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为何杀傅友德,纵容胡惟庸害死刘伯温,却让汤和得了善终?

朱元璋为何杀傅友德,纵容胡惟庸害死刘伯温,却让汤和得了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韩信 访问量:606 更新时间:2024/2/24 17:33:33

一、导言

其实,那些开国帝王者中有个性者,占据了绝大多数,甚至可称之为:无个性不帝王!如刘邦,一说就是流氓皇帝。当然还有朱元璋,一提便是残暴多疑。不过,这些个性标签,难免以偏概全。

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言,则不会深究。这就如过去丰收后的舞龙一样。有种解读是:我种了一年的田,不是求雨就是准备求雨,跪得我都忘了怎么站起来了。如今丰收了,还不能出口鸟气,舞龙玩会吗?

这是种普遍心理——在领导面前一个样,领导背后是一个样,且两者还互为极端。只有哪天跟领导,没啥利益关系了,灵魂这才能哼着曲回家。

为啥一开篇先说这些没用的?两层意思,其一:对任何人来言,标签式的评价如漫画,是种娱乐性的表现,别太当真。

其二:人是利益为先,换句话说就是,为了生存或生活,因此对掌控自己利益者,几乎都无法达到客观。

明白了这两条,朱元璋的三次生死问候,为何回答者死,不回者生,回话太多者生不如死,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回答者死

在大明开国武将中,朱元璋对三人评价最高。第一位是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第二位是常遇春: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至于第三位,则有些出乎预料,竟然是舍弃陈友谅,半路转投入朱元璋麾下的傅友德,所谓: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从这三个评论中,可以清楚看出,徐达和常遇春皆为统帅。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眼里,大明只有两位开国元帅。大将虽有不少,但第一大将,则是傅友德!

只可惜傅友德却是“回答者死”的代表人物。据《石匮书》记载:一次朱元璋大宴群臣,最初时群臣融洽,仿佛回到大明开国之初。

君臣正吃喝得带劲儿,朱元璋却突然不高兴了。他发现别人都把桌上的菜吃完了,可傅友德却连一盘也没吃干净。朱元璋很生气,因为这属于对自己的大不敬。于是开始责怪傅友德,最后说:“就你一人来了?咋没把你那两个儿子叫来。给我喊来!”

傅友德二话不说,掉头就出去了,刚走出宫门,一位朱元璋的贴身卫士便跑来,对傅友德说:“咱皇上大哥说了,提着你儿子的人头回去!”

傅友德一愣,果真杀掉了儿子,然后提着人头返回。朱元璋顿时疯了,吼:“傻啊你,咋真就干出这种残忍的事来啦?”

如今的傅友德,已经生死看淡,一下子掏出匕首回怼道:“你皇上大哥,不就是想要杀我们父子三人吗,有啥了不起,不就是一死吗!”言毕,傅友德自尽!

分析总论:这个记载虽并非出自正史,但有一条却是能确信的。那就是傅友德比朱元璋还有个性,而傅友德之死,也就在于此。

朱元璋最初时并不想怎样,无非因傅友德在大庭广众之下,有点不给面子。也就是说,只要这时傅友德认错态度好,啥事就过去了。可傅友德显然很不服气,这才让整个事态升级到不可控。

这其实就是发怒的后果。也就是说,双方一问一答,火气越拱越旺。导致最后傅友德父子三人丧命,朱元璋又多了一份“残暴多疑”的证据,其标签更加实锤!

因为在发怒状态下的问答,大概率会产生非常极端的后果,并导致双方利益都会受损。可往往双方明知都输了,却还打肿脸充胖子,死不承认!

对此想必江湖中人都吃过亏吧?父子间、领导和下属间等,只要你观察细心,这种事很常见。因此有必要在此提醒:愤怒时,最好避免任何问答式交流。尤其是双方还都非常个性时,就更要极力避免。

三、不答者生

汤和是朱元璋的人生贵人之一,就是他一封信过去,把朱元璋从寺庙里拉至郭子兴的队伍。从此就甘当朱元璋的小弟,哪怕起步之初时,汤和的级别比朱元璋要高。

只不过汤和的才能,显然没法跟徐达和常遇春相比,反而却成全了汤和,是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淮西勋贵。但可知汤和也经历过跟朱元璋的生死问答吗?

那也是在朱元璋晚年,得知汤和病重后,朱元璋就亲自过去看望。见面后朱元璋非常感慨,就开始追忆两人的往昔峥嵘岁月,各种感慨,各种问询。哪料汤和却一个字也不说,一个问题也不答,只是哭着流泪叩首。

这一下子,搞得朱元璋也受不住了:多好的老哥们,多贴心的老伙计。于是流着泪赐给了汤和许多金银、布匹,这才离开。

分析总论:这个有些难道,需要多啰嗦几句。《明史》中,说汤和不说一字,不答一言,是因病得不能说话了——但你信吗?因为直至一年后,汤和才去世。

而且当时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扫雷铺路,是大开杀戒。蓝玉案牵连甚广,武贵集团大有被团灭的态势,以至于连之前被杀掉的傅友德,都被说成是蓝玉一党。

因此,朱元璋除了探视病情外,还包含了一窥真假的用心。也就是说,倘若汤和装病或病得很轻,那对不起了,以汤和的资历和影响,能否活下来都是问号。

汤和一字不说,一个问题不答,表示病得不能说话了,唯有叩首连连,就等于是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对朱元璋的绝对忠心,让朱元璋抓不住一点把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过度解读。

那好,咱看过例子,北宋初期有位叫杨信的大将,官任:殿前都指挥使!这个岗位很重要,也很凶险。哪料他随后却患了病,直接变成了哑巴。直至临死前,才突然开口说话,是言辞清晰,逻辑正确,全是感谢皇上大哥。

这是不是跟汤和这次问答,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举。有时候身体语言,比说话和回答更有效,更安全。

就说汤和,倘若当时他顺着朱元璋的感情牌说下去,答下去,无论啥结果,也不如用身体语言表态更实惠。就这就是“不答者生”的精髓所在!

四、回答太多,生不如死

刘伯温在民间被传成了神,以至于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奈何正史中的刘伯温,却足够悲哀——直接来了个生不如死!而造成这个后果的,便是他跟朱元璋的一次生死问答。

那是李善长辞去丞相之后,朱元璋问刘伯温:“你的学生杨宪很有前途,我想提拔他当宰相,你的意思呢?”

刘伯温回道:“不可否认杨宪有丞相之才,但他没有宰相度量,这很要命。”

朱元璋又问:“那你看汪广洋如何?”

刘伯温连忙否认:“他的度量还不如杨宪呢,更不好!”

朱元璋再问:“看来只有胡惟庸了,是不是这意思?”

刘伯温急了,说:“倘若宰相是一辆车的马夫的话,那胡惟庸迟早会搞得车毁人亡!”

朱元璋已经很不高兴了,一指刘伯温:“那这宰相你来当!”

刘伯温第四次否认,说:“本人疾恶如仇,还缺乏耐心,担当不起如此重任!”

问答结束,很快朱元璋选择了胡惟庸当宰相!刘伯温的倒霉日子来了。一次他患病,胡惟庸奉朱元璋旨意,带着御医给他看病,并开了药方。哪料吃完这药后,刘伯温的病情却突然加重,被折磨得生不如死。

刘伯温拖着半死的病躯,向朱元璋拐弯抹角的告状,朱元璋冷淡表示:知道了!便再无下文。就这样最终刘伯温被稀里糊涂的折磨死了。至于是不是被毒死的,也就成了一大谜团。

分析总论:从两人问答分析,朱元璋是非常信任刘伯温的,所以才找他来,一起来解决谁当宰相这个大问题。

哪料刘伯温非但没有解决办法,还制造出来一波问题。故而刘伯温最终的生不如死,就在这里。

手下臣子如何,朱元璋其实比谁都清楚,不需要刘伯温再给他划重点,他当时无非需要一个利大于弊的选项罢了,刘伯温不想给或给不了,可以排马屁或表示看不清,不需要回答得太多。

不信?看贾诩是如何回答曹操问谁当世子这问题的?他就说了一句话:我在想袁绍刘表是咋败亡的。曹操立刻心领神会。

再看刘伯温这一波回答,你若是领导,能高兴才怪。这就是所谓的,“反派”死于话多的根由。

标签: 汤和

更多文章

  • 朱元璋问汤和:为什么不愿帮他射杀黑熊?汤和机智回答躲过一劫

    历史人物编辑:王增涛标签:汤和

    有一天,朱元璋去打猎,树林中的一头黑熊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连射了好几箭都没有射中。朱元璋转身对跟着他的大臣说:“你们谁要是能帮朕射中那只熊,朕一定重赏他。”众臣听完,纷纷搭弓射箭跃跃欲试,只有汤和默不作声。 汤和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元璋的发小。成年后,汤和加入了红巾军,朱元璋正是在他的邀请下才加入了

  • 一块煎饼奠定了朱元璋和汤和之间的关系,难怪汤和一族与大明同寿

    历史人物编辑:成晋南标签:汤和

    《朱元璋传》这本书很清晰地描述出了汤和在朱元璋心中为什么可以一直不受怀疑,享受大明朝几百年的庇佑,这和他们小时候的这场相见是分不开的。汤和和朱元璋是从小的伙伴,两人的遭遇几乎相同,但是成年后的汤和却是在洪武一朝活下来的寥寥数人中的一员。汤和为什么没有被清算,除了他自己知道进退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 蓝玉案后,朱元璋召冯胜、汤和进京,为何汤和善终,冯胜却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汤和

    历朝历代的开国将领在辅佐的皇帝登上皇位后,都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创业之初,正是打天下的时候,领导者都求贤若渴,对手下将领推心置腹,乃至兄弟相称。但是,一旦强敌已灭,皇帝坐稳了江山,安定代替动乱,却又催生出猜忌。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皇帝看待这些昔日老伙计的目光必然不同,他势必要做出抉择

  • 朱元璋不杀汤和不是因为关系好,而是汤和做了这件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回忆屋标签:汤和

    朱元璋手下的功臣,除了汤和善终,其余的真谈不上善终。不过汤和也确实有数,他深知帝王的凶险,所以从不居功自傲。是以在朱元璋心中,汤和是个没野心的人,这才让其在后来,对手下功臣下手时,放了汤和一马。不过有人曾评,汤和能够善终,是因为和朱元璋达成了生死协议。而且在朱元璋杀,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勋时,完全倒向

  • 泥鳅不管怎么吃,别再烧汤和红烧了,教你一招,土腥味全跑光

    历史人物编辑:心灵情感记标签:汤和

    大家好,今天我上街去买了一些泥鳅,打算给大家分享一道泥鳅的美食做法。泥鳅是一种富含了丰富营养的食材,它的吃法是非常丰富的,可以炒着吃、煮着吃也可以炸着吃,喜欢吃泥鳅的你们,更喜欢哪一种泥鳅的做法呢?如果你也喜欢吃泥鳅的话,就跟着我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这道泥鳅美食做法吧。别再烧汤和红烧了,教你这样去

  • 汤和辞官,朱元璋问他要什么?汤:100名美女!事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汤和

    1388年,63岁的信国公汤和,以年老为由,向朱元璋辞官。朱元璋问他想要什么赏赐,汤和笑眯眯地说:“请赐臣一百名美女吧!”朝臣脸色大变,为汤和捏一把汗,不料朱元璋爽快地答应了。汤和与朱元璋自小在一个胡同里长大,汤和比朱元璋大两岁。而且他的遭遇比朱元璋还苦,自幼失去双亲,但困难并没有打倒他,童年的汤和

  • 63岁汤和主动上交兵权,朱元璋问要何赏赐,汤和回答:100个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汤和

    在中国历史上,疑心重、好猜忌的皇帝简直不要太多,而其中,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朱元璋出身寒微,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好不容易才爬到天底下最高的那个位置。位高权重之后,朱元璋生怕这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被别人夺去了,因此一直在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他几乎杀光了曾经跟着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但他

  • 李善长既然已经告老还乡了,为何朱元璋还是要杀他?这么害怕他?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李善长

    有一说,朱元璋是为了让儿子(实际是长孙)继承皇位后能坐稳江山而扫清障碍,开国功臣能量和影响力都太大了,杀光了就后继无人,自己儿孙平安。赵构杀岳飞后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恐怕老朱内心也应该说“非卿谋反,非朕残暴”吧。都是有说不出的苦衷啊,只好“莫须有”地安上若干罪名,爱卿,对不起了。其实漏洞百出,

  • 如果朱元璋不杀李善长、蓝玉、胡惟庸,那么明朝会改朝换代吗?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李善长

    如果朱元璋对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人没有诛杀,朱允炆顺利继位的话,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因为朱元璋在位期间设置的制度已经把这些可能性给降低到最低。另外,明朝的皇权高度集中的制度,也决定了臣子谋反的成功性很低,比如后期的万历一朝,万历数十年不上朝,朝纲依然在正常运转,就深刻说明了臣子想颠覆皇权

  • 大学生拿出家谱,自称李善长后裔,专家:他不是被灭族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李善长

    朱元璋是一个出身比较低贱的皇帝了,本来从小低贱,却没想到在44岁的时候,竟然成了这个天下的霸主,不仅把元朝的残余势力给赶走了,而且还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他能够走到那一步,离不开他身边的功臣的帮助,在他称帝以后,徐达这些勇猛的将士都没有成为了功臣的第一,真正被他封为第一功臣的,就是李善长。在他南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