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蒙古骑兵的绝唱:僧格林沁之死

蒙古骑兵的绝唱:僧格林沁之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西窗夜话 访问量:907 更新时间:2024/1/14 19:49:19

在世界历史上,蒙古骑兵曾横扫欧亚大陆,且蒙古汗国创造的版图面积,旷古烁今。不过,随着世界历史进入近代阶段,在近代战争的模式下,在中世纪独霸天下的蒙古骑兵,光辉再也不复存在。而晚清僧格林沁王爷之死,更可理解蒙古骑兵的绝唱。

1、力挽狂澜

清朝乾隆帝中期开始,清朝满蒙贵族就陷入极端腐朽的状态。而生活在道光时代的僧格林沁,倒是清朝贵族群体中的一股子清流:僧格林沁有才干,而且事业心很强,所以他也被道光帝格外器重。事实上,从僧格林沁后来的人生轨迹来看,虽然僧格林沁没能解决晚清的历史走向,但是他确实用生命回报了清朝皇帝的器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清朝咸丰元年,西元1851年,拜上帝会掌门洪秀全在广西今天发起反清起义,并宣布建立太平天国,和清朝分庭抗礼。

起初清朝对洪秀全的行为并没有重视。毕竟从乾隆中期开始,就有零星的农民起义爆发,到了嘉庆时代,更是出现了诸如白莲教起义这样的事件。所以清朝对于太平军初期的态度没有重视。知道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席卷湖南湖北等地以后,清朝这才意识到不能小看洪秀全之流。不过,此时的洪秀全势力已经壮大:随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军还派遣了林凤祥等人率领两万太平军北伐咸丰朝廷。

虽然两万太平军并不多,但此时清帝国陷入严重的内忧外患状态,而且各地农民军多如牛毛,所以,这两万北伐军闹不好还真容易成为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着太平军的北伐部队攻入天津一带,咸丰帝陷入严重的恐慌:毕竟天津距离北京可近在咫尺。于是无奈之下,咸丰帝委任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抵御北伐军。

北方地区多是平原,而太平军多是步兵。而且太平军的战术很大程度也是中世纪模式。所以在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冲击之下,林凤祥的太平军很快不是对手,最终,林凤祥被清军俘虏,僧格林沁为清朝立下了再造之功。

2、八里桥之战

清朝咸丰九年,清朝同英法等西方列强矛盾出现升级,第二次鸦片战争随之爆发。咸丰帝照例委任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去对战英法联军。

对于英法联军,僧格林沁的认知存在巨大的谬误:僧格林沁认为洋人只不过海战厉害而已,在陆战方面,蒙古骑兵可以碾压英法联军。于是在这个背景下,僧格林沁的骑兵和英法联军在八里桥一带交战。僧格林沁指挥蒙古骑兵挥舞战刀向英法联军的阵地发动冲锋。而英法联军则利用近代化枪炮,射击前来冲锋的蒙古骑兵。蒙古骑兵前赴后继,几乎大部分牺牲在洋人的炮火之下。这一战,让僧格林沁威望扫地。

事实上,这场战争,本质上是近代化军队和中世纪骑兵的交战,所以僧格林沁的失败,并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时代性的问题。只不过当时的清朝人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已。

3、僧格林沁之死

虽然僧格林沁对战近代化的英法联军是毫无办法,但是对付和清军差不多同一个维度的太平军,清朝朝廷还是可以指望僧格林沁的。但是,僧格林沁的死,打破了清朝朝廷的幻想。

咸丰十年,清朝的直隶、山东等地爆发捻军起义——捻军起义当时的声势不输给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而且和太平军以步兵为主不同,捻军存在大量的骑兵。于是清朝皇帝再度委派僧格林沁去弹压捻军。

此时的捻军声势浩大,而且有遍地开花的趋势,而清朝能依靠的也只有僧格林沁一个,最终,在镇压捻军起义的过程中,僧格林沁身心俱疲,落到了捻军的包围圈中,并遭到了捻军士兵的杀害。

僧格林沁的死,对清朝意味着:最后一个可以依靠的蒙古王爷也随之谢幕了。而僧格林沁之死,本质上也并非是个人能力不行,而且因为咸丰时代,清朝的腐朽,以及统治者的猜忌心理,导致清朝无法高效率解决捻军起义的问题。最终,只能让僧格林沁带着一支部队疲于奔命。这一切,都注定了僧格林沁的悲剧。

标签: 僧格林沁

更多文章

  • 巅峰时期的僧格林沁,究竟有多牛?南有曾帅、北有僧王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僧格林沁

    有清籓部建大勋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庙旷典,后先辉映,旂常增色矣。——《清史稿》作为清朝政权最铁杆的政治、军事联盟,清朝之所以能够顺利入关并于中原地区建立稳固的大一统政权,离不开蒙古盟友的大力支持。康熙皇帝之所以给出“长城无用论”,也正是因为有蒙古这样一个强大的盟友镇守北方、稳定边疆。对于

  • 僧格林沁去世以后,为何造成了清王朝军事上变革?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僧格林沁

    满清王朝入关的基础,其首创在于八旗制度,由于满清贵族在入关之时人口较少,因此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政策,当时的八旗子弟几乎个个骁勇善战,加上统治者本身也不吝惜赏赐,使得在入关以后,很多的八旗子弟身上都背上了世袭的身份,一个个俨然拥有贵族的身份。但这样一来也削弱了清王朝八旗军的战斗力,因为在入关以后,这些

  •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为什么不采取夜战偷袭的战术?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僧格林沁

    八里桥之战可以说是整个清朝骑兵的最后一战,这场战役的失败,也彻底把清政府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深渊。其实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而不是在大白天和敌人的枪炮硬拼。首先是地形上的选择。僧格林沁认为,骑兵最有利的地形就是开阔的平原地形,但他没有想到,敌人也十分适合在这种地形作战。僧格林沁作为蒙

  •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这个人虽然与成吉思汗有点关系,是成吉思汗二弟的后人,但毕竟年代相隔甚远,早期他的家里依旧很贫穷,直到十四岁的时候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他的仕途开始通顺起来。自此之后,他受到了咸丰皇帝的重用,被派去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多次击溃太平军,虏获林凤祥、李开

  • 僧格林沁,最早与清廷联姻的科尔沁左翼后旗最后的荣耀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僧格林沁

    友情提醒:本文大概有六千九百字,极其枯燥,慎入。嫩科尔沁蒙古因为归附清朝最早,联姻最多,在清朝的建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为世人所熟知。其中又以科左后旗是最早和清室联姻的,本文就是简单的叙述科左后旗的历任扎萨克、几个世袭爵位以及满蒙联姻的情况。科尔沁部的来龙科尔沁蒙古属于漠南蒙古,归属哲里木盟,哲里

  • 被誉为“国之柱石”的僧格林沁为何没能打败英法联军?

    历史人物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标签:僧格林沁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八里桥上发生了我国最窝囊的一次战争,当时天津大沽沦陷,八月底的时候皇帝跟侵略者谈判,还是失败了。在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军已经了解了英法海军的实力,所以在炮台海防的建设上投入比之前加大了很多,尤其是对于天津和大沽炮台的建设,格外的重视,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皇帝是有所

  •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清朝两广总督叶名琛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叶名琛

    说起清朝总督,我们知道都是当时的封疆大吏。在清朝一共只有八九个总督。可以说绝对是拥有实权的一方大员。我们印象中的封疆大吏应该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尤其是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这种重要的总督可以说更应该是人中龙凤的。但是也有例外,清朝有一个两广总督,可以说是世界少有。外号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

  • 叶名琛官居一品,被英国人俘虏后,真的被送到印度当猴子观赏?

    历史人物编辑:飞碟历史说标签:叶名琛

    1860年,咸丰皇帝被洋人吓得仓皇逃到了热河行宫,后来更是以“天气渐寒”为由躲在热河不敢回京,最后于1861年8月22日忧郁地死在了热河。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导致的后果,不过,叶名琛却比咸丰皇帝更惨。当然,叶名琛虽然够惨,可多多少少也有一点骨气,这一点咸丰皇帝却又不如他了。叶名琛前半生的路走得一直顺

  • 被清廷放弃的一品大员,叶名琛被俘印度当猴供人观赏,后绝食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叶名琛

    说起中国受洋人践踏的现实,人们总会想到光绪、溥仪等晚清皇帝。但这肯定不是清朝命运的开始,乾隆过后的清朝基本就气数将尽了。嘉庆推倒了和珅救不了国,道光节俭一辈子同样救不了大清。鸦片战争让洋人看准了大清这块肥肉,至咸丰国运更是一天不如一天,他完全无可奈何了。奇人叶名琛,身材高大,却不修边幅,身为两江总督

  • 叶名琛:一位颇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他到底算不算一个“爱国者”?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叶名琛

    “对付别人可能不行,但对付那些洋人我还是有把握的!”1847年升任广东巡抚的叶名琛,到任之后他一直采用强硬的态度对待英国侵略者。当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已经五年,但英法两国为了扩大在华的既得利益,他们居然提出要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侵略野心“昭然若揭”!于是1849年,英国人提出要求进入广州城。但叶名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