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一个浪漫的朝代,而明神宗与郑贵妃的爱情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都说皇帝与妃嫔之间的爱情对王朝未必是幸事,往往会遭到当时及后世的丑化。但是与其他受宠的贵妃和皇后相比,郑贵妃显然更为遭到朝野上下的抵制。在明朝的众多宠妃中,郑贵妃算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存在。
郑贵妃,北直隶大兴人,万历初年便已入宫。万历皇帝当时刚刚结束了被李太后和张居正、冯保的严格管束的时期,心思开始变得无拘无束。而这时郑贵妃进宫了。相对于其他的妃嫔对万历皇帝的敬重和畏惧,郑贵妃却非常跳脱、活泼。她并没有因为朱翊钧是皇帝、自己是贵妃就端着架子,而经常是以一个小女生的形态出现在皇帝面前。其实她有点类似于《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当然没有那么夸张。明神宗对那些刻板、守规矩的妃嫔不感兴趣,对郑贵妃这样的反而没有什么抵抗力。于是两人便陷入了爱河。而且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持续到明神宗朱翊钧去世。临死之前,他留下遗嘱,让明光宗给郑贵妃上个皇后的封号。有皇后称号就可以葬在一起。可是明光宗并没有遵从他的遗嘱。
郑贵妃与万贵妃等人还不同。万贵妃没有儿子,而郑贵妃却为明神宗生有一子。很多问题其实就出在这里。郑贵妃有儿子,还不是皇长子。这样她就可能会危及到皇长子的地位。而这与儒臣们坚持的儒家传统是完全相背离的。
郑贵妃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表示,但是明神宗却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不喜欢朱常洛这个皇长子,而对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却投入极大的感情。后来他一直拖着迟迟不立皇太子,就是想着会有什么意外或者其他事情发生,让朱常洵有机会继承皇位。可是他这样的做法却将郑贵妃一下子推到舆论的漩涡中。大臣们往往认为皇帝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妃嫔,这是古代一直坚持的逻辑。郑贵妃母子便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重点对象。
最初,大臣们为了防止朱常洵成为太子,纷纷上疏请求立朱常洛为太子,并交章弹劾郑贵妃。明神宗虽然并没有做出什么回应,一直就是将这些奏折留中、不处理。可是他也顶不住压力,尤其是孝定李太后跟大臣们的想法是一致,终于在李太后的催促下,朱常洛被立为了太子。可是此事却并没有因此罢休,大臣认为郑贵妃仍然有翻盘的机会。
当时大臣吕坤在任按察使时,刻印了一本《闺范图说》,后来此书被太监进献给了明神宗。明神宗又赐给了郑贵妃。郑贵妃也想效仿古代的贤女子,便重新翻刻了一份,颁发了下去。可是在万历二十六年的时候,有人匿名写了个《闺范图说跋》,名之为尤危竑议。文中说,吕坤在《闺范图说》一开始便讲汉明德马皇后由宫人入位中宫,意为郑贵妃入主中宫造势。这篇文章被在京城各地散发,这种说法也在到处流传。郑贵妃可谓人在宫中坐,锅从天上来。明神宗非常生气,便追究主使者,可是一直没有查出结果。最后找了两个替死鬼,便草草了事。
万历四十一年,朝野上下又流传,奸人孔学等为巫蛊之事,对皇太子不利,背后则是郑贵妃为主使。当时的大学士叶向高劝明神宗不要大动肝火,千万不要回应,静默处之,让朱常洵赶紧就藩河南,此事才算过去。
后来又有一名叫张差的男子到太子宫中拿棍子击打皇太子朱常洛,有谋害之意,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梃击案。刑部主事王之寀等审理之下,又词连郑贵妃,暗指郑贵妃为幕后之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郑贵妃也知事情不妙,于是便主动向明神宗提议,到太子处求解。郑贵妃对着太子一通哭泣,表露真心,而皇太子也回拜于她。总归还是在朱常洛的识大体下,此事才没有引起朝廷更大震动。
等明神宗去世,又发生了所谓移宫案。朝野上下怀疑郑贵妃联合李选侍想要挟持天启皇帝朱由校,垂帘听政。李选侍从乾清宫中搬离,朱由校登基之后,才算了事。
虽然郑贵妃风波不断,但是她却是一直活到崇祯三年七月才去世。死后被葬于银泉山。要是此事搁在其他妃嫔身上,可是很早就抑郁而终,尤其是在万历皇帝去世后。可见郑贵妃的心理素质还是不错的。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