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巅峰时期的僧格林沁,究竟有多牛?南有曾帅、北有僧王

巅峰时期的僧格林沁,究竟有多牛?南有曾帅、北有僧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安尘读史 访问量:4167 更新时间:2024/1/19 10:08:57

有清籓部建大勋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庙旷典,后先辉映,旂常增色矣。——《清史稿》

作为清朝政权最铁杆的政治、军事联盟,清朝之所以能够顺利入关并于中原地区建立稳固的大一统政权,离不开蒙古盟友的大力支持。康熙皇帝之所以给出“长城无用论”,也正是因为有蒙古这样一个强大的盟友镇守北方、稳定边疆。对于清朝政权而言,蒙古的作用极为关键,但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出身蒙古并为清朝建立大功勋的名将却并不多。

清初时期,镇守漠北20年,为稳定北部边疆做出巨大贡献的博尔济吉特·策棱是一位;晚清时期,被后世评价为“生平忠节,可与定边超勇亲王策棱并峙”、“晚清八旗军最后脊梁”的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则是另一位。

在周星驰主演的经典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就有僧格林沁的出现,只不过历史上的僧格林沁绝非电影中的负面形象,而是“民皆仰之如父母”的光辉形象。

根据时人笔记的记载,僧格林沁担任晚清八旗军统领期间,爱护百姓,善待兵卒,威望极高。僧格林沁战死沙场以后,竟出现了“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的感人场面;等到其灵柩运回京城,“士卒、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天”。总之,历史上的僧格林沁和晚清时期的绝大多数昏庸、贪腐官员形成了一个极为鲜明的对照。

只是,这样一个出身蒙古的将领死后,清朝赖以生存的八旗军为何也随之彻底消亡?僧格林沁为何会被称为“清朝八旗军最后的脊梁”呢?

“清史研究第一人”萧一山先生,曾经对僧格林沁有一句话客观评价,或许能为我们解开谜团:

南有曾帅,北有僧王,是实太平军之劲敌,而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也。

“曾帅”,指的就是晚清重臣、湘军统领、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但曾国藩的战场主要在南方,可在北方地区,尤其是湘军尚未形成气候的咸丰朝初期,僧格林沁才是捍卫京畿、抵抗太平军的大功臣。更重要的是,和“能戡内乱,不能御外辱”的曾国藩不同,僧格林沁能和太平军、捻军作战,更能和船坚炮利的英军作战并取得了被后世评价为“鸦片战争以来清军抗击外来侵略中取得第一次伟大胜利”。

异军突起的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虽为成吉思汗的后代,但行至晚清时期,僧格林沁的家庭已经沦落成为富人放牧的境地,全然没有了黄金家族的模样。道光五年,僧格林沁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道光皇帝亲自将这位长相英俊、骑射俱佳的少年选定了自己姐姐,远嫁蒙古科尔沁郡王的庄敬和硕公主为嗣子,以承袭“科尔沁郡王”爵位。就这样,一个放牧的穷小子,一转身变成了蒙古郡王。

成为道光皇帝的外甥以外,僧格林沁立马坐上了仕途快车,于道光三十年官至“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等职,并受道光皇帝顾命,成为咸丰皇帝的辅佐大臣之一。

咸丰皇帝登基后,僧格林沁依然深受重用,再加上几次成功的剿匪经历,咸丰皇帝已然将其视为了左膀右臂。咸丰三年五月,曾国藩的“湘军”尚未组建完成之际,太平天国组织重军挥师北上,进攻京畿地区。咸丰皇帝下令将几乎所有的八旗军队全部交给僧格林沁,抵御来势汹汹的北伐大军。自此,直到僧格林沁战死沙场,他一直都是清朝八旗军队的最高统帅。

在僧格林沁的领导下,清朝八旗军队展现出了上百年未曾有过的英勇,自咸丰三年八月到咸丰五年六月,几乎一直压着太平军打。在此期间,僧格林沁身历数百战,几无败绩,甚至还生擒了太平军北伐统帅林凤祥、太平军名将李开芳。

对于僧格林沁在这两年中的具体表现,《清史稿》给予了至高评价:

两年之中,大小数百战,全数殄灭,无一漏网,僧格林沁威名震於海内。

僧格林沁为何能重新唤醒八旗军的斗志

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自清朝入关平定中原地区以后,清朝的主力部队——八旗军便进入到长时间的休养状态,很快便成为养尊处优、耽于玩乐的习气,战斗力、军事素养、整体形象均直线下降。雍正、乾隆两代帝王虽对八旗军有过较多的整饬措施,但收效甚微,行至晚清时期,这个曾经平定了中原地区的强悍军队已经成为了一盘散沙,将不成将、兵不成兵,几无战斗力可言。

但自僧格林沁担任统帅以后,八旗军仿佛又满血复活,不仅能在对内戡乱作战中屡战屡胜,甚至面对强大的英军也毫不畏惧,给予了其沉重打击。著名的“大沽口保卫战”中,八旗军队甚至打出了民族尊严,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僧格林沁为何能重新唤醒八旗军的颓势?

根据《天咫偶闻》的记载,僧格林沁带军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1、军旅所至,首先下令安民。

2、军旅途中,与士卒同甘共苦。

如此统帅,于晚清这样一个混乱到极致的时期,简直就是一个异类。能得百姓和将士的共同拥护和爱戴,僧格林沁能将八旗军重新带回巅峰状态,并不奇怪。

英雄末路

随着曾国藩的逐渐发展,“湘军”逐渐将太平军吸引在南方地区,没有了太平军威胁的京畿地区却迎来了更为强大的敌人——英法联军。奈何僧王徒有报国心,却也难敌英法强手,在接下来的对外作战中,清军屡屡战败、损失惨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以后,僧王因作战实例甚至被革去了“郡王”爵位,只留下了一个“钦差大臣”的职位。

咸丰十年,太平军未平、捻军又起,而且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僧王被重新用,再次被派往征剿捻军。数年征战以后,捻军受到重创,清军亦损失惨重,甚至已经失去了拱卫京畿的能力。同治四年五月,同捻军作战的僧王因坠马受伤,被捻军一无名小卒斩杀,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更重要的是,本就几乎消亡殆尽的八旗军队失去了僧王这一最后的精神支柱,也就只剩下迅速消亡的结局。

僧格林沁死后,除了将士、百姓哭声震天外,慈禧太后、同治皇帝亲临祭奠,给予武将谥号的最高等级——“忠”,给予社稷功臣最高的待遇——“配享太庙”并“绘像紫光阁”。

僧王故,则八旗军魂尽消;僧王故,则京畿再无固守之将,只得合盘委命于团练。

参考文献:《清史稿》、《天咫偶闻》、《清代通史》、《清实录》

标签: 僧格林沁

更多文章

  • 僧格林沁去世以后,为何造成了清王朝军事上变革?

    历史人物编辑:徐鹏元标签:僧格林沁

    满清王朝入关的基础,其首创在于八旗制度,由于满清贵族在入关之时人口较少,因此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政策,当时的八旗子弟几乎个个骁勇善战,加上统治者本身也不吝惜赏赐,使得在入关以后,很多的八旗子弟身上都背上了世袭的身份,一个个俨然拥有贵族的身份。但这样一来也削弱了清王朝八旗军的战斗力,因为在入关以后,这些

  •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为什么不采取夜战偷袭的战术?

    历史人物编辑:憨豆侃影标签:僧格林沁

    八里桥之战可以说是整个清朝骑兵的最后一战,这场战役的失败,也彻底把清政府推向了不可逆转的深渊。其实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而不是在大白天和敌人的枪炮硬拼。首先是地形上的选择。僧格林沁认为,骑兵最有利的地形就是开阔的平原地形,但他没有想到,敌人也十分适合在这种地形作战。僧格林沁作为蒙

  •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花漫晨标签: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这个人虽然与成吉思汗有点关系,是成吉思汗二弟的后人,但毕竟年代相隔甚远,早期他的家里依旧很贫穷,直到十四岁的时候被选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他的仕途开始通顺起来。自此之后,他受到了咸丰皇帝的重用,被派去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多次击溃太平军,虏获林凤祥、李开

  • 僧格林沁,最早与清廷联姻的科尔沁左翼后旗最后的荣耀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僧格林沁

    友情提醒:本文大概有六千九百字,极其枯燥,慎入。嫩科尔沁蒙古因为归附清朝最早,联姻最多,在清朝的建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为世人所熟知。其中又以科左后旗是最早和清室联姻的,本文就是简单的叙述科左后旗的历任扎萨克、几个世袭爵位以及满蒙联姻的情况。科尔沁部的来龙科尔沁蒙古属于漠南蒙古,归属哲里木盟,哲里

  • 被誉为“国之柱石”的僧格林沁为何没能打败英法联军?

    历史人物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标签:僧格林沁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八里桥上发生了我国最窝囊的一次战争,当时天津大沽沦陷,八月底的时候皇帝跟侵略者谈判,还是失败了。在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军已经了解了英法海军的实力,所以在炮台海防的建设上投入比之前加大了很多,尤其是对于天津和大沽炮台的建设,格外的重视,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皇帝是有所

  •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清朝两广总督叶名琛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叶名琛

    说起清朝总督,我们知道都是当时的封疆大吏。在清朝一共只有八九个总督。可以说绝对是拥有实权的一方大员。我们印象中的封疆大吏应该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尤其是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这种重要的总督可以说更应该是人中龙凤的。但是也有例外,清朝有一个两广总督,可以说是世界少有。外号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

  • 叶名琛官居一品,被英国人俘虏后,真的被送到印度当猴子观赏?

    历史人物编辑:飞碟历史说标签:叶名琛

    1860年,咸丰皇帝被洋人吓得仓皇逃到了热河行宫,后来更是以“天气渐寒”为由躲在热河不敢回京,最后于1861年8月22日忧郁地死在了热河。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导致的后果,不过,叶名琛却比咸丰皇帝更惨。当然,叶名琛虽然够惨,可多多少少也有一点骨气,这一点咸丰皇帝却又不如他了。叶名琛前半生的路走得一直顺

  • 被清廷放弃的一品大员,叶名琛被俘印度当猴供人观赏,后绝食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叶名琛

    说起中国受洋人践踏的现实,人们总会想到光绪、溥仪等晚清皇帝。但这肯定不是清朝命运的开始,乾隆过后的清朝基本就气数将尽了。嘉庆推倒了和珅救不了国,道光节俭一辈子同样救不了大清。鸦片战争让洋人看准了大清这块肥肉,至咸丰国运更是一天不如一天,他完全无可奈何了。奇人叶名琛,身材高大,却不修边幅,身为两江总督

  • 叶名琛:一位颇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他到底算不算一个“爱国者”?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叶名琛

    “对付别人可能不行,但对付那些洋人我还是有把握的!”1847年升任广东巡抚的叶名琛,到任之后他一直采用强硬的态度对待英国侵略者。当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已经五年,但英法两国为了扩大在华的既得利益,他们居然提出要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侵略野心“昭然若揭”!于是1849年,英国人提出要求进入广州城。但叶名琛

  • 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军俘虏带到印度“关笼子展览”,有这回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风云会标签:叶名琛

    叶名琛,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大清重臣。鸦片战争之前,广州的任何一个官,都是肥差。但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广州做地方大员,有一个非常苦的差使。这一切都叶名琛给赶上了。1847年,叶名琛担任广东巡抚,1952年,担任两广总督,这几年他过得并不顺,首先两广总督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负责五口通商事务。这可不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