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崇祯杀了魏忠贤,为啥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崇祯杀了魏忠贤,为啥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欣悦 访问量:1418 更新时间:2024/1/22 12:28:41

明朝废除宰相制,皇帝权力独断,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可是,皇帝虽然号称天子,实际上也只是个凡人。面对堆积如山的政务,就算是贤君圣主,也往往是力不从心。更不用提明朝中后期那些有着各种奇怪爱好的皇帝了。

可是,谁来帮皇帝处理这些事呢?明初胡惟庸案把朝中肱股之臣屠戮大半,朝臣显然不可能。而朱元璋又严禁后宫参政,外戚显然也不可能。那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算完整的人,原本地位极低,可就在这个关头,他们不得不站出来,他们就是——太监。

明朝宦官地位比前朝历代都要高,尤其是自王振开始,冯保、刘瑾、魏忠贤等等大太监甚至可以把柄朝政。后世有人认为,明朝灭亡的一大因素就是宦官主政。可是,还有人提出,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杀太监。

而且这个太监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宦官——魏忠贤。这背后的逻辑到底如何呢?

一、论魏忠贤其人

提起一个朝代,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那么提起明朝的亡国之君,自然就是明末皇帝中的清流,崇祯皇帝。而说起崇祯,又一定绕不开另一个人,就是魏忠贤。

作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大宦官,魏忠贤在各路正史野史,乃至影视、文学作品当中屡屡被人提及。但是这些作品毕竟带有艺术加工的痕迹。那么,魏忠贤其人究竟是怎么样的?还是要看正史的记录。

根据《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记载,魏忠贤年少时就习性顽劣,史书记载他常常和一些流氓地痞聚众赌博,“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但是很少赢。最后实在还不起赌债,值得引刀自宫,进宫去当了太监。

此时是光宗朝。没过多久,光宗驾崩,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即位后不到一个月,就封魏忠贤做了秉笔太监。在明中后期,秉笔太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由于朱由校志向不在朝政,一心想做个木匠,而魏忠贤又总是在皇帝弹墨线拉大锯的时候去向他问政。于是朱由校不胜其烦,随口说让魏忠贤“好自为之”,魏忠贤就以此为据,开始把持朝政。

从此以后,魏忠贤更是无恶不作,抢夺功劳,私吞钱粮,又率领东西二厂残害忠良,使得当时人们白天也不敢高声言语,到了晚上更是道路以目。不仅如此,他还自称“九千九百岁”,出行仪仗竟与皇帝相当,还要百官在路旁跪拜迎送。

魏忠贤权势最盛之时,甚至可以将自家襁褓中的婴儿都封了侯,还让自己的侄子代替皇帝祭祀太庙。当时就连皇帝的族亲也要对他极尽阿谀之事,更不用说文武百官,更是无人敢直呼其名。

直到崇祯朝,朱由检素来对魏忠贤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于是下令惩治阉党。最后,魏忠贤在流亡途中自杀,尸首被处车裂。其余党羽也依律处置,贬的贬,杀的杀。自此,一代大宦官落幕,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二、唯物史观下魏忠贤的积极作用

自从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耻后,明朝兵力几乎损失殆尽。从成祖以来,历经仁宗、宣宗三朝的基业被消耗殆尽。盛极一时的三千营、神机营、五军营以及关宁各部,精壮士兵所剩无几。到了明后期,除了边关以外,京师大营几乎全是老弱兵卒。

可是,自宣宗朝也先败逃,到崇祯朝,鞑靼、蒙古各部已经称霸北方草原。这时的大明已经是外强中干了,对于来自北方的强敌已经无力再抵抗。

年间,后金军牵制关宁军主力,又在后方合围,形成两面包夹之势。朝中大臣束手无策,京师各部拱卫京城尚且吃力,其他地方又无兵可调,这可怎么办?

这时有人提议,不如向外国求援,西洋诸国本就是大明藩属,此时理应救助宗主国。这方法在现在看并无不妥,可那时中国尚是天朝上国,怎能降尊纡贵向蛮夷诸国求助,岂不是有失天朝颜面?

最后,魏忠贤向天启皇帝进言,不必理会守旧派的迂腐之言,西域诸国虽是蛮夷,起兵救援也是他们的应尽之责。天启皇帝听取了魏忠贤的进言,立刻修书发往葡萄牙,要求葡萄牙进行援助。这一举,引进了不少来自西方的机械装备以及知识。

除此之外,魏忠贤对待将士不可不谓体恤。他时常奖赏有功将士,且不论他这些举动是否有什么其他的用意,客观来讲,是大大激发了军队的士气。也笼络了军心,使得军队能够形成比较统一的纪律。

也正是因为如此,北方边关关宁各部比起前朝作战能力有所加强。形成了“关宁锦防线”,在关宁、锦州等地构筑起了足够坚实的防御。比较有效的抵御或牵制了后金的侵袭。

同时代的另一位大宦官王承恩曾经说过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意思就是说,如果魏忠贤不死,以他的手段和权谋,面对如此朝局,一定会有办法力挽狂澜。虽然这话有些主观意味,但现在看来,确实是一句中肯之至的评价。

有些事,的确是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办到,换了别人就可能无能为力。魏忠贤显然就属于这种人,而且以他生前的显赫,他确实有这样的能量。

三、大宦官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魏忠贤客观上对明朝延续有些贡献,但他还是罪恶滔天,这一点历史已有定论,不容辩驳。

天启七年,也就是公元1627年,熹宗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是为明思宗。崇祯尚在潜邸之时,没少受魏忠贤的气。也收集了不少魏忠贤行为不轨的罪证。登基之初便下令大力惩治阉党党人。魏忠贤曾经盛极一时,但是也止于此了。

1627年,崇祯列出魏忠贤十大罪状,昭告天下。并开始追捕魏忠贤及其党人。魏忠贤被迫自尽,其党羽也被尽数剪除。一时间血染朝堂,天翻地覆。崇祯将前朝规矩一一废除,无论有益与否,又以雷霆手段整顿吏治,顿时满朝文武人人自危。

与老奸巨猾的魏忠贤不一样,即位之初的崇祯果决有余而权谋不足,太过理想主义。他以为整顿吏治就能挽救危亡,可是,朝臣不免心生抵触,竟敢与皇帝对抗。崇祯不明白,若是毫无利益可取,这些大臣必然不会尽忠办事,反而于国无益。

不仅如此,崇祯自己就是典型的守旧派,对于魏忠贤在时对于朝政和军事的种种改革统统革除不行。其中也包括上文提到的来自外国援助的器械装备。同时,崇祯对于关宁各部只知道鞭策,不知道笼络安抚。于是关宁军战力大不如前,这也是金军入关的间接原因。

小结:

魏忠贤虽然恶贯满盈,权倾朝野,但他的手段客观上延缓了明朝后期没落的步伐。甚至还隐隐有中兴之势。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来自欧洲的先进科技流入我国,只不过这一举动的成果被崇祯毁掉了。

而崇祯杀了魏忠贤,又不肯效仿魏忠贤的权谋手段,使得君臣离心离德,上下不一体;手段过于凌厉又使得大臣产生抵触情绪,对于上谕阳奉阴违。不仅没能整顿吏治,反而使得官僚体系的效率大大降低,可以说是事与愿违。

因此,从客观上看来,崇祯杀了魏忠贤,实际上失去了朝堂的支柱,自己又不懂得如何治理,这才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所以,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至少从唯物史观的逻辑来看确实如此。

不知各位又有什么见解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王承恩

更多文章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之上,大明王朝的统治也宣告终结。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皇帝的表现并不像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凭一己之力葬送一片大好的江山。相反崇祯皇帝朱由检自从登基之后,所作所为完全是一副明君的气象。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扭转明朝灭亡的命运。连年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常年征战,让

  • 王承恩是谁,为何要追随崇祯自缢,死后的结果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芝芝之文艺标签:王承恩

    1644年,34岁的崇祯帝刺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接着砍杀了众多后宫嫔妃,又逼迫皇后自尽。做完这些事之后,崇祯在煤山自缢。对于崇祯自缢这件事,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因为有太多的小说演义和影视作品来反应这件事。大家对崇祯的遗言都很熟悉,不过当时自缢的不只是崇祯一人,还有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和崇祯一起自缢,这个太

  • 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话说得很中肯

    历史人物编辑:依伊文史社标签:王承恩

    文|四季文史提起宦官,估计你会想起明朝阉宦魏忠贤。而宦官给我们的印象似乎都是“奸臣”。事实上,魏忠贤也不例外。在帝王面前,他们是红人,权倾朝野,有时候何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某些时候,他们的风头直接盖过当朝皇帝。就比如明朝的魏忠贤,在民间更是传出“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的传闻。《明史》记载:

  • 最后的倔强:崇祯大势已去,为何王承恩依旧忠心耿耿?

    历史人物编辑:黄毅标签:王承恩

    公元1644年3月18日晚,诺大的紫禁城里,已经神情迷离的崇祯,强打精神举行了最后一次家宴,这是大明王朝灭亡前的最后一晚,也是崇祯生命中的最后一晚。这一天,皇宫里还剩下的侍卫太监和宫女,早已经跑得不知去向,唯独秉笔太监王承恩始终跟随在崇祯身边尽职尽责,对崇祯忠贞不渝。按照崇祯的吩咐,王承恩带着三个皇

  •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王安、魏忠贤、王承恩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王承恩

    【明朝大太监之——陈矩】陈矩,北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9岁入宫,受太监高忠报国影响,从小便立下治世安民之志。陈矩为人正直廉洁,性静有度量,谦和有决断,他坚守八字信条:“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人称之为“佛”。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朝中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妖书案”,此事涉及

  •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什么大明就垮台了?王承恩说了句很中肯的话

    历史人物编辑:浅梦墨晞标签:王承恩

    故事发生在大明王朝的末期,那个时候,朝中的宦官魏忠贤已经成为了一个名震天下的权臣。他一手遮天,掌控了整个朝廷,甚至包括了皇帝的后宫。然而,有一个人不愿意任由魏忠贤肆意妄为,他就是即将登基为皇帝的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帝是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年轻人,他深知魏忠贤的所作所为对国家的危害。于是,在他登基之后的

  • 为何崇祯一杀魏忠贤,明朝很快就垮了?太监王承恩说出了背后真相 ​

    历史人物编辑:无风却起念标签:王承恩

    明朝,这个历时276年的王朝,犹如一颗曾经璀璨的星辰,从辉煌走向衰败,再到最终的陨落。如同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明朝的倾覆也有其内在的复杂原因。其中,魏忠贤的兴起和陨落,以及崇祯皇帝的上台,构成了明朝末年的一幕重大戏剧。魏忠贤,一个出身低微的混混,竟能一跃成为天子身边的红人,其间的曲折变化,既是他个人

  • 劝岳钟琪反清的是曾静,雍正为何将吕留良开棺戮尸?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吕留良

    清雍正六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件:屡试不中的湖南秀才曾静与其弟子张熙,列举了雍正的十大罪状,并由张熙携带《生员应诏书》赴陕甘总督岳钟琪处,企图让这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兴兵反清,恢复汉人统治。结果,岳钟琪毫无反清之心,为自证清白,旋即将此事奏呈雍正,并逮捕审讯张熙,调查出幕后主使。此后,雍正派奕禄

  • 黄宗羲与吕留良,从朋友到仇敌,幼稚到了不可思议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吕留良

    文/刘诚龙《三国演义》开篇语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不光天下大势,朋友之间的友谊,也往往如此。比如黄宗羲与吕留良,都是晚明遗民,学界大家,两人惺惺相惜,交情莫逆。当年黄宗羲到余姚,吕留良又是留客,又是亲送杭州,又是馈赠盘缠,把黄宗羲感动得一塌糊涂,当场提笔抒情:“用晦之友即吾友,

  • 雍正朝最大的文字狱-吕留良案

    历史人物编辑:张丽萌标签:吕留良

    帝王档案姓名: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在位:1722—1735享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陵寝:泰陵(清西陵)子女:16子,8女皇后:乌拉那拉氏继位人:弘历(乾隆)青史语录“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 《清史稿·世宗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