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王朝入关的基础,其首创在于八旗制度,由于满清贵族在入关之时人口较少,因此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政策,当时的八旗子弟几乎个个骁勇善战,加上统治者本身也不吝惜赏赐,使得在入关以后,很多的八旗子弟身上都背上了世袭的身份,一个个俨然拥有贵族的身份。
但这样一来也削弱了清王朝八旗军的战斗力,因为在入关以后,这些八旗子弟的后代子孙几乎都可以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因此日渐糜烂,从顺治年间开始,八旗军的战斗力就已经萎靡不堪,康熙年间平定三藩、攻打台湾,就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为主,但到了晚清时期,绿营兵也糜烂不堪,这才有了后来的湘军、淮军。
清王朝的军事重心之所以出现变化,和一个人的趋势不无关系,而这个人就是号称大清王朝最后一根柱石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他是蒙古人,早年出身贫苦,道光年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
由此可见僧格林沁后来也成为满清时代贵族,不过由于早年出身贫寒的关系,僧格林沁对自己的要求十分高,后来又历任八旗军各级军事主官,因此得以在军事上崭露头角,在道光皇帝去世以后,僧格林沁作为顾命大臣,稳定咸丰年间天下动荡的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僧格林沁率领八旗军主力北伐,虽然这一时期八旗军整体的战斗力早已经大不如前,但在僧格林沁的率领下,仍然打了不少的胜仗,特别是在针对太平天国主要军事行动中,生俘李开芳、林凤祥,要知道李开芳等人是太平天国的名将,能够生擒,也足以证明僧格林沁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
后来僧格林沁在担任大沽口的防御工作,当时朝廷在西方洋枪洋炮的威慑下,可以说是丢尽了脸面,僧格林沁多次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是始终不被朝廷所采纳,后来与英国军舰开战,以武器装备之低劣,击沉了英军舰艇三艘,击毙英军400多人,取得了大沽口保卫战的胜利,毫不夸张的说,在晚清时期,作为旧式军队的代表,僧格林沁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柱石。
不过毕竟是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僧格林沁即便一个人再能干,也难以挽回国家的颓势,后来在清缴捻军的过程中,由于被诱骗深入重围,僧格林沁重伤,最终在逃亡时重伤坠马,被捻军张皮绠斩杀,僧格林沁之死,引发了大清在军事制度上的重大改革,首先就是八旗军从此以后再也不堪重用,湘军、淮军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军事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实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僧格林沁能够活着的话(僧格林沁去世的时候只有55岁),必然会阻挠湘军、淮军的建设,因为八旗军、绿营兵在僧格林沁的手中仍能发挥重要的作战能力,而在僧格林沁去世以后,湘军、淮军迅速成为朝廷倚重的军事力量,也由此开创了清王朝汉人掌军权的传统,直至大清王朝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