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日纲做了什么,他的老乡石达开对他恨之入骨,一定要处死他

秦日纲做了什么,他的老乡石达开对他恨之入骨,一定要处死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艳芹 访问量:2027 更新时间:2023/12/26 2:28:02

1847年,石达开秦日纲先后受洪秀全相邀,同谋起事。

巧的是,石达开和秦日纲还都是贵县人。

要知道,在太平天国将领中,多数还是来自紫荆山根据地一带。

照理说,石达开和秦日纲这两个老乡,应该抱团取暖才对。

可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石达开却恨透了秦日纲,以致洪秀全不得不为平复石达开的怒火,公然处死了秦日纲。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仇?什么怨呢?

虽说加入拜上帝教的,都是些一穷二白的老百姓。但实际上,太平天国初期的将领并非个个都是穷人。比如石达开,他就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只是年少失父,家境才败落下来,不过毕竟是阔过的人家,所以石达开从年少起便很懂得经营。他不光种地,还做些贩卖鸡鸭牛马的生意,常年四处游走,不仅挣钱还广交朋友。

因此,论富裕,石达开虽比不上韦昌辉,但还算得上是有钱人。

秦日纲就没法和石达开比。虽说秦日纲大石达开整整10岁,但秦日纲真的是太穷了。

他早年磨过豆腐,做过乡勇。但由于他不善言辞,最终都没能继续做下去。最后,为了谋生,不得不辗转到贵县龙山一带给人挖矿。

由于太过贫困,秦日纲过了30岁,还是迟迟娶不上媳妇。

如果要给太平天国初期将领评贫困户,那么非秦日纲莫属。

就在秦日纲还在为温饱苦苦挣扎之际,洪秀全为了反清起义,来到贵县,秘密地结交矿工,为起义扩大武装力量。

在诸多矿工中,洪秀全独具慧眼,认定秦日纲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在他的极力拉拢下,秦日纲很快应允共同举事。

金田起义前夕,石达开听从洪秀全号令,毁家纾难,率领他发展起来的4千余人,前来和洪秀全会合。有钱又有队伍,这样的人自然是洪秀全非常欢迎的。所以,洪秀全不光当即封石达开为左军主将,还让他成为太平军核心集团的一员。

此时,秦日纲也统领1千余矿工前来会合。洪秀全虽说没有给他封个一官半职,但却让他直接听自己的指挥调派,这样一来就有点嫡系的味道了。

金田起义成功后,洪秀全在武宣东乡建立太平天国,并自称天王。

随后,洪秀全对将领们论功行赏,分别封王。

在夺取永安城时,秦日纲负责率兵驻扎城外,多次将攻城的清军杀退。由于他作战勇猛,再加上他对洪秀全极为忠心,所以洪秀全封他为天官丞相。这可是百官中官阶最高的职务,

待洪秀全在南京建都后,秦日纲再次被封为真忠报国顶天侯。

显然,从文献史料上看,秦日纲并不算是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他败多胜少,所以李秀成被俘后说了“并无什么才情”,但是“忠勇信义”。而他也正是凭着“忠通信义”,得到了洪秀全的信任和器重,因此成为将领中与洪秀全交往最密的人。

那么,石达开和秦日纲的积怨,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天京定都后,石达开便率军西征。由于他能征善战,且在镇守安徽时,在地方治理上政绩卓著,因此,他不光在军中威信极大,在地方上亦是名声极好。

这让东王杨秀清非常忌惮,唯恐有朝一日他夺走了自己手中的权力,所以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把秦日纲封为燕王,这自然有拉拢秦日纲的意思。随后,他又调秦日纲前往安徽,接手石达开的工作。

谁知秦日纲去后,立刻上报杨秀清,说石达开的族兄石凤魁刚愎自用,打了败仗。杨秀清得知后,立刻召回石凤魁,并将他关押候审。

石凤魁一走,秦日纲就全盘接手了石达开的军队。可是,由于他不擅指挥,在和清军的战斗中,太平军死伤无数,最后眼看不敌,他只得只身逃走。

最终,清军重夺武汉,而太平军则士气大减。

按理说,秦日纲理当受处分。可是,杨秀清为了削弱石达开的势力,竟以“武汉失守”为由,将石凤魁处死了。

所以,石凤魁的死,秦日纲也脱不了干系。要说身为族弟的石达开,对秦日纲没有怨恨,显然是不可能的。

当然了,也不要以为秦日纲得到杨秀清的不少照顾,就以为秦日纲对杨秀清没有意见。

据《太平天国兴亡史》中记载,有一次,秦日纲的车夫看到杨秀清的叔叔,没有起立行礼,杨秀清知道后,不仅将他的车夫处死,还以“连坐”的罪名,把秦日纲打了100大板。

杨秀清的跋扈,让秦日纲非常不满。所以,当洪秀全受到杨秀清威胁时,洪秀全一边设立防卫,一边暗中命与杨秀清不和的秦日纲和韦昌辉迅速进京勤王。

在赶回天京后,在韦昌辉的带领下,秦日纲和他一起冲进东王府,一刀结束了杨秀清的命,并对东王府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当石达开赶回来时,韦昌辉已经对城中士兵及百姓大肆杀戮起来。

石达开虽怒不可遏,但他见劝说无效,且有性命之忧,于是只得逃出城去。

随后,在韦昌辉的指使下,秦日纲率军冲进翼王府,将石达开的妻女都悉数屠戮。

石达开闻讯后,愈发对秦日纲恨得咬牙切齿。于是他整顿军队,举兵靖难。

此时,杨秀清已死,杀红了眼的韦昌辉也被诛杀。洪秀全觉得他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他以平息石达开怒气为由,又诛杀了秦日纲。

(参考史料:《太平天国史》)

标签: 秦日纲

更多文章

  • 同是贵县老乡加亲密战友,为何石达开非要置秦日纲于死地?

    历史人物编辑:芸汐说历史标签:秦日纲

    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也具有浓厚的“老乡”情怀,来自同一地方的人往往被编入相同战斗单位。在日常生活与战争中,他们相互提携、相互帮助,一起为实现美好的天国梦而奋斗。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如石达开与秦日纲之关系。这两位都是贵县人,石达开是小地主,在当地也算是高富帅一枚;秦日纲则是矿工,年近三十都还没成婚,是

  • 功劳不输燕王秦日纲,洪秀全为何不给他封王?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伊尔三四标签:秦日纲

    罗大纲是太平天国的奋王,但他这一个封号并不是生前给封的,而是死后追封的。作为太平太国早期的将领,罗大纲能征善战,战功显赫,而且还和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以及黄文金并称为“五虎上将”,为什么没能封王呢?一在加入太平天国之前,罗大纲是天地会成员,长期和清廷做斗争,天地会当时和太平天国有过交往,很多成员投

  • 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为什么兵至舒城杨家店却大败而回?

    历史人物编辑:六月的雨标签:秦日纲

    提起太平天国运动,很多人一定对这场大规模反清运动十分熟悉。是想起来了它的轰轰烈烈,还是最后惨败的消失。或者只因留下了一些只言片语,而在脑海中寥寥带过,让它的辉煌淹没在历史中。(太平天国运动纪念画面)这场运动出了许多有名之士,有英勇的烈士,那么必然有被唾弃的小人。他们都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1856年,太平天国五大高手对决,底层“剩男”秦日纲败得最惨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秦日纲

    在小农意识异常浓厚的古代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争斗从未停止过;为了掌握大权,他们不惜发动“宫廷政变”或各种“靖难”,搞得血流成河,死伤惨重。1856年9月—11月,持续时间长达两个多月的“天京事变”就是太平天国内部权力之争的恶果,是五大高手为了争夺最高领导权而展开的一场对决。其中,底层“剩男”出身

  • 太平天国燕王秦日纲:勇猛有余,智慧不足,后被翼王逼死

    历史人物编辑:晓燕说历史标签:秦日纲

    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天王洪秀全想要打江山,推翻满清王朝,只有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六人知道,其余则不知;他们都是被“骗”进拜上帝教,上了“贼船”,非常无奈。李秀成对这六人也是评价不一,除对冯云山极力肯定外,其余则认为都不是做大事的料。对于秦日纲,太平天国燕王,李秀成

  • 石达开败北的起点:处决燕王秦日纲

    历史人物编辑:天生有梦标签:秦日纲

    1856年12月,石达开处死燕王洪秀全:“六哥,你可以释放秦日纲兄,给他一条生路。”杀死秦日纲,是石达开垮台的起点。他犯了一个错误。那么石达开为什么要杀秦日纲呢?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石达开、秦日纲都是归县人。他们是假同胞,却是竞争对手,关系很差。在杨秀清获得“谣言天父”资格后,洪秀全和冯云山决定重新

  • 17年过后,徐寿兰与王浩现状如何?彭宇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日三秋标签:徐寿

    2006年南京徐秀兰一案后记发生于2006年南京的一次交通意外,由于法官王浩的“神操作”,彻底改变了事件的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如今十七年已过,事件的始作俑者徐寿兰与彭宇,还有法官王浩的现状如何?想必依然有很多人愿意了解吧?事件回顾事件回放:2006年11月20日早上,南京水西门广场附近的一个公交站点

  • 徐寿:一个对科学狂热的人,被人们称为“晚清霍金”

    历史人物编辑:安昕史话标签:徐寿

    想必有很多小伙伴对霍金不会陌生,偶尔还会翻看一下关于霍金的预言,甚至会去他的预言中看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霍金是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毕生致力于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他对科学所做出的贡献值得每一个人尊敬,也许是天妒英才,霍金患上了渐冻症,在76岁那年驾鹤西去。因为霍金的那些预言,很多人都笑言他是来自未来世界

  • 天才徐寿遐想记

    历史人物编辑:邱嘉妮标签:徐寿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天才如徐寿,也只能黯然离世!在那个没有一丝希望的时代,留下自己的光芒,盼望着黎明的到来。徐寿,1818年生,江苏无锡人。是第一位在NATURE,即《自然》上发表科研论文的中国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的错误。这一年是1881年,很巧合的事件,这一年徐寿63岁,距离其

  • 清代词人朱彝尊入赘爱上妻妹,写下一首情词,仅27字堪称经典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靠谱学标签:朱彝尊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宋的词固然冠绝今古,惊艳时光。但不可否认的是,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仍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长短句,在民间口口相传。其中清朝的词因为眼界高远开阔,细节精雕细琢,备受梁启超先生的推崇。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梁先生认为清代诗文皆趋衰落,独词“驾元明而上”。而在所有清代词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