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又名郑燮,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潍县担任知县。他生性豪放,不拘小节,有一大爱好,那就是喜欢就着狗肉喝酒。
他在潍县当县令的时候,经常微服私访,于民同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奇。潍坊的特色小吃“朝天锅”,据说都是郑板桥帮忙改进了之后,才有了现在的这样子。
由于他书画双绝,所以不少人冒名前来求画,可是他性格怪异,若是看不上眼的,就是出再多的钱,也难求他的一幅画。
在当时,他的一副普通书画,市场价就值十两银子以上。那个时候,三五个铜板,就能喝上一碗小米粥,吃上两根油条,美美的一顿早餐了。
却说这年夏天,天气炎热,郑板桥在县衙里睡不着,半夜时分,干脆去白浪河边溜达。河边夜风清凉,月色温柔怡人,虫鸣之声不绝于耳,他顿时诗兴大发,吟了好几首诗。就这么一路溜达,也不知道溜达到了哪里,看到一座庙宇,感觉有些困倦的他,就在庙宇门前的石板上躺了一会。等他睁开看时,眼见天色微明,浑身胀痛,头晕目眩。
他知道一定是夜晚贪凉,在这石板上睡觉的时候,伤了风寒。他想回县衙去,可是走不了几步,见河边有一个垂钓的老叟,刚要过去问路,却只觉得眼前一黑,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他醒来,见自己躺在一处简易的茅屋中,苇子编成的屋门被人打开,从外面进来一个端着热汤碗的老人。
郑板桥喝下热汤,只觉得一股怪味直达五脏六腑,神志顿时清醒了许多,他对老人说:“这是哪里?”
老人并没有回答郑板桥的话,而是说:“我看你十指修长,面相清瘦,不像农人,为何晕倒在河边?”
郑板桥于是把他来河边的经过说了,老人笑起来:“原来你就是潍县的父母官?失敬失敬,你在潍县为官数年,官声不错。能了解民间疾苦,为百姓造福,我替潍县百姓谢谢你!”
郑板桥问:“敢问老丈大名?”
老人回答说:“我就是一个无名之人,谈何名字?”
郑板桥知老人一定是隐居的高人,顿时心生敬意,于是说:“不知老丈给我喝的是什么药?”
老人摸了摸胡子,微笑着说:“也没有特殊的,就一点桑叶加薄荷,还有蒲草根,放进去两三片姜就行。此方子专治风寒,等会再喝几碗,发点汗,估计你就好了。”
两三碗热汤下肚,郑板桥出了一身汗,身体恢复如常。他有心感谢老人,身上却没有带钱,更觉得好人既然是隐居的高人,一定是视钱财如粪土的,给钱反倒显得不敬。不如留下一点墨宝,既无伤大雅,也算还了人情。
可是他展眼一看,老人的茅屋内除了一些简单的家什之外,并没有文房四宝之类的东西,便主动提出:“求老丈去邻里借来笔墨纸砚,我想送……”
老人不等郑板桥把话说完,摆了摆手,说:“你我相见就是缘分,用不着那些俗世中的繁文礼节。你若有心,来年潍县有瘟疫发生,你按此方子救人,老朽就感激不尽了!我看你的病也好了,赶紧回去吧,别耽误了公事。”
郑板桥见老人设么说,只得谢过老人,按照老人指引的道路往回走。走不了多远,眼前一恍惚,发觉已经来到了熟悉的河边。
他回到县衙,处理完公务之后,带着一点酒菜,想去和老人喝几杯,可奇怪的是,任他找来找去,就是找不见那天所见的地方,找到最后,却找到一个破庙,庙上有一块匾额,上书:五道庙。他在潍县做了几年知县,也听说过城外的五道庙,是纪念悟道将军而建的,这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手下的属神,专管人间生死与荣禄的神祗。
他找来当地的老人问,才知这五道庙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是在倾废的郭公祠原址上修建的,原先庙门口确实有一块大石板,后来不知被搬去什么地方了。康熙年间的时候,五道庙香火旺盛,据说有狐仙在此显灵,求医问药之人不绝,所求之药确实能治病,也颇为神奇。乾隆初年有地痞在此收钱,药就不灵了。香火逐渐凋零,如今庙宇坍塌了,也没人来修。
郑板桥怀疑救他的老人,很可能就是修仙的狐仙,于是将酒肉在庙门口祭拜。
第二年,潍县果然发生瘟疫,郑板桥按照老人给的房子,在街上用大锅熬汤药,救治了不少人。后潍县有钱人出资,修缮了五道庙,又在庙旁设立了狐仙的排位,供人拜谒。
(讲述者:83岁的李宗房,收集整理者:吴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