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年,一个叫张差的人,拿着木棍,闯进太子住所,见人就打,还囔囔着要刺杀太子。守卫刚抓住他,群臣上奏:“郑贵妃干的!处死她!”
张差是个小人物,突然闯进皇宫刺杀太子,还因此留下了明末三大疑案之一——“梃击案”。时间是明朝的万历年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张差这个人,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混进了太子住所,然后,突然举起木棍,见人就打,打伤了好几个守卫。太子近卫的反应很快,直接就把人按住了。本来,这就是一件小事,但张差却囔囔着:“太子在哪儿?我要刺杀太子!”
就这样,一件斗殴的小事,因为扯上了储君,就成了谋杀太子的大案。
此时,万历皇帝已经不上朝25年了,朝臣都见不到他。这件事虽然涉及到太子,但万历皇帝依然在后宫潇洒,完全没有露面的意思。但案子该查还是要查。
这一查,可不得了了。
张差还有2个同伙,是2名太监,即庞保、刘成。这2名太监也没有做什么坏事,就是引荐了张差入宫,最多算是一个识人不清的罪名。但张差说:“他们告诉我,只要拿棍子打一个穿着黄袍的人,下半辈子就可以衣食无忧!”
这事可就大了。
万历皇帝常年不露面,群臣见他一面都难,因此,他虽然穿黄袍,但不是目标对象。而另一个穿黄袍的人,自然是太子了。
更要命的是,庞保、刘成都是郑贵妃的人,换言之,郑贵妃成了这起事件的幕后真凶。郑贵妃,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她生了三皇子朱常洵。因为太宠爱她了,万历皇帝曾闹着要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朝臣们不同意,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拖了很多年,最终,万历皇帝妥协了,把朱常洛册立为太子。事情到了这里,算起来应该水落石出了。郑贵妃为儿子夺太子之位不成,干脆指使人谋杀储君,若罪名属实,理应处死她。事实上,早在张差刚被抓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这种猜测,如今证实,群臣激愤,接连上奏,要求严惩郑贵妃。
(《明史列传》:其后“梃击”事起,主事王之寀疏言张差狱情,词连贵妃宫内侍庞保、刘成等,朝议汹汹。)
事情闹到了这里,已经涉及到了国本之争。
就算万历皇帝再不想见群臣,也不得不出来上朝了。
但这件事蹊跷就蹊跷在万历皇帝的态度上。
避朝25年的万历皇帝,不情愿地上了朝,几十年没见到君王的大臣们,也终于看见了活着的帝王。
不过,他们没有等来皇帝的雷霆大怒。
万历皇帝上朝后,首先对着太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放心,太子的地位绝对不会动摇。”
而太子的反应更奇怪。
他完全没有提及郑贵妃,连忙表示,罪魁祸首就是张差和两个太监,如今已经处死了他们,事情完成得很完美。
这一幕父慈子孝的画面,震惊了很多人。
但连当事人都拍板定案了,群臣再激愤,也无法要求严惩郑贵妃了。
于是乎,这一场谋杀储君的大戏,就在春风化雨之中,解决了。
当然了,如果事情真的这么简单,“梃击案”也成为不了明末三大疑案之一了。事情的关键在于,《明史列传》上清清楚楚写着,知道了事情之后的郑贵妃,跑去找万历皇帝哭了一场,但皇帝却说:“你去求太子吧。”
而郑贵妃找到太子后,太子也很干脆地答应了下来。
(《明史列传》:贵妃闻之,对帝泣。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贵妃向太子告诉。贵妃拜,太子亦拜。)
于是乎,这一起谋杀太子的大案,就成了千古谜团。
郑贵妃到底有没有谋杀太子?
这件事是否是太子的自导自演?
如今,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历史的真相。不过,从这件小事,我们却可以看出,万历皇帝绝非庸碌之辈。
哪怕远离朝堂25年,他依然能够把朝臣玩得团团转,不被牵着鼻子走。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以“懒政、怠政”闻名。
但少有人知,其实,最早的万历皇帝,并不是这样的人。
朱翊钧6岁就被立为了太子,登基称帝还只有10岁,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张居正,也是皇帝老师。
在张居正的监督下,朱翊钧每天天蒙蒙就起床,听儒臣讲经,然后学习史书,听朝臣上奏。
寒冬酷暑,从不间断。
他不仅勤奋学习,处理朝堂也非常拿手,比如大力支持张居正改革,改善明朝经济,也改良了党争的混乱局面。
只可惜,万历10年,张居正去世了,朱翊钧就突然变了一个人。
他直接翻脸,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荣誉,还查抄其满门。
可能在朱翊钧的心中,清算掉老师张居正,就能拿回自己的天子权威,然而,他错了,受益的是另外一批文官。
他彻底失望了,便干脆不理朝堂,得益于朱棣创建的制度,就算他不见朝臣,也能处理政务。
但因为不上朝,许多有识之士也纷纷远离朝堂,比如,万历四十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拜疏自去”,万历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也“拜疏自去”。
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征讨大明,明军溃败,但万历皇帝依然不上朝,最后,活生生把明朝从盛世转入逐渐灭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