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郑板桥人性化断案,诙谐有趣,堪称又一绝

郑板桥人性化断案,诙谐有趣,堪称又一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吴林利说历史 访问量:1679 更新时间:2024/1/17 5:14:52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皆精,被世人称作三绝。他一肚子学问,但44岁上才考中进士,49岁才被委任官职,做了个芝麻大的县令。他为人耿介刚直,所以不为时俗接纳,做了12年官,到离职的是时候,还是县令,而且还是因为得罪了大官才离职的。

郑板桥一生信奉“糊涂”哲学,他的“难得糊涂”无人不知。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来也不曾糊涂过。他任职从无积案,且断案公允。特别是他断案的时候,既能公正执法,更能体察百姓,同情弱小,而且诙谐有趣,令人捧腹之,感受到他对百姓弱势群体的一副热肠。

1、中国版的《威尼斯商人》

郑板桥在做潍县县令的时候,遇到一个财主跟一个农民打官司。升堂之后,财主抢先陈述,他说农民去年三月五日,借了他三两银子,立下契约,如若一年后不能归还银子,农民家的三亩良田就归财主家了。财主说着,还拿出了契约,呈给县太爷。郑板桥看了一下契约,看那上面写着:如若不能按期归还,三亩良田归债主耕种。契约上还有双方按的手印。

郑板桥于是就让农民陈述。农民说,他并不是故意延期不还。他三月三日,就带着银子去财主家还债,但是财主家却大门紧锁;他三月四日又去还债,财主家还是没人;三月五日去还债,财主家只有一个家丁,家丁说财主出门了,明天才能回来,家丁不敢擅自收钱。今天一大早去财主家再还债的时候,财主就把他扭送到县衙来了。

郑板桥问财主,晚还一天就不行吗。财主说一天也不行,一个时辰也不行,他按契约执行。

郑板桥又问农民,这契约是真的吗。农民说,是真的。但农民接着说,他宁愿拿六两银子还给财主。郑板桥问财主可行,财主断然拒绝,坚持要按契约办事,并请求县太爷秉公断案。

郑板桥于是劝财主说,你家有良田千顷,区区三亩地,对你来说无足轻重,而这三亩地却是农民全家的命根子,劝他网开一面,收下农民给的六两银子,郑板桥并且说,这可比高利贷的利息高多了。

但财主坚决不同意,并且威胁说,假如县太爷不能秉公断案,他就要上告济南府,甚至不惜告到京城里去。既然调解不成,郑板桥于是宣判:准财主耕种农民家的三亩良田。

三亩良田归财主耕种以后,财主还真下了功夫,他家里有的是肥料和人手,三亩地被他家种得那真叫一个好。到了开镰收割的时候,财主却被县衙里派去的差役传到了大堂。郑板桥问财主,农民告你要收割他的庄稼,可有此事。财主说,县太爷真是健忘,那块地已经判给我了,我当然要收割啦。财主说着把去年郑板桥盖过大印的判词连同契约一并呈上。

郑板桥接过之后,一拍惊堂木,大胆刁民,这上面明明写着准予你耕种三亩良田,可没说准许你收割!财主一看,白纸黑字,真是这么写的,他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玉成一对偷情的僧尼

还是在潍县,郑板桥审理了一桩风流案。涉案的是一对年轻的僧尼,两人被绳捆索绑带到县衙,引来很多人围观。更有几个绅士模样的人对两人痛加指责,说他们僧尼通奸,既玷辱佛门,又有伤风化。郑板桥升堂之后,看到这一对僧尼面目清秀,先自生出几分爱怜。经询问,得知这一对年轻人原是青梅竹马,私定终身,但却遭到家长的反对。两人无奈只得出家。但出家后一个在崇仁寺,一个在大悲庵,相去不远,两人便时幽会,时间久了,被好事的人发现,才有了今天的结局。

郑板桥弄清情况后,当即玉成这一对有情人,他判这一对年轻人无罪,并令其还俗,让他们在县衙大堂完婚。在场的绅士们都傻了眼,而百姓却欢呼雀跃,纷纷称赞郑青天。郑板桥当即赋诗一首:“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堂郑板桥。”

3、当堂出题考秀才

一天一个秀才到县衙喊冤,他是一个塾师,他状告东家不付“束脩”。郑板桥怀疑秀才不学无术,因误人子弟,东家才拒绝付酬,于是就想了个主意,决定考一考秀才的学问。当时正值元宵节,县衙内外灯结彩,于是他指着堂上的灯笼出了上联,让秀才出对。他的上联是:“四面灯,一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秀才也不含糊,稍加思索,就对出了下联:“一年学,八串钱,辛辛苦苦穷捱春夏秋冬。”

郑板桥一看秀才的下联,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借对联说出自己教书的不易,知道秀才有真学问,他断定,秀才不是诬告,定是东家不讲道理,拒绝付酬。于是判东家按数偿付秀才的薪酬。

4、谁是粮袋的主人

一次郑板桥外出,巧遇一胖一瘦两人争抢一袋粮食。胖汉看见了县太爷,马上跪下告状,胖汉自称扛着粮食去赶集售卖,中途去树林方便,就把粮袋放在了路边,回来碰上这个瘦子,居然说粮食是他的。但是瘦子也说粮袋是自己的,并且陈述的情况跟胖子说的一模一样。

郑板桥看了看两个人,又看了看那袋粮食,于是对胖汉说:“这袋粮是你的,你就扛走吧。”胖汉闻言高兴异常,俯身要去扛粮袋,但是却怎么也扛不动。郑板桥微微一笑,给瘦汉使个眼色说:“你光天化日之下讹人,本该重罚于你。现在你就将功折罪,把粮袋放到他身上吧。”瘦汉抱起粮食要往胖汉肩上放,胖汉吓得不敢去接。

郑板桥大喝一声:“大胆刁民,这粮食是你的吗?”胖汉只好说了实话。原来这个胖汉是地方上的恶霸,他路过此处,赶巧看见瘦汉去方便,就想强占粮袋,不想撞上了郑青天。

5、断官司创造一道美食

潍县各地当时螃蟹成灾,以至于螃蟹成群进入庄稼地祸害庄稼。那时的百姓还不知道吃螃蟹,他们解决蟹患的办法就是捉住之后,往外扔,扔的时候,难免扔到别人的田里。这样就常常造成纠纷。这不有两位老农就为这事到郑板桥的衙门里打官司来了。郑板桥先让原被告每人弄来一篓螃蟹,然后吩咐厨子到大堂来,他口授烹调螃蟹方法。美食烹制好,郑板桥请原被告和在场的百姓品尝佳肴。这场官司自然解决。

郑板桥还当堂赋诗一首:“昔日汝成灾,今日当好菜,助我一杯酒,为民除大害。”这事传出之后,潍县百姓都把螃蟹弄上了餐桌。从此不仅解决了蟹患,而且再也没有出现因螃蟹闹纠纷的事。

郑板桥为官十二载,勤于政务,情系百姓。在他的治理下,潍县民风淳朴,连偷窃之类的案件也很少发生。他爱百姓,百姓也爱他,以至于“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老百姓甚至还给他建生祠,感激他,纪念他。他断案精准公正,诙谐有趣,充满智慧,但是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像他那样清廉、勤政、爱民、才智过人的人不仅得不到提拔重用,反而受到排挤,真是可悲、可恨、又可叹!

作者:土老帽

参考献:

卢明昭:《野史钩沉》

标签: 郑板桥

更多文章

  • 清代怪才郑板桥的十二字对联,道尽先被冷落再被尊重的世态炎凉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著名的怪才,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在民间流传着很多郑板桥的故事,这大概不仅仅是因为郑板桥有才,更因为郑板桥心怀百姓、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艺术型人格吧。关注小编,一起来看看郑板桥是怎样对待那些”冷眼待人“的趋炎附势之徒。话说有一天,郑板桥闲来无事,就去一个寺院游玩。寺

  • 他位居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都在之下,网友:是个怪人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关于扬州八怪有着很多种说法,将近十几位大师都有被提到,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有一个人在其中,同时也被称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都排在他之下。他就是清代书画家金农,一位热爱游历,名遍天下的大师。网友都笑称:“是个怪人!”金农一生热爱游山玩水,因此名声也是传遍了天下,各地都有金农的足迹,因此金农绘画的题拆十

  • 郑板桥任知县期间,有人告和尚与尼姑私会,他是如何判决的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康熙五十二年,二十岁的郑板桥考中秀才,之后他迎娶了夫人徐氏,并且在真州之江村当教书先生。郑板桥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三岁便失去生母。雍正元年,父亲又去世,一家生活

  • 趣闻轶事:郑板桥与贼

    历史人物编辑:鑫鑫妈育儿记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一号理庵,世称“板桥先生”。祖籍苏州,后来迁居江苏兴化。康熙年间考取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考取进士。郑板桥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维持家用,与金农、黄慎、汪士慎等书画界大师并称为“扬州八怪”。郑板桥一生仅以兰、竹、石为绘画题材

  • 郑板桥的一生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郑板桥

    “难得糊涂”四个字想必读者都非常熟悉了。对!它就出自清代郑板桥之手。提起郑板桥,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与金农、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合称为“扬州八怪”,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除了艺术领域外,郑板桥还是一位诗人、一位好官、一位合格的家长。郑板桥,名燮,

  • 郑板桥打油诗戏弄小偷,亲自送出门又相赠两句诗,却是穷的潇洒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以绘画著称,尤其是他的水墨竹子画在当时堪为稀世珍品,也是万金难求。但郑板桥的为人却较为古怪,他抱着金饭碗不用,却一生甘愿受贫,可见其节气如其所画之竹,也是铮铮铁骨。郑板桥一生之所以怪,是因为他戏笑人生,忿世嫉俗,因此也是喜爱作打油诗的。而他的打油诗,其影响却并不亚于那

  • 财主请郑板桥题字,刚开始很高兴,过了几天气坏财主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是清朝的时候著名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和书画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看,他也参加过科举,当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县令。郑燮十分痛恨当时官府的腐败和社会的一些黑暗面,他虽然当县令,但是并没有在那个时代沉沦下去,和其他的贪官污吏一样鱼肉百姓,而是一直都勤政爱民,但郑燮一个人也不足以改变

  • 慈禧先后加封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世袭罔替”

    历史人物编辑:姜腾标签:奕訢

    大清帝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对于爵位的等级划分非常严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次镇国公、次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在所有的爵位中,尤其以“铁帽子王”最为尊贵,有清一代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也

  • 恭亲王奕訢为何一生为奴?被慈禧多次罢免,重新复出后已无锐气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奕訢

    身为政变小公举的慈禧老奶奶,一辈子直接搞了三次政变,恐怕是历代太后里最能折腾的一个了!这三场政变分别是辛酉政变、甲申易枢和戊戌政变。辛酉政变我们都知道,1861年,那是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合作,将咸丰留给同治皇帝的顾命八大臣给灭了,从而夺取权力的过程。这届年轻人比较虎啊,他们仨当时平均年龄

  • 终于有一天 奕訢拦住咸丰帝跪地恳求 让其封病重的母亲为皇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头盔哥标签:奕訢

    要说清西陵里尴尬的陵墓,道光慕陵的后陵(慕东陵)榜上有名,从碑文记载可以知道,它的墓主人是孝静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静皇后然而专家在研究之后发现,慕东陵其实并不是一座完整意义上的皇后陵,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这座陵园竟是嫔妃陵把孝静皇后陵围在中间的格局,形成了一座后妃合葬的陵园,这就是这座陵园尴尬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