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贵妃:获得了明神宗的爱情,却一直处于朝野上下的舆论漩涡中

郑贵妃:获得了明神宗的爱情,却一直处于朝野上下的舆论漩涡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闲人一支烟 访问量:4143 更新时间:2024/1/17 7:21:22

明朝是一个浪漫的朝代,而明神宗与郑贵妃的爱情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都说皇帝与妃嫔之间的爱情对王朝未必是幸事,往往会遭到当时及后世的丑化。但是与其他受宠的贵妃和皇后相比,郑贵妃显然更为遭到朝野上下的抵制。在明朝的众多宠妃中,郑贵妃算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存在。

郑贵妃,北直隶大兴人,万历初年便已入宫。万历皇帝当时刚刚结束了被李太后和张居正冯保的严格管束的时期,心思开始变得无拘无束。而这时郑贵妃进宫了。相对于其他的妃嫔对万历皇帝的敬重和畏惧,郑贵妃却非常跳脱、活泼。她并没有因为朱翊钧是皇帝、自己是贵妃就端着架子,而经常是以一个小女生的形态出现在皇帝面前。其实她有点类似于《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当然没有那么夸张。明神宗对那些刻板、守规矩的妃嫔不感兴趣,对郑贵妃这样的反而没有什么抵抗力。于是两人便陷入了爱河。而且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持续到明神宗朱翊钧去世。临死之前,他留下遗嘱,让明光宗给郑贵妃上个皇后的封号。有皇后称号就可以葬在一起。可是明光宗并没有遵从他的遗嘱。

郑贵妃与万贵妃等人还不同。万贵妃没有儿子,而郑贵妃却为明神宗生有一子。很多问题其实就出在这里。郑贵妃有儿子,还不是皇长子。这样她就可能会危及到皇长子的地位。而这与儒臣们坚持的儒家传统是完全相背离的。

郑贵妃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表示,但是明神宗却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不喜欢朱常洛这个皇长子,而对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却投入极大的感情。后来他一直拖着迟迟不立皇太子,就是想着会有什么意外或者其他事情发生,让朱常洵有机会继承皇位。可是他这样的做法却将郑贵妃一下子推到舆论的漩涡中。大臣们往往认为皇帝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妃嫔,这是古代一直坚持的逻辑。郑贵妃母子便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重点对象。

最初,大臣们为了防止朱常洵成为太子,纷纷上疏请求立朱常洛为太子,并交章弹劾郑贵妃。明神宗虽然并没有做出什么回应,一直就是将这些奏折留中、不处理。可是他也顶不住压力,尤其是孝定李太后跟大臣们的想法是一致,终于在李太后的催促下,朱常洛被立为了太子。可是此事却并没有因此罢休,大臣认为郑贵妃仍然有翻盘的机会。

当时大臣吕坤在任按察使时,刻印了一本《闺范图说》,后来此书被太监进献给了明神宗。明神宗又赐给了郑贵妃。郑贵妃也想效仿古代的贤女子,便重新翻刻了一份,颁发了下去。可是在万历二十六年的时候,有人匿名写了个《闺范图说跋》,名之为尤危竑议。文中说,吕坤在《闺范图说》一开始便讲汉明德马皇后由宫人入位中宫,意为郑贵妃入主中宫造势。这篇文章被在京城各地散发,这种说法也在到处流传。郑贵妃可谓人在宫中坐,锅从天上来。明神宗非常生气,便追究主使者,可是一直没有查出结果。最后找了两个替死鬼,便草草了事。

万历四十一年,朝野上下又流传,奸人孔学等为巫蛊之事,对皇太子不利,背后则是郑贵妃为主使。当时的大学士叶向高劝明神宗不要大动肝火,千万不要回应,静默处之,让朱常洵赶紧就藩河南,此事才算过去。

后来又有一名叫张差的男子到太子宫中拿棍子击打皇太子朱常洛,有谋害之意,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梃击案。刑部主事王之寀等审理之下,又词连郑贵妃,暗指郑贵妃为幕后之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郑贵妃也知事情不妙,于是便主动向明神宗提议,到太子处求解。郑贵妃对着太子一通哭泣,表露真心,而皇太子也回拜于她。总归还是在朱常洛的识大体下,此事才没有引起朝廷更大震动。

等明神宗去世,又发生了所谓移宫案。朝野上下怀疑郑贵妃联合李选侍想要挟持天皇帝朱由校,垂帘听政。李选侍从乾清宫中搬离,朱由校登基之后,才算了事。

虽然郑贵妃风波不断,但是她却是一直活到崇祯三年七月才去世。死后被葬于银泉山。要是此事搁在其他妃嫔身上,可是很早就抑郁而终,尤其是在万历皇帝去世后。可见郑贵妃的心理素质还是不错的。

参考文献:《明史》。

标签: 郑贵妃

更多文章

  • 朱常洛为什么不杀郑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罗炜标签:郑贵妃

    读过《明史》的读者都有一个疑问——朱常洛登基为帝之后,为什么没有杀郑贵妃?朱常洛图片郑贵妃图片因为立太子的争斗,朱常洛和郑贵妃两人有很深的恩怨。朱常洛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庶长子。由于明神宗万历的皇后一直没有生育下嫡皇子!朝廷中的文官都希望明神宗立庶长子朱常洛韦太子。明神宗有所迟疑。文官们不断上书,甚至

  • 明光宗朱常洛:郑贵妃心态爆炸,紫禁城变菜市场,我趁机当老好人

    历史人物编辑:白东旭标签:郑贵妃

    (紫禁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初四,黄昏。紫禁城烟波浩渺,落日融金,一派河山秀丽。这一天的紫禁城慈庆宫,一个叫做张差的男人手持木棍,鬼鬼祟祟地出现在了宫门口。慈庆宫,位于紫禁城东华门内三座门迤北,是大明太子朱常洛的居所。作者曾经在几年前到故宫游玩,发现慈庆宫已经无存,大概是因为战乱等原

  • 明朝郑贵妃有多迷人?皇帝为了她的儿子做皇帝,十数年不上朝

    历史人物编辑:写乎标签:郑贵妃

    作者:不贰过明朝皇帝后宫的选拔,为了保证前朝和后宫没有牵连,妃嫔都是从民间选举。民间女子没有学过太多的规矩,在四四方方的紫禁城,总是格外的有活力,所以一直被压抑的万历皇帝,一眼就看中郑氏,并且加以宠爱。此时的历史背景,十岁的朱翊钧成为皇帝,前朝掌握在张居正的手中,后宫掌握在亲妈手中。亲妈李太后给朱翊

  • 80年代,“悍匪”的一张罕见老照片。邵江彬,一个性格顽劣的人,从小就习惯了

    历史人物编辑:任鑫伟标签:江彬

    80年代,“悍匪”的一张罕见老照片。邵江彬,一个性格顽劣的人,从小就习惯了暴力行为,最终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曾在部队中表现优异,但自负的他因一次提干落选而开始滋生仇恨和妒忌,最终导致了惨痛的结局。1988年,邵江彬和他的同伴耿学杰偷偷潜入兵器室,偷走了两支冲锋枪和500多发子弹,他们要用这些枪支来

  • 盘点历史上“同卧起”六对人物:朱厚照与江彬、钱宁关系新解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江彬

    现在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很多人都认为明正德时期边将出身的佞臣江彬,之所以能获得快速擢升的重要原因,是其与明武宗朱厚照保持同性关系,而另一佞臣钱宁得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同样原因。持此说者认为,明武宗与江、钱两佞幸存在同性关系的关键证据,就是明清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明武宗与江彬“同卧起”和武宗酒醉“枕宁卧”。

  • 皇宫大逃亡,一代宠臣江彬最后的垂死挣扎!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江彬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驾崩,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应该说,对于朱厚照的驾崩,最伤心的莫过于是宠臣江彬了,这个江彬,原本只是一名地方武将,却靠着巴结贿赂皇帝身边的宦官钱宁,得以被皇帝召见,来到皇帝身边后,千方百计讨好武宗,献媚取宠,多次诱使武宗出巡作乐,将武宗皇帝哄得服服帖帖,成为了皇帝无比

  • 万历期间杨应龙的叛乱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杨应龙

    播州宣慰司辖有草塘、黄平两个安抚司,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六个长官司等,地域广袤,有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姓,世袭各级土官。这七姓大多是杨氏姻亲或是其他地区的土酋进入播州的。如张姓与杨氏联姻,杨应龙(隆庆五年袭为播州宣慰使)祖父杨相的嫡妻即张姓。田姓,原是思州宣慰的后裔,永乐时,思州

  • 平定杨应龙叛乱却让明朝失去民心,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杨应龙

    明神宗朱翊钩听到綦江失守,十分震惊,怪罪于原四川、贵州巡抚谭希思、江东之,削夺了他们的官职。同时加重总督李化龙的职权,“便宜讨贼”。李化龙刚到四川时,因各路军队未集,对杨应龙作出招抚的姿态,使杨应龙存有“冀曲赦如曩时”的错觉,不再进攻明军,延缓了军事行动,使局势渐趋稳定。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春

  • 明朝洪武四大案之郭桓案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郭桓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来被揭发,因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明太祖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都处死。同时,为了追赃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

  • 颜建国:干臣不及帝王谋—为明朝东平老乡郭桓鸣冤

    历史人物编辑:平湖一柱标签:郭桓

    从来以为朱元璋是一个杀贪官、爱百姓的好皇帝。深入思考洪武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之后,才愈发觉得人们把朱皇帝想得太好了。权柄在我,朕即国家,在朱元璋眼里除了利益,哪有什么是非道义呀?郭桓是我的老乡,《明史》中写明:“郭桓,兖州府东平州人。”这样,他的东平人身份就不用怀疑。看郭桓在洪武四年(13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