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1615年,张差拿着木棍,嚷嚷着要刺杀太子,群臣:处死郑贵妃

1615年,张差拿着木棍,嚷嚷着要刺杀太子,群臣:处死郑贵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顾维乾 访问量:1530 更新时间:2023/12/28 1:10:02

1615年,一个叫张差的人,拿着木棍,闯进太子住所,见人就打,还囔囔着要刺杀太子。守卫刚抓住他,群臣上奏:“郑贵妃干的!处死她!”

张差是个小人物,突然闯进皇宫刺杀太子,还因此留下了明末三大疑案之一——“梃击案”。时间是明朝的万历年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张差这个人,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混进了太子住所,然后,突然举起木棍,见人就打,打伤了好几个守卫。太子近卫的反应很快,直接就把人按住了。本来,这就是一件小事,但张差却囔囔着:“太子在哪儿?我要刺杀太子!”

就这样,一件斗殴的小事,因为扯上了储君,就成了谋杀太子的大案。

此时,万历皇帝已经不上朝25年了,朝臣都见不到他。这件事虽然涉及到太子,但万历皇帝依然在后宫潇洒,完全没有露面的意思。但案子该查还是要查。

这一查,可不得了了。

张差还有2个同伙,是2名太监,即庞保、刘成。这2名太监也没有做什么坏事,就是引荐了张差入宫,最多算是一个识人不清的罪名。但张差说:“他们告诉我,只要拿棍子打一个穿着黄袍的人,下半辈子就可以衣食无忧!”

这事可就大了。

万历皇帝常年不露面,群臣见他一面都难,因此,他虽然穿黄袍,但不是目标对象。而另一个穿黄袍的人,自然是太子了。

更要命的是,庞保、刘成都是郑贵妃的人,换言之,郑贵妃成了这起事件的幕后真凶。郑贵妃,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她生了三皇子朱常洵。因为太宠爱她了,万历皇帝曾闹着要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朝臣们不同意,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拖了很多年,最终,万历皇帝妥协了,把朱常洛册立为太子。事情到了这里,算起来应该水落石出了。郑贵妃为儿子夺太子之位不成,干脆指使人谋杀储君,若罪名属实,理应处死她。事实上,早在张差刚被抓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这种猜测,如今证实,群臣激愤,接连上奏,要求严惩郑贵妃。

(《明史列传》:其后“梃击”事起,主事王之寀疏言张差狱情,词连贵妃宫内侍庞保、刘成等,朝议汹汹。)

事情闹到了这里,已经涉及到了国本之争。

就算万历皇帝再不想见群臣,也不得不出来上朝了。

但这件事蹊跷就蹊跷在万历皇帝的态度上。

避朝25年的万历皇帝,不情愿地上了朝,几十年没见到君王的大臣们,也终于看见了活着的帝王。

不过,他们没有等来皇帝的雷霆大怒。

万历皇帝上朝后,首先对着太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放心,太子的地位绝对不会动摇。”

而太子的反应更奇怪。

他完全没有提及郑贵妃,连忙表示,罪魁祸首就是张差和两个太监,如今已经处死了他们,事情完成得很完美。

这一幕父慈子孝的画面,震惊了很多人。

但连当事人都拍板定案了,群臣再激愤,也无法要求严惩郑贵妃了。

于是乎,这一场谋杀储君的大戏,就在春风化雨之中,解决了。

当然了,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梃击案”也成为不了明末三大疑案之一了。事情的关键在于,《明史列传》上清清楚楚写着,知道了事情之后的郑贵妃,跑去找万历皇帝哭了一场,但皇帝却说:“你去求太子吧。”

而郑贵妃找到太子后,太子也很干脆地答应了下来。

(《明史列传》:贵妃闻之,对帝泣。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贵妃向太子告诉。贵妃拜,太子亦拜。)

于是乎,这一起谋杀太子的大案,就成了千古谜团。

郑贵妃到底有没有谋杀太子?

这件事是否是太子的自导自演?

如今,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历史的真相。不过,从这件小事,我们却可以看出,万历皇帝绝非庸碌之辈。

哪怕远离朝堂25年,他依然能够把朝臣玩得团团转,不被牵着鼻子走。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以“懒政、怠政”闻名。

但少有人知,其实,最早的万历皇帝,并不是这样的人。

朱翊钧6岁就被立为了太子,登基称帝还只有10岁,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张居正,也是皇帝老师。

在张居正的监督下,朱翊钧每天天蒙蒙就起床,听儒臣讲经,然后学习史书,听朝臣上奏。

寒冬酷暑,从不间断。

他不仅勤奋学习,处理朝堂也非常拿手,比如大力支持张居正改革,改善明朝经济,也改良了党争的混乱局面。

只可惜,万历10年,张居正去世了,朱翊钧就突然变了一个人。

他直接翻脸,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荣誉,还查抄其满门。

可能在朱翊钧的心中,清算掉老师张居正,就能拿回自己的天子权威,然而,他错了,受益的是另外一批文官。

他彻底失望了,便干脆不理朝堂,得益于朱棣创建的制度,就算他不见朝臣,也能处理政务。

但因为不上朝,许多有识之士也纷纷远离朝堂,比如,万历四十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拜疏自去”,万历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也“拜疏自去”。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征讨大明,明军溃败,但万历皇帝依然不上朝,最后,活生生把明朝从盛世转入逐渐灭亡的深渊。

标签: 郑贵妃

更多文章

  • 郑贵妃:获得了明神宗的爱情,却一直处于朝野上下的舆论漩涡中

    历史人物编辑:闲人一支烟标签:郑贵妃

    明朝是一个浪漫的朝代,而明神宗与郑贵妃的爱情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都说皇帝与妃嫔之间的爱情对王朝未必是幸事,往往会遭到当时及后世的丑化。但是与其他受宠的贵妃和皇后相比,郑贵妃显然更为遭到朝野上下的抵制。在明朝的众多宠妃中,郑贵妃算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存在。郑贵妃,北直隶大兴人,万历初年便已入宫。万历皇帝

  • 朱常洛为什么不杀郑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罗炜标签:郑贵妃

    读过《明史》的读者都有一个疑问——朱常洛登基为帝之后,为什么没有杀郑贵妃?朱常洛图片郑贵妃图片因为立太子的争斗,朱常洛和郑贵妃两人有很深的恩怨。朱常洛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庶长子。由于明神宗万历的皇后一直没有生育下嫡皇子!朝廷中的文官都希望明神宗立庶长子朱常洛韦太子。明神宗有所迟疑。文官们不断上书,甚至

  • 明光宗朱常洛:郑贵妃心态爆炸,紫禁城变菜市场,我趁机当老好人

    历史人物编辑:白东旭标签:郑贵妃

    (紫禁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五月初四,黄昏。紫禁城烟波浩渺,落日融金,一派河山秀丽。这一天的紫禁城慈庆宫,一个叫做张差的男人手持木棍,鬼鬼祟祟地出现在了宫门口。慈庆宫,位于紫禁城东华门内三座门迤北,是大明太子朱常洛的居所。作者曾经在几年前到故宫游玩,发现慈庆宫已经无存,大概是因为战乱等原

  • 明朝郑贵妃有多迷人?皇帝为了她的儿子做皇帝,十数年不上朝

    历史人物编辑:写乎标签:郑贵妃

    作者:不贰过明朝皇帝后宫的选拔,为了保证前朝和后宫没有牵连,妃嫔都是从民间选举。民间女子没有学过太多的规矩,在四四方方的紫禁城,总是格外的有活力,所以一直被压抑的万历皇帝,一眼就看中郑氏,并且加以宠爱。此时的历史背景,十岁的朱翊钧成为皇帝,前朝掌握在张居正的手中,后宫掌握在亲妈手中。亲妈李太后给朱翊

  • 80年代,“悍匪”的一张罕见老照片。邵江彬,一个性格顽劣的人,从小就习惯了

    历史人物编辑:任鑫伟标签:江彬

    80年代,“悍匪”的一张罕见老照片。邵江彬,一个性格顽劣的人,从小就习惯了暴力行为,最终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曾在部队中表现优异,但自负的他因一次提干落选而开始滋生仇恨和妒忌,最终导致了惨痛的结局。1988年,邵江彬和他的同伴耿学杰偷偷潜入兵器室,偷走了两支冲锋枪和500多发子弹,他们要用这些枪支来

  • 盘点历史上“同卧起”六对人物:朱厚照与江彬、钱宁关系新解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江彬

    现在无论学界还是民间,很多人都认为明正德时期边将出身的佞臣江彬,之所以能获得快速擢升的重要原因,是其与明武宗朱厚照保持同性关系,而另一佞臣钱宁得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同样原因。持此说者认为,明武宗与江、钱两佞幸存在同性关系的关键证据,就是明清文献中经常出现的明武宗与江彬“同卧起”和武宗酒醉“枕宁卧”。

  • 皇宫大逃亡,一代宠臣江彬最后的垂死挣扎!

    历史人物编辑:贤谈文史标签:江彬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驾崩,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应该说,对于朱厚照的驾崩,最伤心的莫过于是宠臣江彬了,这个江彬,原本只是一名地方武将,却靠着巴结贿赂皇帝身边的宦官钱宁,得以被皇帝召见,来到皇帝身边后,千方百计讨好武宗,献媚取宠,多次诱使武宗出巡作乐,将武宗皇帝哄得服服帖帖,成为了皇帝无比

  • 万历期间杨应龙的叛乱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杨应龙

    播州宣慰司辖有草塘、黄平两个安抚司,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六个长官司等,地域广袤,有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姓,世袭各级土官。这七姓大多是杨氏姻亲或是其他地区的土酋进入播州的。如张姓与杨氏联姻,杨应龙(隆庆五年袭为播州宣慰使)祖父杨相的嫡妻即张姓。田姓,原是思州宣慰的后裔,永乐时,思州

  • 平定杨应龙叛乱却让明朝失去民心,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杨应龙

    明神宗朱翊钩听到綦江失守,十分震惊,怪罪于原四川、贵州巡抚谭希思、江东之,削夺了他们的官职。同时加重总督李化龙的职权,“便宜讨贼”。李化龙刚到四川时,因各路军队未集,对杨应龙作出招抚的姿态,使杨应龙存有“冀曲赦如曩时”的错觉,不再进攻明军,延缓了军事行动,使局势渐趋稳定。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春

  • 明朝洪武四大案之郭桓案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郭桓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来被揭发,因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明太祖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都处死。同时,为了追赃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