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是怎么买卖文凭的?县太爷郑板桥是如何对待买文凭的人的?

古代是怎么买卖文凭的?县太爷郑板桥是如何对待买文凭的人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姚姚时尚 访问量:2249 更新时间:2024/1/21 2:18:47

2008年,在武汉出现了一张清康熙年间由国子监颁发的监照。这张监照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文凭”。史料记载,当年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这张文凭,起价108两纹银。

这张保存完好的监照,长51厘米,宽40厘米。正文中有持照人的“文字相片”:“案今准户部册报臧三六系山西汾西县人,四十六岁,身中面白微须……”发照日期为“康熙50年九月十日”。监照下端分别是朱批大字“实”(银已收)、“行”(同意)。

实际上,中国卖卖文凭的历史悠久,至少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了。据《内乡县衙览要》记载,花钱买文凭的现象始于明代景泰(公元1450-1457年)中期, 明代的文凭如何卖法,史载不详。

到了清代,买卖文凭(包括买官卖官)均是明码标价。清朝所卖的文凭是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照”。 国子监古称太学,既是最高学府又是社会舆论中心。有清一代,太学生(国子监的监生)大多不做学问、不问政治,大异于前。究其因,清代的太学生是凭路子保送来的,“镀金”结束后去当官。保送来的是在校生,人数不多;而大多数太学生根本不用入学受教,而是花钱买个文凭。持有这张买来的文凭的人叫监生,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免去了院试之苦。绝大多数买文凭者,是凭着这张“监照”——最高学府的文凭,招摇乡里,或忝列乡绅、或鱼肉百姓。因为监生是“有功名”之士,可以上堂不跪县太爷,平揖相见。县太爷也无权打他的屁股,故监照被称为“屁股罩子”。

买文凭的人必须先要到吏部办手续备案。吏部者,国家人事部也。交款之后,领取“户照”,“于册有案”,归入了士籍。也就是说,国家在政治上承认买文凭者是个免除了力役、兵役、差役的“士人”。

但学业上的文凭——“监照”,还得由国子监发。“户照”、“监照”两照毕备,才能“籍列监生”,缺一不可。国子监于官场上而言,是个“清水衙门”,首长称为祭酒,官虽区区四品(相当于今日司局级干部),但均由当代大儒出任。也就是说只有时望所尊的学者,才能出任祭酒。这个职务“序不高而清”,“权不重而尊”,是最典型的清流之官。但中国末代王朝,实难有清流,更难有清官。《戴斗夜谈》一书,言及中央机关有“十可笑”:

“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

其中第九可笑就是“国子监学堂”。最高学府国子监作为“学堂”,竟然被列入了可笑之列,实在今人叹息。

清代国子监在校生“总额”系270人,乾隆时“恩加”到了300人。学生来源分举、贡、荫、例四类,概而言之,前三类为正途,“举”、“贡”为地方保送生,“荫”又称之为“恩”,由八旗三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国尽节官员的子弟中保送。“例”类似现代的“赞助生”,系“富人捐资入监就读”。学生修业六年为一期,清末时考试合格者授七、八品官。在监学习期间月费“火(助学金)”8两。相当于处级干部(七品文官)的月薪(37两)两倍多。

国子监的特点是“入学难”,想挤进国子监的人太多了。不论从何种门径进入国子监,银子都不能少花。但入学后则是悠哉游哉。根本无需到监“立雪受教”。转堂(升级)时的考试,可预先买出试题或请枪手代劳,枪手入场时只要给“堂皂(管考场的差役)”送上“照例”,一切也就在安然有序中了结。既想当官,又不愿受寒窗之苦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世家子弟、富家子弟均看上了“最高学府”这条终南捷径。由此看来,“教育商品化”之说并非现代的产物,清代的国子监早就大开了教育商品化的先河。

一般的世家子弟、富家子弟是不可能挤入国子监就读的,于是买张“监照”。监照不是“假文凭”,是国子监“备案在档”的毕业证书。只是这张证书“不包分配(当不上官)”,所以大大地贬值了,只能起到“屁股罩子”的作用。但越是边远的贫困省份,“捐监”的人就越多。原因是天高皇帝远,县太爷不讲政策,不但滥施笞刑,而且随意征夫拉差。监照不但能罩住屁股,而且能保住身子。

“捐监”的政治手续虽说首先到吏部搞定,但还需凭交款收据到国子监领“文凭”,国子监照例收取17两银子为手续费。汪曾祺先生在《国子监》一文中估计,仅这项收入每年可达14万两。这笔款是国子监的私房钱,祭酒从中提取5000两,余者按级别分配。国子监祭酒系四品京官,其年俸为105两,灰色收入是正俸的40多倍。国子监“入学难”,政策又不许“扩招”,挤进这座最高学府当然要走后门,但祭酒的黑色收入至今没有“曝光”,原因是国子监系清水衙门,搞廉政时不是都老爷(御史)的注意对象,有清一代国子监似乎没有闹过什么“经济案件”。

20世纪50年代初,一位原在国子监干过活的差役把五十多年前的最高学府搞了次曝光。由于身份地位的囿限,他的曝光亦难彻底,但对自己的问题交待得很清楚。他的工作是“作卷(印试卷)”,月费13两银子。月考试题下来,他到大栅栏买一刀边纸,拿到琉璃厂找铺子去印,成本总计3两,剩下的10两就是他的了。一年下来总计120两,再加上每年从监照手续费中分的280~290两,总得有400多两“外快”。清代一品文官的年俸为180两,一个清水衙门中差役的“外快”却是一品文官年俸的两倍多。“猫有猫道,狗有狗道”,清水衙门也有清水衙门的发财之道。

据说,当年郑板桥当了十余年的知县,他蔑称监生为“驮钱驴”。当时监生们习惯利用自己的“功名”找县太爷走后门。当他们遇见郑板桥这位书生气不脱的清官,郑板桥毫不客气,下令县衙的皂役对监生送来的“驮钱驴”的见面礼用监生的帽子装好,然后掷于地用脚踏,责问他们:“驮钱驴有何乞办?”监生遇到这么不给面子的县太爷,顿时斯文扫地,忙不迭逃之大吉。

标签: 郑板桥

更多文章

  • 徐悲鸿为郑板桥改画?画6笔,题14个字,“画蛇添足”却卖3500万

    历史人物编辑:赤彦说历史标签:郑板桥

    起源|本期导读: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从古至今画竹子一直无人超越,竹子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也一直是谦虚、气节、刚正不阿的象征。徐悲鸿作为当代绘画大师,笔下的“万马奔腾”图让人震撼不已,但是在画竹子又怎样呢?既然在画坛,一直无人敢称超越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但是徐悲鸿却曾经为郑板桥改过画,并且

  • 叔叔用郑板桥的画换一个罐子,侄子说了一席话,专家:想象力丰富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郑板桥

    文/印象历史品读叔叔用郑板桥的画换一个罐子,侄子说了一席话,专家:想象力丰富今天继续来讲一讲鉴宝的故事。很多人拿着宝贝上节目,有的可能是自己感兴趣淘的,有的可能是自己拍卖的,还有的是祖传的,可而今天这位藏友的藏品牛逼了,这是用郑板桥的画跟别人换的。郑板桥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有名气的人物,他是康熙年间

  • 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郑板桥,竟被一锅狗肉给坑了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tuo)萧萧两袖寒”。据说这两句诗是郑板桥被罢官,为前来送行的百姓赠画留念时所题。那时的郑板桥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一向清廉。临行前他只雇佣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面领路,另一头驮着行李。前来送行的百姓看到自己多年的父母官如此清贫,很多人都伤心落泪,郑板桥当然也非常

  •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当过县太爷的郑板桥,他“怪”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郑板桥

    清朝乾隆年间,曾州范县开河镇有个文举人,姓张名得志,是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家中富足,他有一女,名叫芳珠,从小随父读书习文,又因她模样长得俊,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夸她貌如西施,才胜文姬,多少富户大家子弟前来求婚,她都一一谢绝。这日,张文举大门外聚集着许多人,正在观看议论墙上的一副续联,原来张文举的女儿芳珠出

  • 恶霸调戏寡妇女儿,郑板桥不打不罚,用智慧捧的恶霸连连求饶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郑板桥

    乾隆年间,山东潍县有个恶霸,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有一天,恶霸要霸占一位寡妇的漂亮女儿,那姑娘被恶霸调戏的实在受不了,只好到县衙去找县令郑板桥告状。郑板桥自乾隆十一年自范县调任潍县做县令,但乾隆年间,吏治腐败,豪强、富商往往与官府勾结,欺压害民。不过郑板桥是一个另类,他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所以

  • 年轻的郑板桥,在泰州遇见一个心仪的姑娘,写下这样一首词

    历史人物编辑:三农生活阿远标签:郑板桥

    郑板桥(1723年、1733年客居泰州)(选自《郑板桥集》)用十年时间来怀念一位爱人,是不是很痴情。这首词就是郑板桥于十年后,为一位泰州姑娘而写。他将相识、相爱、相别的恋爱经历诉诸笔端,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那份纯真。通过这首词,可以让我们读到不一样的郑板桥:郑板桥对于传世诗词筛选相当严格。他在诗集序

  • 它的成名与郑板桥有关,营养丰富,既是美味佳肴,又是滋补上品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齿留香标签:郑板桥

    “ 黄焖甲鱼应该不少男性读者不仅听过,还常吃过,其营养价值就不用咱多说,那是相当不错。这是一道以甲鱼和鸡肉为主要食材,再配以其他配料制作而成的名菜。起源于我国古代时期的清朝山东省潍坊市,相传,它的成名还与我国著名的大画家郑板桥有典故。”根据史书记载,在当时的潍坊城里有那么个姓陈的老板,因为手下管理的

  • 冷军画竹子PK郑板桥:国画、油画各来一幅,一幅卖165万

    历史人物编辑:寻史阁标签:郑板桥

    起源/本期导读:竹子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绘画的专长,竹子也被赋予了很高的品质,他与世无争的潇洒,顶天立地的勇气,高请谅解的节气,节节高涨的势气,与兰花、梅花、菊花合称为“四君子”,同时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兰花象征“傲”;梅花象征着“幽”;竹子象征着“坚”;菊花象征着“淡”。他们分别都是古代文人墨士

  • 官场高人头脑多机智?看郑板桥、曾国藩智斗盗贼的故事,城府变深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郑板桥

    一天深夜,有个盗贼趁黑摸进郑板桥的家中。郑板桥没有慌张,他明白起床搏斗一定不是盗贼的对手,搞不好还会丧命。可郑板桥又不想任由盗贼翻箱倒柜,心有不甘,就发生了一段精彩的故事。自称“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在辞官回家后,隐居乡里,潜心钻研诗词绘画安贫度日。然而,郑板桥可不是真糊涂,他是大智若愚,在他作诗智退

  • 《书法问集》1046、郑板桥书法歪歪扭扭大小不一,到底好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笔记标签:郑板桥

    我是一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看起来确实有点迷糊。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虽然有时看起来歪歪扭扭、大小不一,但却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在,正是这种风格使得他的书法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书法界的经典。郑板桥的书法风格强调“变化”,他擅长运用大小不同的笔画、纵横交错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