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年轻的郑板桥,在泰州遇见一个心仪的姑娘,写下这样一首词

年轻的郑板桥,在泰州遇见一个心仪的姑娘,写下这样一首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三农生活阿远 访问量:4756 更新时间:2024/1/16 15:10:40

郑板桥(1723年、1733年客居泰州)

(选自《郑板桥集》)

用十年时间来怀念一位爱人,是不是很痴情。

这首词就是郑板桥于十年后,为一位泰州姑娘而写。

他将相识、相爱、相别的恋爱经历诉诸笔端,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那份纯真。

通过这首词,可以让我们读到不一样的郑板桥:

郑板桥对于传世诗词筛选相当严格。

他在诗集序中说,“

然而,他不管不顾,将这首“艳词”录入其中,足以想见这位姑娘在他心中的位置。

这首词讲述的正是他金榜题名之后,对曾经那一次“艳遇”的深情回顾。

只不过十年前的郑板桥是一位落魄书生,他连自己都养不活,又谈娶高楼上的那位吹着笛子的大家小姐呢。

那注定只能是一次露水情缘,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是那样不堪一击。

纵观诗人的前半生,过得真是落魄潦倒。

三岁时,母亲病故。

十四岁时,继母去世。

二十多岁,他才考中康熙五十五年(1716)秀才。

之后,科举屡挫。三十岁时,教私塾的父亲去世。

郑板桥失去了生活来源。

为了生计,只好在酒楼,击鼓吹乐,和卖父亲旧书过日子。

但即便这样,日子还是过得捉襟见肘。

他不禁感叹道:

雍正元年(1723),应泰州梅鉴和尚邀请,三十一岁的郑板桥第一次客居海陵。

这一年,他正式开始与梅鉴和尚交往,作《贺新郎送顾万峰之山东使君幕》词二阕。

也就在这时,词人邂逅了词中女子,再填《贺新郎吴陵客》一阕。

三十一岁的春天,注定朦胧而极富诗意。

郑板桥从兴化来到泰州,住在小西湖旁禅寺内,每日在湖畔临流弄石,赏花踏青,度过短暂的快乐时光。

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泰州姑娘。他们常常一起漫步,一个填词作曲,一个吹笛起舞,宛如神仙眷侣一般。

有时,他想念她,去找她时,她正在高楼吹笛,那声音悠扬婉转,时时打动着词人的心。

然而,郑板桥为了生计,抑或是为了爱情的尊严,不得不离开泰州,去扬州卖画。

不敢确定,是泰州姑娘唤起了板桥立志画画,出人头地的想法,还是板桥在爱情面前的自卑,导致他要给心爱姑娘一个温暖体面的家。

他决定走了,她只得含泪相送,他们约在一个小酒馆相见,他说:“我们缘分真浅,刚刚才相会,不料又要分手。”

她不答,只是深情含泪地望着诗人。

再三叮嘱,再三依偎,互约明春虽不能相见,亦不要忘掉相思之情。

从此,扬州街头多了一位勤奋的卖画艺人,泰州的楼头则多了一曲相思的笛声。

即便生活艰苦,诗人也没有忘记苦读,继续科举考试。

他知道,有一双眼睛正在不远处望着他。

九年后,四十岁的郑板桥终于考中雍正十年(1732)举人。

遗憾的是,他在扬州遇见了同样年轻貌美的饶五姑娘。

十年后,四十一岁的郑板桥再次来到海陵,拜访梅鉴和尚。

但此时,早已物是人非,泰州姑娘早已嫁人。

当爱已成往事,唯有心底的思念还是滚烫的。

四十四岁,郑板桥再中乾隆元年(1736)进士。

曾担任范县、潍县县令,罢官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终成“扬州八怪”代表人物。

只是,再回首,这位深藏心中的泰州姑娘又在何方?

杜牧说:“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也许,再也不见,是对于彼此青春最好的怀念。

全词格律并不谨严。

“日”、“”、“弄”、“雨”、“欲”、“谁”、“一”、“己”八字皆不符平仄,亦可见板桥放荡不羁、追求自由的个性。

他一贯秉持直抒胸臆,不以词害意,以准确表达为要,亦可能是他有意率性为之,也因此会落下轻浮浅露的评价。

标签: 郑板桥

更多文章

  • 它的成名与郑板桥有关,营养丰富,既是美味佳肴,又是滋补上品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齿留香标签:郑板桥

    “ 黄焖甲鱼应该不少男性读者不仅听过,还常吃过,其营养价值就不用咱多说,那是相当不错。这是一道以甲鱼和鸡肉为主要食材,再配以其他配料制作而成的名菜。起源于我国古代时期的清朝山东省潍坊市,相传,它的成名还与我国著名的大画家郑板桥有典故。”根据史书记载,在当时的潍坊城里有那么个姓陈的老板,因为手下管理的

  • 冷军画竹子PK郑板桥:国画、油画各来一幅,一幅卖165万

    历史人物编辑:寻史阁标签:郑板桥

    起源/本期导读:竹子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绘画的专长,竹子也被赋予了很高的品质,他与世无争的潇洒,顶天立地的勇气,高请谅解的节气,节节高涨的势气,与兰花、梅花、菊花合称为“四君子”,同时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兰花象征“傲”;梅花象征着“幽”;竹子象征着“坚”;菊花象征着“淡”。他们分别都是古代文人墨士

  • 官场高人头脑多机智?看郑板桥、曾国藩智斗盗贼的故事,城府变深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郑板桥

    一天深夜,有个盗贼趁黑摸进郑板桥的家中。郑板桥没有慌张,他明白起床搏斗一定不是盗贼的对手,搞不好还会丧命。可郑板桥又不想任由盗贼翻箱倒柜,心有不甘,就发生了一段精彩的故事。自称“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在辞官回家后,隐居乡里,潜心钻研诗词绘画安贫度日。然而,郑板桥可不是真糊涂,他是大智若愚,在他作诗智退

  • 《书法问集》1046、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到底好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笔记标签:郑板桥

    我是一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看起来确实有点迷糊。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虽然有时看起来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却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在,正是这种风格使得他的书法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书法界的经典。郑板桥的书法风格强调“变化”,他擅长运用大小不同的笔画、纵横交错的线

  • 郑板桥河边遇狐仙,巧得治病良方,救助潍县老百姓而留下美名

    历史人物编辑:甲午敲钟人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又名郑燮,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潍县担任知县。他生性豪放,不拘小节,有一大爱好,那就是喜欢就着狗肉喝酒。 他在潍县当县令的时候,经常微服私访,于民同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传奇。潍坊的特色小吃“朝天锅”,据说都是郑板桥帮忙改进

  • 最抠门的画家:明码标价,不谈矫情,郑板桥卖画一点不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陀螺V标签:郑板桥

    古代文人墨士大多都是自恃清高,淡泊名利,这样的故事也不少见,比如陶渊明辞弃官职“采菊东篱下”;王冕淡泊名利“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周敦颐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文人墨士追求的只有境界的高深与文雅的生活,名利在他们的心中都是俗的象征。郑板桥也是一位与世无争的画家,但却在卖画上被人称为最抠

  • 郑板桥整理文集时,说了一句狠话,今天看来仍然不寒而栗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郑板桥

    文/刘诚龙年轻时读过王朔的文集,厚厚的四大本,王朔在自序里说,出全集,必须得自己整理,别人整理了,总有不如意的地方。看来,一向玩世不恭的王朔,对自己的文集也非常谨慎,为人和为文,毕竟是两回事。在这方面,二百多年前的郑板桥倒是王朔的同道,对文集的重视,比王朔更苛刻。郑板桥曾做《后刻诗序》,将其平生大作

  • 郑板桥人性化断案,诙谐有趣,堪称又一绝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诗书画皆精,被世人称作三绝。他一肚子学问,但44岁上才考中进士,49岁才被委任官职,做了个芝麻大的县令。他为人耿介刚直,所以不为时俗接纳,做了12年官,到离职的是时候,还是县令,而且还是因为得罪了大官才离职的。郑板桥一生信奉“糊涂”哲学,他的“难得糊涂”无人不知。但他为官一

  • 清代怪才郑板桥的十二字对联,道尽先被冷落再被尊重的世态炎凉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著名的怪才,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在民间流传着很多郑板桥的故事,这大概不仅仅是因为郑板桥有才,更因为郑板桥心怀百姓、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艺术型人格吧。关注小编,一起来看看郑板桥是怎样对待那些”冷眼待人“的趋炎附势之徒。话说有一天,郑板桥闲来无事,就去一个寺院游玩。寺

  • 他位居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都在之下,网友:是个怪人

    历史人物编辑:金色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关于扬州八怪有着很多种说法,将近十几位大师都有被提到,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有一个人在其中,同时也被称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都排在他之下。他就是清代书画家金农,一位热爱游历,名遍天下的大师。网友都笑称:“是个怪人!”金农一生热爱游山玩水,因此名声也是传遍了天下,各地都有金农的足迹,因此金农绘画的题拆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