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故事迷标签: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世代镇守云南200多年。在《明英烈》、《大明英烈》、《燕王扫北》等评书演义里,他叫朱沐英,号称金锤殿下,武功高强,战功赫赫。在评书演义里,朱沐英是一个典型的“坑爹”的主,他是雌雄眼无敌将常茂的忠实的小跟班,经常随常茂闹事,兵围黄宮,打死贵妃,箭射太子,让朱元璋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吞,

  • 谁也救不了皮岛,毛文龙、袁崇焕相继被杀后,孙承宗也失去了希望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孙承宗

    谁也想不到,一个毛文龙的死,居然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如此重大的损失。作为盘踞在辽南的重要势力,东江军的存在,一直都是满清不敢全军扑向山海关的主要原因。因为辽南地区就在满清大军的大后方,这样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可遇不可求。这就要追述到多年以前,这片地盘还是满清将领的地盘,那个时候的毛文龙就发现了此处的战略地位

  • 孙承宗督师辽东为何最终无功而返?本来大明可以不亡,真相太可惜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孙承宗

    撰文|赵能静孙承宗的悲凉或许源自于那个时代的痼疾与局限。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以出色的才华高中进士,此后先后任职翰林院和充日讲官,礼部右侍郎等职务。由于操守极好,因此在其身后依旧被概括为“公为史官,不造请权要,不征逐游宴,厚自贵重。”既是赞美又是由衷钦佩,然而从某种意义来讲,这样的操守恰恰为他日后出任

  • 明末邱禾嘉延误战机,导致吴襄战败,孙承宗修筑旧城却成了背锅侠

    历史人物编辑:刘纪亮标签:孙承宗

    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当时的战况是比较凶险的。邱禾嘉作为辽东二把手,当然是责无旁贷。在崇祯的命令中,所有人都听出了他的想法,这一战必须要打赢,否则谁都不要回来。当时的宁锦这一带的防线已经消失了,几座城池基本都被毁掉了,这对崇祯来说是一件非常心酸的事情,要想守住这一带,必须要重建城池。刚刚重新上任的

  • 战略上能匹敌清军的唯一高手:他是孙承宗弟子,袁崇焕师兄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孙承宗

    在清人修的《明史》中,袁崇焕获得的官方评价非常高:“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当然,袁崇焕对自己的评价更高,他曾经向崇祯皇帝许诺,“计五年,全辽可复”的承诺,声称在五年时间,就能恢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 戚继光、王阳明、张居正、孙承宗,谁能挽救走向末日的明朝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孙承宗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于煤山自缢,标志着这个传承了276年的帝国在风雨飘摇中落下了帷幕!十七岁登基的崇祯,面临的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内部,腐朽庞大的文官集团内斗不断、把持朝政,外部,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农民军起义此起彼伏!尽管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意图复兴明室,却无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