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历史上,蒙古骑兵曾横扫欧亚大陆,且蒙古汗国创造的版图面积,旷古烁今。不过,随着世界历史进入近代阶段,在近代战争的模式下,在中世纪独霸天下的蒙古骑兵,光辉再也不复存在。而晚清僧格林沁王爷之死,更可理解蒙古骑兵的绝唱。
1、力挽狂澜
清朝乾隆帝中期开始,清朝满蒙贵族就陷入极端腐朽的状态。而生活在道光时代的僧格林沁,倒是清朝贵族群体中的一股子清流:僧格林沁有才干,而且事业心很强,所以他也被道光帝格外器重。事实上,从僧格林沁后来的人生轨迹来看,虽然僧格林沁没能解决晚清的历史走向,但是他确实用生命回报了清朝皇帝的器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清朝咸丰元年,西元1851年,拜上帝会掌门洪秀全在广西今天发起反清起义,并宣布建立太平天国,和清朝分庭抗礼。
起初清朝对洪秀全的行为并没有重视。毕竟从乾隆中期开始,就有零星的农民起义爆发,到了嘉庆时代,更是出现了诸如白莲教起义这样的事件。所以清朝对于太平军初期的态度没有重视。知道太平军一路高歌猛进席卷湖南湖北等地以后,清朝这才意识到不能小看洪秀全之流。不过,此时的洪秀全势力已经壮大:随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军还派遣了林凤祥等人率领两万太平军北伐咸丰朝廷。
虽然两万太平军并不多,但此时清帝国陷入严重的内忧外患状态,而且各地农民军多如牛毛,所以,这两万北伐军闹不好还真容易成为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着太平军的北伐部队攻入天津一带,咸丰帝陷入严重的恐慌:毕竟天津距离北京可近在咫尺。于是无奈之下,咸丰帝委任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抵御北伐军。
北方地区多是平原,而太平军多是步兵。而且太平军的战术很大程度也是中世纪模式。所以在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冲击之下,林凤祥的太平军很快不是对手,最终,林凤祥被清军俘虏,僧格林沁为清朝立下了再造之功。
2、八里桥之战
清朝咸丰九年,清朝同英法等西方列强矛盾出现升级,第二次鸦片战争随之爆发。咸丰帝照例委任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去对战英法联军。
对于英法联军,僧格林沁的认知存在巨大的谬误:僧格林沁认为洋人只不过海战厉害而已,在陆战方面,蒙古骑兵可以碾压英法联军。于是在这个背景下,僧格林沁的骑兵和英法联军在八里桥一带交战。僧格林沁指挥蒙古骑兵挥舞战刀向英法联军的阵地发动冲锋。而英法联军则利用近代化枪炮,射击前来冲锋的蒙古骑兵。蒙古骑兵前赴后继,几乎大部分牺牲在洋人的炮火之下。这一战,让僧格林沁威望扫地。
事实上,这场战争,本质上是近代化军队和中世纪骑兵的交战,所以僧格林沁的失败,并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时代性的问题。只不过当时的清朝人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已。
3、僧格林沁之死
虽然僧格林沁对战近代化的英法联军是毫无办法,但是对付和清军差不多同一个维度的太平军,清朝朝廷还是可以指望僧格林沁的。但是,僧格林沁的死,打破了清朝朝廷的幻想。
咸丰十年,清朝的直隶、山东等地爆发捻军起义——捻军起义当时的声势不输给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而且和太平军以步兵为主不同,捻军存在大量的骑兵。于是清朝皇帝再度委派僧格林沁去弹压捻军。
此时的捻军声势浩大,而且有遍地开花的趋势,而清朝能依靠的也只有僧格林沁一个,最终,在镇压捻军起义的过程中,僧格林沁身心俱疲,落到了捻军的包围圈中,并遭到了捻军士兵的杀害。
僧格林沁的死,对清朝意味着:最后一个可以依靠的蒙古王爷也随之谢幕了。而僧格林沁之死,本质上也并非是个人能力不行,而且因为咸丰时代,清朝的腐朽,以及统治者的猜忌心理,导致清朝无法高效率解决捻军起义的问题。最终,只能让僧格林沁带着一支部队疲于奔命。这一切,都注定了僧格林沁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