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自康熙晚年受到重用后,在雍正即位后迅速获得提升,并成为雍正帝的心腹之臣,官居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吏部。雍正皇帝去世后,还特意留下一道遗旨,让他死后配享太庙,这一荣誉,终清一代汉臣中无人可及。
纵观张廷玉的一生,最突出的政绩在于文字方面的贡献,当然关键是他对雍正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但这样一个元老重臣在新皇乾隆即位以后,日子却并不好过。年轻的乾隆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极力打压老臣,鄂尔泰、张廷玉皆受到了他的极力压制。
客观地说,张廷玉在乾隆朝的表现确实也是乏善可陈,而且到了晚年陷入了朋党之争,他与鄂尔泰两人因门户之见,导致满汉矛盾突出,这让刚即位的乾隆帝十分不满。而且向来谨慎自持的张廷玉还当面向乾隆暗示,希望他不要忘了先帝的遗诏,要保证他配享太庙的荣誉。
应该说,配享太庙一事是乾隆与张廷玉闹僵的导火索,此后,乾隆帝频频发难,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下旨剥夺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荣誉,并削去伯爵,并最终同意张廷玉辞官回乡,令他次年离京。
乾隆十五年春,正值春暖花开,张廷玉收拾停当准备启程回桐城老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乾隆帝的长子永璜突然病逝。这下,张廷玉走不了了,因为他是永璜的老师,两人有着师生情谊。
张廷玉参加了永璜的丧礼,又熬过了七天,归心似箭的他决定向皇上递折子回老家。乾隆帝接到折子后火冒三丈,心想皇长子刚刚过了初祭,丧服未脱,你身为老师却要南返,一点情分也不顾,可见对大清皇室并非忠心耿耿。随即,乾隆帝下了一道严旨,斥责他无情无义,配不上忠臣二字,还说他文治武功毫无建树,只是一个会写公文的秘书。
张廷玉见皇上如此数落自己,知道这次真的犯了糊涂,把皇上给得罪了。如果他的儿子张若霭不死,他的心情也不会这样。正当张廷玉为难之时,又一个坏消息传来了,他的亲家朱荃出事了,御史参奏他与吕留良一案有关系。
乾隆正要找张廷玉的茬,就像正想睡觉时有人送来枕头,当然称心。张廷玉年纪虽大,可政治经验丰富,他马上向皇帝写忏悔书,要挽回局面。他说自己不知道朱荃是这种人,现在非常反悔,愧对皇恩,请求皇上治罪。张廷玉是公众人物,乾隆帝故意把折子交给九卿公议,以示公正。
这下子,张廷玉可谓是树倒猢狲散,众臣一致认为张廷玉犯了严重的错误,建议革职查处,交刑部处理。此时,乾隆帝反而摆出了一副人君的姿态,传旨布告天下,赦免张廷玉的罪状,同时斥责张廷玉,说他不能鞠躬尽瘁,只会结党营私,降旨罚张廷玉白银15000两,并追缴以前赏赐的各种物品,一下子,张廷玉就回到了解放前。
乾隆帝的绝招还在后面,他下旨查抄张府,派出心腹内务府大臣德保率领十几个大内侍卫和一百多个兵丁,以查找遗漏皇家赏赐为名,将张府翻箱倒柜,可最终也没有搜到任何贪污受贿的钱财。只搜查到了一些张廷玉的文章、书信、便条,只要上面有只言片语对皇家的不敬,张家便永世不得翻身。
不过,德保派人查阅了半个多月,也没有发现张廷玉对朝廷有任何不轨之心或埋怨之词,这下,乾隆帝放心了,认为张廷玉还是靠谱的。眼见查不出什么问题,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乾隆帝便罚了德保二个月的俸禄,草草收场了。
经过这次抄家,乾隆帝反而觉得有点对不住张廷玉,毕竟他跟随康熙、雍正两代先皇,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因此,他有了另外的补偿办法,他立即赏赐张廷玉之子张若澄一批金银,当然这些都是从张家没收来的。同时升任张若澄为内阁学士,张廷玉的几个子侄也连升两级,还批准张廷玉回老家安度晚年。
乾隆二十年(1755)春天,张廷玉走完了最后的人生路程,享年84岁。乾隆帝得知噩耗,又想起了张廷玉的好,当即降旨,赦免张廷玉以往的过失,配享太庙。
张廷玉为官低调,也为他的后代得到了庇护,三子张若澄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小儿子张若淳做到了兵部尚书,在大清朝,张家所得的恩赐和荣耀之隆,在汉臣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许多年以后,风烛残年的乾隆帝,回顾他的一生,又想到了张廷玉,他感慨良多说出这样一番话:“纵观数千年的历史,奸臣、弄臣叹多,直臣、忠臣叹多。能如张廷玉这般历三朝仁君隆恩而始终稳居高位而不倒的重臣,仅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