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僧格林沁去世以后,为何造成了清王朝军事上变革?

僧格林沁去世以后,为何造成了清王朝军事上变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徐鹏元 访问量:3637 更新时间:2024/1/16 20:53:45

满清朝入关的基础,其首创在于八旗制度,由于满清贵族在入关之时人口较少,因此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政策,当时的八旗子弟几乎个个骁勇善战,加上统治者本身也不吝惜赏赐,使得在入关以后,很多的八旗子弟身上都背上了世袭的身份,一个个俨然拥有贵族的身份。

但这样一来也削弱了清王朝八旗军的战斗力,因为在入关以后,这些八旗子弟的后代子孙几乎都可以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因此日渐糜烂,从顺治年间开始,八旗军的战斗力就已经萎靡不堪,康熙年间平定三藩、攻打台湾,就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为主,但到了晚清时期,绿营兵也糜烂不堪,这才有了后来的湘军、淮军。

清王朝的军事重心之所以出现变化,和一个人的趋势不无关系,而这个人就是号称大清王朝最后一根柱石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他是蒙古人,早年出身贫苦,道光年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

由此可见僧格林沁后来也成为满清时代贵族,不过由于早年出身贫寒的关系,僧格林沁对自己的要求十分高,后来又历任八旗军各级军事主官,因此得以在军事上崭露头角,在道光皇帝去世以后,僧格林沁作为顾命大臣,稳定咸丰年间天下动荡的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僧格林沁率领八旗军主力北伐,虽然这一时期八旗军整体的战斗力早已经大不如前,但在僧格林沁的率领下,仍然打了不少的胜仗,特别是在针对太平天国主要军事行动中,生俘李开芳林凤祥,要知道李开芳等人是太平天国的名将,能够生擒,也足以证明僧格林沁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

后来僧格林沁在担任大沽口的防御工作,当时朝廷在西方洋枪洋炮的威慑下,可以说是丢尽了脸面,僧格林沁多次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是始终不被朝廷所采纳,后来与英国军舰开战,以武器装备之低劣,击沉了英军舰艇三艘,击毙英军400多人,取得了大沽口保卫战的胜利,毫不夸张的说,在晚清时期,作为旧式军队的代表,僧格林沁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柱石。

不过毕竟是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僧格林沁即便一个人再能干,也难以挽回国家的颓势,后来在清缴捻军的过程中,由于被诱骗深入重围,僧格林沁重伤,最终在逃亡时重伤坠马,被捻军张皮绠斩杀,僧格林沁之死,引发了大清在军事制度上的重大改革,首先就是八旗军从此以后再也不堪重用,湘军、淮军作为晚清时期重要的军事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实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僧格林沁能够活着的话(僧格林沁去世的时候只有55岁),必然会阻挠湘军、淮军的建设,因为八旗军、绿营兵在僧格林沁的手中仍能发挥重要的作战能力,而在僧格林沁去世以后,湘军、淮军迅速成为朝廷倚重的军事力量,也由此开创了清王朝汉人掌军权的传统,直至大清王朝的覆灭。

标签: 僧格林沁

更多文章

  •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为什么不采取夜战偷袭的战术?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僧格林沁

    八里桥之战可以说是整个清朝骑兵的最后一战,这场战役的失败,也彻底把清政府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深渊。其实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而不是在大白天和敌人的枪炮硬拼。首先是地形上的选择。僧格林沁认为,骑兵最有利的地形就是开阔的平原地形,但他没有想到,敌人也十分适合在这种地形作战。僧格林沁作为蒙

  •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这个人虽然与成吉思汗有点关系,是成吉思汗二弟的后人,但毕竟年代相隔甚远,早期他的家里依旧很贫穷,直到十四岁的时候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他的仕途开始通顺起来。自此之后,他受到了咸丰皇帝的重用,被派去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多次击溃太平军,虏获林凤祥、李开

  • 僧格林沁,最早与清廷联姻的科尔沁左翼后旗最后的荣耀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僧格林沁

    友情提醒:本文大概有六千九百字,极其枯燥,慎入。嫩科尔沁蒙古因为归附清朝最早,联姻最多,在清朝的建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为世人所熟知。其中又以科左后旗是最早和清室联姻的,本文就是简单的叙述科左后旗的历任扎萨克、几个世袭爵位以及满蒙联姻的情况。科尔沁部的来龙科尔沁蒙古属于漠南蒙古,归属哲里木盟,哲里

  • 被誉为“国之柱石”的僧格林沁为何没能打败英法联军?

    历史人物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标签:僧格林沁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八里桥上发生了我国最窝囊的一次战争,当时天津大沽沦陷,八月底的时候皇帝跟侵略者谈判,还是失败了。在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军已经了解了英法海军的实力,所以在炮台海防的建设上投入比之前加大了很多,尤其是对于天津和大沽炮台的建设,格外的重视,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皇帝是有所

  •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清朝两广总督叶名琛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叶名琛

    说起清朝总督,我们知道都是当时的封疆大吏。在清朝一共只有八九个总督。可以说绝对是拥有实权的一方大员。我们印象中的封疆大吏应该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尤其是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这种重要的总督可以说更应该是人中龙凤的。但是也有例外,清朝有一个两广总督,可以说是世界少有。外号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

  • 叶名琛官居一品,被英国人俘虏后,真的被送到印度当猴子观赏?

    历史人物编辑:飞碟历史说标签:叶名琛

    1860年,咸丰皇帝被洋人吓得仓皇逃到了热河行宫,后来更是以“天气渐寒”为由躲在热河不敢回京,最后于1861年8月22日忧郁地死在了热河。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导致的后果,不过,叶名琛却比咸丰皇帝更惨。当然,叶名琛虽然够惨,可多多少少也有一点骨气,这一点咸丰皇帝却又不如他了。叶名琛前半生的路走得一直顺

  • 被清廷放弃的一品大员,叶名琛被俘印度当猴供人观赏,后绝食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叶名琛

    说起中国受洋人践踏的现实,人们总会想到光绪、溥仪等晚清皇帝。但这肯定不是清朝命运的开始,乾隆过后的清朝基本就气数将尽了。嘉庆推倒了和珅救不了国,道光节俭一辈子同样救不了大清。鸦片战争让洋人看准了大清这块肥肉,至咸丰国运更是一天不如一天,他完全无可奈何了。奇人叶名琛,身材高大,却不修边幅,身为两江总督

  • 叶名琛:一位颇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他到底算不算一个“爱国者”?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叶名琛

    “对付别人可能不行,但对付那些洋人我还是有把握的!”1847年升任广东巡抚的叶名琛,到任之后他一直采用强硬的态度对待英国侵略者。当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已经五年,但英法两国为了扩大在华的既得利益,他们居然提出要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侵略野心“昭然若揭”!于是1849年,英国人提出要求进入广州城。但叶名琛

  • 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军俘虏带到印度“关笼子展览”,有这回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风云会标签:叶名琛

    叶名琛,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大清重臣。鸦片战争之前,广州的任何一个官,都是肥差。但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广州做地方大员,有一个非常苦的差使。这一切都叶名琛给赶上了。1847年,叶名琛担任广东巡抚,1952年,担任两广总督,这几年他过得并不顺,首先两广总督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五口通商事务。这可不是一个

  • 晚清重臣叶名琛,结局悲惨,被英军俘虏后带到印度,绝食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刘翔说历史标签:叶名琛

    在清朝,两广总督可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官职。清朝一共设置了11位总督,其中有直隶总督,东三省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等。而有的地方没有设置总督,只设置了巡抚,比如山东。而我们知道的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他就曾经担任过两广总督。历朝历代,末代皇帝的结局令人唏嘘。比如北宋发生的靖康之难,其皇室所遭受了其大的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