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板桥任知县期间,有人告和尚与尼姑私会,他是如何判决的

郑板桥任知县期间,有人告和尚与尼姑私会,他是如何判决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的意林 访问量:514 更新时间:2024/1/25 20:06:55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康熙五十二年,二十岁的郑板桥考中秀才,之后他迎娶了夫人徐氏,并且在真州之江村当教书先生。郑板桥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三岁便失去生母。雍正元年,父亲又去世,一家生活更加困苦。为了养活妻儿,他不得不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

在卖画的十年里,郑板桥顺便四处游历,结识了不少朋友,在京城了时候,还结识了康熙之子慎郡允禧。直到雍正十年,四十岁的郑板桥,才去南京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

乾隆元年,他去参加会试,中贡士。同年参加殿试,赐进士出身,为了表达喜悦之情,郑板桥特意写了:

“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乾隆六年,郑板桥入京候补官缺,慎郡王允禧热情款待了他。第二年,郑板桥上任范县知县。

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都十分爱戴他。由于良好的表现,朝廷又将他调到潍县,就是因为这里连年灾荒,朝廷希望能够借助郑板桥的能力,改善这里的环境。

他到了潍县以后,立马展开救灾行动。他开仓赈货,又大兴工役,目的是给饥民带来工作,让他们有自食其力的机会。就这样,潍县百姓的生活渐渐得到改善。而他在此任知县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

有一天,有人带着一群乡民来县衙告状,说发现崇仁寺的和尚和一个尼姑私会,众人将他们五花大绑,希望郑板桥定夺。按照清朝当时的法律:

“僧道尼僧女冠有犯和奸者,于本寺观庵院门首,枷号两个月,杖一百。”

那么郑板桥是如何判决的呢?

郑板桥听了以后,并没有马上就判罚和尚尼姑,而是派人去调查是否属实。一调查才知,原来二人很早以前就是一对恋人,可是女子家里嫌男子穷,就想把女儿嫁给地保为小妾。

女子为了爱情,宁愿选择不嫁,于是就出家当了尼姑。男子被女子的深情所感情,索性也出家当了和尚。本来想着无法与心爱之人相守,一生就吃斋念佛再无牵绊,不曾想他们缘分未尽,二人在一次风筝会上重逢。

当他们再次相遇,才发现依然深爱对方,于是之后就常常私下约会。可就在这次私会时,正好被地保看到,他顿时觉得自己颜面无存,就带人将他们押到县衙。知道真相后的郑板桥,是怎样判决的呢?

郑板桥的判决是,让二人立马还俗成亲,关于结案陈词,他还特意作了一首诗: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

“一半葫芦一半瓢”很好理解,就是指和尚尼姑两个人;“合来一处好成桃”是说他们本就该是一对,允许他们成亲;“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遥”意思是成亲之后,他们就是合法夫妻,再也不用私会,也不用害怕被别人指指点点;“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则表明人都有七情六欲,这很正常;“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就是说这件案子是我郑板桥判决的。

郑板桥以如此幽默的形式,就成全了一对相爱之人,令人忍俊不禁,实在不愧为“扬州八怪”之一。

(参考文献《郑板桥年谱编释》)

标签: 郑板桥

更多文章

  • 趣闻轶事:郑板桥与贼

    历史人物编辑:鑫鑫妈育儿记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一号理庵,世称“板桥先生”。祖籍苏州,后来迁居江苏兴化。康熙年间考取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考取进士。郑板桥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维持家用,与金农、黄慎、汪士慎等书画界大师并称为“扬州八怪”。郑板桥一生仅以兰、竹、石为绘画题材

  • 郑板桥的一生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郑板桥

    “难得糊涂”四个字想必读者都非常熟悉了。对!它就出自清代郑板桥之手。提起郑板桥,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与金农、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合称为“扬州八怪”,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除了艺术领域外,郑板桥还是一位诗人、一位好官、一位合格的家长。郑板桥,名燮,

  • 郑板桥打油诗戏弄小偷,亲自送出门又相赠两句诗,却是穷的潇洒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以绘画著称,尤其是他的水墨竹子画在当时堪为稀世珍品,也是万金难求。但郑板桥的为人却较为古怪,他抱着金饭碗不用,却一生甘愿受贫,可见其节气如其所画之竹,也是铮铮铁骨。郑板桥一生之所以怪,是因为他戏笑人生,忿世嫉俗,因此也是喜爱作打油诗的。而他的打油诗,其影响却并不亚于那

  • 财主请郑板桥题字,刚开始很高兴,过了几天气坏财主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是清朝的时候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和书画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看,他也参加过科举,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县令。郑燮十分痛恨当时官府的腐败和社会的一些黑暗面,他虽然当县令,但是并没有在那个时代沉沦下去,和其他的贪官污吏一样鱼肉百姓,而是一直都勤政爱民,但郑燮一个人也不足以改变

  • 慈禧先后加封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世袭罔替”

    历史人物编辑:姜腾标签:奕訢

    大清帝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对于爵位的等级划分非常严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次镇国公、次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在所有的爵位中,尤其以“铁帽子王”最为尊贵,有清一代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也

  • 恭亲王奕訢为何一生为奴?被慈禧多次罢免,重新复出后已无锐气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奕訢

    身为政变小公举的慈禧老奶奶,一辈子直接搞了三次政变,恐怕是历代太后里最能折腾的一个了!这三场政变分别是辛酉政变、甲申易枢和戊戌政变。辛酉政变我们都知道,1861年,那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合作,将咸丰留给同治皇帝的顾命八大臣给灭了,从而夺取权力的过程。这届年轻人比较虎啊,他们仨当时平均年龄

  • 终于有一天 奕訢拦住咸丰帝跪地恳求 让其封病重的母亲为皇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奕訢

    要说清西陵里尴尬的陵墓,道光慕陵的后陵(慕东陵)榜上有名,从碑文记载可以知道,它的墓主人是孝静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静皇后然而专家在研究之后发现,慕东陵其实并不是一座完整意义上的皇后陵,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这座陵园竟是嫔妃陵把孝静皇后陵围在中间的格局,形成了一座后妃合葬的陵园,这就是这座陵园尴尬之处

  • 奕訢明显强于咸丰,为何道光没选他继位?专家:只因有个人死早了

    历史人物编辑:八怪娱V标签:奕訢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彻底下定决心,立下储君。按照清朝立储祖制,皇帝之子不分嫡庶,都有继任大统的资格。道光皇帝共有九位皇子,按理应该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可若加深究,情况并非如此。在道光决定册立储君时,他的长子、次子、三子早已去世。同时,五子有过继给了兄弟,七子、八子、九子三人都在襁褓之中。这

  • 恭亲王奕訢:从年轻到晚年的照片,最开始踌躇满志到双眼充满绝望

    历史人物编辑:孙成说历史标签:奕訢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道光皇帝驾崩。道光死前,接连发下了两道密诏: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奕訢与皇位擦肩而过,着实可惜。这是一组恭亲王从年轻来年迈的照片,从意气风发到最终眼里充满绝望。有人说,如果奕

  • 道光秘密立储时,为何在诏书上写了2个皇子的名字?奕訢处境尴尬

    历史人物编辑:杨宗辉标签:奕訢

    道光皇帝活了69岁,可是他到50岁这一年,把当时唯一成年的大儿子奕纬一脚踹死了。人到中年,却落了个绝后的下场,道光不禁也有些潸然泪下,这偌大的江山,该交给谁!这个咱们就不用操心了,因为从50岁这一年开始,道光生孩子的能力就开挂了,一口气生了6个。最小的儿子,居然是64岁的时候出生的。那么这6个儿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