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板桥整理文集时,说了一句狠话,今天看来仍然不寒而栗

郑板桥整理文集时,说了一句狠话,今天看来仍然不寒而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宋尚 访问量:177 更新时间:2023/12/6 4:52:16

文/刘诚龙

年轻时读过王朔的文集,厚厚的四大本,王朔在自序里说,出全集,必须得自己整理,别人整理了,总有不如意的地方。

看来,一向玩世不恭的王朔,对自己的文集也非常谨慎,为人和为文,毕竟是两回事。

在这方面,二百多年前的郑板桥倒是王朔的同道,对文集的重视,比王朔更苛刻。

郑板桥曾做《后刻诗序》,将其平生大作归拢来,整理出一套自选全集,删删减减,取取舍舍,作为传世文本。请注意,郑板桥为了不让别人删改他的文集,竟然写了这样一段话:

“板桥诗刻于此矣,死后若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阑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今天看来,仍然不寒而栗。

当初读到板桥先生这句咒语时,我曾大不解,作家一生著作不少,可能有许多作品散失,自己也是找不到了的,旁人辛勤搜索,查漏补缺,于海量文字中把其大作寻出来,再补入其文集中,这是别人给他好事做善事,干吗还要恶狠狠地化“为厉鬼以击其脑”?

读柯平先生大著《明清文人那些事儿·两个板桥》,可为我们释疑一二。在柯先生文章里,郑板桥先生有两副面目:“从现在所能掌握的资料看,我们可以发现他热衷于自我标榜道德情操的同时,身影却在扬州世俗的灯红酒绿里醉生梦死。”

概括言之,两个板桥,一是人世间的板桥,一是书册间的板桥。

板桥先生以清介自守而传世,他曾痛骂过文学界攀附权贵之丑状,“近世诗家题目,满纸人名,非赏花即宴集,非喜晤即赠行……其题如此,其诗可知;其诗可知,其人品又可知。”

板桥先生痛骂诗人阿谀权贵,以文如其人来论,先生应该是从不以诗文去颂权之面的了,其实不然,柯平先生考证道:“公元一七三七到一七四二年,郑板桥匆忙的身影像一架短途客机一样,在江南的几座大城市里不停地飞来飞去。”这么备尝辛苦奔波,为的就是向江浙官场位居要津者献诗。

在这一时期,板桥先生写了许多“满纸人名”之诗,如《上江南大方伯宴老夫子》,如《谢大中丞尹年伯赠帛》,如《送都转运卢公四首》,对诸位权贵颂语特高,如对当时两淮盐运使卢雅雨,卢氏是盐官兼盐商,大部分时间都在买盐卖盐,哪有时间写劳什子诗词?板桥先生却将卢氏誉为李白杜甫王昌龄一类人物。

只是颂歌写完,呈贡卢公,恰逢卢公因被指控贪腐,自身难保,这诗没起效果。

板桥先生不堪复述的是替王爷允禧操刀出书。板桥先生考中进士,长达六年,未曾补缺实职,艰难苦痛可知,穷困潦倒可想。板桥先生在江浙跑官,几无效果,所以直接跑北京,得到一位名为李复堂者引荐,攀上了乾隆的叔父慎郡王允禧。

在这位少他20岁的王公家里,板桥先生打起了不要工钱的短工,亲自为其刻版出版两册诗集《随猎诗草》与《花间诗草》,奉上六顶高帽给这位王公,称其是杜甫、韩愈王维、杜牧、岳飞、韦应物。这次,板桥先生心想事成,只打了半年短工,就去山东范县当知县了。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今天的文人也大多如此,在文章中痛批各种不公平的现象,但到了现实中,仍然像大多数人一样蝇营狗苟。其之所以痛批,只是因为自己得不到而已。

板桥先生虽然不完全如此,比当代文人做得要好一些,但他批他人犯俗,自己也未免,却也是真的。比如他曾经猛批文人不作文只做官:“一捧书本,便想中举,进进士,一当官位,便想攫金钱,造大屋,置田产……”板桥先生这么骂别人,其实他走的也是这种路线。

比如他在山东潍县任期满了,提脚走人,说囊袋空空,官俸都给了地方,但柯平先生考证说:“在任期间,他除了刻稿讨小外,还在家乡兴化置田买宅,后因式样不理想,又在城东鹦鹉桥一带买地另造,光地价就花了50两银子。”

还比如板桥先生对知识分子专为利益集团说话,大加鞑伐:“凡米盐算之事,听气候于商人,未闻文章学问,亦听气候于商人也。吾扬之士,奔走蹀蹀于其门,以其一言之是非为欣戚,其损士品而丧士气,真不可复述。”可是板桥先生也曾经拜伏在巨贾之下,其言其行也是“真不可复述”。

他曾多次奔趋豪门,去吟诗作画做帮闲,“……请酒一次,请游湖一次,送下程一次,送绸缎礼物一次,送银四十两……”端了老板的饭碗,板桥先生也为老板说过不少话。

这些都是先生与巨贾豪贵交往时,其日记所记,只是到了他晚年要出版全集之时,却被他视为“平日无聊应酬之作”,与他那些“满纸人名”之诗,全部给删掉了,谁也不准“改窜阑入”,否则他就要“为厉鬼以击其脑”。

想想也挺可悲,一向清正狷介的郑板桥,也会因生活而向权贵低头,跟普通人没有两样。到了晚年要出文集了,才想起来那些应酬之作是多么的恶心,严禁别人录入,此时的板桥先生,心里肯定会有一丝悲凉吧。

标签: 郑板桥

更多文章

  • 郑板桥人性化断案,诙谐有趣,堪称又一绝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皆精,被世人称作三绝。他一肚子学问,但44岁上才考中进士,49岁才被委任官职,做了个芝麻大的县令。他为人耿介刚直,所以不为时俗接纳,做了12年官,到离职的是时候,还是县令,而且还是因为得罪了大官才离职的。郑板桥一生信奉“糊涂”哲学,他的“难得糊涂”无人不知。但他为官一

  • 清代怪才郑板桥的十二字对联,道尽先被冷落再被尊重的世态炎凉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著名的怪才,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在民间流传着很多郑板桥的故事,这大概不仅仅是因为郑板桥有才,更因为郑板桥心怀百姓、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艺术型人格吧。关注小编,一起来看看郑板桥是怎样对待那些”冷眼待人“的趋炎附势之徒。话说有一天,郑板桥闲来无事,就去一个寺院游玩。寺

  • 他位居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都在之下,网友:是个怪人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关于扬州八怪有着很多种说法,将近十几位大师都有被提到,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有一个人在其中,同时也被称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都排在他之下。他就是清代书画家金农,一位热爱游历,名遍天下的大师。网友都笑称:“是个怪人!”金农一生热爱游山玩水,因此名声也是传遍了天下,各地都有金农的足迹,因此金农绘画的题拆十

  • 郑板桥任知县期间,有人告和尚与尼姑私会,他是如何判决的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康熙五十二年,二十岁的郑板桥考中秀才,之后他迎娶了夫人徐氏,并且在真州之江村当教书先生。郑板桥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三岁便失去生母。雍正元年,父亲又去世,一家生活

  • 趣闻轶事:郑板桥与贼

    历史人物编辑:鑫鑫妈育儿记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一号理庵,世称“板桥先生”。祖籍苏州,后来迁居江苏兴化。康熙年间考取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考取进士。郑板桥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维持家用,与金农、黄慎、汪士慎等书画界大师并称为“扬州八怪”。郑板桥一生仅以兰、竹、石为绘画题材

  • 郑板桥的一生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郑板桥

    “难得糊涂”四个字想必读者都非常熟悉了。对!它就出自清代郑板桥之手。提起郑板桥,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与金农、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合称为“扬州八怪”,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除了艺术领域外,郑板桥还是一位诗人、一位好官、一位合格的家长。郑板桥,名燮,

  • 郑板桥打油诗戏弄小偷,亲自送出门又相赠两句诗,却是穷的潇洒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以绘画著称,尤其是他的水墨竹子画在当时堪为稀世珍品,也是万金难求。但郑板桥的为人却较为古怪,他抱着金饭碗不用,却一生甘愿受贫,可见其节气如其所画之竹,也是铮铮铁骨。郑板桥一生之所以怪,是因为他戏笑人生,忿世嫉俗,因此也是喜爱作打油诗的。而他的打油诗,其影响却并不亚于那

  • 财主请郑板桥题字,刚开始很高兴,过了几天气坏财主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是清朝的时候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和书画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看,他也参加过科举,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县令。郑燮十分痛恨当时官府的腐败和社会的一些黑暗面,他虽然当县令,但是并没有在那个时代沉沦下去,和其他的贪官污吏一样鱼肉百姓,而是一直都勤政爱民,但郑燮一个人也不足以改变

  • 慈禧先后加封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世袭罔替”

    历史人物编辑:姜腾标签:奕訢

    大清帝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对于爵位的等级划分非常严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次镇国公、次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在所有的爵位中,尤其以“铁帽子王”最为尊贵,有清一代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也

  • 恭亲王奕訢为何一生为奴?被慈禧多次罢免,重新复出后已无锐气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奕訢

    身为政变小公举的慈禧老奶奶,一辈子直接搞了三次政变,恐怕是历代太后里最能折腾的一个了!这三场政变分别是辛酉政变、甲申易枢和戊戌政变。辛酉政变我们都知道,1861年,那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合作,将咸丰留给同治皇帝的顾命八大臣给灭了,从而夺取权力的过程。这届年轻人比较虎啊,他们仨当时平均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