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和乾隆时期,各有一位名气很大的汉臣,他们分别是张廷玉和于敏中,而且,于敏中是张廷玉的得意门生。乾隆时期,张廷玉逐渐失宠,乾隆打压张廷玉,于敏中说了6个字,堪称聪明。
张廷玉在清朝汉臣中的地位非常高,不仅是雍正朝的第一宠臣,而且被封为伯爵,配享太庙。张廷玉在康熙时期中了进士,因为他是大学士张英的儿子,而且学识渊博,被康熙重用,常伴随左右。需要说明的是,康熙驾崩时,张廷玉还只是刑部侍郎兼翰林院士,并没有进入权力核心。康熙驾崩后,雍正急于培养自己的亲信,而张廷玉的父亲张英还曾做过雍正的老师,所以雍正认为,张廷玉能力出众、根正苗红,遂提拔张廷玉,入职南书房,从此成为雍正的亲信,雍正在位13年,张廷玉红了13年,是雍正最离不开的助手。
雍正设立军机处之后,张廷玉是第一位汉臣军机大臣,雍正晚年,张廷玉和鄂尔泰搭档,为雍正立下汗马功劳。雍正去世前,许二人配享太庙。乾隆登基后,为了稳定朝局,对张廷玉更加重用。乾隆二年,乾隆命张廷玉为殿试阅卷大臣,在当年的科举进士中,张廷玉挑选了一位“文采斐然、才思敏捷”之人为第一名,经过乾隆认可后,发榜定为状元,此人就是于敏中。
于敏中是浙江金坛人,中了状元后,经过张廷玉的屡次提拔,不仅入了翰林院,而且还在南书房掌事,是张廷玉极力培养的下一代汉臣领袖。乾隆十年,于敏中进入上书房,成为张廷玉的助手,简直就是一个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为了制衡张廷玉,乾隆提拔讷亲为军机大臣,并且位列张廷玉之上,乾隆十三年,张廷玉告老还乡,乾隆不允许。后来,张廷玉持续恳求,乾隆注重名声,虽然很不喜欢张廷玉这一套,但怕有人说自己不体恤老臣,所以勉强答应张廷玉,让他告老还乡。
可张廷玉已经78岁,他曾经精明的政治头脑,这个时候突然不灵光了,张廷玉对乾隆说:“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乞上一言为券。”这句话是在告诉乾隆:雍正许我配像太庙,我告老还乡后,这话还算数吧?乾隆本来就对张廷玉不满,张廷玉这么一说,让乾隆大发雷霆。后来,以“张廷玉泄漏军机处消息”为理由,罢免张廷玉的爵位,免除他配享太庙的待遇,张廷玉回到家乡后,又被乾隆几次羞辱,甚至让张廷玉交出朝廷赏赐给他的所有东西。
张廷玉被乾隆治罪后,于敏中作为张廷玉的得意门生,从来不谈论张廷玉的事情,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照常上班。乾隆曾召于敏中问话,问他对张廷玉的事情怎么看,于敏中拍打马蹄袖跪了下去,只说了6个字:“师恩不及君恩!”这6个字的表态,让乾隆非常满意。继续让于敏中在上书房值班,而且宣布,让于敏中担任皇子皇孙的教习师傅,并兼任内阁学士。就这样,张廷玉极力培养的“徒弟”,成了乾隆身边的红人。
小编认为:张廷玉得罪了乾隆,于敏中向乾隆表了决心,让乾隆十分满意。再加上张廷玉走后,汉臣领袖除了刘统勋,并没有其他人在中枢,所以乾隆培养于敏中。从这方面说,于敏中是非常聪明的,他没有帮张廷玉说一句好话,在那种环境下,也可以理解。于敏中在乾隆朝,是继张廷玉、刘统勋之后的有一位汉族名臣,而且,他在汉臣首揆的位置上坐了20年,是乾隆身边最红的汉臣,只是于敏中没想到,他的结局,比张廷玉还要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