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四年五月的一天,一封紧急军情奏报送到了紫禁城中。同治皇帝此时年方九岁,他并不晓得这封奏报上到底说了些什么,但从母亲慈禧太后惊愕夹杂着惶恐的表情上看,他也隐隐感到,这封奏章貌似带来了一个很不好的消息,使得大清朝的前途大大的不妙。一向沉着镇静的慈禧太后,为何会如此失态?原来,这是一封从山东前线传来的奏章,在山东带兵抗击捻军的清朝大将僧格林沁,在曹州高楼寨身陷重围,力战而死。
僧格林沁的死,仿佛一块巨石狠狠砸到了脆弱不堪的清朝躯体上,使得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几乎断绝了最后的希望。清朝晚期,随着朝廷风气日趋腐坏,已成为一滩污泥浊水,上至军国重臣、下至地方小吏,文官爱钱武将怕死,尸位素餐的无能之辈比比皆是,营私舞弊贪财牟利蔚然成风,像僧格林沁这样公忠体国、才干卓异的臣子,已经成为凤毛麟角。
在清末的艰危局势中,内有义军遍地,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英勇无畏的僧格林沁,几乎已经成为大清朝的长城,是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顶梁柱和主心骨,都指望着他扭转乾坤。无论面对骁勇善战的农民军,还是洋枪洋炮的外国兵,僧格林沁总是能以铁一般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斗志去勇敢应对,为挽救大清朝立下赫赫战功,是当之无愧的晚清一代战神。
僧格林沁每临战阵,“锐意抗敌,所向无前,铁骑所经,风云变色”,“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也”。僧格林沁出身于蒙古王公之家,自幼受到尚武之风的浸染熏陶,练成了一身过人的武功,他在战场上敢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是出于他的一片爱国之心,二是与他的过人武功也密不可分。《清朝野史大观》就曾记述了有关他的武功的一件逸闻。
僧格林沁生前以“勇武多力”著称,在当时武将中“实罕其匹”。他不仅本人爱好习武,且对精通武艺的壮士也十分欣赏,每逢遇到身怀绝技者,不问出身必定想办法罗致门下,因此他的王府中豢养着一大批武林高手。有一天,一个羊肉贩子推着一辆车,路过王府门前,撂下车子休息片刻,抽出烟袋锅吸了袋烟。
羊肉贩子看到王府的看门人在旁边,就问他说:“闻人言王爷嗜武艺,门下壮士如云,不知道现在王府中有多少个高手,他们到底有多大本事?”王府看门人一看他是个衣衫褴褛的小贩,懒得搭理他,起身而去。这个小贩碰了一鼻子灰,十分恼火。
他看到王府门前有一对青石狻猊,高约五尺面目狰狞,于是蹲下身子摆个架势,两手抓稳狻猊,猛一发力,居然把沉重无比的石狻猊掉了个脸,原先脸朝大街变成了脸朝大门,然后拂袖而去。看门人出来看到后吓了一跳,生怕王爷怪罪,急忙找来几个壮士高手,合力想把石狻猊重新恢复原状,谁知几条大汉使出浑身力气,莫想移动石狻猊分毫。
僧格林沁知道后,大为惊奇,知道遇上了高人,立即派人四处寻找,把那个羊肉小贩找到王府中。僧格林沁问他:“石狻猊是你搬动的?”那人坦承是自己所为。僧格林沁说:“我不信。你再把它们恢复原位我看看”。那个小贩果真拉开架势,把两个石狮子复位如初。
僧格林沁拍手叫好,连称“壮士”,命人拿来赏钱打赏。僧格林沁不慌不忙把几十个铜钱摞成一摞,夹在拇指和食指之间,让那个小贩来拿。小贩谢过之后伸手来接,谁知几十个铜钱仿佛变成一根铜柱,小贩抓住那摞铜钱使出全力,莫想动得分毫。小贩不服气,从车上解下一条拉车绳套在那摞子铜钱上,像拉车一样把绳子放在肩头死命拉拽,但见僧格林沁如一尊铁塔屹立不动,右手“手背青筋条条露,两指益弩张”,小贩最终跪地认输。僧格林沁大笑,这才松手,只见几十个铜钱大都已经崩裂变形,小贩惊得目瞪口呆,对僧格林沁佩服的五体投地,可见僧格林沁武功之高强程度。他能屡立大功,他的过人武功可谓功不可没。
参考史料:《清朝野史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