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官场高人头脑多机智?看郑板桥、曾国藩智斗盗贼的故事,城府变深

官场高人头脑多机智?看郑板桥、曾国藩智斗盗贼的故事,城府变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姜亮亮 访问量:828 更新时间:2024/1/1 22:15:27

一天深夜,有个盗贼趁黑摸进郑板桥的家中。郑板桥没有慌张,他明白起床搏斗一定不是盗贼的对手,搞不好还会丧命。可郑板桥又不想任由盗贼翻箱倒柜,心有不甘,就发生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自称“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在辞官回家后,隐居乡里,潜心钻研诗词绘画安贫度日。然而,郑板桥可不是真糊涂,他是大智若愚,在他作诗智退小偷,逢凶化吉的故事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一天夜晚,一个小偷就打起了郑板桥的主意。小偷以为郑板桥做过官,家中一定藏有金银,就趁着一个月黑风高,凄冷的雨夜,偷偷溜进郑板桥的卧室。

这时的郑板桥刚刚写完诗词,躺在床上还未睡熟,所以他发觉到小偷在蹑手蹑脚地翻箱倒柜,寻找东西。郑板心中明白,这是盗贼来找财物了。郑板桥是个文人,本就体弱无力,再加上这时他已经上了年纪,暗想自己起身搏斗,不仅会输,搞不好逼得小偷狗急跳墙,杀了自己。

郑板桥向来聪明,有智慧,他做官时,就曾屡屡用自己的智慧、才学讽刺、巧骂豪绅、上司,奸官污吏被他骂了,却又找不出漏洞,只得忍着。比如有一次,一个豪绅请郑板桥提个门匾。这个豪绅平日里勾结贪官,坏事做尽,郑板桥就想捉弄一下他,替百姓出口气。

于是,郑板桥就题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但当工匠油漆门匾时,郑板桥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门匾上没上漆的那部分字模糊不清,而上漆的部分更衬托的清晰可见。这时,远远望去,原来的“雅闻起敬”竟变成了“牙门走苟”,谐音“衙门走狗”,这位豪绅一时成为百姓口中嘲笑的对象。

郑板桥用自己的才学、智慧巧骂豪绅,这晚,郑板桥分析了自己和小偷的悬殊后,又打算用自己的才学、智慧赶走小偷。

于是,郑板桥装作说梦话,随口说出两句诗:“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一惊,意识到自己被发现了。但贼不走空,总不能就这么两手空空而去吧。就在小偷犹豫时,郑板桥又念出两句诗:“腹中诗书有几卷,床上金银无半分。”

这下小偷明白了,不仅自己已经被发现,这家主人还委婉地告诉他,自己只是个有点才学的读书人而已,家中并无金银,你还是另谋他处吧。

小偷无奈,只好走了。正当小偷回头,要离开卧室时,郑板桥又念出两句诗:“出门莫惊黄尾犬,越墙勿损兰花盆。”

注意,敲黑板了!这两句诗看似是提醒小偷院子里有狗,墙上有兰花盆,别惊动了黄狗,失手打碎了兰花盆。实际上,这正是郑板桥的高明之处。

小偷落空而走,心中本就不高兴。如果惊醒了黄狗,打碎了兰花盆,吵醒了左邻右舍,小偷难免会被捉住,到那时小偷难免迁怒郑板桥。而郑板桥如此一提醒,小偷这才真正知道了郑板桥的为人,为郑板桥的好心而感动,同时也为自己的行为深感惭愧,便蹑手蹑脚地翻墙离开。

当小偷刚刚翻过墙,郑板桥又故意抬高嗓门高声吟道:“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这两句诗一出,顿时拉近了心理距离,小偷听后,心中肯定是暖洋洋的,日后对郑板桥也定会心存感激。

郑板桥这智慧高吧,不仅智退小偷,而且化干戈为玉帛,收服了盗贼的心。其实,智慧往往是相通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曾国藩虽然有很大成就,但他年轻时读书的天赋并不高,别人一天背下的诗文,他要三天五天才可完成。但他坚持勤能补拙,既然自己愚笨,就加倍努力,日夜不停地学习。

有一天晚上,有个小偷溜进了曾国藩的房间,想等到曾国藩熟睡后,盗取钱财。不料,这天晚上,曾国藩把一篇文章重复了很多遍,背诵到下半夜,还是没有背下来。这可急坏了躲在屋榆下的小偷,小偷又困又饿,最后实在是不耐烦了,就怒气冲冲地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

于是,小偷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这就曾国藩“比贼笨”的故事。初次看这个故事,也以为曾国藩是真的太愚笨了,但后来读了《智囊全集》,结合其他名人的智慧故事,冯梦龙对智慧的解析,才琢磨出不同的味道。

曾国藩是个有智慧的人,他纵然背书愚笨,但他一反常态,背诵到下半夜都不睡觉,难道不是故意的吗?曾国藩看似愚笨,难以背下来诗文,其实这和郑板桥智退盗贼的谋略如出一辙,是大智若愚的谋略,只是常人没看透罢了。

所以,我们无论身在官场、职场、生意场,都要多读些增长智慧的书籍,借鉴、学习别人的方法,像郑板桥、曾国藩一样用智慧帮人、帮己,用智慧谋身、谋事。

标签: 郑板桥

更多文章

  • 《书法问集》1046、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到底好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笔记标签:郑板桥

    我是一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看起来确实有点迷糊。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虽然有时看起来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却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在,正是这种风格使得他的书法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书法界的经典。郑板桥的书法风格强调“变化”,他擅长运用大小不同的笔画、纵横交错的线

  • 郑板桥河边遇狐仙,巧得治病良方,救助潍县老百姓而留下美名

    历史人物编辑:甲午敲钟人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又名郑燮,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潍县担任知县。他生性豪放,不拘小节,有一大爱好,那就是喜欢就着狗肉喝酒。 他在潍县当县令的时候,经常微服私访,于民同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奇。潍坊的特色小吃“朝天锅”,据说都是郑板桥帮忙改进

  • 最抠门的画家:明码标价,不谈矫情,郑板桥卖画一点不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陀螺V标签:郑板桥

    古代文人墨士大多都是自恃清高,淡泊名利,这样的故事也不少见,比如陶渊明辞弃官职“采菊东篱下”;王冕淡泊名利“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周敦颐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文人墨士追求的只有境界的高深与文雅的生活,名利在他们的心中都是俗的象征。郑板桥也是一位与世无争的画家,但却在卖画上被人称为最抠

  • 郑板桥整理文集时,说了一句狠话,今天看来仍然不寒而栗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郑板桥

    文/刘诚龙年轻时读过王朔的文集,厚厚的四大本,王朔在自序里说,出全集,必须得自己整理,别人整理了,总有不如意的地方。看来,一向玩世不恭的王朔,对自己的文集也非常谨慎,为人和为文,毕竟是两回事。在这方面,二百多年前的郑板桥倒是王朔的同道,对文集的重视,比王朔更苛刻。郑板桥曾做《后刻诗序》,将其平生大作

  • 郑板桥人性化断案,诙谐有趣,堪称又一绝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皆精,被世人称作三绝。他一肚子学问,但44岁上才考中进士,49岁才被委任官职,做了个芝麻大的县令。他为人耿介刚直,所以不为时俗接纳,做了12年官,到离职的是时候,还是县令,而且还是因为得罪了大官才离职的。郑板桥一生信奉“糊涂”哲学,他的“难得糊涂”无人不知。但他为官一

  • 清代怪才郑板桥的十二字对联,道尽先被冷落再被尊重的世态炎凉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著名的怪才,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在民间流传着很多郑板桥的故事,这大概不仅仅是因为郑板桥有才,更因为郑板桥心怀百姓、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艺术型人格吧。关注小编,一起来看看郑板桥是怎样对待那些”冷眼待人“的趋炎附势之徒。话说有一天,郑板桥闲来无事,就去一个寺院游玩。寺

  • 他位居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都在之下,网友:是个怪人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关于扬州八怪有着很多种说法,将近十几位大师都有被提到,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有一个人在其中,同时也被称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都排在他之下。他就是清代书画家金农,一位热爱游历,名遍天下的大师。网友都笑称:“是个怪人!”金农一生热爱游山玩水,因此名声也是传遍了天下,各地都有金农的足迹,因此金农绘画的题拆十

  • 郑板桥任知县期间,有人告和尚与尼姑私会,他是如何判决的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康熙五十二年,二十岁的郑板桥考中秀才,之后他迎娶了夫人徐氏,并且在真州之江村当教书先生。郑板桥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三岁便失去生母。雍正元年,父亲又去世,一家生活

  • 趣闻轶事:郑板桥与贼

    历史人物编辑:鑫鑫妈育儿记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一号理庵,世称“板桥先生”。祖籍苏州,后来迁居江苏兴化。康熙年间考取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考取进士。郑板桥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维持家用,与金农、黄慎、汪士慎等书画界大师并称为“扬州八怪”。郑板桥一生仅以兰、竹、石为绘画题材

  • 郑板桥的一生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郑板桥

    “难得糊涂”四个字想必读者都非常熟悉了。对!它就出自清代郑板桥之手。提起郑板桥,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与金农、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合称为“扬州八怪”,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除了艺术领域外,郑板桥还是一位诗人、一位好官、一位合格的家长。郑板桥,名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