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战杀敌无数,最后却被16岁小兵给宰了?

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战杀敌无数,最后却被16岁小兵给宰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追溯历史传奇 访问量:2898 更新时间:2024/1/14 2:19:21

引言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战,杀敌无数,在当时的清廷地位很高。《清史稿》中这样评价他:“有清籓部建大勋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同膺侑庙旷典,后先辉映,旗常增色矣。”可是这位清廷的猛将,却在盛年之时丧生于一位少年之手,不得不让人感叹命运之无常。

僧格林沁出生于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是晚清主要的八旗将领之一。此人骁勇彪悍,长于领军打仗。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僧格林沁世袭承爵,成为札萨克多罗郡,随后进入京城为官。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都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僧格林沁雕塑 01 僧格林沁在自己的政治巅峰时期曾经掌控两个旗的兵权,清廷当权者对他的重视可见一斑。朝野上下为了以示尊重,都称呼他为“僧王”。

对于满清朝廷来说,这位“僧王”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剿灭太平天国。在这场残酷的镇压中,僧格林沁率领军队奋勇作战,先后攻破天京、安庆和武昌,然后纵容部下大肆屠城。对于反抗,僧格林沁采用铁血手腕,动辄抽筋剥皮,使用酷刑。对于清廷来说,僧格林沁当得上“国之柱石”四个字。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对内镇压僧格林沁表现出色,然而在面对入侵自己祖国的英法联军,僧格林沁却威风不再,溃败千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沽口有一场战役的结果:英法联军阵亡死亡五人,满清阵亡两千多人。这个对比数字并不好笑,反而令人心痛难当。这场战斗就是由僧格林沁指挥的,他试图以骑兵的冲击力抵抗英法联军的排枪火炮,结果可想而知。士兵们成了别人枪炮下的靶子,根本连对方的阵前都还没有接近,就已经丧命。

▲清军对战英法联军的油画 这次战役令僧格林沁颜面尽失。但是对于清廷来说,内有太平天国威胁,外有英法联军虎视眈眈,而在满清的武官中,除了僧格林沁竟然找不到另外的可以担当领军之责的人。

所以尽管战败,僧格林沁还是升了官,赏了爵。不过僧格林沁的人生道路,也差不多到了尽头。没过多久,他就被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杀死。 02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清廷令僧格林沁到山东剿灭捻军余部张宗禹。张宗禹其实没有足够的兵力于僧格林沁正面对抗,于是采用迂回战术,不断以小股骑兵骚扰,然后远遁。如此来回循环,搞得僧格林沁不胜其烦。

▲张宗禹画像 这种打法让僧格林沁恼羞成怒,但是又无可奈何,不能不四处追敌。

因为需要长时间的追赶这些骑兵,僧格林沁和他的部下不得不数十日不离马背,劳累不堪,甚至连纵马的缰绳都拉不稳。正如《孙子·计篇》中所言:“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种长时间的疲劳让清军体力严重透支,张宗禹抓住机会,打算诱敌深入。 在山东曹庄一带时,张宗禹故伎重施,让僧格林沁损失惨重,遭遇惨败的僧格林沁,除了下令撤退别无他法。他带领败兵退到吴家店一带,

此时的僧格林沁已经身受重伤,再也无力支撑,竟然直接坠马。就在此时,一名手执菜刀的少年从路旁的麦田冲出,照面间就手起刀落,砍死了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墓 僧格林沁自小习武,身体健壮,武艺高强,如果正面对抗,这个少年很可能不是敌手。若非身受重伤,怎会丧生于少年之手。这戏剧化的结局不由让人感叹: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03 而这位少年就是张皮绠,张皮绠出生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他全家都投身捻军,很小的时候就被张宗禹看中收为“捻童”。张皮绠此次奉命伏击败军。

其实在他杀死僧格林沁之后,并不知道是谁人死于他手,只是根据僧格林沁的服饰猜测自己杀了一个大人物,于是张皮绠就把僧格林沁身上的衣服帽子等物取走,高高兴兴地回去邀功。经过众人确认,张皮绠才知道原来被他杀掉的人就是僧格林沁。

▲张皮绠画像 因为此事,张皮绠着实得意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太平军进一步被打击镇压,以及他自己家中需要,张皮绠便离开军队回到了老家。他用带回的银子做了个小生意,还改名换姓,从此过起安生日子来。 僧格林沁被杀死之后,清朝大为震惊,决定要缉拿凶手,便一直在派人探访张皮绠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张皮绠因酒后失言,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遣的暗探在涡阳新兴集给抓住了。此后张皮绠被押解到济南受审,最后被判处凌迟。在他临死之前,他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确实杀了僧格林沁。因此至今山东本地还流传一首民歌:张皮绠,真的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僧格林沁画像 结语 不管是僧格林沁还是张皮绠,在战争中各为其主,立场不同,这无可厚非。然而身为同胞,内斗自损,着实令人惋惜。尤其在外国列强意图将我大好河山分而食之的时候,这些猛将也好,少年英雄也好,却不能携手救国,如何叫人不叹息呢。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孙子·计篇》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僧格林沁

更多文章

  • 满蒙铁骑神话隐入历史,晚清军事史来到重要拐点——僧格林沁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三读说史标签: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大清的一员猛将,是蒙古人,人送外号"草上飞",不仅马术非常好,箭术超群;而且具有草原狼的狼性,永远充满进攻性,永不言败。僧格林沁英勇善战,为维护大清统治屡立战功,道光说他是"国之柱石",咸丰夸他是"不二重臣,朕之左膀右臂。"其实僧格林沁一开始并不是靠本事,而是开后门进入统治官僚阶层的。嘉庆

  • 高楼寨杀死僧格林沁,尹隆河大败淮军刘铭传的后期捻军为何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僧格林沁

    1864年6月1号,太平天国失败后,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等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重组捻军。赖文光正式授予捻部各将太平天国新王号;新捻军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改步兵为骑兵,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逐渐变为一支约十万余人的骑兵部队。这就是后期捻军。后

  • 击毙僧格林沁的遵王赖文光,带着太平军最后的辉煌壮烈落幕扬州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僧格林沁

    太平天国自从天京陷落之后,局势急转直下,本来很多地区打算勤王的太平军分部顿时陷入了没有主心骨的地带,人心涣散,士气大挫。但是仍旧有不少部队在各地掀起了一部分小高潮,其中一支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指挥的太平军,就是其中最出彩的一支。在1862年的时候,赖文光就和扶王陈得才西征河南陕西,次年更是攻占了汉中,

  •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是大清最后的救命稻草?他又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僧格林沁

    说僧格林沁是生死飘摇的大清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根本原因是这意味着清政府自建朝以来所倚重的满洲八旗已经风光不再、强弩之末了。大清政权是少数民族满族人建立的,满族人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建立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还在宋辽初期建立了大金政权,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这个民族算是比较强悍的了。但是无论如何,满族始终还是

  • 大败过英法联军的僧格林沁有多强?慈禧:他亡则我大清国亡!

    历史人物编辑:水一白聊历史标签:僧格林沁

    在清朝晚期最艰难的时代,也就是鸦片战争开始之后。当时的清朝便进入了一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内有农民起义的武装叛乱,国外有各国列强的虎视眈眈。在后世所记述的时代人杰中,大多是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样崛起的汉族新贵们。很多人都以为在清朝晚期,基本上除了恭亲王奕欣,还稍微有点能力和智商之外,其余的亲王贝

  • 太平天国北伐兵败天津,僧格林沁坐镇,扒开南运河堤岸水淹七军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僧格林沁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北伐,曾在天津黄河道、姜家井一带驻扎,当时这里是一大片农田、村庄,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如今这里紧邻市中心,通了地铁,再也没人记得当年旧事。清咸丰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组织农民起义,席卷南方,定都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太平天国派天官副丞相林凤

  • 16岁少年猛将,一刀砍死名将僧格林沁,清廷震怒,后死的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舞养生息标签:僧格林沁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软弱无能,清军屡战屡败,根本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进攻,只能一味地签署不平等条约,把自己的领土拱手让人,通过压榨百姓来满足西方国家越来越大的胃口。西方发动的战争让中国硝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清政府的不作为更是让民众对其失去了信心,于是最底层的农民反而勇敢的站了起来,发动

  • 本是蒙古骑兵最后的荣耀,僧格林沁为何成了有勇无谋的匹夫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僧格林沁

    当年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热映让僧格林沁被大众所熟知。为了烘托晚晴政府的昏庸腐朽,僧格林沁的形象被长期定格在“赳赳武夫”之上,尤其是那句“给他个褡裢,别说咱爷们欺辱他”的台词让人印象深刻。实际上,僧格林沁虽贵为王爷,但一生勤俭勇敢,丝毫没有沾染八旗军的陋习,反而为蒙古骑兵在热兵器时代的谢幕画上了完美的

  • 太平天国:北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僧格林沁抓住了这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亦标签:僧格林沁

    太平天国:北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僧格林沁抓住了这一点洪秀全定都天京以后,可以说是野心勃勃,对洪秀全来说,既然能一路打到南京,那么打到北京推翻清政府统治,肯定也是指日可待。对于北伐的太平军来说,还真就是简单轻松加愉快,林凤祥和李开芳带着2万太平军老兄弟(最早的太平军,战斗力非常强悍),直接横扫了

  • 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用步兵向英军冲锋,英国学者:真没想到

    历史人物编辑:李行娱乐标签:僧格林沁

    当年英法联军入侵,一路北上,眼看就要打开京师了,形势已经到了危急之关头,而当时的张家湾和八里桥也已经是最后一道防线了,如果让英法联军突破的话,大清京师就无法保全了,这个时候,大清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在八里桥组织反击作战。等英法联军进攻以八里桥的时候,他们非常的惊讶的发现,清朝的军队居然派了大量的骑兵和